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虚构”写作大事记(1980-2021)

2022-10-20 11:33魏雪慧整理
扬子江评论 2022年4期

魏雪慧 整理

本刊编辑部修改校订

一九八〇年

美国华人董鼎山发表《所谓“非虚构”小说》 (《读书》1980年第4期),介绍非虚构文体在美国的来龙去脉,系中国大陆期刊第一次介绍“非虚构”概念。

一九八六年

南平、王晖发表论文《美国非虚构文学浪潮:背景与价值》(《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2期),在国内学界较早地使用了“非虚构文学”这一概念。

一九八七年

1.南平、王晖发表论文《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非虚构文学批评之二》 (《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论文认为:“目前的批评,多数还习惯于对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和口述实录体作单一的或混淆不清的阐释。我们则想从‘非虚构’这一角度,冒险地把它们有机融合为一体,以作出整体性的描述”;

2.王晖、南平发表论文《对于新时期非虚构文学的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该文认为“‘非虚构文学’一词自身也还未升格为一个专有名词,甚而一个不规范的习惯用语”。

一九八八年

7月,美国作家约翰·霍洛韦尔(John Hollowell)的专著《非虚构小说的写作》,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系大陆第一部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译著。该书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出现的几种介于小说与新闻之间的写作形式。“译者前言”(仲大年、周友臯)写道:“Nonfiction一词在我国的语言里译成‘纪实文学’比较好。但现在通用的几本英汉词典把它解释作‘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也有人在文章和书中把它译成‘非小说’。经过一番衡量,又为了避免与其他词的翻译发生冲突,我在此书中暂把它译成‘非虚构文学作品’。”

一九八九年

聂珍钊发表论文《论非虚构小说》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从小说的虚构传统谈起,细数美国非虚构小说发展历程,并认为它“几乎具有小说的一切优点,同时又可以避免小说的某些缺点……其真实性是任何现实主义小说不能比拟的”。

一九九五年

《中国青年报》开辟“冰点特稿”栏目,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着力表现的对象,在对普通人生活与生存状态近乎细枝末节的表现中,放大普通人的价值,深刻反映社会与时代的现实与变迁,产出了一系列特稿名篇。1月6日,描述普通知青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北京最后的粪桶》以一个整版刊出,引发社会的轰动反响。

一九九六年

“冰点特稿”栏目获得“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称号。

一九九八年

《南方周末》增设“记者观察”板块,可看作特稿的雏形。

二〇〇〇年

《钟山》杂志第5期设置“非虚构文本”栏目(期刊封面将之命名为“非虚构阅读”),刊发江灏的作品《爱情病人调查》,系国内文学期刊第一次以“非虚构”为概念推出文本。

二〇〇一年

《钟山》杂志第2期继续刊载江灏的《爱情病人调查》。本次增加栏目主持人贾梦玮的前言:“虚构文本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经陷入了苦挨挣扎的境地,作者的虚构热情和虚构实践业已让读者产生了不‘安全’ 感。本刊设立‘非虚构文本’这样一个栏目,其用意也就是为读者提供‘安全阅读’。‘非虚构文本’所提供的真人真事将去除读者在阅读虚构文本时的‘欺骗’感。‘真人真事’的中心当然是‘真人’,‘真人’虽然离不开‘真事’,‘真事’却只能是为了‘真人’。‘非虚构文本’不是通讯报道,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它的‘真人真事’需要作者具有强大的思想和情感背景,这里的思想是情感化的思想,这里的情感是思想化的情感;还有重要的一点,‘非虚构文本’不是其他,只能是‘文学’,用文学的形式去表现真人的灵魂和肉体及其真实处境。”

二〇〇三年

1.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的新闻特稿《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引发热议,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推动收容遣送条例的废除;

2. 6月19日,记者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被认为是大陆“报史的第一篇特稿”,开启《南方周末》的特稿黄金时代;

3. 《南方周末》在“城市专题”版正式启动对特稿的探索。

二〇〇四年

1. 6月,以“冰点特稿”为基础的四个版的《冰点周刊》正式创刊,在原本基础上增设文化、人物、探索三个版面;

2. 《南方周末》开辟“特别报道”版,专门呈现以特稿为主打的组合式报道。

二〇〇五年

8月,《中国作家》在京郊雁栖湖召开全社大会,确定自2006年起该刊改为半月刊,即上半月为《中国作家·小说》、下半月为《中国作家·纪实》。

二〇〇六年

1. 《中国作家》第二期开设“非虚构论坛”栏目。1月,推出独立半月刊《中国作家·纪实》,以“探寻事实真相,聚焦时代变迁,记录人间悲喜,讴歌时代英雄”为办刊宗旨;

