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时代来了

2022-10-14 21:55朱昌俊
决策 2022年4期
关键词:都市建设发展

最近,“都市圈”很火。

先是2022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是3月21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至此,全国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五大国家级都市圈拿到了“准生证”。

这意味着,属于都市圈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武汉、郑州、南京、南昌都在行动

都市圈的热度,从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一些话题就能够看出来。

2022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都市圈建设的火热场景,还引发了部分代表委员们超越区域竞争层面的思考。

通过深化设计+施工方案的策划应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现场施工的返工率以及重复率,保障了施工的工期和规范性。

一方面可以克服大城市“摊大饼”发展的弊端,避免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破除行政壁垒,扩大城市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人口的分工布局,同时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真正形成更大的“引擎效应”。

不过,这里的竞争主要是指向国家级都市圈。因为参照国家中心城市,以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城市群来看,国家级都市圈的数量,也一定是有限的,只有跻身“国家级”,政策含金量才会有保障。

当然,一些已经拿到批复的都市圈,也还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的南京,在这次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出台新一轮国家公路网规划,支持约282公里的南京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等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让南京都市圈内主要城市的“朋友圈”更畅达。

本文针对绝热加速量热仪在测试样品反应过程中存在热电偶动态特性和炉体加热系统动态响应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对其进行动态补偿的方法,通过仿真进行了绝热反应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并利用PSO算法搜索优化出动态补偿器参数,最后,通过标准样品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补偿效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表明对绝热加速量热仪中的热电偶动态特性和炉体加热系统动态响应进行补偿能有效提高绝热性能,减小在动力学参数求取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研究成果对化学反应机理研究和化学品热安全评估具体重要意义。

Discussion on the wisdom of the local design with sharing the gables——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village “Dongchu Island”

此外,还有多个地方提出了加快都市圈建设的建议。湖北代表团建议,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河南代表团则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

第一,研究对象具有地域性与局限性,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临安大峡谷村游客中心,属于典型的南方乡村旅游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乡村旅游地在经济、风俗、建设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代表性较弱。

有政协委员就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全国都市圈的整体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建议对都市圈设立明确的门槛标准和定位区分,形成有序发展节奏,实现不同都市圈精准施策。

如果把观察视线拉得长些,就可以发现,还有一些都市圈也在摩拳擦掌。

为何有这么多省份或城市,如此重视都市圈建设?这里首先要看都市圈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它其实类似于国外的都市区概念,可以通俗理解为是超大、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就在全国两会前夕,南昌都市圈在经济日报头版亮相。报道指出,近年来,江西把大南昌都市圈建设作为全省破解发展不充分问题的主要抓手、提升省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和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引擎。

验证PUs存在时算法的有效性.为了避免拓扑不均匀,加大SUs的部署数量.图12为N=80,L=6,M=3时,不同算法平均传输速率对比.从图中可知,CIDG算法有全局信息的优势,与PUs是零冲突,信道收益最高,但选择信道始终随PUs不断变化,信道切换成本高.SLG算法借助少量交互,博弈过程中不断减少PUs使用相对频繁信道的选择概率,尽可能避免冲突,仍然能够获接近CIDG算法的传输速率,验证了其在PUs存在时的有效性.

数据显示,南昌2021年末常住人口643.75万人,比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8.25万人,人口总量跃升至江西省设区市第二位。这一增量,在全国目前公布的主要城市数据中,仅次于杭州、成都等,居于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南昌都市圈建设的发力,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都市圈遍地开花

当前,国内已经有了一批GDP超万亿、人口过千万的超大特大城市,如何让这些大城市继续保持增量发展的活力,又实现辐射、带动作用的最大化,是一个越来越必须被正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市圈建设就是比较好的对策。

以上三种两线划定模式均需要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征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而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控制是针对生态用地的特点促进生态用地功能化,由山体、水体、林地、成片的基本农田和各类保护区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用地不仅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支撑,同时还具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承载、旅游休闲和文化景观等多种价值,体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绝大部分为乡村地区,在保护性利用功能选择上,既要适合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又要与城市的功能互补。

2022年,是都市圈建设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一个重要节点。上述意见明确提到,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因此,2022年除了已批复的都市圈在建设上加速推进,或还有更多的都市圈建设规划将获得批复,有志向的城市更不会甘于错过这个机会。

毕竟国家级都市圈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能够提前拿到国家批复,也就意味着能够率先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不过,就省一级来看,都市圈建设的门槛就相对没那么高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已有多个省提出了建设多个都市圈的计划。比如,广东明确了5大都市圈,浙江规划了4个,江苏、山东各3个;福建也有2个。

这些规划多个都市圈的省份,都属于东部经济强省,并且省内确实也有多个中心城市,所以它们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另一类外来语改造词,是对复合词的缩略化改造。如: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将两个词词首的读音叠加后组成新词パソコン;另如:ファミコン(family computer,家用电脑)等。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一年也被称为都市圈建设元年。

众所周知,在中部地区,此前存在感并不突出的长株潭已率先拿到了国家都市圈的批复,武汉、郑州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自然不愿落后。湖北、河南两地在全国两会期间均提出相关建议,既说明了省一级对于都市圈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武汉、郑州在都市圈建设上的紧迫感。

可以说,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告别“单打独斗”的状态,而逐渐转向都市圈与都市圈的竞争。

“强省会”模式不再吃香?

