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郊乡村“单元式振兴”模式探索
——以武汉市新洲区靠山小镇片区规划为例

2022-09-17 02:22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广西城镇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单元式靠山武汉市

文_刘 璐(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丁 冉(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

赵寒雪(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

乡村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新要求。新时期,推动大城市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武汉市作为强势崛起的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以来开展了“三乡工程”“四三行动”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带动部分农民收益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动力不足等问题。其中,远郊乡村面临的发展困境尤为突出,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与盲区。

远郊乡村是指市域范围内与中心城区具有较大时空距离,且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环境景观等方面均保留显著乡村特征的村庄。本文结合相关城市划分标准,以都市发展区中心点为圆心、以空间距离40千米为半径来划分武汉市近郊、远郊乡村。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壮大,远郊乡村衰败虽然是必然趋势,但从国内外乡村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远郊乡村既承担着为村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着为大城市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职能,是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探索该类村庄转型发展路径,对于改变目前乡村相对落后的困境,推动乡村与城市的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武汉市远郊乡村现状特征

(一)乡村地区基本情况

武汉市现有1408个村、8876个居民点,主要分布在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6个远城区,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231.96万,常住人口193.38万。

(二)远郊乡村现状特征

1.人口流出量仍处于快速上升期,乡村空间资源使用效率日益下降

根据2016—2020年《武汉统计年鉴》的数据,武汉市乡村人口年均减少约4.90万,相较2011—2015年间年均2.50万的递减速度,人口流出仍处于快速上升期,部分远郊村庄空心化率达70%,而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达153平方米,大量村民房和农田闲置,不符合国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和要求。

2.自然资源丰富,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

大多数远郊乡村位于生态底线区内,底线区是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随着生态价值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市场将目光投到该区域,出现了企业想参与、村集体想发展但实施落地难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区域缺乏明确的资源向价值转化的路径和精细化指引。在“多拆少建”的大原则下,村庄需统筹考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三者相互制约。

3.产业业态同质低质化,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目前成功项目一般为景区型或近郊型,远郊乡村虽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应的配套基础较差,业态单一、同质化严重,大多为游田园、摘蔬果、吃农饭、购农品,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方面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产业附加值低。

二、国内乡村单元式振兴相关研究与模式总结

(一)国内乡村“单元式振兴”相关研究与实践

本文通过分析江苏、浙江、上海、成都等省(市)乡村振兴历程,发现其在农业产业发展及城乡空间体系方面,经历了“人居环境提升—村湾综合提升—全域综合提升”三个阶段,全域综合提升阶段更多强调“单元式振兴”的方式,如江苏的田园综合体、浙江的特色小镇、上海的郊野公园、成都的特色镇等,本文对以上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1.田园综合体

2013年4月,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江苏无锡田园东方正式启动建设,2017年,田园综合体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内相关建设经验来看,田园综合体打破了传统的镇村行政边界,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发展单元,其目的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延伸,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同时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村合作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乡村地区的“自我造血”。

2.特色小镇

2014年,特色小镇的概念在浙江首次被提及,其是破解“大城市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特色小镇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聚焦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其对乡村地区产业升级、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如以农村软资源开发为主的文旅特色小镇,把农村闲置的青山绿水、风味美食、传统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加以挖掘提升,便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吸引力,既带动城市资本下乡,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带动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3.郊野公园

2012年底上海启动郊野公园建设,按照等级分为国家公园(重点生态区域)、郊野公园(关键生态节点)和乡野公园(现状生态条件较好的乡村旅游区域)。其建设目的在于构建乡村地区全域覆盖的空间管控治理体系,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拓展市民游憩空间的同时,带动乡村地区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提升了低效土地的使用效率,还切实改善了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环境。

4.特色镇

2018年成都开展了特色镇的建设工作,打破传统行政边界,将地域相邻、人缘相亲、资源禀赋相近的多个镇、村进行多要素整合,引导新经济资源、土地资源向特色镇聚集,在周边乡村发展相应的配套产业,形成“特色镇+林盘+农业园或产业园或景区”三类模式,允许农民带“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进镇。在规划体系上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来统筹镇乡规划“编管审”工作,设置“留白”机制,动态化满足乡村地区发展 要求。

(二)乡村“单元式振兴”的内涵

综合前文所述,“单元式振兴”案例虽然在各地区的承载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内涵上具有以下三大要点:一是重塑城镇村网络化发展的新格局,打破传统行政界线,避免因市、区、镇、村行政划分导致的资源要素流通不畅、规模集聚效应不强、发展散弱等问题。二是构建乡村地区共同富裕单元,通过单元核心的带动作用,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经济产业跨区域统筹,破解乡村地区,特别是远郊乡村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三是促进单元“三生融合”集约式发展,将单元作为乡村地区规划编制、管理、建设的整体,实现资源要素合理分配、空间环境的特色塑造,平衡远郊乡村生态保护与自身发展的矛盾。

(三)武汉市远郊乡村“单元式振兴”的发展模式总结

基于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结合远郊乡村现状发展特征,武汉市远郊乡村“单元式振兴”应体现以下四个维度的发展模式。

第一,空间载体方面,形成“功能小镇+田园乡村”互为支撑的空间发展模式。根据单元内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等,以功能小镇为核心,作为就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营造空间适度、社区和谐的新功能体;周边各具特色乡村环绕,以生产性景观为载体,营造农田变景观、农居变景点、农村变景区的特色空间。