2. 张立宪创办《读库》杂志,编辑方针为“摆事实不讲道理”,每两月一期,以刊发中篇非虚构文章为主,强调非学术、非虚构。

二〇〇七年

1.《南方周末》提出关于特稿写作的理念: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以《南方周末》和《冰点周刊》为主要阵地,为中国当代“非虚构写作”提供主力军,涌现了一批著名特稿记者,如李海鹏、南香红、赵涵漠等;

2.《钟山》杂志将“非虚构文本”设置为固定栏目。陆续发表以记录、揭秘历史事件为主的文章,如丁帆《直面人生的果敢与坦然》、王彬彬《〈敌乎?友乎?〉的前因后果》、李洁非《万岁,陛下》等。

二〇〇九年

1. 1月,《厦门文学》杂志设置“非虚构空间”栏目。取名“非虚构”的目的是“兼收并蓄”,该栏目包括了除虚构的小说、诗歌和评论之外的几乎所有文本;

2. 8月22日,独立杂志《单向街》在北京时尚廊书店举办主题为“新新闻写作在中国”的沙龙。

二〇一〇年

1. 1月,《人民文学》第1期发布新栏目预告:“我们认为,在这个时代,需要宽阔的、强健的、向着各种艺术形式和纷繁的书写活动开放的文学态度,要收复失地,要开疆拓土。在这件事上,《人民文学》愿做先锋。”2月,《人民文学》第2期开辟新栏目“非虚构”,第一篇为韩石山自传性质的作品《既贱且辱此一生》,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文本。此后,一大批较有影响力的老牌文学期刊相继开设“非虚构”类栏目;

2. 1月,《花城》杂志开辟非虚构栏目“家族记忆”,希望透过家族往事的讲述和回忆来折射历史的变迁,追溯远去的年代,唤醒同辈人的集体记忆,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10月11日,《人民文学》发起“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向全国公开征集12个写作项目,各提供1万元资助基金。其标语为:“行动者必须要以‘吾土吾民’为内心的思想情怀,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对相关的具体内容进行非虚构性的呈现,这具体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在当今时代,中国人民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活经验。”主编李敬泽表示:“吁请海内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希望通过‘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发现一批具有强大行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写作者,发现一批身在特定生活现场的写作者,希望推动改变懒惰和被动、甚至是以懒惰和被动为荣的风气,希望推出一批角度独特、理解深入、表达确切的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4. 11月19日,“人民文学奖”新增“非虚构类奖”和“特别行动奖”,分别由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与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获得;

5. 11月,作家梁鸿的作品《梁庄》出版单行本《中国在梁庄》,荣获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并当选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2010十大华文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好书;

6. 12月9日,《文学报》刊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与该报记者陈竞的访谈《李敬泽:文学的求真与行动》。谈及设立“非虚构”的初衷时,李敬泽回答:“‘非虚构’这个概念不是我们的发明,外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大众阅读中,通常比虚构类的小说占的比重更大。但在中国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似乎很多作者也不知道,那也不要紧,先做起来,树一杆杏黄旗,招降纳叛,做着做着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二〇一一年

1. 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的《寻路中国》简体中文版。该书讲述作家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让读者看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地,问世后问鼎亚马逊书店中国社科类图书第一名,荣获《纽约时报》好书奖等殊荣。《华尔街日报》称何伟是“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南方人物周刊》评价“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2. 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美国作家雪莉·艾利斯(Sherry Ellis)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此书被称作“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必备手册”。这是国内首次引进关于美国创意写作的一套丛书;

3. 2月,《文艺争鸣》杂志第3期推出“‘非虚构’评论专题”,发表3篇学术论文:李云雷《我们能否理解这个世界?——“非虚构”与文学的可能性》、张文东《“非虚构”写作:新的文学可能性?——从〈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说起》、李新《体验的现场——读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

4. 2月28日,《文艺报》刊发学者丁晓原与王晖的对谈《2010年报告文学的三个话题》。丁晓原认为“‘非虚构’这一名称,原本是对美国‘Nonfiction’文体的一种意译,‘Nonfiction Novel’,意谓‘非虚构小说’。‘非虚构’似乎不太符合中国文体命名的习惯。现在推出‘非虚构’,有一种‘祛报告文学’的意味”;

