生活处处有学问
——2022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解析指导与满分作文

2022-08-17 12:51吴应海江苏省东台市台南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4期
关键词:补题农活学问

⊙吴应海(江苏省东台市台南中学)

【真题回放】

赏留园,觅得江南园林的故事;习方言,解锁传统文化的密码;访博物馆,洞见人类文明的星火……大千世界,学问无处不在,但它常常隐藏在物之后,事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去发现。

请以“学问藏在______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解析与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由“引导语+文题”组成。引导语以生动的描述,阐述了学问的丰富内涵。很显然,这里的学问,不仅是指我们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它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智慧、道理、见识等。一个“藏”字告诉我们,你所要写的学问,绝不是一眼就能发现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思考、体悟才能获得的东西。这无疑给补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你如果把题目补成“学问藏在课本里”就不是太好,毕竟,课本是用来传授学问的,这人人皆知,说成是“藏学问”不太合适。

那么,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呢?

一、根据积累来补题。写这道作文题,先要补题。怎么补呢?方法很简单,扣住“学问”和“藏”这两个关键词,到素材库中去仔细搜寻,把符合要求的生活经历都找出来,然后比较一下,从中选出最精彩的那一个,再根据这则素材的内容进行补题。比如你积累了不少民间俗语,通过研究,发现俗语里藏有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学问,觉得这个内容写起来肯定有趣,这时就可把文题补为“学问藏在俗语里”;再如你老家在农村,了解不少农活,比如“间苗”“剪枝”等,知道这些农活都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准备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写作,这时就可把题目补为“学问藏在农活里”。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就这道题目而言,补题决定着写作方向,所以“口子”尽可能要小,这样写作时易于上手。如果把题目补为“学问藏在生活里”“学问藏在自然里”,就多少有点大而空,写作起来不太好把控。

二、结合素材定主旨。意为文之魂,定下主旨,后面的选材、构思、写作才会有的放矢。不过,由于这道题目相对特殊,补题的过程中,素材已基本选定,写作方向也已明确,所以立意也基本确定。一般情况下,补好的文题就可以作为文章的主题。比如写“学问藏在风景里”,就可通过记叙自己亲近自然,从中获取到许多学问的经历,来揭示看似寻常的自然风景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这一主题。当然,你也可跳出题目,重新进行立意。还以写“学问藏在风景里”为例,你就可更进一层,告诉读者,虽然风景之中有学问,也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善于体悟的心灵,否则,你仍然一无所获。

当然,无论怎么立意,都要结合补好的题目及准备选用的素材内容进行。这样,写作时,就不会出现文题相离,甚至文题不符的现象;同时,行文也能更加顺利一些。

三、扣住“藏”字巧构思。在“学问藏在______里”这道题目中,“藏”无疑是构思的关键。学问是如何“藏”的;“我”又是如何透过表象,发现所“藏”学问的;发现所“藏”学问后,“我”从中还获得了什么启示……只有理清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谋篇布局,去设计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发现学问的经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建议同学们首选记叙文和散文,可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然后通过记叙或描写,把蕴含学问的事情、事物、自然现象等呈现出来;最后点出“学问”,升华主旨,结束全文。当然,也可写一篇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证,最后进行总结,收束全文。比如写“学问藏在实践里”,就可以“实践会让我们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学问”作为观点,然后旁征博引,列举事例,展开论述。除此之外,写一篇知识小品,先叙写说明,最后点出“学问”,抒发感想,也是不错的选择。

四、用好特长展个性。表达是写作的最后一步。立意、构思再好,表达不生动,势必影响得分。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力求有亮点。这方面的技巧非常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要用好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独特个性,来博得阅卷者的青睐。比如你语言幽默,那你就可以写得轻松活泼一点;你古诗文积累得多,那就在巧妙引用上下功夫。当你的文字特色鲜明,自然更能吸引阅卷者的目光。

学问藏在古诗里

⊙一考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许多人都情有独钟。不过,有些人读古诗,仅满足于了解大意,能背诵就行。其实,古诗也是一本百科全书,你如果能钻进去,就会发现,里面藏着许多学问。

