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2022-10-16 10:58李冠文夏梦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9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育人

◆李冠文 夏梦滢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出世界历史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过程,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智慧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形式,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中[1]。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意见和指导纲要,为高职院校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指导。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扭转对劳动教育的片面、错误认识,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在专业教学、通识教育、学校管理、社会实践等层面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突出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育人特色。

1 新时代“五育并举”的内涵、价值与意义

“五育”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方面内容,各育在地位上相互平等、各具作用,在功能上相对独立且相互作用:

1)德育承担促人向善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2)智育承担教人求知的重要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具备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力;

3)体育承担强身健体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4)美育承担助人识美的重要责任,引导学生了解美、感知美,进而寻找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五育并举”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助于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五育”融合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水平,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操守、有韧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

其次,“五育并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拓展教育领域,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重视学生政治素养、专业能力、身心素质、审美能力、劳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五育并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五育并举”理念,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使高职教育不仅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逻辑起点,还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持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融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要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凸显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育人功效。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教育,更加重视实操和技能,与劳动教育有着更高的契合度,也对劳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面临时代环境的变化,还要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2.1 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社会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统一标准的规模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逐渐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而是更加重视创造性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兴技术支撑的劳动新形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顺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不再局限于传授生产技术,而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学、实训实习等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更加全面、综合、开放的劳动育人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开展有时代特征劳动的能力[4]。比如现代化劳动往往与高新技术密不可分,劳动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电子控制、机械加工、工程设计等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在劳动教育中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使劳动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新形态的劳动。

2.2 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些方面普遍存在一些欠缺,这就增加了劳动教育的难度,也提升了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劳动价值观是学生对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然而不少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例如:不少学生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追求个人利益,单纯以金钱多寡来衡量劳动价值,对体力劳动、低“收益”劳动的价值存在错误认识,缺乏集体意识,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艰苦朴素作风淡薄,花钱大手大脚;还有些学生存在享乐主义思想,认为劳动很累且枯燥无趣,将劳动的价值单纯视为赚钱,认为有钱就不需要劳动[5]。这些情况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反映出不少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不足,需要着重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

(1)全面做好前期性的水利施工预备。从前期开展的各项施工预备角度来讲,关键在于筹备当前水利施工必需的各类物资、人力资源以及施工资金等,确保做好妥善的前期施工预备。与此同时,技术人员有必要给出相应的水利设计图纸,并且拟定可行性较强的水利施工规划。针对各类必需的施工设备来讲,应当做好妥善性的设备养护以及设备检测。在此前提下,关于各类建材也要做好综合性的收管工作以及采购审核工作,确保能够录入详细性的产品资料与产品信息数据。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对劳动严谨认真、勤俭奉献、精益求精等精神的集合。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劳动精神,不利于职业素养培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从小生活在劳动精神被弱化的氛围中,追求学习成绩、工作待遇而忽略劳动价值,学习之外的事务被父母包办,导致劳动精神严重欠缺。

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是学生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素质,不仅包括劳动技能,还体现在劳动心态上。高职院校仍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不会煮饭,不会使用电饭锅、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不仅缺乏复杂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要求不仅要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精神,还要传授劳动技能,锻炼劳动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水平。

3 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智体美“四育”的重要基础,应和其他“四育”携手同行、相互促进。劳动教育并不能孤立于其他“四育”外而单纯存在,“五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6]。

一方面,劳动教育兼具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育人功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重视与其他“四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等育人作用,使劳动教育成为其他“四育”的载体和途径。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模拟真实生产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成果,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激发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并培养创造力。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离不开其他“四育”的支持。劳动教育不仅要依托于专门的劳动实践活动,还要和德育、专业教学、体育、美育等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四育”拓展劳动教育的边界[7]。比如在德育中渗透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相关的内容,在专业教学中传授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等。通过劳动教育与“四育”的融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劳动并非单纯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而是贯穿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是由劳动者的辛勤、智慧劳动所创造,一切美好的追求都应通过勤奋、创新劳动来争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

