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10-03 07:02牛金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正确引导问题及对策新媒体时代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网络舆情类型,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的网络环境、兴盛的新媒体时代,让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难度增大,对学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文章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化日益严重、应急处理机制较为迟缓甚至僵化、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并总结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包括象牙塔不再是高校的標识、高校舆情环境下信息“鱼目混珠”等,进而提出通过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向、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加大网络舆情监管力度等策略来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旨在为引导高校舆情走出困境提供思路与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社会化;正确引导;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111-03

互联网的普及使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传播消息和发表个人观点的主要阵地,网络信息对社会舆情的发展和走势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高校是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言论表达和转发的主力军,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舆论的整体导向。高校应不断提升对网络舆情问题的关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理和净化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保障高校网络环境与舆论导向的健康积极向上。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化日益严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存在两种生存状态,一是校园里面学习生活,二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社会无缝连接。网络的发达满足了大学生对追逐社会潮流、获取社会热点、表达自我观点和实现信息交互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近年来高校不断倡导学术自由,打造开放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张扬自我、表达个性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娱乐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内,借助网络资源不断开阔视野[2]。当代大学生不但会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关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讯,还会就社会问题、学校管理、校园事件、学生权益等多种问题发表言论,这也说明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了与社会高度连通的特点。大学生会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发表个人主张,这无疑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较为迟缓甚至僵化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发酵十分迅速,随着各类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需要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当校园突发事件爆发后,会短时间内在各类网络平台上迅速发酵,且伴随各种真假难辨的资讯及评论,而学校和有关部门查清真相并发布声明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时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3]。但整体而言,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上能力有限,应急机制甚至僵化,逐级上报并通过复杂的流程进行处理,致使问题扩大化,从而给各方网络评论的发酵创造了空间和时机。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手段相对落后,缺乏科学严谨的规范,甚至引起网络声讨等级化现象,进而导致网络舆情负面化信息扩散和网络舆情的重演。面临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网络管理员封号、删帖等。这种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导致高校对各种舆情的反应速度比较迟缓,处理过程也较为拖延,高校网络舆情要科学预防、及时研判等一系列应对举措,对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元化的舆论传播形式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和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象牙塔不再是高校的标识

校园给学生带来安全和宁静的生活环境,但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每天海量的信息刺激着大学生,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学习上带走,盲目追热闹赶风潮。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受到万事万物的干扰,很容易误入歧途。通过网络,大学生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可以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参与舆论的热情很高。

(二)雾里看花真假难辨

在高校舆情环境下信息“鱼目混珠”,大学生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追逐新潮流、新时尚。面对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而大学生还处于思想敏感且心理和心智都不够成熟的阶段。如何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假是非,是当前高校重点关注的话题。为此,高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理性分析网络信息,通过“查原因、摆案例、揭露真相”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和思维看待网络上的信息[4]。在新媒体发展的背后,网络空间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诱惑着大学生,让一些大学生陷入迷失自我的陷阱中,不由自主地做网络语言的“留声机”“转发员”“搬运工”。

(三)“老爷车上高速”跟不上时代步伐

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测方式还是依赖第三方软件,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脱离了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衔接,进行舆情引导的过程缺乏针对性。舆情处置进度上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当舆情演化为舆情危机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缺乏主流回应将导致舆论失衡,若不能对相关舆情进行正确引导,极易形成舆论槽点,舆情出现未得到正面回应,这种“烂尾”舆情现象将致使“舆论失衡”,让社会和公众难以对此次舆论背后的事实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拉帮结派”“相互攻击”,也会让不明所以的网民难以客观理性地看待该事件,等同于间接绑架了社会舆论,影响学校声誉。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

(一)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紧抓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维护高校网络环境,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1.确保网络舆情处理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

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高校应始终保持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处理原则,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高校网络舆论的指向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并保持网络舆论通报、传播的公开透明,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性,保障网络环境的开放。