白居易有一首诗,叫《问刘十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绿蚁”可不是什么绿色的蚂蚁,而是指酒。诗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摆好新酿的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等待客人共叙衷肠……这个意思大家都知道。可是,那时的人们为什么把酒称为“绿蚁”呢?原来,受当时酿酒工艺的限制,新酿的米酒上,总是泛着绿色的残渣、泡沫,形状细如蚁,故称“绿蚁”。这就是学问。如果你感兴趣,顺着“绿蚁”去研究一番,很容易能得到中国酿酒工艺的发展路线图,你对酿酒知识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得多,你在这方面的学问就会胜人一筹。

白居易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叫《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敬佩。然而,你可知道,这四句古诗还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那就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这也是学问呀。说到物候,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什么都四月芳菲尽了,山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呢?同样与物候有关,因为山越高,温度越低,花当然开得迟呢。所以说海拔的高低对物候是有影响的。如果再探索一下,你还能从古诗中找到影响物候现象的其他原因,你的学问会更进一层。

我曾经读过一组描写古人进行运动的诗歌,如三国时曹植写道:“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这里的“击鞠”即古代的马球。明人钱福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这里的“蹴鞠”其实就是今天的足球。大诗人杨万里写道:“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角抵”是什么?摔跤。宋代大理学家程颢写道:“大凡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这里的“博弈”显然就是象棋比赛了。你看看,诗人的作品中,竟然藏着一部中国古代体育史呀!

看来,我们读古诗,绝不能浮光掠影,而应努力去发现它背后藏着的学问。日积月累,你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其实,何止古诗,书画、音乐、建筑、陶瓷,等等,它们都藏着学问呢,只等你去发现!谁能有一双探寻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

【简评】

一、引用精彩。本文通过大量引用,边叙边议,讲述了古诗中的酿酒、物候、体育等知识,很好地诠释了“学问藏在古诗里”这一话题。特别是有关古人运动的诗句,折射出作者深厚的阅读积累,彰显出了自己的个性风格。

二、结构紧凑。文章通过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引出下文;然后通过引用让读者领略古诗中的丰富学问;最后进行总结,并由点带面,升华主旨。全文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三、立意深刻。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告诉人们古诗之中藏有学问,还通过议论,指出一切事物皆学问,并发出“谁能有一双探寻学问的慧眼,学问就会青睐谁”的感叹,深刻的立意,令人启迪多多!

学问藏在寻常事物里

⊙ 一考生

生活处处皆学问,许多看似寻常的事物,往往蕴藏着深刻的学问。

比如河流。在我们身边,凡天然形成的河流,壮阔如长江、黄河,细小如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无一不是弯曲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这样,河流只好绕道,选择那些阻碍相对小些或没有阻碍的地方继续前进,弯来弯去,最终抵达遥远的大海。河流如此,我们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遇到坎坷、挫折,走了弯路时,千万不要长吁短叹,悲观失望,因为这是人生常态。只要你不停下脚步,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最终抵达心中的目标。

再如筷子。它是生活中最寻常的物品之一,我们每天吃饭都用到它。别看筷子其貌不扬,它身上的学问多着呢。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暗喻“天圆地方”。筷子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长度一致,粗细均匀,这样才能密切配合,顺利把饭菜夹进嘴里。这暗示着只有团结才能取得胜利。筷子必须正直,如果弯曲,哪怕材质再好,也会被人丢弃。做人不也是这样吗?倘若行不正,站不直,不讲诚信,昧着良心,谁还会瞧得起你呢?

还有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吟诵的月亮。它每个月都圆缺一次,圆时如玉盘,晶莹明亮;缺时如弯钩,细成一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太阳、月亮、地球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月亮被太阳照射到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这样,月亮就有圆有缺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人生不也如此吗?所以,凡事不必追求过分的圆满,留一点遗憾未尝不好。

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它启示我们,千万别忽视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它们的身上,可能藏有大学问。好好观察,好好思考吧,说不定你也能独具慧眼,获得新的发现,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千古佳句!

