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哥窑”

2022-10-08 11:25
江苏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世釉面窑址

袁 野

(袁野上海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的记载。唯一“哥窑”的身世至今仍是中国古陶瓷界扑朔迷离的悬案,关于哥窑的研究学术界在哥窑的概念、传世哥窑器的烧造时代、窑址所在地、生产性质、哥窑与官窑的关系、对历代文献哥窑相关记载的理解等多个方面多有不同见解,莫衷一是。2019年秋,在故宫与耿宝昌先生交流了自己对哥窑的看法和研究,在此谨依据历代文献的记载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烧制哥窑型器物作品的经验,对以下几个方面试加剖析。

1 关于哥窑的四个概念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哥窑瓷器,包括传世哥窑,元末明初文献记载的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哥(官)窑型,龙泉哥窑这四个概念。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发现传世哥窑器与龙泉哥窑器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判断时代和产地时却又常常将二者等同而论。建国以来一些元代或明初的窑址、墓葬、遗址、沉船等出土或出水的哥窑型、官窑型器也曾和传世哥窑器混为一谈。对古代哥窑文献记载的研究对于分清这四个概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 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哥(官)窑型,龙泉哥窑都不是传世哥窑

(1)古代文献中的哥窑

古代文献关于哥窑的记载可谓寥若星辰,宋代文献未见提及。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孔克齐撰《静斋至正直记》一书,该书卷四“窑器不足珍”条载“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这里的“乙未”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往下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格古要论》卷之下“古窑器论”之“哥窑”条载:“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再后是《新增格古要论》(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卷七“古窑器论”之“哥哥窑”条载“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明《宣德鼎彝谱》卷一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亦选得二十有九种。

最早记述龙泉哥窑之文献是成书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之前的陆深撰《春风堂随笔》,书中曰:“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第一至八(处州)记载了关于“哥窑”与“弟窑”的传说:“处州……龙泉九姑山在县治北,说者谓有龙首之象。宋治平初建最高亭于山之西……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高出境内诸山,山巅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相传旧有古刹,龙兴云雨,没而为湖。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价高而征课遂厚。自后,器之出于琉田者,已粗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然则为工者,亦何贵于精也。山相近有岭,曰大梅岭、曰小梅岭。”

刊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郎瑛撰《七修续稿》(二窑)条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釉)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闻国初先生章溢乃其裔云”。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曰:“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又曰:“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2)哥(官)窑型、龙泉哥窑不是传世哥窑

文献记载已久远难以考证,但来自窑址发掘报告能为我们的研究判断提供第二个有力的佐证。杭州市凤凰山麓老虎洞窑发掘以后,我们对于元末明初墓葬、窑藏、遗址、沉船出土或出水及从传世哥窑瓷器中分离出来的个别器物有了新的判断依据。这类青釉开片瓷器曾被认为与传世哥窑一样。经比对研究发现这类瓷器是元末明初老虎洞窑产品,其外观特征既像官窑青瓷亦像哥窑青瓷,因此人们称其为官窑型青瓷或哥窑型青瓷,并非上述《静斋至正直记》和《格古要论》认定的哥窑产品。

朱伯谦、王士伦在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中发现,龙泉的大窑、金村、竹口、溪口等几处窑址发掘的釉面有开片纹的黑胎青瓷标本的特征,与《七修续稿》所说哥窑器黑胎、青釉且有紫口铁足和釉面有断纹开片等特征相同。从而可以断定龙泉窑黑胎青瓷应当是明代晚期文献所记载之处州龙泉县哥窑产品无疑,传世哥窑不是龙泉窑所烧造。曹昭撰《格古要论》中含糊地将以上二者分为“旧哥窑”和“元末新烧”哥窑,实际上二者都不是传世哥窑。

