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2-10-19 16:17王雪雁
行政与法 2022年7期
关键词:吉林省高质量生态

□ 王雪雁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省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发展阶段,吉林省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准确把握吉林省发展历史方位,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作出了重大战略安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吉林省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

(一)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013年以后,吉林省经济发展也陷入低谷,经济增速持续放缓。2017年,吉林省经济增长5.3%,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2018年和2019年,吉林省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严重,分别低于全国2.1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排全国第30位和第31位。2015年、2018年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省,赋予吉林省“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的重要使命,为推动新时代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2020年,吉林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同比增长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20位,取得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好成绩。2021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居东北三省一区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连续两年居全国第4位。

(二)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形成

吉林省是人文科教大省,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积聚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和科研人员,创新资源雄厚。五年来,通过全面实施“三个五”战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吉林省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期间,吉林省加快把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6.44倍。如吉林省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是全国唯一用省名命名的卫星,目前拥有在轨运行卫星54颗,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一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民族汽车品牌——“红旗”驰骋全国,4年销量增长63倍;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吉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冰雪产业强势发展,冰雪旅游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着眼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全面启动,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吉林省保护性耕作面积居全国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过去五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全国前五位,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吉林省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近五年来,吉林省革故鼎新、优化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数量达到4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202万户,从业人员660万人,民营经济已占吉林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大量经济发展要素资源北上吉林省。近年来,吉林省高端人才继续实现进大于出,一批批投资者纷至沓来,一系列投资项目落户吉林省,“投资不过山海关”正成为“投资必过山海关”。同时,吉林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五年中建立了一批高质量开发开放平台,以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吉林特区”,“长满欧”“长珲欧”中欧班列等把吉林省产品送达全球,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均创历史新高;央地合作、吉浙对口合作、吉林省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对接合作取得重大成果,签署落实了一大批省部、省际、省校、省企合作协议,拓展了吉林省发展的新空间。

(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

2022年新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吉林省经济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挤压:第一季度经济增长-7.9%,比2020年第一季度低1.3个百分点;1-4月主要经济指标呈断崖式下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固定资产投资-3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进出口总额-12.0%,财政收入-35.7%。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和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吉林省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45天实现了社会面清零,59天实现了动态清零,75天实现了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双清零”,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另一方面打出稳增长“组合拳”,明确提出“二季度止跌、三季度逐步回升、全年正增长”的发展目标,通过逐月多增实现全年多补,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吉林省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安排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和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的政策举措,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疫情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吉林省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接续复工、逐渐达产,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经济开始走出谷底,正稳定复苏。

(五)高质量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相互交织,不安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中。而且,输入性通货膨胀抬高了国内原材料成本,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加之,病毒变异的不确定性和全球防疫政策调整使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持续承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存在。从自身发展来看,吉林省整体经济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吉林地区生产总值1.32万亿元,在全国的比重仅为1.16%。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支撑力有待增强,缺乏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如2021年吉林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只有一汽集团1家,而广东省有58家,山东省有50家,浙江省有45家,江苏省有43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仅有3家,而浙江省有96家、江苏省有92家、广东省有61家、山东省有53家。吉林省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偏低,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所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发展实践的思想引领,要求我们始终秉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理念,彻底摒弃、坚决纠正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为。为此,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旧有模式上去”。对于吉林省而言,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重构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

2021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上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2年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不同于战术层面的“产业空间布局”,“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重大丰富和提升,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吉林省振兴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表。因此,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使吉林产业形成“廊”“线”、相关功能形成“道”“带”、资源开发形成“基地”、主要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作为东北四大城市之一,长春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21年长春地区生产总值7103.12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省GDP总量54%,增速居东北四市首位;2021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长春市也居东北四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中,长春市的经济首位度最高。突出“一主”,就是围绕把长春市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千万、经济总量超万亿”特大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突出发挥长春市辐射主导作用,聚力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加快形成东北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板块,打造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以长春市率先振兴、率先突破带动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区域经济发展动能来自于产业要素的空间聚集。构筑“双廊”,就是构筑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和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在工业走廊内,着力发展汽车、农产品加工和石化产业等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内,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医药特色产业和医美产业,由点到面把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把吉林省工业增加值的90%实现在“双廊”中,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要按照经济功能规划布局。构建“双带”,就是构建“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和“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主要着眼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构建我国沿边开放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则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现粮食产量千亿斤目标的超前谋划。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松原市、白城市等地“河湖连通”“盐碱地改造”等生态建设成果显著,增强了吉林省西部粮食增产潜力。

区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做精“双线”,就是做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双线”联动能力,打造旅游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另一方面,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经济增长点,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经济规模万亿级的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要打开通道畅通经济循环。畅通“双通道”,就是畅通白松长通至辽宁(丹东港、营口港、大连港)大通道和长吉珲大通道,形成“人字形”“双通道”。“双通道”西连欧亚、东接沿海,打开了吉林省进入欧洲和中亚的陆上通道,畅通了吉林省与东北亚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通道,推动吉林省全面融入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极。打造“双基地”,就是打造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和西部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吉林省科教优势明显,长春市创新资源富集。长春市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进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新能源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产业、大赛道,吉林省西部风光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潜力巨大。建设“陆上风光三峡”,通过建立绿电产业园区实现省内消纳1000万千瓦、外送1000万千瓦支持长三角地区和华东地区能源需求、1000万千瓦氢储能实现绿电转化,打造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