【简评】

一、结构精巧。这篇作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点题,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然后分别介绍了河流为什么不是直的、筷子蕴藏着的秘密、月亮的圆缺等知识;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倡议,余味无穷。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二、立意深刻。行文过程中,作者既讲知识,更注意揭示寻常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比如“河流走弯路才能到达终点”“筷子必须正直”“月盈则亏”等,令人深受启发。而结尾部分的启示,更是让人受益匪浅。

三、语言简练。这篇作文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了,但又很有味道。这显示出作者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学问藏在爷爷的农活里

⊙一考生

去年暑假,南京发生疫情,苏州形势紧张,爸爸是街道干部,妈妈是医生,他们都忙得团团转,无暇顾及我。于是,爷爷把我接到了乡下。我终于可以逃离喧嚣的城市生活,拥抱大美农村,心中特别激动。

爷爷是个农民,种着三亩多的地,有的长蔬菜,有的长水稻,农活特别多。看到我学习累了的时候,爷爷便会叫上我,去田地转一转。

一个雨后初晴的午后,一道美丽的彩虹挂在天边,暑气一扫而空,整个世界如童话般优美。我一觉醒来,奶奶告诉我,爷爷让我到田地去摘香瓜。我便一路寻去。只见爷爷戴着顶大草帽,正低着头在番茄地里忙着。我在隔壁的田地里摘了一小篮子香瓜后,问爷爷在干啥,爷爷说是在给番茄打顶。奇怪,好好的番茄头,为什么要掐掉,不让它长了?见我一头雾水,爷爷笑着说,给番茄打顶,去除杂枝,是为了防止它疯长,浪费养分,不结果实。只有打了顶,它才能一心一意把养分用来开花结果。

想不到种番茄还有这样的学问!见我若有所思,爷爷接着说,人其实也是一样呀,念头不能太多,只有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才会大。听完爷爷的话,我一下想到了一个成语,叫“心无旁骛”。

天气渐渐炎热起来,有一天睡完觉,爷爷说带我去水稻田看看水稻的长势,正闷得慌的我赶忙撑起遮阳伞,抓起一角香瓜,便跟着爷爷下了地。烈日下,水稻像泼了颜料似的,绿得纯正,铺向远方。奇怪!奇怪!为什么水稻田里一点水都没有?不仅没有水,还裂了许多小口子,这么热的天,这不是在要水稻的命吗?我赶忙问爷爷,是不是忘了给稻田浇水。爷爷哈哈笑,说这是在“搁田”,故意让水稻喝不上水的。原来,水稻生长到一定时候,有经验的农民就会把田里的水放掉,任太阳暴晒,这时候,水稻为了活命,只得拼命向下扎根,如此一来,水稻就会长得更粗实,不仅能抗倒伏,还能提高产量。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要想高产,种水稻的学问大着呢!人如庄稼呀,小时候多点磨难,长大后会变得更坚强!”

……

一转眼,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过去了,我重新回到了城里。这次下乡锻炼的收获是,不仅我的皮肤晒黑了,人变得强壮了,同时我了解了许多农活,懂得了许多种地的学问,更明白了一些农活背后蕴藏的人生道理。我想,那些藏在爷爷农活里的学问和哲理,会让我终生难忘。

【简评】

一、取材独特。作者不写题目引导语中所给的江南园林、传统文化、各种建筑,不写自然现象,而向农村生活取材,写爷爷所做农活中的学问和哲理,令人耳目一新。

二、构思巧妙。文章开篇进行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然后精心选取了爷爷劳动的两个场景,通过叙写,不仅让读者了解了什么是“打顶”和“搁田”,增长了知识,还更深入一层,借爷爷之口揭示这些农活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令人感慨多多。最后畅谈自己的感想,顺利结束全文。全文前呼后应,结构完美。

三、语言生动。无论是写雨后彩虹高悬的天空,还是写烈日下像泼了绿颜料似的水稻田,无不生动传神。这些着笔不多却非常优美的描写,令文章增色不少。

猜你喜欢
补题农活学问
大棚开直播 密云“新农活”
比多少的学问
直播卖苹果 变成“新农活”
农活托管 让农民当上“田掌柜”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补”出一片精彩来
跟着奶奶做农活
半命题作文“我真想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