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2-09-19 03:00唐秀伟王燕涛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体系素质

唐秀伟,王燕涛,赵 铮

(东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2)

0 引言

目前,我国“新工科”建设方兴未艾[1]。相对于传统的工科教育,“新工科”强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新理念、多学科交叉的新模式、全方位综合考核学生的新目标[2]。综合性高校具有学科门类丰富、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等特点,在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工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

工程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金融领域,并得以广泛应用[3]。随着我国金融领域不断发展,市场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在“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综合性高校如何完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已有250余所高校开设金融工程本科专业[4],人才培养是大学最重要的核心使命,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立足生源和师资实际情况,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案;在充分利用综合性高校学科交叉优势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金融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强化课外培养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充分体现出复合型、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的特色[5]。除了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外,还应提升师资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一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高质量的教学队伍。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接轨,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1.1 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案

金融工程是极具数量化特征的学科项目,要求学生除了掌握金融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扎实的数学与统计学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性高校能利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优势,设置体现工程思维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分支目标,并将每一个分支目标进一步细化,见图1。如知识目标细化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理信息基础知识和金融工程专业知识指标点;能力目标细化为沟通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业务实践能力指标点;素质目标细化为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素质指标点。

图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结构

知识、能力和素质每一个分支目标下的指标点都会由相应的课程支撑。要求体现在整体的课程体系层面,量化每一门课程对毕业要求不同指标点的贡献率见表1;在个体课程层面,结合横向毕业目标指标点与纵向课程目标,以矩阵形式量化毕业要求见表2。

以专业核心课《金融工程学》为例,表1从整体课程体系层面,解析其对专业毕业要求的贡献。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逐一解析知识、能力和素质这3个指标点所对应的具体内容,同时量化其对毕业知识指标要求的贡献率。以专业核心课《金融工程学》为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掌握金融工程专业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满足了专业知识要求的目标;课程进一步将工程技术手段应用到金融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达到了业务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此外,课程还要求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进行风险评估与市场预测,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精神素质。

表1 课程对专业毕业要求的贡献(课程体系层面)

在课程体系层面,进一步量化对专业培养目标各指标点的贡献程度。教师在综合考虑其核心课程定位和课时分配基础上,进行论证,将课程为学生在专业知识指标的贡献率设定为20%的比重,与其它相关课程(如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等)共同为整个专业知识的获得100%的贡献。其余能力和素质指标贡献度的确定,分别为30%和20%。

表2从个体课程层面,将《金融工程学》的课程目标按照教学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为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金融模型与分析方法、技术手段应用和产品设计与开发4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每一个课程目标分别对照毕业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指标。表1提到的知识指标点1.3被细化到该门课程的每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并按照侧重点不同赋予相应权重。另外,课程目标2-4所体现的分析、应用和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指标,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因此对应能力和素质指标赋予了更多权重。

表2 课程目标对专业毕业要求的贡献(课程层面)

将培养方案进行细化与量化,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有迹可循,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与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还能保证课程结束后有理可查,即利用过程化管理,对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课下作业和期末测试等完成的效果,对课程目标与毕业目标进行总结,以便于教学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同时,无论从整体课程体系层面上各门课程对毕业目标的贡献,还是个体课程本身对更进一步细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贡献,培养方案都会随着经济形势与人才市场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这样的调整与改进,能够保证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既能够达到毕业要求,又能适应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

1.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不断地渗透与扩张,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经济背景下,金融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及时将金融工程的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教学团队构建了基础、专业和拓展3个平台,针对每一个平台,设置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课程。

表3描述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该体系共分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每一部分又细化为若干个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下设具体的课程。

表3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基础平台上,构建人文社科和数理信息基础课两大模块,课程除形势与政策教育、体育和大学英语贯穿大学4年以外,其它基础课程均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平台的课程主要目标是文理兼修,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专业和拓展平台的课程学习实践做准备。

专业平台区分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2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分别设置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国家标准要求开设的必修课基础上丰富了选修课的选课范围,如加入与计算机程序开发设计和大数据分析相关的课程,以满足专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拓展平台设置了能力与素质和特色拓展2个模块。前者是在专业平台中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相应实践与实习课程,这些课程从沟通组织、团队协作和业务实践等提升学生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后者特色拓展模块是结合电力行业高校特色,开设的与电力市场、电力企业和电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突出了学校特色,提升学生在电力行业的就业优势。

1.3 加强课外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在传统的投融资领域涌现出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未来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这就对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培养的同时,该专业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非课堂途径,提升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课外培养计划单独设立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方式获得学分。

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由教师进行指导。如互联网+商业计划书大赛中,学生需要分析现阶段项目的产业背景、竞争优势、盈利模式、财务状况等,这就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组织教师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一方面,邀请企业导师向学生普及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依托基地,大一年级的学生能够完成认知实践,大三学生开展金融领域的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

2 完善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为完善师资建设,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走出去”,同时将金融机构专家“请进来”,开展教师培训。

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训、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云端师资培训、吉林省金融学“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等。鼓励教师深入金融机构,了解实际业务流程和行业发展趋势。

另外,专业定期邀请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传递信息。这些做法对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更新,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要求,教师要完成从“传授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课程相结合。引入先进的线上教学方式,搭建融合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的综合性平台,营造良好有效的教学氛围,引入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维方式,以达到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发展背景,探索综合性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多平台的课程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突出实习与实践的课外培养为特色,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为保障,旨在培养出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新工科课程体系素质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