2.重视对负面信息的分析和判断

高校网络渠道中出现负面信息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各类负面信息借助各类传播渠道会实现快速的扩散,如得不到适当的处理,很容易引导舆论的方向,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当负面信息出现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应重视对负面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不能以简单的封号、删帖等方式进行处理,而应当通过客观公正的调查和对负面信息的准确判断,把握信息和事件发展的动态,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澄清、说明或引导[5]。

3.建立与网络舆情反应同频的机制

高校发生突发网络事件后,一般而言事后一小时内是最适当的处理时间,如果高校应急处理机制过于落后或僵化,在层层上报和审批的过程中,事件已经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发酵,会给高校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各类突发的网络事件,高校应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处理机制,减少各类审批程序,提供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从而减少事件发酵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二)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及时的信息资讯、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更便利的生活娱乐方式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言论平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部分学生将网络作为宣泄个人情绪、表达不满的场所。所以面对网络舆情,一是要倾听学生诉求,建立沟通渠道,学院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获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二是要建立长效沟通渠道,面对学生的其他诉求和举报,应及时开展调查,并同时安抚学生,防止矛盾激化,避免此类舆情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学校要及时处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在管理和决策上要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化和人性化。

平常教学中,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信息素养培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引导其从自身做起,秉持客观、严谨、文明的态度,在捍卫自身言论自由的同时,文明上网,维护网络环境[6]。准确把握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对于维护高校安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面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特点,高校亟须构建与完善一套合理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举措。

大学生网络舆情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内容复杂,无论是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还是校园环境、食堂条件、住宿条件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导火索。面对如此海量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需要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来增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要建立敏感的舆情预警响应机制,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掌握舆情,为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依据和保障。在保证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收集和了解师生的需求。

其次,要建立快速反应处理机制。成立专门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调查处理舆情事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对舆情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解释,全面、准确地收集学生和社会人员对舆情信息的反馈,为舆情引导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及时掌握舆情是舆情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基础。舆情事件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不管发生什么变化,都需要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工作,只有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为后续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四)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力度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创新现代社会治理手段,就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加大网络舆情监管力度已成为当代高校的一大难题。

首先,高校须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人才队伍建设[7],建立舆情监测制度,打造专门网络人才队伍,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认真研判,并出具预测报告。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应通过分层责任制实现,由学校层面全面统筹负责,各学院和各部门人员参与,实时开展舆情监测,及时收集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从源头上杜绝舆情的发生。

再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网络舆情预警“一网”全覆盖,确保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高校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引入大数据舆情监测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对敏感舆情进行有效预测、跟踪和分析[8]。

为适应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实际需要,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专人进行舆情监督,积极推动建立全天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

为避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减少各类突发事件或负面信息的过度渲染与发酵,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并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成立专门的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吸纳具备充足经验的优秀人才。同时,当各类突发事件或负面信息出现时,本着尽职尽责的态度进行充分的调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访谈、评论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事件全貌,还原事件真相,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各类网络评论。严肃处理刻意发布虚假信息,或在网络上恣意发布不良言论的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网络舆情的治理与监管力度,保障高校网络环境的健康[9]。新媒体时代,只有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網络舆情管理的常态化和规范化,更好地减少高校的负面舆情,切实提高高校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10]。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深入调查和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场所,本着客观、理性、公正的态度,应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强化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水平,打造健康、积极、正向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46-55.

[2] 马春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3):70-72,100.

[3] 李菲,柯平,高海涛,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移动舆情传播模式及监管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7,37(9):97-102.

[4] 王江.高校舆情引导机制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88-90.

[5] 邵建勋,王旭东.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5-117.

[6] 张璐.大学生网络舆情干预策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4):82-84.

[7] 谭妤晗,李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审视与治理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1(12):159-163.

[8] 许戈,成丽,白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及疏导策略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3(2):47-49.

[9] 陈远宏,杨秀敏,李秋云,等.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导控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7(3):60-63,73.

[10] 陈嘉琦. 0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70-72.

作者简介 牛金城,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网络舆情。

猜你喜欢
正确引导问题及对策新媒体时代
正确引导孩子的“酸葡萄”心理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浅议财务会计管理在工程企业中的问题和对策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正确引导 消除网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