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卦九五爻辞中“诫”字新诠
——以“网开一面”故事文本考释为基础

2022-10-09 12:01莹,王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献

林 莹,王 晨

(1.福建江夏学院宣传部,福建福州 350108;2.清华大学a.人文学院;b.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9)

一、《比》卦“网开一面”故事考辨与文本诠释

商汤“网开三面”记载侈矣,今日为人所熟知的成语“网开一面”即由此而来[1],相关故事的改写又散存于诸文献中。今择其重要者,区分4种类型。

1.诸侯闻之而赞叹,文献出处有《史记·殷本纪》《金楼子·兴王》;2.天下、诸侯及前朝之民闻之既赞叹且归附,文献出处有《吕氏春秋·异用》、马王堆帛书《缪和》《淮南子·人间训》《说苑·尊贤》《大戴礼记·保傅》;3.士民闻之而亲上,文献出处有《新书·谕诚》;4.改作较多,文献出处有《新书·礼》。

讨论完商汤“网开一面”故事,再来看《比》卦九五爻辞“王用三驱,失前禽”及《象》传“舍逆取顺”,虽然学界在具体部分有分歧,但主要为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王弼认为《象》传之“逆”为逆来,“顺”为顺取。逆来趋己者舍之,背去逆走者射之。九五爱于来而恶于去,所以常失前禽。这里的“前”值得重视,王注隐晦,大体是指失“前来”(孔颖达补充曰:“独比所应则所比为失。”)之禽也。孔颖达继承王《注》,补充曰:“显比之道,与己相应者则亲之,与己不相应者则疏之。”[2]38孔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王者不滥用弘阔之道,而是亲疏有别。此外,王弼补充了先儒关于“三驱之礼”的讨论,先儒普遍以“三驱之礼”为“三度驱禽而射之”,褚氏之儒则以为是三面著人驱禽,左、右、后皆有驱者。

其二则是郑《注》与程《传》的看法,郑《注》曰:“王因天下显,习兵于搜狩焉。驱禽而射之,三则已发军礼也。失前禽者,谓禽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顺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杀,奔者不禁,皆敌不杀,以仁恩养威之道。”[3]郑《注》释“前”为“前来”,“顺”为“顺向背己者”,兼有“顺便”之义。郑《注》比附用兵之法,迂阔难从,然其以之彰显仁德,不以捕杀为目的的精神内核为程《传》所继承。尽管无论是前、顺逆还是狩猎模式上程氏均有不同于郑氏者,我们依然将二者合观。程《传》认为三面当为左、右、前,从此三面驱之。前开一路而失“前去”之禽,示好生之德也。仔细玩味程《传》,会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矛盾点,既然失去的是“前去”之禽,则以王、孔之说观之,这必然属于背己之不用命者,对此,程《传》又论及:“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4]51由此可知,“前去”逃命者为用命,“前来”反入者为不用命。在《象》传“舍逆取顺”的解释中更是补充道:“礼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顺取逆也。顺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谓去者为逆,来者为顺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也。”[4]66程氏区分《比》卦与礼书之义,然以程说观之,王者三驱完全是在显示仁德,来去均无所猎取了。值得注意的是,程颐指出这则爻辞应当与《礼》书及成汤祝网合观,示天子不合围之义。

第三种是其他说法,如马融以“一曰乾豆,二曰贵宾,三曰君庖”解“三驱”等,均与本爻关系不大,兹不赘述[5]。

分析完以上三种讨论,笔者在解释上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在部分的义理发挥上采纳第二种说法的合理内核。我们认为,从史料辨证的角度看,与《比》卦“王用三驱,失前禽”虽在叙事模式上有共性,但在故事细节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然后人牵合二者,将汤去三网之场景纳入到《比》卦田猎之事中,以其事观之,二者方枘圆凿;以其义观之,二者若合符契。

二、《比》卦九五爻辞的故训与新说

对“网开一面”故事予以考辨及文本诠释后,回归到《比》卦爻辞的讨论上来。总览本爻的故训新说,解释难点主要在“诫”字上。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阶级史论在学界的流行,“邑人”的身份与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6]。与今传本用字不同,虞翻所据底本作“戒”[7]。虞氏勾连《师》《比》,以《师》解《比》,以六五坤虚无君而处下爻之中的“邑人”乐比之解“不戒吉”,李道平则明确为“故不待告戒而自比之”[8]。朱骏声从之,言:“使师二上居五中,故不诫告也。”[9]廖名春先生以“戒”为本字,言“显示亲比,天子田猎时三面驱围,前方的禽兽走失,围猎的邑人不加守戒,吉利。这是天子显示好生之德以亲比团结人”[10]。然而用“守诫”之“戒”来解释这则爻辞,似略有不合。此外,廖先生对“邑人”的解读也值得商榷,“邑人”一词被先生具体为“围猎的邑人”,这无形之中改变了《周易》古经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将泛指变成了特指。