不管是国家已经批复的都市圈,还是一些地方自行规划的都市圈,它们最终到底会发展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变数,不同的都市圈建设,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跟风。

第二天,一夜未眠的徐云天跑到小区一家小酒馆里借酒浇愁。一直喝到傍晚,徐云天借酒劲,在超市里买了把剔骨刀,于晚上六时许从北岭二区的家出发,再次敲开父亲位于北岭一区的家门。徐河见是儿子,厉声训斥,徐云天一把推开门,看着满屋的婚礼布置,酒气冲天地大嚷:“你就要举行婚礼了,但我告诉你,除非你跟我妈复合的婚礼,否则我就搅场子。”徐河又要抽皮带。徐云天一把抓住父亲的手,父子俩顿时纠缠在一起,吴丽藻见状,吓得赶紧躲进厨房。

事实上,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醒,要因地制宜推进都市圈建设,避免一哄而上。

附表1中,“根、两、生、更”字有不同读音,本表调查的是“根柴~”、“两~斤”、“生~囝”、“更三~”语境下的读音。在叶太青记录的洋中镇方言同音字表中,“心”有两处注音 sim1、sin1,妗读作 kεm6,字表缺“添”。经核实洋中镇发音人阮兴盛(男,45岁,大专文化程度),记作附表中的读音。叶太青记录的霍童方言同音字表缺“添”字注音。

光学容积描记法具有成本低、功耗低、体积小、无需袖带充气和可连续测量等优点,适用于可穿戴设备。该方法大多采用光电传感器采集人体生理信号,由光电传感器在人体表面检测出的脉搏信号称为光电容积脉搏波,简称PPG信号。其工作原理为:发光二级管发射一束特定波长的光,并在人体表面照射。血液中的细胞能对光进行吸收,并随着心脏搏动引起反射光强度的变化。光敏传感器对反射光进行收集,并对反射光中的交流成分进行描记,得到PPG信号[8]。

那么,目前全国主要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到底如何?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将全国34个都市圈根据发展水平,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类。

虽然进化是大势所趋,但若一味听其自然无疑只能“缓步徐行”,而“革命”是以“人力的促进”撤除进化的障碍,加速进化的过程,所以是很“经济”的手段。“经济”的时间观意味着时间并非外在于人而均质流动的,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人力”可能极大地影响时间的方向和效用:既可能人为地使自己的时间减缓停滞甚至从现在拉回过去,也可能奋起直追,奔向未来,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甚至超越经过较长时间发展的他者。

其中,成熟型的,只有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等六大都市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展相对成熟的都市圈,目前都还未获得国家层面的批复。

当然,这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受重视。一是,它们都处于东部先发地区,都市圈内本身的经济、交通联系就比较强,对国家政策的依赖相对没那么大。二是,这些都市圈内部的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如何确定各自的定位,利益协调更复杂。比如,上海都市圈到底要不要“跨省”,就是个难题。

另外,还有17个发展型都市圈和11个培育型都市圈。而目前已经获得国家批复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都市圈,都属于发展型之列。

进一步来看,都市圈时代的真正到来,带来了哪些启示?

首先,单纯的“强省会”模式,可能不再那么吃香了。

要知道,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都市圈就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通常讲的“强省会”模式,实际还是站在省会城市的立场上来思考,但在都市圈时代,省会城市必须考虑如何与都市圈内的周边伙伴,形成更良性的分工合作。

同时,还得要摒除靠合并等方式来获取规模效应的路径依赖。2022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后,还有一句关键性内容——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这就进一步断了一些城市希望靠合并方式来做大做强的念想。

从实际情况来看,都市圈并不与强省会对立,可以将它看作是强省会模式的升级版。事实上,在很多省份,都市圈必须有一个足够强的省会城市来带动,但是仅仅是做大做强省会,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

其次,都市圈将成为下一阶段城镇化的主战场。对大多数省份来说,人口向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区域集中,是一种大趋势。而其他多数城市的人口都将处于继续流失状态。

那么,这也必定带来城镇化重心的迁移。可以说,都市圈将承载着一个省城镇化的主引擎角色。并且,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可以预见,未来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都会加速向都市圈内集中。

猜你喜欢
都市建设发展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