4 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在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坚持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面临认识不足、实施不力、教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师生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重视“劳”而忽略“育”。很长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热衷于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智力培育活动,对于劳育、体育、美育甚至德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这使得师生不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不爱劳动、不善于劳动甚至歧视劳动和劳动者的现象发生。虽然近年来国家要求大中小学要重视劳动教育,高职院校纷纷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勤工俭学、实训实习等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但并没有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以往开展活动并没有本质差别,使得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其次,对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增设劳动教育的专项课程,尽量满足国家政策意见对劳动教育的课时等要求,但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缺乏系统、可行的方法。例如:有的学校单纯增设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与现代化生产和学生生活脱节,劳动教育活动缺乏育人功效,变为观光、考察的娱乐项目;或是单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忽略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且这些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的开展挤压了原有课程的空间,在没有体现劳动教育价值的同时削弱了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

最后,劳动教育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依托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要有一套科学、可行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少欠缺,如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落后,没有体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等功效,单纯考查学生的劳动能力而没有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观、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等等。相关机制的欠缺,不仅无法为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开展保驾护航,还使得劳动教育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

5 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创新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的发展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构建为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融合而非替代,避免因劳动教育挤占其他教育内容,真正实现“五育”协同共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1 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即要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等“四育”共同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使劳动教育不局限于劳育的范畴,依托其他“四育”开展劳动教育,并成为其他“四育”的实践途径。因此,应基于“五育并举”理念,构建更加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劳动教育专项课程建设,兼顾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规划,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既要有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法律等方面内容的理论课程,也要有日常生活劳动、公益服务性劳动、社会生产劳动等内容的实践课程,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和比例,形成包括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在线开放课、实践课等形式的劳动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和具体专业的特点,组织劳动周等形式的生产服务性劳动实践,通过集中训练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践教学占比高,实训实习时间长,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载体。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专业教育的主体作用,并在体育和美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的劳育元素,对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实现劳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将劳动安全、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融入专业课程,尤其在实践、实训环节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劳育与智育的融合。

5.2 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

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与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和形式。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等载体,打造劳动教育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依托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企业精神、管理制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熏陶;可以开展家电维修、法律宣传等公益服务性活动,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可以开展勤工俭学、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生活需要,拓宽眼界,全方位锻炼自我;可以开展社会调研、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专业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协同发展;可以在劳动节、植树节等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可以结合勤工俭学工作需要,专门设立卫生员、餐管员等劳动育人示范岗,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和机会,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适合劳动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例如: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从师生中挖掘榜样人物和优秀事迹,选出师生身边的“技能标兵”“最美教师”等榜样人物,宣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先进事迹,弘扬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等优良传统;建立义务劳动认证体系,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对满足条件的学生提供义务劳动认证;积极运用新媒体,将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作为劳动教育的宣传阵地,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试和劳动实践活动,打造劳动教育精品项目,形成独具院校或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

5.3 健全劳动教育的相关机制

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应在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既要保证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数量充足,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系统性培训,确保专业教师对劳动教育有清晰的认识,认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并具备“五育”融合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要适当从企业引入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性矛盾,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培养工匠精神,锻炼劳动能力。

应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整合育人资源,共建劳动教育平台,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劳动实践等工作,并开发创客实践、职业体验等项目,为师生提供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支持,健全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保证教育场所、设备等落实到位,满足劳动教育的多样化实施需求。

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建设层面,要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素养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学生的劳动表现、心得体会、技能鉴定、成果评比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将考核结果计入学生档案,作为正常毕业和评优争先等工作的重要条件。同时,要注重“五育”的实现,不仅要考虑劳动教育的功效,还要对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进行立体化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并对教师的教学成效、方式方法等进行客观评价,使师生在评价反馈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基础和平台,各自的教育功效有所侧重,共同组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在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