此外,帛书《缪和》作“邑不戒”,如果帛书《缪和》不误,不属于脱文,则“邑人”与“邑”的关系,究竟是简单的脱文还是有所区别就值得探讨了,更为妥当的做法是写作“邑人/邑”,这里姑且作“邑人”,后仿此。王弼《注》解“邑人不诫”为“邑人无虞,故不诫也”,显然以“警诫”视之。孔颖达直用其义,未有新解[2]。孙星衍从王、孔说,补充了(王)用中正,讨伐有常故民无虞之义[11]。董业铎先生则从象数角度对俞说予以补充论证,其言“坎为加忧,而互艮为止,错兑为悦,忧止而悦,故曰‘不诫’。众皆其比,都是朋友,无须戒备警惕,孟子所谓‘与民偕乐’之义。后世人君,出则警跸,戒备森严,大违圣意。”[12]程颐对本爻爻义有过精彩的概括,其言:“先王以四时之畋,不可废也,故推其仁心,为三驱之礼,乃《礼》所谓天子不合围也。成汤祝网,是其义也”。然程氏解“邑人不诫,吉”为“诫,期约也。待物之一,不期诫于居邑,如是则吉也”[4]51。金景芳、吕绍纲先生从程氏及曹元弼说,以“不诫”为“不相诫约”,“王者不因为邑人近则丁宁告诫而使来亲己”[13]。细审是说,不仅前后之“诫”的理解未能做到一致,翻译更为晦涩迂曲,不可从。检《故训汇纂》,程说无据。显然,程《传》在“诫”之训诂上存在着无法落实的缺陷,生造一“期约”“期诫”义,不可信从。朱熹《本义》以九五爻为阳爻,示君居尊位以摄众阴爻。言“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盖虽私属,亦喻上意,不相警备以求必得也”[14]。朱子每每于程《传》取义,这里遵从古注,显然是意识到程氏训诂之非也。俞樾《群经平议》从虞氏本,以“诫”当读为“骇”。尚秉和先生糅合朱子之说与俞说,然不采纳俞氏具体的训诂,言不诫者,“谓王师宽大,所至之邑,百姓仍安居乐业,人人亲附,不惊诫也”[15]55。值得注意的是,尚氏在沟通《象》传的时候认为“上使中者,言五所遗师徒,合乎中道,故无过举,得不诫也”[15]56。笔者认为尚氏的翻译做不到字字落实,且爻辞与《象》传的“诫”义无法保持一致性的理解,不可从。这也启发我们应该注意寻找新的解释理路,沟通爻辞与《象》传,具体的讨论详见下文。

三、“诫”字新诠与《比》卦九五爻辞解诂

结合第一节对《比》卦“网开一面”所涉故事及同文文献做过的梳理工作可知,在以上诸说外,有两条新的解释理路值得学界重视,即“诸侯来朝归附”与“下亲其上”,笔者认为应该以故事的整体框架为基础,从这两个视角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一个是黄凡先生以“不”当读为“丕”,大也。《周易》中的“不”,如《小畜》卦九五爻辞“有孚挛如,富以其邻”。阜阳本有异文作“有復(孚)挛如,不富以其邻”。侯乃峰先生以为阜阳本“不”涉《泰》卦六四爻辞而衍,除衍文说外,“不”可以为无实义发语词,或读为“丕”亦可也,大也。白于蓝先生系统总结过相关语料,不赘[16]。黄氏的意见值得重视,然黄先生将“邑”解释为“周国”,“不诫”解释为“丕诫”,大加劝阻,言周国人大加劝阻(王),则颠倒情实,难以为据[17]。

从“网开一面”的故事可知,王行仁政而天下之民归焉,即“诸侯来朝归附”。按照这种思路,“邑人不戒”当读为“邑人不/丕戒(届—至)”。《诗经·商颂·烈祖》:“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毛《传》仅训“至”也,未言依据为何[18]493。马瑞辰认为毛《传》之由乃借“届”而来,然马氏以为《诗》承“和羹”而言,当训为“备”,和羹必具备五味也[19]。程俊英言:“戒,通届,至。”[20]

与“诫”及“届”可以联系的有《诗经·小雅·采菽》,其曰:“载骖载驷,君子所届。”郑《笺》云:“届,极也。”[18]333《晏子春秋》引之载:“且《诗》曰:‘载骖载驷,君子所诫’,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吴则虞《集释》载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曰“《小雅·采菽》之诗,‘诫’作‘届’,《笺》:‘极也。’按:当从此。《说文》:‘诫,敕也。’”[21]26王念孙则在“君子所诫”条批驳《晏子春秋》引文之非是,乃俗音所乱,当以《毛诗》本用字为是。王氏从两个层面予以了批驳:在音韵层面,王氏指出“届”与“诫”本不可通假,乃俗音所乱,本当作“届”;从另一个层面即无论是诗义、诸侯之礼还是宋王应麟《诗考》所载异文的角度看,《晏子春秋》引诗之异文均不可从也[22]。苏舆《晏子春秋校注本》同意王念孙说,并指出“马瑞辰释《诗》引此,遂据以为假借字,殆不然欤!”

