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盛放江头洲,爱“廉”遗风数百年

2022-09-01 07:23撰文唐艺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江头周氏窗格

●撰文/唐艺

《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在漓江上游的护龙河畔,坐落着一座以《爱莲文化》为核心建造的村落——江头洲村。周敦颐的一首《爱莲说》赋予了这个村落最初始的文化底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追求融进村落的每一处。而漓江水系奇山异水、钟灵毓秀、风情独特的特点,赋予了这座村落别致的自然风光。走青石古道,访村落祠堂,游莲池,品名吃……在江头洲村落间,寻一回周氏家族独一无二的人文风情。

■江头洲古武建筑群旁有一大片莲花池(摄影:喵小麦)

■护龙桥和字厨塔(摄影:莱奥安托万)

■江头洲村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群(摄影:喵小麦)

“爱莲”遗风留古宅

江头洲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颇有古时讲究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风水格局。

参天的古树抱拢着入村口的护龙桥,盛夏的阳光将古树的每一寸绿叶映得油亮亮,并透过缝隙将余光全然倾注在青荇蔓延的石桥上。站在石桥上,桥下是潺潺流水,对面的山脉清晰可见,绵延起伏,青绿满溢,其形酷似“笔架”与“玉印”。

穿过护龙河畔,桥头的塔是江头洲爱惜文字、尊重知识的文化象征——字厨塔。“塔”这种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后,最早主要是佛教用来存放舍利、经书等神圣物品的地方。江头村的周氏家族借用塔的形式,处理写过字的纸,显出对文字的尊重。村落中残毁的书籍、作业、试卷和字画等一切著有文字的物什都要在此塔进行焚烧,不可随意践踏处理,在当地村民看来,只有从小端正学习的态度,长大后才能拥有好的品行。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形式让周氏族人子弟对文字都心存敬意,滋养出江头洲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景象,因此又得名“才子村”。

青砖灰瓦,房屋鳞次栉比,屋檐层叠错落,古朴典雅,江头洲古建筑群里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三代的建筑。刚进村,古色古香的房宇建筑、可见历史印记的斑驳木门,都似乎在引人投入一场古今穿越之旅。而明代时,村民为防御敌人进攻而建造的“迷宫”小巷,更是让人无意间就迷失在了这一条条古朴的小道上。小道看似毫无章法,实则井然有序,只待人们深入其中探寻,发掘当中的规律。

江头洲的周氏族人倡导的清廉之风,至清代,在外做官的周氏子弟没有出现过一个贪官,村落至今仍然保存有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的挂匾200多块,还保留着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秀才街”“举人巷”。

“爱廉”之地则少不了爱莲之人。历史上,江头洲不但有一个种满莲花的“爱莲池”,老百姓还环绕全村种了许多莲花。江头村古建筑群前,方圆百亩的莲花,随风摇曳,清香四溢。盛夏花开之时,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景让江头村更添诗意。

以“爱莲”传承“爱廉”

江头洲村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则要属周氏家族的宗祠——“爱莲家祠”,这里是当地人举行重要仪式的地点,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落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

祠堂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议事、祭祀场所,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地方。而与大多数传统家族以姓氏命名祠堂不同,江头洲村的祠堂命名为“爱莲家祠”,取自周氏先祖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意在教育族人秉承和弘扬爱莲文化,勉励子孙后代为官做人要学习莲花的高贵品德——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爱莲家祠原有六进,即雨亭、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歇憩亭、祭祀殿,今唯存三进,即大门楼、兴宗门、文渊楼。在三进二层的建筑中,从门窗的雕刻图案,到祠中的摆件,无一不留存着祖辈对“莲”的心之神往。