5. 3月,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中国三明治”(China30s)成立,提供各类创新型“创意写作工作坊”,专注于普通人的非虚构写作孵化,其标语为“三明治为有志于培养写作能力的个人和机构打造各种主题的写作工坊,让你学会讲故事”。旗下设有三明治写作学院、媒体平台“中国三明治”;

6. 3月,《智族GQ》发起“非虚构写作”基金支持计划和年度评奖。评委会将执行严格意义的“非虚构”,反对对细节的合理想象。作品一经入围,将向社会公示,同时对其中至少10处受访对象或所述事物进行复核。若违背非虚构原则,将取消参评资格;

7. 4月,在调查记者纪许光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一批学者的倡议下,中国第一个非虚构文学创作教育工作室在广州成立,取名“路边社第四类写作教育工作室”;

8.学者孟繁华发表论文《非虚构文学: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处》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2日),认为“‘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学方向的参照。其实,有作为、理想、抱负的作家,都应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事务,关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关心正在变化的世道人心”;

9. 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王干的文章《非虚构:文学期刊的文化转向》。文章认为,《人民文学》 《收获》 《当代》 《十月》等文学刊物近期显示出“非虚构”的重要特征,“都是可以找到现实依据的文字,而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这是对流行多年文坛虚构神话的彻底颠覆。文学期刊的这种‘去魅’的办刊指向,一方面是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实用主义社会的价值折射”;

10. 6月,《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发表文章《关于非虚构答陈竞》 (《杉乡文学》2011年第6期),认为“‘非虚构’特别强调了一点:这不是虚构,不是‘向壁虚构’,这是真的。这在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它对小说的优势”;

11. 6月,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中国三部曲”之一的《甲骨文》。在引介何伟的过程中,总编辑富察将“非虚构写作”译入台湾,并提出“用写作正视现实”的观点;

12. 6月,英国自由派精英知识分子重地《卫报》,推出“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非虚构图书”的书单,中国的《孙子兵法》和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入选;

13. 7月,中国现代文学馆B308会议室,吴义勤主持“非虚构”讨论;

14. 10月,中国现代文学馆B308会议室,李洱主持“非虚构与虚构”讨论;

15. 《文学自由谈》发表石华鹏的文章《“非虚构写作”:作秀般的喧哗与骚动》。文章认为“非虚构写作”和“非虚构文学”是“一个古里古怪的概念”,虚构与非虚构无法泾渭分明地划分,“行动”与“在场”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两大具体表征,在“虚构写作”中也是存在的,进而指出“把‘非虚构写作’当作医治我们当前文学病痛的一味良药,属于‘病急乱投医’,顶多只能是一些人作秀般的喧哗与骚动罢了”。

二〇一二年

1. 1月,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的《江城》简体中文版问世,获得市场和媒体的强烈关注;

2. 2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与校友崔永元共建“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开展口述历史的采访、拍摄、抢救、整理和研究,合作共建口述历史博物馆,举办“口述历史国际周”等;

3. 2012年3月31日,《钟山》在南京召开非虚构文学研讨会,丁帆、王朔、王彬彬、龙冬、吕林、张王飞、汪政、李洁非、范小青、范培松、施战军、徐风、贾梦玮等参加。贾梦玮指出:“2001年《钟山》开始设置‘非虚构’这个栏目,初衷是出于对当时一些创作现实的不满,以前多是散文随笔、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大家多有感觉不满;再一个是当下小说的虚构能力的下降。出于这两种现实,想找到一个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一个点,促成这个新栏目,寻找历史与人性深层次的真实性,把历史的思考和文学的诗性结合起来的一种文体。”

4. 7月,美国作家杰克·哈特(Jack Hart)的《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写作指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涵盖报告文学、散文、小品文等多种类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故事理论与结构、场景、动作、人物等,并介绍初稿、修订、编辑等出版流程。

二〇一三年

1. 6月17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与《青年作家》杂志,在吉林长春联合主办“首届汉语‘非虚构写作’高峰论坛”。与会作家围绕“非虚构写作”的源流、范式、特点、创作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2. 6月,凤凰网首届原创文学大赛启动,“非虚构作品”成为五大板块之一;

3. 7月5日,《人民文学》杂志社、《南方文坛》杂志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共同主办“梁庄系列”作品研讨会。李敬泽、吴义勤、阎晶明、孙郁、程光炜、张清华、阎连科、李洱、张莉、施战军、杨庆祥、徐则臣、张燕玲、何平等学者参加;