(3)哥哥洞窑、哥哥窑是元代仿南宋官窑

史上首个提到哥窑的古代文献是元代孔克齐撰《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如果宋本来就有哥窑,元人孔克齐、王德翁为何要说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呢?如果说哥哥洞窑、哥哥窑仿的是宋哥窑,那就应该说“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哥窑”才是。也就是说,元代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在烧制宋官窑的仿品,并且几可乱真。据考:“哥哥”在元人的蒙语中有“当官者”之意,哥哥洞窑、哥哥窑就是官窑。南宋时杭州先后建造了两个官办窑场,哥哥洞窑即是凤凰山的老虎洞窑(修内司官窑),哥哥窑则是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老虎洞考古发掘研究显示,老虎洞不仅是南宋官窑器的窑址,也是元代中晚期官府烧造仿南宋官窑器的窑址,直接参与老虎洞遗址发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副所长杜正贤,在《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指出:“老虎洞元代窑场是由官府控制的为当权者烧造‘仿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场。……此处窑场生产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窑’瓷,却在元代文献中只字未提‘仿南宋官窑’五字,而用哥窑、哥哥窑权以代之,其原因也许是元当局者不想有与‘复宋’有关的言语而已。”如此看来,元《静斋至正直记》所述“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中的“古官窑”显然指南宋官窑。元人孔克齐在论及元仿南宋官窑时无意间地创造了哥哥窑这样一个名词,而后又被后人简化为哥窑。元人孔克齐竟然就是五大名窑之哥窑的始作俑者,这完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哥窑这种明显带有官造特征的名贵瓷器不见于任何宋代官方记载的疑问了。

故宫博物院对院藏的传世哥窑进行科学检测的结果显示:传世哥窑产品(尤其是有金丝铁线的器物)的胎釉特征接近于浙江杭州南宋老虎洞窑出土瓷片,与浙江龙泉窑址出土瓷片相差较大。从制作工艺、外观效果和科学检测结果看,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哥窑型或官窑型瓷器、龙泉哥窑瓷器分属于三种不同产地的釉面均有开片的青瓷。

至此,四个概念已经分清,现在我们谈论的哥窑器是指宋代的传世哥窑器,而对于元末明初墓葬、窑藏、遗址、沉船出土或出水的青釉开片瓷器,人们普遍称之为哥窑型器或官窑型器,对于龙泉窑烧造的黑胎青釉带开片的瓷器,一般称之为龙泉哥窑瓷器。

3 传世哥窑不是瓷器,而是釉陶

传世哥窑是瓷器吗?典型传世哥窑器的釉层都较厚,胎体普遍厚薄不一,胎体瓷化程度较差,叩击器身发出沉闷的木声;龙泉哥窑器则胎体瓷化程度更高。众所周知,瓷器、炻器和陶器最大的差别在于烧结度的不同。陶器多使用黏土制作,胎体基本烧结,不再遇水分解,但气孔率和吸水率较高,胎体基本无玻璃相(没有瓷化);瓷器通常使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瓷土(高岭土)烧制,胎质基本瓷化,显微观察有大量莫来石结晶体存在,气孔率和吸水率较低;炻器则在两者之间较接近瓷器。行内人士在没有仪器借助的情况下,通常会以手指叩击器身来判断烧结度,陶器叩之为下沉的木声,炻器声音清脆上扬,瓷器则为清脆的金属音。据此,笔者认为传世哥窑器不是瓷器,而是釉陶。

4 浅析传世哥窑器与龙泉哥窑瓷器、哥(官)窑型瓷器的主要区别

(1)烧制工艺不同

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一般都为完整器(略有小磕缺),因以“裹足支烧”居多,故很难看到真实的胎色。虽有部分器物圈足之足端露胎,此处所反映的胎色砖红色居多,足见烧制工艺为典型氧化气氛,或弱还原气氛烧成。氧化层色与紫砂的颜色几乎一样,从个别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器、器物口沿、底足磕缺处以及典型传世哥窑瓷器残片标本来看,其胎色并没有以前认为的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多种呈色。呈色不同并非胎土不同,胎色不一是因为器物在窑内摆放位置不同,导致所受温度、气氛不一及烧成后氧化程度不同所致,氧化气氛烧制胎多红紫,还原气氛烧制胎多灰、黑色,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龙泉哥窑瓷器多采用垫饼垫烧,烧成后足端必定会露出灰黑色或铁黑色胎,所谓的“铁足”。从其圈足低端露胎处和器身磕块处以及瓷片标本断面处观察,则基本都是灰黑色或铁黑色。龙泉哥窑青瓷完整器出土传世都不见,现存残器显示胎体瓷化程度较高,可以断定都是过烧的废弃品。哥(官)窑型瓷器一般采用垫饼垫烧,也能形成“铁足”,胎色一般为灰黑或黄褐色,变化非常丰富。这些区别的形成毋庸置疑与不同的烧制工艺(温度高低、氧化或还原气氛)有关。

