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过程·竞赛三联动: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2-09-03 02:21
阴山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互动式策划媒介

塔 娜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理念,相较于原来的“产学研”理念虽然仅增加了一个“用”的维度,但更强调应用或用户的影响,也表明了教育教学革新的新方向。新闻传播学科中的多数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检验实践作品有效性的标准就在于应用或用户需求,换言之,“产学研用”的教学理念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要求高度契合。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示和帮助学生了解与分析应用或用户的需求容易,在策划和生产媒介产品时将多元的应用或需求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媒介产品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则相对困难。

鉴于此,本研究以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依托,着力思考与实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塑造学生“用”的思维、提升学生“用”的能力,进而创新相关课程乃至新闻传播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数专业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甚至偏向于实践性,因此,在本科教学中结合现有媒介技术与实验条件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有之义。

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是顺应媒介技术更新而增添到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中的新内容。在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整体有所下滑的情况下,数字化业务收入则保持增长[1],其中互动式媒介产品以其集成性、互动性适应了当下及未来的传播需求,目前是社会各领域进行信息传播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

传统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加之新内容带来的新要求,使得新的课程内容教学实践需要解决如下具体问题。

(一)所学与所需的落差

实用型专业课程的要求是链接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然而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由于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教学实验软硬件的配套升级情况,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社会工作需求总会出现不一致、不对应的情况。同时,由于课程规划与设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在校“所学”“所练”相对固定,社会“所需”则更加灵活、多元,尤其是互动式媒介产品,其互动效果并非简单地吸引受众的外在形式,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受众偏好,能够对信息获取有引导作用,它能使内容的接收因不同受众而有所不同。互动效果技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讲授和实践,但互动效果与受众需求的匹配、与内容呈现的配合并不是程式化的技术问题。而当下的社会工作岗位急遽压缩或取消了毕业生或实习生适应工作需求的时间,学生一时间难以将所学、所练转化成所需的作品。这些均导致能够针对不同工作需求策划和制作互动式媒介产品的人才供给相对短缺。

(二)理论与实践的博弈

多数实用型专业课程教学往往是以实践锻炼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惯用手段。甚至有些课程设置中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令学生专注于某种媒介技术的使用锻炼、忽略理论知识的建构吸收,进而认为“理论无用”。而实践教学水平的检验又限于课堂或校园,学生对自身作品的社会适应性无从考察,或在实践实习中感受到课堂实践锻炼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因此又降低了其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耗时耗力,却在最终考核成绩中体现较少,目前的本科教学考核中仍以理论考察为主,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认知误解。

(三)关联与延续的嵌套

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承续性和关联性,且会根据其先导与后续的关系安排课程的先后。但对于某单门课程而言,毕竟课程容量有限,需要根据某一专业需求设置课程重点,在各个不同方面对专业技能予以训练。因此,课程间的关联性与延续性多体现在培养方案中,而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机会把不同课程所着重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内容统合起来,学生也更少有机会将专业的不同课程所学贯通融会。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可能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甚至造成本科专业“专科化”的窘迫局面。

二、教学创新与实践

基于上述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固有困境和新近问题,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教学实践尝试从理念、考核、激励等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期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更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化理论学习为理念塑造

理论的提炼是基于特定的研究背景与问题,当社会背景与具体问题发生偏移时就会出现理论的不适应性。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理论往往与方法相对应,理论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解决具体问题,而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传达给学生的,即理论并非无用,而是宏观方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关键在于锻炼学生以相对稳定的方法去应对不同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教学中与策划理念有关。

理念塑造本身与“产学研用”之“用”就是契合的。对于互动式媒介产品的策划与生产,更多的是在掌握基本的传播理论基础上,从成功、成熟的产品中提炼、吸收其策划理念,即这些成功、成熟的产品是如何进行受众、产品、风格定位,又如何将定位转化为受众可感知的内容、形式特征的内在思路;之后,通过“模仿—消化—创新”机制,让学生将成熟的传播理念转化到具体要求的作品策划中,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实践作品策划。策划本身就是生产指向的,即以生产或用户需求策划与之对应的内容与形式,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播,更在于好的传播效果。而理念相较于理论,其适应性、可塑性更强,掌握了理论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但理解了策划理念相当于掌握了方法,可以应对更多实践中的变化。

(二)增过程实践为多元考核

实用型专业的课程内容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更为注重实践演练。然而,多数专业核心课程往往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耗时费力的实践作品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较少;即使实践作品占据一定的分数比例,也多以最终作品形态为评分标准。这是多数传统课程考核与赋分方式。但就媒介产品的策划与生产而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最终作品呈现只是多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学生在其他先期环节中所做的准备和努力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因此以最终作品为唯一评判标准并不严谨科学。

