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2022-09-14 01:40向宇培鲜思宇陈文茜刘治芩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17期
关键词:阳性率上肢标本

向宇培,古 丽,许 迅,鲜思宇,陈文茜,柴 涛,刘治芩,樊 兵△

1.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50;2.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50

血培养是确定血流微生物感染的“金标准”,是重症感染、败血症等疾病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方法[1-2]。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在血培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仍然面临血培养阳性率低的问题。规范的血培养采集及合理的送检策略对提高血培养病原菌的阳性率具有较大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血培养阳性率的差异,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血培养送检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采用双侧(左侧上肢、右侧上肢)双套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共收集1 894例的患者血培养标本(7 576份)。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国赛默飞Versa TREK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的血培养瓶,MICRO 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及其配套的鉴定药敏试剂。

1.3方法 按照《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3]进行标本的采集、送检与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查看血培养生长曲线,记录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及标本的采集部位。取培养物涂片后,需氧瓶分别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与巧克力琼脂平板,在5%CO2、37 ℃环境培养18~24 h;厌氧瓶转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置于厌氧袋中,37 ℃培养24~48 h。若未见细菌生长,则延长培养时间到72 h。同时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检查后向临床报告染色结果。采用MICRO SCAN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1.4结果判断 血培养阳性报警后,转种平板有细菌生长且与涂片革兰染色相符则为血培养阳性;转种平板无细菌生长,涂片革兰染色未查见细菌且生长曲线无明显的生长迹象则为血培养假阳性。培养5 d未出现阳性报警为阴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不同采集部位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 7 576份血培养瓶标本中检出细菌的有710份,检出率为9.4%,检出阳性患者342例,阳性率为18.1%。其中左侧上肢需氧瓶阳性率为14.1%(268/1 894),右侧上肢需氧瓶阳性率为11.6%(219/1 89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8,P<0.05);左侧上肢厌氧瓶阳性率为6.2%(117/1 894),右侧上肢厌氧瓶阳性率为5.6%(106/1 89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05);左侧上肢单套阳性率为14.7%(278/1 894),右侧上肢单套阳性率为12.3%(233/1 89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采集部位血培养阳性率比较[n(%)]

2.2不同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 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为12.9%,单厌氧瓶模式阳性率为5.9%,单套模式阳性率为13.5%,双侧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为17.4%,双侧双套模式阳性率为18.1%。单需氧瓶与单厌氧瓶模式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2,P<0.05),单需氧瓶与单套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2,P>0.05),单套与双侧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P<0.05),双侧双套与单套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4.69,P<0.05),双侧单需氧瓶与双侧双套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见表2。

表2 不同送检模式的血培养阳性率比较

3 讨 论

血培养在诊断及治疗血流感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尽早的使用正确的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4]。因此,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对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认为双侧双套的送检模式能够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3,5-6]。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血培养细菌检出率仅为9.6%,但是双侧双套送检模式的阳性率为18.1%,比单厌氧瓶模式阳性率高了12.2%,提示双侧双套的送检模式能明显提高血培养阳性率,能为血流感染患者提供及时的病原学证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左侧上肢的血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右侧。其原因可能与血培养标本采集部位(左、右肘正中静脉)的血液流速差异有关。左右肘正中静脉的血液回流需要经过左右头臂静脉回到右心房,但是左右头臂静脉解剖学形态存在明显差异[7-8]。右侧头臂静脉短而直,管径粗;左侧头臂静脉长而弯曲,管径也明显小于右侧头臂静脉,这一特殊解剖学结构差异可能会导致左肘正中静脉的血液流速低于右肘正中静脉,有学者认为血流缓慢有利于血液中细菌的检出[8]。但是临床护士标本采集习惯以及采集部位的先后顺序是否同样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同的送检模式会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有研究提出1~3套血培养瓶对阳性患者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3.2%、93.9%、96.9%[9],提示增加血培养瓶的数量可以提升阳性率,且有研究发现,需氧瓶与厌氧瓶的配套送检有利于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血培养瓶送检量的升高及需氧瓶与厌氧瓶的配套送检血培养的阳性率也随着升高。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需氧瓶与厌氧瓶联合送检的单套模式阳性率与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双套模式的阳性率与双侧单需氧瓶模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加需氧瓶的送检模式如双侧单需氧瓶及双侧双套模式的阳性率均高于单需氧瓶及单套模式,提示增加配套厌氧瓶的送检量并不能明显提升血培养的阳性率,而增加需氧瓶的送检量更有利于提高血培养阳性率。这一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10-11],其原因可能与血培养系统的不同及血培养的病原菌分布相关。笔者发现以前的血培养研究数据主要来源梅尼埃及BD血培养系统,而本研究采用的是Versa TREK血培养系统。有研究显示,Versa TREK血培养系统的需氧瓶对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复苏率明显高于梅尼埃及BD血培养系统,而厌氧瓶的复苏率则较低[12-13]。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需氧瓶的阳性率高于厌氧瓶。同时有研究表明,血培养的病原菌主要是以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为主,厌氧菌占比较低[14-16]。因此,增加需氧瓶的送检量可以明显提升血培养的阳性率。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客观原因,如标本采集、医疗费用等问题导致双侧双套的送检策略并不能完全执行,但在特定条件下,提高需氧瓶的送检量还是更利于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双侧双套血培养的送检模式是目前推荐能够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主要送检模式,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左侧上肢采集的标本及增加需氧瓶的送检量更有利于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猜你喜欢
阳性率上肢标本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Parkinson and Hypericum perforatum: a medical hypothesis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