整座家祠坐西朝东,呈长方形状,以一条鲜明的中轴线贯穿始终,布局讲究对称。内部为独立的木构架,外围是青砖院墙,灰黑硬顶。祠堂里诸多建筑元素饱含意蕴——柱、梁、枋着以黑色,而四壁、楼面、窗棂则为红色,梁柱与壁板相接,取“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走进祠堂,每一处设计都体现着周氏家族对于品行培养、德行教育的重视。祠堂内的木窗格设计极为别致,两边的木窗格呈不规则图形。细看窗格上的木制花纹,会发觉一个个繁体字镶嵌其中。左边的窗格,上方布局成“慎言”“敏事”,下方是“亲”“贤”两个字的图形;右边的窗格,上方是“循理”“遏制”,下方是“的”“秀”二字。这些词语取自《周氏家训》,是周氏家族为人处世的原则。

家祠的建造者把词语拼嵌在窗格里,让子孙后代天天面对,日日反思,潜移默化间达到内化效果,与《武王践祚》中周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窗框上有着独具特色的雕刻窗花(图源:Flickr)

■爱莲家祠(摄影:喵小麦)

■屋檐层叠错落、古朴典雅(摄影:莱奥安托万)

■爱莲家祠今唯存三进(摄影:喵小麦)

爱莲家祠的第三进——文渊楼,是整座爱莲家祠最豪华、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周家子弟在宗祠里读书时就餐及祭祀的地方。堂屋正中悬挂着一块楠木牌匾,上面写着“爱莲堂”三个大字。牌匾下方挂放着一幅周敦颐的画像,其创立的爱莲文化,使周氏后裔一代又一代受到教诲和激励。“爱莲”代表着追求清白的做人品格——一生爱莲,早已经超越时空世代相传。

“清白可容身”,爱莲祠堂将祖训融进建筑中的每一寸,可谓是对这份文化、祖训的传承,也以此形式敦促着每个江头洲村人守住心中的那一份“净土”。

“烟火气”的文化传承

江头洲村的文化传承不只是历史遗迹,更存在于“烟火气”的节庆和美食中。自明清以来,江头洲就保留了过姑娘节的习俗,作为江头洲的一个传统节日,其源于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明末清初年间,江头洲村一贫寒人家诞下一位女孩,唤作苦妹。她心灵手巧、擅长制衣,而其团结友善、热爱和平又不畏强暴的精神更是感动了神仙,让其在农历五月十四日于东山岩洞口羽化成仙。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勤劳善良的种养纺织能手,将她成仙的那天定为“姑娘节”。

姑娘节这一天,村里会挑选出一位聪明漂亮、善良贤惠的“莲花仙姑”坐上花轿巡游,在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中,由四名轿夫抬着从爱莲家祠出发,至东山岩洞口苦妹成仙处祭拜。村里的姑娘们盛装打扮、簇拥而行,踏着石板路,穿过护龙桥,绕道莲花池,走进举人巷,围着整个村落巡游一圈。以狮子队作为领头,秧歌队、旱船队、排灯队,一路走一路表演,村民手提纸糊的莲花、鲤鱼等吉祥物紧随其后,江头洲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最后,村民们打起渔鼓,唱起彩调,宾客在古村巷道享受土腔土韵的文化盛宴。

江头洲当地的美食也不少:江头糍粑、江头酸笋、周氏水豆腐、周府醇香糯米酒、豆腐酿圆子等,都是当地的名吃,而寿仙橘、六都茶、油粘米等物还曾是周家向京城进贡的礼品。其中,江头糍粑与其他地区糍粑还存有不同之处。江头洲村一般会在成型的糍粑上印上《周氏家训》,如“廉”“慎”等字词,将文化传承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门框上、碑文里、节日里、饮食中......正是江头洲村民对文化传承教育的坚持,江头洲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俗,才能在流逝的岁月里弥漫着袅袅余香,经久不衰,声名远扬。

■江洲头村“姑娘节”民俗巡游(图源:中新网 摄影:吕建伟)

猜你喜欢
江头周氏窗格
江头河社区的巨变
一首诗
Windows 10三大隐含窗格应用
蔡元培母亲教子慎言
江头街道:产业转型升级新商圈加速崛起
天 麻
虎毒不食子,净胡说
高法的“周氏”路径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锁定Excel表格标题栏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