第二,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核心引领+多点补充”的多元产业模式。基于单元内产业基础与资源本底来明确主导产业类型,积极引导新经济资源向功能小镇聚集,提升核心动力,周边乡村发展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家庭农场等特色产业,二者互为支撑,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发展。

第三,空间治理方面,形成“全域统筹+要素聚集”的集约发展模式。为优化“三生”空间格局,鼓励乡村地区开展国土综合整治,总量方面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以用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合理布局单元内产业、居民点、设施配套等;功能小镇集中布局高标准配套功能,实现服务集中、资源集中;乡村地区改造补齐配套设施,实现镇村流量统筹、设施共享。

第四,建设运营方面,形成“策划先行+镇村等值”的共建共享模式。为避免轻乡村、重小镇的问题,本文提出实施性策划先行的思路,根据乡村实际诉求和镇村等值化的原则合理安排产业项目;积极引导村集体、农户参与,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PPP(公私合营)、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等模式,参与建设和运营。

三、武汉市新洲区靠山小镇片区

(一)现状特征与问题

靠山小镇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道北部项山村,距武汉主城区60千米,属典型远郊乡村。2014年以来,项山村在“美丽乡村”“三乡工程”驱动下,入选武汉市首批生态特色小镇、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目前引入生态农业、农创产业等十余个项目,在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引领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但周边村湾发展较为缓慢,村民收入较低。为推动该区域的整体振兴发展,规划按照“单元式振兴”的理念,统筹靠山小镇项山村、靠山村、三山村、陶岗村、叶岗村5个行政村,通盘考虑国土空间、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整治等。与一般的远郊型乡村相似,靠山小镇片区也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地矛盾”问题突出,5村共37湾,常住人口不到30%,虽村民改变意愿强烈,潜在产业项目较多,但由于土地分散的问题导致实施困难。二是中心社区所在的项山村青瓦白墙,湖田密布,一派水乡田园风貌,设施较为完善,但其他村环境品质不高,基本没有适老化设施、便民生活设施(见图1)。三是传统制造业亟待转型。靠山小镇被誉为“湖北涵管第一村”,片区内现状有120家制管厂,但约半数为停业状态;农业方面以水稻种植为主、花卉苗木种植为辅,但产业缺乏 延伸。

图1 靠山小镇中心社区建设现状图

(二)靠山小镇片区“单元式振兴”规划与实践

规划结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两大政策要求,从产业发展、国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置、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运营模式5个方面探索单元整体振兴(见图2),通过多村共建、抱团发展,将靠山小镇片区打造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

图2 靠山小镇发展模式

1.产业转型:农业为主,强化规模经营与三产融合发展

结合靠山小镇产业基础与资源特色,构建“现代农业+绿色建材+特色农业/农创休闲”的产业体系(见图3)。靠山小镇中心区发展创意农业、文创体验、康养度假;周边保留乡村发展原乡民宿、农副产品加工等;结合大片高标农田种植水稻、有机蔬菜等,将花卉苗木、葡萄果品做大做精,打造为“花果飘香”特色农业IP;将涵管厂集中入园发展,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园,重点向钢筋混凝土复合管、装配式产品发展。

图3 靠山小镇产业体系

2.资源活化:国土整治,优化“三生”空间

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等上位规划要求,结合村民迁并意愿调查,形成“1个中心社区+11基层村”的居民点体系;按照节约集约、因地制宜、保耕地总量的原则,划分粮食高产区、花木休闲区、集中建设区、绿色产业区4大功能分区,并分别落实农业生产、产业发展、乡村生活各类项目用地。

3.设施提升:适度超前,建设长江新区绿色生态示范

市政设施方面,一是加大清洁能源使用;二是构建乡村污水处理、环卫收集体系;三是建立“沟渠—坑塘—水系”三级排水系统、微型消防站,提高乡村防灾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针对留村老年人、幼儿较多的问题,按照步行可达距离提出“小镇一站式乡村邻里中心+乡村邻里驿站”的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模块(见图4)。

图4 公共服务设施模块

4.特色营造:以水为脉,延续水乡田园的风貌

规划保留项山水库、靠山水库、鱼塘、水系等自然要素,打造自然流水景观环,串联起各功能板块。在建筑风貌上,延续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建筑特色,对建筑立面、屋顶、门窗等提出建议,将徽派建筑和湖北地域特色农房结合,形成古朴的荆楚水乡风貌(见图5、图6)。

图6 靠山小镇鸟瞰图

5.运营前置:多方能动,创新投入方式与农民增收途径

参考江浙地区“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是推动“自我造血”的关键,规划通过多方案的测算,明确村集体、小镇公司、其他社会资本的分工,调动村委乡贤、企业、村民的积极性。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农房入股分红、自主经营、家门口就业等,提升村民收入,充分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靠山小镇。

四、结语

我国乡村差异显著,多样性分化的趋势仍将延续,远郊乡村作为城市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亟待进一步发掘和拓展。本文通过对武汉市远郊乡村地区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城市相关经验,以“单元式振兴”为切入点,探索大城市远郊乡村在空间资源、产业发展、服务设施、协作机制等方面共建共享的规划响应策略,以新洲区靠山小镇片区规划和实践为例进行详细剖析,是促进大城市远郊乡村地区全面升级发展、实现由“政府输血”变为“市场造血”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单元式靠山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刍议建筑工程中单元式幕墙施工技术的应用
人民的靠山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不“吃山”,才是“靠山”
单元式幕墙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有效应用概述
关于超高层建筑单元式玻璃幕墙技术的探讨
试析单元式幕墙的隔层落差排水
第十届中国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