(2)釉色及釉质不同

传统哥窑瓷器的釉面“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釉层透明度低,釉面常见细微褶皱,耿宝昌先生形容其为“粥皮”,大都呈灰青色,少数呈炒米黄色或粉青色,釉面不够光亮,呈现木光。

龙泉窑青瓷釉层透明度高,釉面有玻璃感,后期玻璃感弱,呈现玉的润透、柔和感,釉色多为粉青色和灰青色。因釉层透明度太好,致使有器物在灰黑或铁黑胎的映衬下呈黑青色。

哥(官)窑型瓷器釉色一般呈灰白或灰青色,釉层透明度差,釉面不够光亮,发半木光(亦称亚光)。

(3)釉面开片不同

虽然传世哥窑器与龙泉黑胎青瓷(即明代晚期文献所称的“哥窑”青瓷)二者釉面都有细碎片纹,但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的开片是烧制中窑内形成的,片纹颜色一般为冰裂纹或凸起的白纹,极似哈密瓜皮表面网纹。

传世哥窑器釉面开裂是因胎体不同时期沁入酸碱不一的水分,使釉面产生了由内而外不断生长的纹裂。天长日久,在空气氧化、人为揩拭、杂质渗入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金丝铁线”。

现代仿烧传世哥窑器工艺是开窑后用刺激的方法让其迅速开片,用墨色染铁线后再回炉低温焙烧,再染天然植物染料茶色形成金丝。

哥(官)窑型瓷器釉面一般只有一种灰黑色纹线,且纹片较大。

(4)“紫口铁足”不是典型传世哥窑器的特征

典型传世哥窑器由于胎色不一,且釉的高温粘度大、流动性小、透明度低,致使“紫口”或有或无或不明显。“裹足支烧”者居多,使典型传世哥窑器露出“铁足”者少。而龙泉哥窑瓷器胎色灰黑或铁黑,釉层虽厚但透明度强,釉的流动性也大,因而一般均能形成“紫口”。因采用垫饼垫烧,故烧成后足端露出灰黑色或铁黑色胎(铁足),哥(官)窑型瓷器一般也能形成“紫口”。因此,文献记载的“紫口铁足”不是典型传世哥窑器的特征,而是龙泉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烧制工艺的还原气氛导致的。

5 传世哥窑的窑址可能在杭州,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

由于传世哥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并且未在任何窑址发掘中发现完全具备传世哥窑典型器特征的样本,现存传世哥窑典型器上也没有纪年款识,加上科学检测仪器的局限等原因,所有关于产地和烧造年代的学说都只能是推测。仅凭着不多且语焉不详的史料和少量无纪年的标本来研究哥窑的产地和时代,学者们未免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目前就相关研究分析结果来看,传世哥窑产地的“北宋河南说”几乎站不住脚,“江西说”更是无稽之谈,“浙江龙泉说”也无法成立。“浙江杭州说”无论是从文化、工艺和材料科学检测结果来看都更为可靠,个人认为,传世哥窑的窑址在杭州,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述得非常清晰:“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王士性的《广志绎》、谷应泰的《博物要览》对此也有记叙,他们也没有附和章生一、章生二的传说,而是与高濂一样认为哥窑在杭州。

现代科技的检测结果是我们确定产地和断代的重要佐证,杭州老虎洞窑的发现和考古发掘,除了确定其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场的同时,发现了该窑还烧造类似传世哥窑产品的标本,把这种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哥窑标本和元大都岀土的四块哥窑标本对照并进行科学测试,得岀了传世哥窑可能在老虎洞官窑烧造的推论。

2001年上海博物馆采用EDAX公司Eagle3型微束能量色散荧光光谱仪,对两件馆藏有金丝铁线开片的传世哥窑典型器(哥窑瓷盘)进行了成分测试,结果显示两件哥窑瓷器的特征、微量元素比例与南宋官窑青瓷接近,基本判断两件哥窑瓷器产地在杭州。