4. 8月17日,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人民文学》杂志社、广东作协及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在广东佛山共同举办首届“南方国际文学周·非虚构写作大奖”。此次评奖范围是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1日,首次在中国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非虚构作品。梁鸿《中国在梁庄》获“文学类”奖,陈徒手《故国人民有所思》获“历史类”奖,解玺璋《梁启超传》获“传记类”奖,郑小琼《女工记》获“新锐探索奖”。“新闻特稿类”空缺。此次大奖实际上对非虚构写作做了一个界定,包括四类:非虚构文学、特稿写作、通俗历史写作和传记;

5. 8月,豆瓣网开启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其中设非虚构组——“我的非虚构写作”。参赛者从四个角度任选其一创作:我的田野、我的历史、我的职业、我的爱好;

6. 9月,中信出版社的非虚构类纯电子书(E-only)品牌“中国故事”亮相,同时在亚马逊、豆瓣、拇指阅读、掌阅等电子书平台销售;

7. 9月,美国作家、独立撰稿人威廉·津瑟的《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以其合理的建议、清晰的表述、温和的风格而为读者称道;

8. 上海译文出版社将系列非虚构图书命名为“译文纪实”。该年度推出张彤禾《打工女孩》、梅英东(Michael Meyer) 《再会,老北京》,此后每年都翻译出版多部国外非虚构文学精品。

二〇一四年

1. 3月15日,四川省作协、《文艺报》等在北京举办阿来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研讨会。李敬泽、阎晶明、朱丹枫、张京、雷达、叶梅等30余位作家、评论家出席研讨会。该书2013年8月在《人民文学》首发,后全票获得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

2. 5月,非虚构写作孵化平台“中国三明治”,在上海五原路开设线下故事空间——“故事公园”(Story Park)。平台将在此常设故事沙龙分享会、写作者培训会、报道团队策划会等,实现非虚构故事从策划、采访、发生的全环节管理;

3. 7月,《收获》杂志于2014年第4期开设“非虚构”专栏,刊登薛舒的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

4. 8月11日,阿来《瞻对》以0票落选当年的“鲁迅文学奖”。8月14日,阿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发声表达“抗议”,要“问一问为什么”。面对《瞻对》的文体归属质疑,阿来回应:“在全世界范围内,非虚构作品就是中国文坛所说的报告文学。以非虚构的形式,对现实有所关注和思考。我认为《瞻对》是完全符合这个体例标准。而且,就算这两个概念不完全一致,非虚构作品对报告文学的概念有所突破和创新,那文学作为艺术的本质不就是创新吗?一个文学奖的设立宗旨之中不就应该包含对文学创新的鼓励吗?”;

5. 《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开辟“非虚构写作”专栏,该杂志对消息源的数量、质量有严格规定,每1000字必须增加1个信息源。

二〇一五年

1. 1月,《作家文摘》2014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揭晓,该奖此前名为“十大影响力图书”。此后,每年通过系统梳理、回顾当年出版的非虚构类作品,甄选出兼具扎实史料、独立精神、锋锐视角和人文关怀的力作;

2. 1月27日,出版人、制片人吴又与非虚构作家蔡崇达,共同发起非虚构故事平台“全民故事计划”,致力于寻找那些让人“耿耿于怀”的真实故事,旨在“用真实故事,记录中国当下的日常风貌”;

3. 2月,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日记《一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并引起热议。5月,王磊光的《一个乡镇公务员的自白:我一定要考到城市去》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4. 4月20日,“界面新闻”推出互联网非虚构原创故事平台“正午”,口号是“用故事凝视时代”,栏目主编为特稿记者、作家谢丁,第一篇文章是作家阿乙的《最后的文学青年》。该团队于2020年3月31日解散,全部社交账号移交界面公司;

5. 5月10日,《时尚先生Esquire》官方微信平台发表《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经大量转载后,阅读量近三十万次。该文获当年腾讯传媒“年度特稿”奖,作者魏玲获“人民文学新人奖”;

6. 6月17日,作家袁凌凭借作品《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获2015年“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

7. 6月,腾讯“谷雨”成立。它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共同发起,是一个非营利项目,致力于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谷雨”实行项目制,分为文字、纪实摄影、纪录片三个部分,通过举荐、发现具有典范意义的作者和作品,资助非虚构写作、独立纪录片、纪实摄影及深度报道;通过非虚构创作领域重要行业动态、前沿趋势及创作方法论报道,探讨、研究并建立非虚构作品的规范和标准,探索艺术表达的新方式,建立业界学术交流研讨平台;

