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2022-09-15 05:37马洪涛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有效率青少年

马洪涛

济南市嬴城荣军医院心理康复科,山东济南 271199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0.85%,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但人们短时间内难以察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心理情绪悲观、消极、不愿与人交流等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还有可能引发自杀、自残等危险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身心健康,也会给家庭造成较大负担[1]。青少年受到家庭、学习及其他因素影响,极易诱发抑郁症,为保证其健康成长,必须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2018年12月—2020年2月济南市嬴城荣军医院收治的88例青少年抑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治疗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44例)平均年龄(15.59±2.20)岁;女20例,男24例。观察组(44例)平均年龄(15.66±2.13)岁;女19例,男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5~25岁;②未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③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的患者;②中途退出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即予以美时玉盐酸曲唑酮片(国药准字HC20171014;规格:50 mg×20 s)口服治疗,50~100 mg/d,2次/d;伴有睡眠障碍患者,联合服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若治疗期间患者缓解程度不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控制药量总计不超出4片/d,持续用药2个月。全程观察患者病情,合理控制药物用量,禁忌出现患者不适症状[2]。

观察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于参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治疗方法。①采用一对一交流模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由专业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必要沟通,期间采取针对性疗法,7 d心理治疗1次,1~1.5 h/次。②治疗过程中选择宽敞、明亮、向阳的房间,保持干净整洁,在房间内摆放绿色植物、花卉等,提高其舒适程度。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美术疗法、音乐疗法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缓解紧张情绪。③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耐心倾听患者悲观与消极情绪,对患者错误认知进行指导,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患者,明确综合心理治疗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指导要循序渐进,避免增加患者情绪波动,根据患者情感及行为变化,合理疏导个体情绪、铲除行为障碍。④对患者进行有效放松训练,1次/d,30~40 min/次,训练期间确保安静舒适的环境,为患者播放轻音乐,使其全身心放松[3]。⑤提倡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多样化的户外运动,鼓励患者与外界接触和交流,通过慢跑、打太极、运动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端正自我心理状态,期间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双方可以打开心扉相互交流,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心理状态。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价,总分低于8分表示心理状态正常,8~20分表示可能有抑郁症;20~35分表示肯定有抑郁症,超过35分表示抑郁症严重。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经过8周治疗,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至少80%表示痊愈;经过治疗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至少为50%表示缓解;经过治疗抑郁心理无改善,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低于50%表示无效[4]。比较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不良反应症状和生活质量。其中TESS量表评分分成0~6分7个等级,“0”为无序处理,“1”为需要介入观察,“2”为需要用药质量,“3”为改变剂量,“4”为调整剂量病予站抗药,“5”为暂停治疗,“6”为终止治疗。“严重度”栏,“0~4”评定症状的严重水平,“0”没有该项症状,“1”极轻或是需进一步观察,“2”为轻度,“3”为中度,“4”为重度。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情绪不稳定等,关于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AMD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AMD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组别观察组(n=44)参照组(n=44)t值P值治疗前42.69±12.60 42.70±12.55 0.003 0.997治疗4周25.46±5.80 33.67±6.21 6.408<0.001治疗8周10.13±3.24 19.45±2.76 14.525<0.001

2.3 两组患者TE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中都出现不同程度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有震颤、肌张力过高、疲乏等。治疗后,观察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TES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E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TESS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E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组别观察组(n=44)参照组(n=44)t值P值治疗前12.73±5.44 13.24±5.81 0.425 0.671治疗4周11.34±4.85 11.86±6.43 0.428 0.667治疗8周5.86±4.21 14.35±5.33 8.291<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产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组别观察组(n=44)参照组(n=44)t值P值躯体功能90.45±2.34 82.45±4.21 11.017<0.001心理功能92.45±2.16 84.63±4.56 10.280<0.001社会功能95.21.±2.07 83.54±4.67 15.154<0.001物质生活94.69±2.96 85.63±4.85 10.577<0.001

3 讨论

抑郁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主要表现包括缺乏主动性、悲观、兴趣减退、情绪低落、身体多处不适、自罪自责等,若病情严重还会出现攻击性或自闭趋向,发生自杀。数据指出,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2%~8%[6]。心理治疗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手段,可依据患者心理状态实施专业性干预,纠正扭曲心理[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抑郁心理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药物治疗作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常用方法,主要有取舍林、帕罗西汀等药物,经过抑制五羟色胺、发挥药理学作用,缓解患者各种症状及不适,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8]。心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既能对症治疗、减轻患者不适,又能降低药物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的目标一致,强调和突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抑郁症患者病情,创建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案,实现对症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9]。

本研究过程中,经过患者病情调查,原因有童年不幸(丧父或母、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对抗父母)、学习和工作经历较大挫折,伴有药物滥用情况。在所有患者心理治疗期间,体现出羞愧、无助、绝望、自卑、厌世等情绪症状,身体上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产生无征兆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心悸等),包括无故不悦、似病非病、自我贬损、缺归属感、环境反感、自杀意向等情况[10]。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临床学界尚未得出具体结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息息相关[11]。据有关资料统计,抑郁症与遗传也有关系,也就是说家族中有患病人群,该疾病高发率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尤其是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可能性就越大。青少年抑郁症躯体不适很容易被察觉,但情绪及心理行为极易被忽略,在治疗期间存在等同于躯体疾病或是神经衰弱治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会耽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12]。关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也就是说单纯依靠药物无法保障治疗效果,而过度依赖于心理咨询,会耽误患者治疗时机。当药物治疗稳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创建适宜的心理治疗方案,能够增加青少年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断健全人格,增加战胜疾病的[13]。

在心理治疗具体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药物和电休克治疗,一般在5周左右见效,而心理治疗与常规治疗不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则是在6~8周初步有效[14]。若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常郁闷、提不起神,可采取心理动力学(支持、安慰等),铲除患者自卑情绪,增强自信心;如果患者性格孤僻、与老师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可以注重人际关系指导,培养和训练社交技巧;针对患者受家庭影响产生的悲观、自负、厌世等情绪,着重突出家庭关系咨询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机关系治疗等)可结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促进其身心健康及自我成长。本研究中观察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45%高于参照组的72.72%(P<0.05);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TESS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生活质量明显好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低于参照组的20.45%,需要持续强化治疗手段。在张丽燕[15]相关研究中表明,进行心理治疗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得到良好控制;其治疗有效率为96.67%(58/60)较于常规治疗方式的治疗有效率86.67%(52/60)得到显著提升,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抑郁症治疗,能够最大化地增强患者的康复安全性,对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优势和价值。心理治疗与药物疗法联合使用可确保临床有效率较高,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有效率青少年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很有效率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