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研究

2022-09-08 10:31何和义李富荣刘叙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宜春市宜春乡土

何和义,李富荣,刘叙华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1](P284)

学界对我国乡土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教材的发展史、开发以及编撰方面,对乡土教材本身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材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大都是整体性宏观研究,区域性的研究目前仅见江苏、内蒙古两个省份。①由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在江西省的地级市中不仅种类最多,而且坚持的时间最长,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希望以此一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材在地市一级的编撰情况,求教于方家。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编写乡土教材情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共计编写了五种乡土教材。最早的是1988年8月出版的综合类乡土教材《宜春通览》,内容包括了宜春市袁州区历史、地理、文化、产业、名人和风俗等。1988年12月分类编写了《宜春历史》和《宜春地理》,这两种乡土教材的编写一直持续到2006年12月,期间多次修订再版。1990年宜春地区管辖的高安县编写了综合类乡土教材《锦绣高安》。1993年宜春市编写了较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剪纸》,2001年再次修订出版。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编写乡土教材种类多,内容丰富。江西省和所辖的各个地级市所编写的乡土教材主要有两种: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而宜春市达到了五种。宜春市所编写的乡土教材除了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还有综合类的《宜春通览》《锦绣高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这些教材都是在宜春市教育局主持下编写的,对宜春市开展乡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地方历史和地方地理。

(一)地方历史

地方历史是概括性说法,大部分乡土历史教材也都包括了一部地方文化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地方历史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划沿革、经济概况、文化教育、农民战争、人民战争和历代名人等。从1988年到2006年1月的版本都是这个框架和这些内容,个别部分略有增减,但是变化不大。到了2006年12月版,有了较大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禅宗、名优特产和民间艺术等内容,还对历代名人部分进行扩充,分进士、明贤和乡邦才俊三部分介绍。

(二)地方地理

地方地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概况(行政区划、人口、民族)、自然条件和资源、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县市区地理等,从1988年到2006年1月的版本都是这个框架和这些内容。到2006年12月版,基本上还是这个框架,但是增加了能源和通讯两方面的内容,其他部分的内容也有所扩充。

另外,乡土教材《剪纸》主要讲剪纸的技艺与操作,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注重实操性。

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面性,几乎包括了宜春市乡土的方方面面。第二稳定性,教材编写的框架和内容较为稳定,没有太大变化。第三发展性,虽然教材的框架和内容较为稳定,但还是在不断地修订与更新。第四滞后性,虽然经历了多次修订再版,但是变动较小,大同小异,有些内容和数据未能及时更新。这些特征看似矛盾,但确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内容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看到不足。

三、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特点

(一)种类多,长期坚持修订再版

就全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地方编写乡土教材主要分乡土历史和乡土地理两种,宜春市编写的乡土教材有五种,这是较为少见。尤其是《剪纸》颇具地方特色,是颇为罕见的。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坚持不断修订,持续再版,长达十八年,这在江西省的地级市中是绝无仅有的,就全国而言亦属少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材的编撰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要是受1987年召开的第一次“乡土教材建设会议”和1990年召开“全国乡土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大多数地方都停止了乡土教材的编写。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从198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6年,坚持这么长的时间,不断修订再版,实属难能可贵。

(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重视

国家教委对各地乡土教材的编写是非强制性的,编写的种类和数量主要由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决定。1986年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

在统一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要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和补充某些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编写结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和适宜智力发展较快学生的“选修教材”,允许在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有不同风格,包括适宜不同特点的民族教材、乡土教材。[2]

这说明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乡土教材的编写上有很大的自主性,编写的种类和数量,乃至质量,主要取决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的种类之多,内容之全面与丰富,以及持续修订再版的时间之长,相对于省内其他地级市,乃至全国大部分地级市都是较为少见的,可以看出宜春市教育主管部门是非常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的。

(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种类和内容上。1990年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委会编写的乡土教材《剪纸》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教材的《前言》中写道:

地区教研室的同志独辟蹊径,从传统的民族文化入手,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社会的需求考虑,并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归宿点,选准了这一突破口,在全区开设剪纸这门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强烈地方特色的课程。[3](前言)

这是全国第一本面向中小学生的《剪纸》教材,经江西省教委教材编审组审定,几年内发行40万册,创区域性美育教学特色,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特别贡献奖”。2001年乡土教材《剪纸》修订再版,内容、编排和印刷有很大改善,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教授白天佑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具有艺术性和智慧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教材。”[4](P1-2)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在内容上,如包含了宜春特色宗教的禅宗,李渠和袁州谯楼等地方古迹,版画、采茶戏和傩舞等地方民间艺术,夏布、花炮、中药材和脱胎漆器等地方名优特产。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使乡土教材的“乡土”特色得到很好体现,也使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认知、保护和传承。

(四)编写越来越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的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撰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内容的编排越来越合理与全面,从较为粗糙的印刷本到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越来越规范。

首先,教材内容的范围方面。改革开放后宜春市最初的乡土教材是1988年8月出版的《宜春通览》,将地域范围限定于今袁州区。随后同年12月出版的《宜春历史》和《宜春地理》这两种乡土教材都将地域范围扩大到今宜春市,包括所辖的市县。这样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充实教材的内容,使之更加全面,还扩大了教材的使用范围。

其次,教材内容的编排方面。针对之前版本存在的问题,1991年编写的乡土教材《宜春历史》做了较大调整:

这次再版修订,我们力求有所改进,以将原第七课《名胜古迹》删除,将其中一部分内容归入第三课,一部分内容归入乡土地理教材。另外还将原第一课的“城镇沿革”这一部分删除,改为各县(市)沿革;又将原第八课的《历史文选》改为《历代诗选》。其他各课在内容方面都有所增删,特别注意兼顾各县(市)的面,并适当增加了近现代的史料。[5](P1)

到2006年12月修订时,又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做了较大调整与补充:

本次再版的《宜春历史》教材,不仅对内容大幅扩充,而且从课节标题、编排体例到课文内容进行了全面刷新,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增加了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操作,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6](P1)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不断规范还表现在:练习题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还增加一些实践和调查类题型;用不同字体区别教学内容与阅读内容;彩色的插图代替黑白的插图,而且数量增多;地图和表格越来精细,排版越来越规范,印刷越来越清晰,错别字越来越少,以及从印刷本到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教材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五)及时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针

乡土教材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主持下编写的,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针也是属于乡土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非常及时与充分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针,这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如1998年修订版《宜春地理》在出版说明中强调:“根据宜春行署教委对教材修改的三条意见:文字要简练;内容要更新;要紧密联系全区现在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对宜春地区《地理》作了修改,加强了教材的现势性,②突出反映了全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7](说明)除了做文字的改动,内容的更新,还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新成就”的内容。

2001年宜春撤地设市,市政府也提出新的发展方针与战略,乡土教材也随着修订改版。

“在这个千禧之年,宜春撤地立市,我们的家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宜春将迈进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宜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创生态名城,建赣西强市’的新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教材进行再一次修改。”[8](P1)宜春撤地设市,宜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宜春提出“心圈廊”发展构想和“创生态名城,建赣西强市”的新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按照新的体例对《宜春地理》教材进行重新编写。”[9](前言)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区域定位下,宜春市乡土教材的内容也随之更新,及时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针,为现实服务的特征很明显。

(六)强调爱乡爱国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编写的乡土教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意识,在课本中处处强调爱乡爱国,特别是在《宜春地理》与《宜春历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编者明确表达了对培养学生爱乡爱国情感的编写目的。“中小学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我们就是秉承这一宗旨,努力加强乡土教材建设,编修好这本《宜春历史》。为引导和培养我市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好家乡尽绵薄之力。”[10](再版说明)乡土教育的目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由爱乡而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是编撰乡土教材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对此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者有清晰的认识:“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本书是进行实际的、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教材。”[11](P81)