8. 8月8日,互联网公司网易推出非虚构写作平台“人间”(the Livings),下设“浪潮”“蓝衣坊”“虹桥”“市井雄心”等各类主题的写作工作室,关注打工者、LGBT、创业者等群体。其目标是依托互联网特点,尽可能地展现非虚构写作的魅力,信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

9. 8月15日,北京单向街书店举办“寻找中国的‘纽约客’——非虚构写作的未来”活动,邀请关军、卫毅、南香红等非虚构从业者,探讨“什么是好的中文非虚构作品”;

10. 9月19日,由国内杰出非虚构写作者共同发起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地平线NONFICTION”成立,并发布第一期专门为非虚构作品设立的榜单——“地平线非虚构原创榜”,旨在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一个专业、负责的传播平台。该榜单于每月20日,联系16名国内非虚构媒体主编,取得20余篇被推荐的非虚构原创作品,从中挑选10部左右,成为“地平线”月榜。年末,再将月榜聚合,诞生年榜;

11. 9月,“中国三明治”开启非虚构写作创新实验——“破茧计划”。16位来自各行业的年轻写作者,在几位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写出自己观察到的故事。之后,他们的作品结集成书《破茧001: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

12. 10月8日,白俄罗斯作家、记者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非虚构写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到:“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13. 10月11日,腾讯“谷雨”、网易“人间”、界面“正午”、民间非虚构写作同人平台“地平线NONFICTION”,以及《时尚先生Esquire》 《智族GQ》 《单读》 《南方人物周刊》等八家媒体联合发起“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联盟”。联盟除接纳文字写作的作品外,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

14. 12月,《新京报》推出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每日推送由该深度报道部制作的非虚构作品,旨在“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

15. 苏州大学刘浏博士完成大陆“非虚构”研究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非虚构”写作论》;

16. 东北师范大学邓晓雨完成有关大陆“非虚构文学”现象研究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当代文学视阈下的非虚构文学》。3年后,邓晓雨完成博士论文《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 (吉林大学,2017年)。

二〇一六年

1. 1月14日,“时尚先生Esquire”微信公众号发布非虚构文章《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全文共一万七千余字。该文在微信平台阅读量超过三千万,新浪微博留言超十万条,后被乐视影业以高价买下IP,将改编为电影《公海》。同年,该平台另一篇非虚构文章《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相关改编权高价出售给台湾导演陈昊义;

2. 1月27日,广东金融学院教师黄灯的非虚构文章《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经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当代文化研究网”发布,通过新媒体传播,各大公众号阅读量累计过千万,立即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引发2016年春节期间全国关于乡村话题的讨论,后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纪录片《家在丰三村》;

3. 1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第56期文艺论坛:“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李松睿、李云雷、刘大先、龚自强参加;

4. 4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学术讲座“非虚构写作的前世今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主讲;

5. 7月11日,由青年媒体人雷磊、王天挺等打造的真实故事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上线,致力于真实故事的发现和价值实现,标语为“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6. 7月21日,作家李宗陶凭借非虚构文集《祭毒》,获2016年“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非虚构作家”,该作品此前在网易非虚构平台“人间”连载;

7. 8月29日,“ELLEMEN睿士”公众号发布文章《1986,生死漂流》,31个小时后,这篇近两万字的非虚构报道在各大平台的累积阅读量突破百万,成为现象级“爆款”文章,此后被买下翻拍版权;

8. 8月,诗人、作家网总编冰峰(赵智)发布《非虚构诗歌宣言》,并发起“非虚构”诗歌流派,号召“诗歌从诗人狭小的牢房里走出来,与生活发生关系,与博大的土地、街道、人群发生关系,与一切真实的事物发生关系”;

9. 9月19日,“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在甘肃省河西学院成立。该中心由陈思和、李辉担任学术顾问;从维熙、冯骥才、邓贤、陈思和、李辉、梁鸿、白岩松、应红、陈晓卿、刘琼、张新颖等应邀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10. 11月,《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教育联盟举办“南都杯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比赛面向广东,辐射全国。系国内首次以“非虚构写作”为概念、面向中小学生的赛事,题材独特,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力。赛事倡导“记录真人真事真见闻,抒写真心真言真性情”;

11. 《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部出品非虚构报道平台“北青深一度”,力求为受众提供更深一度、更快一步的时事新闻资讯,守望变革中国的纵深阅读。在2020年疫情期间,该账号发布多篇有关疫情的深度报道,表现亮眼。