区域经济发展要凝聚城市发展合力。推动“双协同”,就是推动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和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是吉林省三大中心城市,面积占全省1/3,人口占全省60%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省70%以上,是吉林省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地带。这三个城市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经济合作空间广阔。通过“双协同”,三个城市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发展资源,共创合作空间,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吉林省中部城市群整体实力。

(三)建设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发展“六新产业”和建设“四新设施”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高级化、产品高端化、品牌驰名化。发展新能源,聚焦“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建设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重点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形成新型能源多能互补,逐渐实现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发展新装备,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应用,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市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支持中车长客建设智能化轨道客车检修运维基地;突出“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核心地位,推动吉林航天产业高速发展,打造卫星及航天信息全产业链。发展新材料,将新材料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攻克新能源材料、新装备发展存在的“卡脖子”环节,重点加强电子材料、电池材料、环保材料和碳纤维等轻量化新材料培育。发展新农业,突出种子技术、耕种技术、园艺特产、食品加工一体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发展新旅游,深度挖掘地域旅游资源,打造吉林省标志性旅游,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扎实做好后冬奥时代“冰雪+”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冰雪经济体系,推动吉林省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国际化发展。发展新电商,分区域、分领域打造富有吉林省特色若干地区性和专业性的新电商平台,让“吉林优品”“吉林精品”成为优质特色品牌,跑出吉林省新电商的“加速度”。此外,建设“新基建”设施,加快交通、物流、水利、环保、通信、安防、公共管理、城市运行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提升与重塑,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新环境”设施,以城市更新行动和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重点关注公共安全、市政建设、便民服务等领域,系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建设“新生活”设施,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康养、智能安防,让人人享有安全、诚信、便利、环境友好的高品质生活。建设“新消费”设施,推进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

三、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一)强化高质量发展创新实力

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吉林省科教、人才优势,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推动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快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替代。加强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工业、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软件升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强产业链纵向上下游各环节和横向多功能之间的互补。

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积极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重点打造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一批科技型种子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成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政企联合创新,拓宽政企发展的合作领域,提高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资源分配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权。建立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紧密合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

⒊建设新型创新平台体系。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建设新型汽车产业、新型农产品加工、新型光电技术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推动大型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技术中心、中试中心等创新机构和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

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鼓励企业按实际贡献、按发展潜力采用薪酬、股权等科技人才股权激励,支持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同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人才政策升级版,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常态化工作机制,把吉林省打造成汇聚科技人才的高地。

⒌推动多层次战略合作。深化吉林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协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形成与国内区域循环良性互动。创新吉林省与国家重大战略地区的资源与资本、产业与技术、产品与市场、人才与平台的对接方式,推动区域合作不断向企业和项目层面延伸。加强与浙江省的对口合作,促进吉林省产品与浙江省市场、吉林省资源与浙江省资本、吉林省制造与浙江省创造深度对接,实现吉浙两地发展优势“基因重组”,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⒍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创新主体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必须充分激发和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揭榜挂帅”“立军令状”将创新资源向优秀创新主体倾斜,实现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研发创造上。把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和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新园区打造成“双创”主阵地,使其成为吉林省创新前沿区、创业富集地。

(二)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基础

⒈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就是依托吉林省显著的生态资源优势,培育“生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疗养等第三产业,通过深度挖掘绿色农林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把吉林省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吉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其中包括“打造东西两个旅游大环线”的战略安排,核心是基于生态资源特色做大做强吉林省旅游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要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田园综合体生态景观,提高乡村生态价值,形成生态保护——美丽环境——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良性循环。产业生态化,就是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将绿色生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各环节各领域,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一方面,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服务业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⒉实施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保护和修复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从源头上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以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监管、生态创建为重点,实施“河长制、林长制”,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探索形成绿色发展“吉林模式”,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把田间地头、农事过程变成体验生活的乐园,打造“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产品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新模式。

⒊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化原则,通过生态产品提供者和受益者自愿协商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另一方面,建立公共性生态产品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将农民的收入与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质量联系起来,提高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⒋培育优质生态产品品牌。成功的品牌是产品增值的重要手段,生态产业品牌化可以实现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溢价”。吉林省不乏优质的农林产品,需要持续打造“吉字号”特色生态产品品牌。一方面,通过“1+N”全产业链一体化品牌运作模式提升生态产品品牌价值,其中,“1”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领,“N”为标准化、金融化、电商化的服务;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搭建生态权属交易平台——生态银行,这是帮助生态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金融手段。吉林省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各类型的生态银行。

⒌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为此,吉林省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政府绿色发展基金,有效解决生态经济发展领域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绿色基金可以将资金、人才、技术相关要素向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聚集,有效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猜你喜欢
吉林省高质量生态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反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