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编者也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爱国事件与爱国人物,以此来感化读者,如:“1941年3、4月,中华儿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宜春市的奉新、高安、上高、宜丰、丰城、樟树等地的广阔大地上,投入了10多万兵力,进行了一场名震中外的‘上高会战’,歼敌25000余人,摧毁了日军扫荡的企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12](P39)“邓子龙奉命平叛,连败缅军,斩杀岳凤,粉碎他们分裂祖国的阴谋,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他著的《横戈集》,表现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12](P43)

从上文可以看出,不论是编者的自述,还是内容的选取,宜春市乡土教材都突出强调了爱乡爱国的教育目的。

四、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一)版次混乱

版次的混乱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较为突出的问题,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扰。除了最早编写的《宜春通览》和《剪纸》这两种乡土教材,《宜春历史》和《宜春地理》都存在版次混乱的问题。几乎每一版的前言都有修订再版的说明,但是在版本标注上都是第一版。版次的混乱让宜春市长时间坚持编写乡土教材的事实难以得到体现,除非深入研究,单纯看每本乡土教材所标注的版本,是看不出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坚持了十八年的。而且,教材版次的标注与出版说明互相矛盾,致使教材可信度与信誉度受损。

(二)大多没有正规出版,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从1988年8月即开始编写乡土教材,在这长达近十八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坚持修订,不断再版,但是始终没有出版社出版,都是印刷本。一直到2006年1月才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没有经过正规的出版程序,在排版、印刷上都显得较为粗糙,存在字迹模糊、错别字多、图表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影响教材的质量,也容易出现封面破损和脱页等情况。这会影响阅读,也会影响到乡土教材的使用效果。这种现象在同时期江西省各地级市编写的乡土教材中是较为普遍的。到2006年1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宜春市乡土教材的质量大为改观。

(三)内容更新迟缓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虽多次修订,但每次都是小修小补,内容变化不大。2002年版《宜春历史》的再版说明中写道:“这次再版仅在地域行政称谓和部分错讹之处作了修改,篇章结构及必要内容,基本保持原貌。”[13](再版说明)2005年版的再版说明也有同样内容,致使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所采用的数据上表现更为明显,如2006年1月出版的《宜春地理》的第三讲《农业生产概况》和第四讲《工业交通和旅游业》中最新的数据是2003年的,有些是1998年的,甚至还有1993年的。[14](P13-27)这极大地影响了教材的时效性与客观性,也影响了教材的使用价值,也会影响教师与学生对教材认知与评价,进而影响乡土教育的开展。

五、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从1988年开始编写,一直坚持到2006年,持续了十八年,先后编写了五种,种类丰富,积累丰厚的乡土教材编写经验,也存在一定不足,都为后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要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

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首先要认识到乡土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与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第一本乡土教材《宜春通览》的编者说:

这本书对教育青少年了解宜春的过去和现在,振奋精神,学好本领,为建设好家乡做贡献,将起到一定的启迪和促进作用。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因此,本书是进行实际的、具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教材。[11](P81)

如果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能从爱国教育与建设家乡的高度去看待乡土教育,自然会重视乡土教育,也会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因为乡土教材是开展乡土教育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能够坚持十八年,主要是由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由于乡土教育的非强制性,国家教委对于乡土教材的编写也是只提倡,并无明确要求,这就给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较大的迂回空间,各地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呈现两极分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各个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希望各地的教育管理者重视乡土教育和乡土教材的编写,长期坚持不管是对爱乡爱国教育,还是对地方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都大有裨益。乡土教材的编写,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二)乡土教材的内容要及时修订更新

乡土教材的内容一部分是不变的,如历史和文化等;一部分是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经济、交通等。对于不断变化部分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数据,一定及时更新,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这些工作亦非难事,只要查阅该地的年鉴即可获得上一年的各种数据。如果内容和数据多年得不到及时更新,那么影响的不仅仅是教材的时效性,也会影响到教材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进而影响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认可度,最终影响乡土教学的质量,绝非小事。既然开展了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就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好。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乡土教材坚持编写了十八年,并且不断修订再版,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江西省的地级市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更新迟缓,内容滞后的问题,这是值得后来者所注意和吸取的教训。