二〇一七年

1. 1月,由韩寒、李海鹏共同经营的“ONE实验室”团队成立,集结一批特稿记者,组成“特稿梦之队”,专门从事非虚构写作。其简介为:信仰手艺,讲述最好的非虚构故事。同年10月,该团队解散;

2. 3月,周逵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出版。作者与13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历的新闻人对谈,讨论非虚构写作的经验,探讨非虚构写作技巧;

3. 3月,黄灯的非虚构作品《大地上的亲人》出版。4月13日,作者凭此书的“序言”部分《逃离与回望》 (刊于《作品》2016年第8期)获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写作奖”;

4. 4月11日,“刺猬公社”联合每日人物、AI财经共同主办“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以及“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大赛希望年轻人用自己好奇的目光和真实的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的人和故事;

5. 4月24日,非虚构内容平台“正午故事”发布来自湖北襄阳的北京家政女工的“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24小时内该文章引来10万加的点击量;

6. 5月,黑龙江省文联主办的《文艺评论》杂志,于第5期推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限度”专题讨论;

7. 9月21日,网易新闻举办首届“网易号·非虚构写作文学奖”。联合17家媒体,邀请著名非虚构作家关军、叶伟民、袁凌和南香红作为最终评委,奖选出5篇年度最佳文章、5位年度最佳作者,以及10家年度最佳媒体;

8. 12月,讲述非虚构故事的自媒体“故事硬核”成立,由腾讯谷雨实验室独家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其运营。文章首发在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为保证故事真实性,“故事硬核”专门成立事实核查员,系国内首例;

9. 12月11日,“真实故事计划”启动第一届“真故·非虚构写作大赛”。由作家方方、路内、梁鸿、袁凌,导演程耳,宸铭影业董事长董宸辰、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李静媛担任评委,总奖金池高达100万元。大赛以“寻找最佳中国故事”为主题,分为个人史、职业故事、新闻特稿三大写作方向,设一等奖2名,其中短篇奖金5万元,中长篇奖金10万元;二等奖8名,奖金各1万元;

10. 12月,非虚构平台“三明治”开设为期12天的“非虚构短故事”付费制学院,为学员提供一对一的指导;

11. “中访网”启动“人世间——非虚构创作支持计划”。“人世间”是致力于支持中国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非营利项目,该计划希望纪录观察中国当下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世界、对中国未来的影响;举荐、发现具有典范意义的作者和作品;资助非虚构写作项目;探讨、研究并建立中文非虚构写作的规范和标准,建立业界学术交流研讨平台;

12. 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非虚构写作工作室,并于12月启动第一期“非虚构写作工作坊”,邀请王安忆、李辉、南香红、袁凌、卫毅、从玉华等知名作家和媒体人开班授课,讲授纪实中的虚构、非虚构与文学、特稿与非虚构、非虚构采写方法论等。工作坊招募100名学员,面向新闻传播院校学生、新闻业务教师、新闻媒体从业者、非虚构写作者开放,课程免费;

13. 由魏星个人运营的非营利网站“累牍”上线(http://www.chinanonfiction.com)。该网站是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索引,标语为“最好看的长文章”。内容包括故事、对话、调查报道、评论、博客和学术论文,主题均关于当代中国,由中国作者用中文写成,来自中国的新旧媒体或者微信等平台;

14. 台湾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文学杂志《幼狮文艺》获得当地“文化部推广文学阅读及人文活动”文学推广补助,随即在杂志中创设“以文学测量现实”的非虚构专栏,举办非虚构书评奖,并陆续在台北、桃园、宜兰的独立书店举行“非虚构讲坛”。

二〇一八年

1. 1月13日,首届“中国非虚构博士论坛”在江苏华西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学者围绕非虚构文学,共同探讨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2. 1-3月,台湾“重大历史悬疑案件调查办公室”开设“非虚构写作解谜工作坊”,举办系列讲座:“非虚构写作在台湾意味着什么?”“真实或虚构?——结合历史研究与文学想象力的写作可能”“非虚构写作在中文世界的前世今生”等。邀请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学者苏硕斌、八旗文化总编辑富察、卫城出版社总编辑庄瑞琳等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

3. 2月9日,刺猬公社联合快手举办“Epoch非虚构故事大赛之‘春节还乡手记’”。鼓励参与者通过短视频、图文的形式,记录回乡过程中和回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互联网影响下的家乡民俗,家乡人和事的风貌及变化,城乡的反差,跟家乡的融合或冲突;

