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模式在预防儿科发热门诊交叉感染中的应用①

2022-08-17 05:54张明慧吴玉菲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叉感染儿科门诊

张明慧,吴玉菲,王 悦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儿童发热门诊,河南 郑州 450000)

发热是儿童常见而重要的全身性症状,缺乏特异性,可在各种疾病的不同病程中出现。儿童发热多为病毒引起,具有自限性[1]。儿童发热门诊的设立能够有效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出现,在预防烈性传染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儿童因其免疫力低下、自我约束力差等因素,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较成人高,因此加强儿科发热门诊的管理十分必要[2]。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根据质量管理活动规律提出的管理模式,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有显著价值。近年来PDCA循环管理模式逐渐在医院推广使用,在提高医院管理方面效果显著[3],鉴于此,我院在儿科发热门诊管理中采用PDCA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儿资料

我院自2019年7月在儿科发热门诊管理中开始实施PDCA管理模式,故选取2019年1~6月儿科发热门诊收治的3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1~6月儿科发热门诊收治的300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对照组:男165例,女135例,年龄0.50~12.00岁,平均(5.38±1.02)岁;发热时间3h~5d,平均(1.72±0.55)d。研究组:男164例,女136例,年龄0.50~12.00岁,平均(5.40±1.05)岁;发热时间3h~5d,平均(1.77±0.56)d。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患儿病情稳定,无危及生命疾病;(3)家属配合度良好。排除院前细菌、病毒感染及家属配合度差患儿。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护士资料

我院儿科发热门诊护理人员共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40岁,平均(28.02±2.11)岁;儿科工作经验1~22年,平均(7.02±1.08)年。所有医护人员在研究时间段内均无人事调动。

1.2 方法

我院自2019年7月在儿科发热门诊管理中实施PDCA管理模式,具体如下:(1)P(计划),由护理部联合儿科护士长共同组成质控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对以往儿科发热门诊工作情况进行汇总,组织全科护士共同探讨儿科发热门诊院内交叉感染常见危险因素及护理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院感控制制度不健全、医护人员认知不足、诊室内消毒实施不完善、医务人员手部卫生清洁消毒频次不够等,针对总结出的问题,制定儿科发热门诊感控管理制度以及落实措施,规范各个消毒流程,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2)D(执行),PDCA管理中1个循环周期设定为1个月。首先,将儿科发热门诊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告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流行的特殊时期,必须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院感控制的培训,制定严格的防控制度、执行流程及措施,保证有制度可循;成立儿科发热门诊专门针对院内感染的质控小组,不定期对门诊日常工作中消毒隔离措施进行督导,检查医护人员洗手情况等;病房使用的所有仪器设备上均需明确标实消毒流程、时限性及时间等,穿刺等各种侵入性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流程进行。(3)C(检查),科室院感质控小组每周依据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实施检查督导,护士长、儿科主任等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医护人员手部、门诊内空气等细菌消杀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当场指出,问题严重者除了现场批评指导外,扣除当月该项项目的绩效量化分,并责令限期整改。(4)A(总结分析)。质控小组组织儿科发热门诊所有人员每个月召开1次护理会议,讨论总结该阶段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的护理质量以及与期待质量之间的差距,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原方案实施,未解决的问题则及时查找未解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计划,转入下个循环,标记为重点问题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PDCA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2)采集门诊室内物品物表(包括笔、穿刺用品、药品、桌子、椅子、墙壁、门)、空气(入口处、墙角、就诊区)、医务人员手表面标本,并进行生物学培养,查看细菌存活情况,每个月采集1次,共计6个月,将每次检测结果记入,比较消毒杀菌合格情况;(3)分发我院自拟《门诊医护人员卫生行为依从性调查量》,从医护人员实际洗手(40分)、物品消毒(30分)、环境管理(30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卫生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DCA实施前、后患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00%(27/300);研究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67%(5/3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5.977,P=0.000)。

2.2 PDCA实施前、后门诊各项检查合格情况比较

与PDCA模式实施前比较,PDCA模式实施后门诊物品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等合格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PDCA实施前、后门诊各项检查合格情况比较(n/%)

2.3 PDCA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卫生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

与PDCA模式实施前比较,PDCA模式实施后医护人员实际洗手、物品消毒、环境管理等方面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PDCA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PDCA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卫生行为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儿科发热门诊患者特殊,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4],传统的护理管理中更多的依赖于护士自身的工作经验及能力,而我院儿科护理团队相对年轻,以低年资护士为主;此外,儿科发热门诊的护理工作量较大,尤其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医护人员每天工作量大,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作失误或遗漏等,直接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发现、消除隐患,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威胁患儿健康。PDCA管理模式下,针对儿科发热门诊交叉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防御建议,从多方面入手,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提高其专业素养。PDCA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5,6],在每个阶段性的计划中,质控小组、护士长通过该阶段工作情况,明确下一阶段重点问题,并调整管理内容及计划,更好的适应预防交叉感染的需求。研究组患儿发生率院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PDCA管理模式在儿科发热门诊中能够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在PDCA管理中,做好消毒工作一直为每阶段的管理重点,通过规范化管理,能够及时消除交叉感染的隐患,PDCA管理实施后,门诊物品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等合格率显著升高,与医护人员卫生行为依从性评分呈正相关(P<0.05),证明实施PDCA管理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卫生行为依从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的就诊环境。

总之,在儿科发热门诊管理中,采用PDCA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卫生行为依从性,改善就诊环境,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猜你喜欢
交叉感染儿科门诊
金融风险交叉感染的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门诊支付之变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折痕
圆梦儿科大联合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慎独精神与常规洗手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性
基层传染病院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护理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