王说可从。从音韵上看,“诫”为见母职部,“届”为见母质部。虽然声母相同,然韵部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虽然《楚辞》中有职、质合韵的现象,然而它们分属甲乙两类韵,这种跨类的通假并不多见,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一类古注。

从文义辨析上看,吴氏指出,郑玄所论《诗》义与晏子因爱嬖“重驾”取《诗》旨以劝谏景公的目的不合[21]28。王氏不取郑《笺》“法制之极”说明矣。虽然王氏没有进一步的申说,但是涵咏《诗》义,可以体会到晏子引《诗》,更多的是侧重强调车马之制为君子的代表,班次有度,不可逾矩。而《晏子春秋》之所以有此异文,也很有可能是本来不误,后之传抄者或者刊刻者感觉《诗》意与晏子的引用之以论证的目的之间的关系过于隐晦,且不明世移音变,以与“届”音近之“诫”为是,取“诫”之“警敕”义沟通二者,言车马之制当为君子所深警敕者也。当然,王氏的讨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其“三马(骖)四马(驷)当诫,则诸侯但可驾两马矣”之类的反驳,是拘执文意的立论,虽可申说其意,未可言体贴致误之由也。

结合故训新说及这一理解思路可知,这些说法或有增字解经的毛病,或有缺失礼义的误读,或有颠倒情实等诸多问题,均难以令人信服。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即“下亲其上”。

在系统回顾学界的探索史后可以发现,在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用字均无明显的差异,异文与故训新说也不能对理解爻辞有所启发的时候,应该从讹字的可能出发去重新观照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邑人不诫”中“诫”为同形讹混字,当为“试”字[23]70。《比》卦九五爻辞当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试,吉。”其完整形式当为“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试(王),吉。”在这里承前省略了主语“王”。

这样讹混的现象有着传世文献作支撑,现迻录于下并作具体的分析。

《楚辞·天问》载: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洪兴祖《补注》曰:

屈原言我何敢尝试君上,自干忠直之名,以显彰后世乎?诚以同姓之故,中心恳恻,义不能已也。试,一作诫。[24]

《韩非子·扬权〈搉〉》[25]载:

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

谢希深《注》曰:

下既有羡之心,常匿私以试其上,故上必当操度量以割制其下也。[26]

《说苑·奉使》载:

端以此诫寡人乎?国可伐也。[27]

除“试”与“诫”相混外,有“式”与“戒”相混例,如:《尚书·康诰》“自作不典,式尔”[2]202,《潜夫论·述赦》引“式”作“戒”。彭铎先生言:“‘戒’当作‘式’”[28],未言理据。程水金先生指出:“‘戒’当为‘式’,乃形近而伪”[29],这是很正确的意见。

按:除去清华简《说命》“弋(试)亓(其)上”当为“臣民怀挟伪诈以试探、蒙蔽君主”外[23]70,传世文献中用“试”字来表示在下者怀奸宄之心以试探在上者之义,其深层义即是挟叛乱之心而有所图谋也。

此外,相关文例也可以作为旁证,如《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简9载:

除去文献与字形的证据,从义理角度看,反观《象》传的解释(“显比之吉,位中正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15]56),传统的说法如朱熹,黄、张二氏“属下邑人也不相警备,这是君上使下属保持中道”,显误。因此,沟通《象》传的合理途径只有可能将“诫”替换为形近易混的“试”字才能做到。值得注意的是,程《传》虽然在“诫”之训诂上存在着无法落实的缺陷,生造一“期约”“期诫”义,然其无论是对九五爻辞还是对相应之《象》传的理解,都是准确的。程《传》解《象》曰:

显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处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处正得中也,《比》与《随》是也。言中正者,得正与中也,《讼》与《需》是也。[4]51-52

与程《传》可以合观者,如《文子·精诚》载: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不诫,法省不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思也。[33]

按:冯胜君先生指出此“诫”当为“试”字之误。《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养民以公”[34]的讨论,概括来说就是以公道养民则百姓沐浴教化,民风淳朴敦厚而不怀叛心,牢狱空置而刑罚不兴。

与上文所述“试”字合观可知,以公心养民、使民,则民风淳朴;反之,则民有觊觎、叛乱之心。此所谓公者,即《象》传所谓“正中”者也,《象》传以爻位蕴含的义理补足了“邑人不诫”背后的德义。与“显比”合观,不偏不党,光明正大,宽宏包容(孔颖达谓之“弘阔之道”[2]38)的“显比”是概言之,具体而微地以仁爱、宽宏之德示民、以公心养民的“王用三驱,失前禽”是析言之。其结果当然是邑人不试探了。缘由即是《象》传解释的“上使中也”。《象》传处中位,由或用中道的思想,学界很自然可以与“允执厥中”,“中庸”之道及清华简《保训》的“持中”等问题联系起来。笔者认为《象》传所言的“上使中也”应该注意与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限于本文主题,兹不赘述。

驱禽以示仁,显仁以化民。《尚书》有言,“一人有庆,兆民(或本作“万民”)赖之”,诚哉斯言!

猜你喜欢
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 brief analysis of building waterproof materials
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nd Hook Lace in Fashion Design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Bellarosa Connection
The Use of Futures and Forward in Risk Reduction,Speculation and Arbitra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