4. 3月,“真实故事计划”联合50家知名影视企业、出版机构和媒体平台,共同发起第二届“真故·非虚构写作大赛”。作家方方、双雪涛、袁凌,导演忻钰坤、沈严,编剧史航担任评委。大赛共筹集1000万元,建立中国首个“纪实IP孵化基金”,致力于发现最好的中国故事及非虚构写作者,为现实题材影视剧提供解决方案;

5. 5月,奇虎360公司出品非虚构工作室“南瓜屋故事”,其微信公众号标语为:真人、真事、真情,可由用户直接上传内容,没有职业编辑的审稿与修改环节;

6. 7月,由传统媒体转型的新媒体“澎湃新闻”,开设非虚构栏目“镜相”,之后陆续推出《都市相亲人》 《深圳“三和”纪事》《生死打塔人》等“爆款”非虚构报道;

7. 9月16日,《单读》杂志与《洛杉矶书评》中华频道(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China Channel),以及致力于推广华语文学英译的非营利机构“纸托邦”(Paper Republic),共同合作推出“中国当代非虚构英译计划”。该计划陆续发布一系列中国当代作家的非虚构作品,文章先由《单读》杂志挑选,经纸托邦翻译成英文后,先后在《洛杉矶书评》中华频道及纸托邦上发表;

8. 9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张慧瑜依托《广播电视新闻》 《影视文化与批评》等课程,展开大学生非虚构主题写作活动“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尝试将非虚构理念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形式,旨在鼓励新时代的新青年用非虚构的方式走出自我的空间和文化意识,探究更广阔的社会和世界,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澎湃新闻·镜像”栏目发表;

9. 10月1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化与媒介”工作坊,举办第四期活动“跨学科视野下的非虚构写作”。“故事硬核”主笔魏玲、“真实故事计划”总主笔袁凌、“界面·正午”记者张莹莹、《智族GQ》报道总监何瑫、《中国艺术报》记者张成、学者张慧瑜、王维佳、刘大先、朱靖江、郑少雄、王洪喆等参加。

二〇一九年

1. 1月,“澎湃·镜相”发起“非虚构写作大赛”,王安忆、李敬泽、毕飞宇、梁鸿等11位知名作家及媒体人担任终审评委。大赛由澎湃新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挖掘具有价值的时代标本,培育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并长期孵化非虚构佳作;

2.1月,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崖边”公众号,共同主办“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黄灯、鲁太光、刘忱、黄志友、郭春林、潘家恩、阎海军、范雨素、孟登迎、沙垚、王磊光、张慧瑜等学者、作家、社会工作者担任评委;

3. 《当代传播》2019年第1期发表陈力丹、夏琪的论文《2018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非虚构写作”为话题之一;

4. 3月,由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出品的媒体实验室——“谷雨工作室”设立总奖金额为每年200万元的“谷雨奖”,以鼓励杰出的图文非虚构作品和纪录片;

5. 4月17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学术讲座“文化研究与非虚构写作——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经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张慧瑜主讲;

6. 5月1日,北京“皮村文学小组”推出双月刊杂志《新工人文学》,写作者均为进城务工的“新工人”。其中专设“非虚构”栏目,要求写作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文章本身兼具社会性和文学性;

7. 6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将“年度致敬作家”授予范雨素;

8. 8月31日,第一届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在瑞士揭晓。杜强发表在“腾讯新闻·故事硬核”的《废物俱乐部》,在全球九百多篇作品中获第三名,刘子超发表在《南方人物周刊》的《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被列入特别关注名单,巴芮发表在《人物》的《逃离美发厅》也进入决选。该奖项由瑞士Reportagen杂志创设主办,系首个为全球记者设置的奖项,作家梁鸿、李海鹏、《单读》主编吴琦担任本届中国地区的评委;

9. 9月,《南方都市报》旗下南都教育联盟,搭建面向广大中小学生的写作平台——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鼓励中小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展示青少年儿童的写作才能和自我风采;

10. 10月18日,“澎湃·复旦”非虚构工作坊第二期正式开班,本期学员共98人,将在罗新、庄永志、周浩、李宗陶、郭玉洁、叶伟民六位导师的引领下,展开为期三天的学习;

11. 11月,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推出旗下出版品牌“真故”,标语为:真实打动世界。同年,出版图书《真故·女性叙事》;

12. 11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办讲座“非虚构写作江湖的新趋势”,《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卫毅担任讲座嘉宾;