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了内容的滞后问题,在2006年12月对同年1月出版的《宜春地理》做了较大修订和补充,“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宜春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资料,所用数据大多为2005年底的统计资料。”[9](P1)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内容滞后的局面。但殊为可惜的是,在2006年12年修订再版后,至今十多年再没有修订出版过。

(三)乡土教材要有可读性与趣味性

乡土教材主要用于中小学生的乡土教学,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乡土教学,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体而言乡土教材的编写既要有知识性、科学性,也要有趣味性、可读性。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一开始主要强调的是教育性与时代性,如2000年版《宜春历史》在出版说明中突出强调:“一、中小学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材;二、根据国务院指令,宜春撤地设市,这是宜春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三、宜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创生态名城,建赣西强市的目标。”[13](再版说明)另外,教材内容的编排和语言的叙述风格上也较为单调、呆板,以材料罗列与堆砌为主。

在不断的修订再版过程中,编写者逐渐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趣味性与可读性逐渐受到重视,如2006年12月版《宜春地理》的《前言》即说明:“在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教材的可读性:教材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按自然、人文两部分编写。同时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征,教材每一讲都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读一读”等内容。”[9](P1)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的一次重大的飞跃,也使乡土教材的质量大为提高,教材的属性更为突出。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喜好,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是在乡土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的问题。

(四)文化自信始于文化认同,爱国始于爱乡

乡土教材是乡土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播与传承乡土知识、乡土文化的作用,从乡土教材中,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了一系列论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做到文化自知,要真正了解它的内涵,理解它的真精神。”[15]才能够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自然是发自内心地爱乡爱国。在这一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也是最重要作用的是乡土教育,不爱乡,爱国无从谈起,没有文化认知与认同,文化自信就是无源之水。

改革开放以后,宜春市第一本乡土教材的编写者就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如果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尤其是我们的地方志工作者,能选编一些乡土教材,将故乡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地方特产、风土人情等编印成专集或专刊广为宣传,并建议中小学学校开设这样的选修课程,这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热爱故乡,建设家乡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1](P2)

宜春市乡土教材的编写者能有这样的认知与常年的坚持,是非常可贵的。由爱乡而爱国,由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这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最大的感受与所获得的最大启示。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编写时间之长、修订版次之多以及种类之丰富在江西省地级市中是独一无二的,就全国而言也是少见的。宜春市的乡土教材不仅选取了优秀的乡土资源进行编辑,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上是难能可贵的,对宜春市乡土教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他地区和今后乡土教材的编写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诸多启示。

但是,让人感到非常惋惜的是,从2006年之后,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宜春市再也没有对乡土教材进行修订再版过,乡土教育的开展情况也堪忧。③乡土教材虽为国家统一教材之外的地方性补充教材,但其对于学生了解地方性文化,培养其家国情怀方面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呼吁宜春市教育管理部门从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发,从培育文化认同与构建文化自信出发,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下一代出发,重启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

注释:

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何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土教科书建设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王小艳:《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周佳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中学乡土史教材编纂研究》,扬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任凤娇:《三十年来内蒙古中学乡土史教材编纂的研究》,扬州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李新、石鸥、何莉:《守正创新:改革开放40年乡土教材发展与展望》,《课程 教材 教法》,2018年第11期。

②经核对原文,“现势性”可能是“现实性”之误,2000年之前,乡土教材中出现错别字是较为普遍的。

③参见饶梨红:《江西省地方中学乡土地理教学调查研究——以宜春市为例》,《新课程导学》,2020年12期。

猜你喜欢
宜春市宜春乡土
宜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四月轻语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宜春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大学校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江西省宜春市粮食局 抓住“退城进郊”机遇 提升粮仓新建改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