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T型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2-10-11 01:18闫寒尹先印张松涛
中国医学工程 2022年9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切口

闫寒,尹先印,张松涛

(1.禹州市中医院 脑外科,河南 禹州 461670;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I)具有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征,病死率高达30%~50%[1-3]。现阶段,临床针对SCI 患者多通过标准开颅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治疗,可有效清除血肿及坏死组织、调节颅内压、控制出血,但易致使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继发血肿等多种并发症发生,影响预后[4-6]。研究指出,应用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 治疗SCI 患者操作更加便捷,同时术中更有助于处理矢状窦、横突,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安全性更高[7]。另有研究指出,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oluble protein-100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可间接反映机体脑组织损伤程度[8-9]。但应用上述哪种术式治疗SCI 患者更有助于调节血清S100β、NSE 水平,发挥脑保护作用,临床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从手术效果、血清S100β、NSE 水平、手术安全性等层面对比探究标准DC 与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 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禹州市中医院2019 年1 月至2021年5 月收治的80 例SCI 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A 组(n=41)和B 组(n=39)。其中A 组男24例,女17 例,年龄20~72 岁,平均(40.89±8.73)岁;致伤因素:26 例车祸,8 例高空坠落,5 例重物打击,2 例其他;损伤至入院时间:0.5~3.0 h,平均(1.28±0.32)h;B 组男25 例,女14例,年龄18~75 岁,平均(42.14±9.36)岁;致伤因素:27 例车祸,7 例高空坠落,4 例重物打击,1 例其他;损伤至入院时间:0.5~3.0 h,平均(1.32±0.35)h。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体征经X 线平片、CT、MRI 等相关检查确诊为SCI;②昏迷程度评分(GCS)<8 分;③临床资料完整;④闭合性颅脑损伤。排除标准:①脑血管疾病史;②严重恶性肿瘤;③合并休克、呼吸衰竭;④严重器质性疾病;⑤凝血功能异常;⑥自身免疫性病症;⑦生命体征微弱。

1.3 方法

1.3.1 B 组 行标准DC,术前予以常规处理(脱水、止血、利尿等)。全麻,气管插管,自上耳屏前(颧弓)1 cm 位置取切口,耳廓上方朝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位置,沿正中线朝前至额发际下;旁开中线约3 cm,剪开硬膜,制作骨瓣,部分咬除蝶骨嵴,于血肿较厚部位取硬膜外手术切口,将部分血性液释放,处理坏死组织、血肿,硬膜放射状打开,依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撑开,常规引流、冲洗,关闭切口。

1.3.2 A 组 行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沿头颅正中线,前起发际内1 cm,朝上至顶结节部位,后至枕骨粗隆取切口;自耳屏前缘1~2 cm 处起,朝上延伸至中线,止点于冠矢点后缘1 cm 位置分离皮瓣,要求尽可能保护深部血管及面神经下进行筋膜下组织解剖,剥离颞肌,逆行解剖颞肌,游离骨瓣,作12 cm×16 cm 骨窗,切开硬脑膜后放射状切开,显露顶、枕、颞、额、中颅窝、横窦、前颅窝,清除血肿,止血,针对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固定筋膜、颞肌,常规引流,关闭切口。术后予以两组吸氧、抗自由基、脱水等常规对症支持。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输血人数比例。②两组术后3 个月预后情况,经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1 分:死亡;2 分:植物状态;3 分:重残;4 分:轻残;5分:恢复良好。③两组术前、术后14 d、30 d 神经功能(NIHSS)、昏迷程度(GCS)评分。NIHSS分值:0~42 分,神经功能与评分呈负相关;GCS 分值:3~15 分,分值越高,意识状态越优。④两组术前、术后3 d、7 d 血清S100β、NSE 水平,取静脉血3 mL,离心(半径8 cm,3 500 r/min,10 min),取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⑤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继发血肿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 分析,U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A 组输血人数比例为4.88%,B 组输血人数比例为2.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手术时长较B 组短,术中失血量较B 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术后3 个月A 组预后情况优于B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54,P=0.019)。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3 个月预后情况比较 [n(%)]

2.3 两组NIHSS、GCS 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14 d、30 d NIHSS 评分相较于术前降低,GCS 评分升高,且A 组NIHSS 评分较B 组低,GCS 评分较B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4 d、30 d NIHSS、GCS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4 d、30 d NIHSS、GC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2.4 两组血清S100β、NSE 水平比较

两组术后3 d、7 d 血清S100β、NSE 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A 组较B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3 d、7 d 血清S100β、NSE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术前、术后3 d、7 d 血清S100β、NSE 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P<0.05。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A 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8% 较B 组23.08% 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2,P=0.018),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SCI 属神经外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多是由于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颅所致,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昏迷、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多合并恶性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挫裂伤,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0-12]。

标准DC 为临床针对SCI 患者常用治疗术式,可有效减压额叶、顶叶、颞叶,缓解脑干,降低病死率,但相关研究指出,扩大骨窗操作易增加手术时长,易压迫深部静脉及脑表层血管等回流静脉,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13]。本研究数据显示,A 组手术时长较B 组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失血量、术后14 d、30 d NIHSS 评分较B 组低,术后3 个月预后情况优于B 组,GCS 评分较B 组高(P<0.05),可见,应用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 治疗SCI 于优化围术期指标,提升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意识恢复,改善认知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分析原因在于:①改良T 形切口,不仅能保留额部动脉、眶上动脉、颞浅动脉血供,还可保护耳后动脉、枕部动脉完整性,进而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②更有助于颞肌充分暴露,进而更利于保护颞肌深部血管及神经;③作12 cm×16 cm 骨窗,能较容易显露上矢状窦损伤部位、前颅窝等部位,同时更有助于小脑幕切开,进一步提升手术精细度,避免对组织造成不必要损伤,在达到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的同时,有效节约手术时长。

另有研究指出,S100β、NSE 过度表达与SCI病理过程关联密切,当脑损伤发生时,可造成大量神经元细胞受损,致使S100β、NSE 经受损血脑屏障进至血液循环,损伤神经元功能[14]。本研究数据可见,术后A 组血清S100β、NSE 水平较B组低(P<0.05),提示,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 治疗SCI 患者可有效调节血清血清S100β、NSE 水平,具有保护脑功能优势。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该术式能充分显露颞肌有关,并能于骨膜下完全逆行剥离,从而有效保护颞肌深部血管及神经,加之,骨窗较标准大骨瓣大,更有助于减压,进而有效改善神经功能。

综上,改良T 型切口开颅DC 非常适用于SCI患者治疗,可有效提升手术效果,优化围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认知功能,促进术后意识恢复,此外还具有保护脑功能作用。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切口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