2019年故宫博物院对院藏31件传世哥窑器、3件传世官窑和6件明清仿哥釉器物以及各相关窑址218件出土瓷片,采用美国布鲁克公司Tracer 3D便携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器物釉进行无损分析测试。除其中一件被定为明代仿哥釉器物外,结果显示这30件院藏传世哥窑完整器与江西、河南、浙江龙泉窑址出土瓷片区别较大,判定传世哥窑器并非上述这些地区的窑址制品。传世哥窑器釉的元素组成与老虎洞元代地层瓷片非常相近,和老虎洞窑宋代地层出土官窑青瓷标本釉成分的科学检测结果显示两者有很大的相似度,同时与3件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官窑器物釉的元素组成也比较相近。不完全相似从烧制工艺的角度是很容易解释的,哥窑与官窑釉面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釉料的配方自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这可以推论传世哥窑器产地可能位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

传世哥窑器物釉大体分为钙釉和钙碱釉两大类,部分釉属于钙釉,大部分釉属于钙碱釉,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也符合工艺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揭示了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器年代可能是从南宋早期开始生产的,并一直延续到南宋末期。

2021年学者们对杭州老虎洞宋代地层出土官窑青瓷标本的釉以及杭州当地草木灰、石灰石样品进行了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主次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老虎洞窑宋代地层出土官窑青瓷釉料为三元配方,即南宋时期老虎洞窑官窑青瓷釉料是以高硅质原料配以适量的草木灰、石灰石烧制而成,三者之间的配比关系导致了南宋早、晚期官窑青瓷釉料组成发生改变,即由钙釉向钙碱釉转变,也就是说南宋早期官窑的釉料开始逐渐从钙釉向钙碱釉转变。杭州南宋郊坛下官窑釉料可由乌龟山瓷土、乌龟山石灰石及釉灰组成。这与上文30件传世哥窑器釉料部分为钙釉,大部分为钙碱釉的检测结果可互为佐证。据此,笔者推断传世哥窑产地只可能在杭州,为老虎洞官窑所出,推测传世哥窑器的烧造年代可能在南宋修内司窑建立始,直至南宋末。

6 传世哥窑器是南宋官窑中的次品,是缺陷美的巅峰艺术品

学术界历来有官哥不分的说法,哥窑和官窑的造型、工艺、材料都趋同,金丝铁线是哥窑和官窑共有的特征,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更为明显,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哥窑灰青色为多,少数呈炒米黄色或粉青色。

有学者提出:哥窑其实本来就是宋官窑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品种。笔者不赞同这个说法,“金丝铁线”也不是人为形成的,人为沁墨染色是后世仿烧哥窑的工艺手段。为何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找不到完全符合传世哥窑器特点的碎片标本?传世哥窑器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釉面“金丝铁线”的开片,它是怎样形成的?瓷器釉面所产生的开裂片纹原本属于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胎、釉结合不佳,出窑后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导致开片,结果后世人们发现这种工艺缺陷有着独特的纹裂之美,并追崇之。传世哥窑器釉面肥厚,因为釉的膨胀系数较大,造成釉在烧成后期的冷却过程中产生开裂,又因釉的高温粘度大,胎体烧结时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气体逸出的地方就产生了大小不一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尤其是在器物的转折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经常出现长条型缩釉。

为什么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找不到完全符合传世哥窑器特点的碎片标本呢?因为窑址内标本掩埋于地下,瓷片仅受到土侵只能形成类于官窑的棕黄色开片(金丝),窑址内自然很难找到存在“铁线”特征的标本。而带有“铁线”特征的残片更可能出现在成品离开窑址的运输途中(因不慎破碎而遗存,经风吹雨打、水淹土沁后形成“铁线”),如山道旁、古河道附近。1995年金志伟、王玉(《修内司窑今何在》一文作者),在杭州市内的古中河南段通江桥西侧先后拣得两块瓷片(与故宫博物院“传世哥窑”双鱼耳炉完全一致)及类似“传世哥窑”的残足一片,这个发现可以为上述推测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世哥窑器就是南宋官窑中一个美丽的意外,纹裂缺陷美的艺术效果完全是时间落在器物上的年轮。当器物在岁月的风雨中长出了金丝铁线,才在元代被发现记载,换言之也标志着宋器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巅峰境界。

猜你喜欢
传世釉面窑址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豆腐是怎么来的?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一刀传世 无处不充值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花嫁良缘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回归祖国的五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