互动式媒介产品的策划与生产是包含定位、设计、制作、传播等多环节的系统项目,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践作品考核被按照策划与生产的整体流程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不同,考核重点与方式也需随之调整,最终按照不同环节在整个项目作品中所占权重进行分数整合。如策划阶段提交策划书,重点考察学生对受众定位、市场定位与风格定位的理解与运用,其中运用调查手段进行定位信息收集整合的科学性、严谨性即为考核重点;产品制作阶段提交完整作品,重点考察学生作品内容、形式与定位的匹配性、互动效果与内容的契合度等。由此,将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的全过程实践均纳入到考核要件中,一方面令学生意识到过程性实践的重要性,避免突击制作期末作品的敷衍行为;另一方面让学生的不同实践能力均能得到分数体现,如有些学生调查能力较高则在策划阶段实践分数更高,有些学生技术运用娴熟则在产品制作阶段实践分数更高,避免一张试卷、一份作品决定学生整个课程分数,也易于学生清楚地体察到自身短板,进而针对性地提升。由此,教学实践内容被分解得更为细致,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又能在整个课程的不同环节对学生有所激励。

(三)倡竞赛评比促融会贯通

在将过程性实践整体纳入到考核要件后,检验实践作品水平的有效性、激励学生的长效性等问题仍然十分关键。传统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作品仅通过任课教师在授课班内部进行参照评比,局限性明显,作品是否能够适应实际的用户或工作需求无从考察。本次教学实践创新借助多项全国性比赛对学生作品予以检验。由于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相关课程设置在春季学期,每年六月授课完成后,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课程作品参加下半年的多项比赛,如全国编校大赛、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等。参加全国性比赛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投入实践作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将其作品置于更高、更大的平台上进行检验,有助于学生在对比其他优秀作品时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局限,进而针对性地调整提升。

同时,参加竞赛也是不可多得的可以将多门课程所学融会贯通的机会,新媒体时代下,“融合是主线,也是第一要义”[2]85。学生为了提高参赛作品的水平,会自觉打破课程或学科间的限制,将市场调查、音视频处理、图像处理、互动效果制作等专业所学汇聚起来,由此在教学上达成融会贯通的效果,又提升了学生自主钻研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图1 理念、过程、竞赛关系图

教学创新实践中的理念、过程、竞赛三要素经实践作品进行联动,以实践作品的策划与生产为旨归,更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形式。策划理念被分解为作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具体指导性、操作性意见,无形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有形化;不同环节的实践过程融汇了不同学科知识,最终整合成为完整的、体现先进策划理念的互动式媒介产品;这些互动式媒介产品将被推荐参加高水平竞赛,相应地,竞赛机制是对学生落实实践过程的极大激励,又是对指导实践过程的策划理念的检验。经过多轮竞赛经验的累积与反思后,教学中的理念塑造也会予以提升与更新,进而使实践过程保持时效性、创新性、前沿性。如此往复,理念、过程、竞赛三者联动起来,彼此促进提升,进而推动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三、效果与改进

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互动式媒介产品策划与生产教学活动按照“产学研用”的改革思路,着力将“用”的思维贯穿于教学实践,初步显现了一定的改革成效:第一,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教学过程得到充实,形成了新的教学大纲与实施方案,累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并汇集为案例库以供学生参考、领会策划理念。由于参赛经验的不断丰富,获奖作品也不断增加,这些获奖作品便可以被扩充到教学案例库中,它们与学生的掌握、实践能力更为贴近,易于模仿与修正,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教学实践中多选用著名媒体的成功作品为案例而导致的学生模仿操作可行性不强的问题。第二,学生理念塑造初见成效,能够根据应用或用户需求自主策划互动式媒介产品,并运用一定的技术将其落实为实践作品,且连续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得奖项。这些作品还会在学生深造或就业的相关环节起到加持作用。第三,在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上积累经验、促进反思。由于教学实践与外在的竞赛相联动,也因作品实践过程的不同环节被分解,实践过程被多角度计入考核,教学理念也相应地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理解实践为主,理论讲授部分下调,学生讨论、实践部分提升。

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首先,团队扩增。在教学理念转变的情况下,教学中的实践指导应在大班授课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选题需求予以分组针对性指导,因此需要扩增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尤其是有媒体经验或相关参赛经验的教师。以校内教师为课程主持,配合业界教师的实战指导,一方面更好地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弥补校内教师实践性不足、业界教师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其次,激励提升。激励机制应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部分,以实践作品参加竞赛除了获得相应的奖项荣誉外,还应转化为校内的直接激励,如第二课堂学分认定、评比加分项等,以此对学生产生更为有效的奖励,进一步提升其参与课堂实践以及竞赛的积极性;二是教师部分,由于实践指导需求的增加,教师数量与教学时长均相应增加,包括业界教师的激励部分也应予以提升。

四、结语

互动式媒介产品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新内容,其策划理念的生产指向需要其依据应用或用户需求定制内容以及设计相应的互动效果,这与“产学研用”的教学改革精神相契合,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此精神进行创新改革是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然后,如何将“产学研用”之“用”的思维内嵌于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创新与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难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一个过渡与链接,课堂教学中传授的即是这种过渡与链接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本次教学的创新实践即提出重视理念塑造的教学方法,并配合全过程考核与竞赛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改革的思维应该延续,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也应是持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互动式策划媒介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初中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Prezi云存储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数据分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