13. 台湾大学张桓溢博士完成中国台湾地区“非虚构写作”研究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现实的摹创与中介:论台湾非虚构写作的翻译、实践与理论》;

14. 搜狐新闻推出微信公众号平台“极昼工作室”,推送非虚构文章。

二〇二〇年

1. 4月23日,“刺猬公社”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联手开启非虚构写作训练营——“非虚构写作特训工作坊”第一期,拟通过线上授课,帮助学员掌握非虚构写作要领;

2. 5月,“真实故事计划”携手数十家知名影视企业、出版机构和媒体平台,共同发起第三届“真故·非虚构写作大赛”。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袁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导演忻钰坤,编剧雷志龙担任评委。本次大赛推出的“作者孵化计划”,致力于提供IP运营、定向孵化长篇、内部培训等服务,塑造写作者个人品牌。另一个“故事猎手计划”,动员读者向平台发送故事线索,推荐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为非虚构写作的蓬勃生长贡献力量。若推荐故事或作者在大赛中获奖,将颁发“最佳猎手奖”并给予现金奖励;

3. 8月,非虚构创作平台“三明治”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设立“三明治非虚构奖学金”,鼓励学生们从事非虚构写作和实践,计划将连续运作四年;

4. 8月,刘蒙之、周秭沫编著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名家访谈录》出版,书中访谈17位大陆非虚构名家,勾勒出当下大陆非虚构写作的鲜活现场;

5. 8月27日,以著名爱国人士、原香港庄士集团主席庄重文命名,由暨南大学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在广东正式启动。该奖两年举办一届,每届将选出5部(篇)作品(4项非虚构原创作品、1项相关理论作品),每部(篇)奖金十万元。首届“庄重文中国非虚构文学奖”的评选范围包括:中国(包括港澳台)和海外的华人,以汉语写作,在2019至2020年度公开发表或出版的非虚构文学原创作品,包括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传记、口述史,以及相关理论作品等;

6. 《新闻记者》发表邓力《在新闻业的沙上“圈地”:非虚构写作的位置创立与领地扩张》 (2020年第9期);

7. 10月17日,由评论家何平、金理共同发起,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和《青春》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非虚构’和‘非虚构’中国”——2020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在南京举行,对“非虚构”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进行深入探讨;

8. 11月,由团结出版社主办、“特写”APP、光明网承办的“特写杯”非虚构写作大赛启动。活动面向全体公众征集文章和短视频;

9. 11月22日,“读懂中国”非虚构创作中心在广州揭牌。该中心将推动中国非虚构文学写作创作,用国内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与“中国现实”;

10. 12月26日,全国首家非虚构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虚构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目前下设影视研究中心、文学研究中心、品牌传播研创中心,尝试将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融合,实现文学创作的价值最大化,拟在产、学、研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首届中国非虚构文艺高端论坛于同期举行。

二〇二一年

1. 3月12日,“‘梁庄’与‘非虚构’中国——《梁庄十年》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十月文学院举行。李敬泽、卢晖临、邱华栋、贺绍俊等18位作家、评论家、社会学家,围绕作家梁鸿的新作展开精彩解读;

2. 3月,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并陆续举办多期讲座;

3. 4月9日,北京语言大学联合百花文艺出版社《小说月报》主办的“中国作家公开课”开讲。著名非虚构作家梁鸿教授做了题为“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演讲,并与美国作家马克·力文隔空对话,畅谈非虚构写作;

4. 5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国非虚构研究院在上海开启“中国非虚构榜样对话”首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非虚构研究院院长何建明在会上提出:“构建中国式非虚构话语体系势在必行。”这一全国首倡,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式非虚构话语体系是中国非虚构创新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5. 5月23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社会学评论》和《探索与争鸣》杂志,共同主办“非虚构写作与中国问题——文学与社会学跨学科对话”小型闭门研讨会。会议重点讨论五个议题:非虚构写作的概念、方法与边界;非虚构写作与真实的关系;非虚构写作的时代思想性;非虚构写作与情感的关联;非虚构写作与记忆书写。洪治纲《非虚构写作中的事实与观念》、何平《非虚构写作和时代思想》、梁鸿《非虚构写作的总体思想》、项静《非虚构写作中的情感表达》等相关文章刊发于《探索与争鸣》杂志2021年第8期;

6. 5月,《时尚先生Esquire》推出新媒体平台“先生制造”,推送与当下热点相关的非虚构文章。该平台简介中写“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的生活,还要观察与反思当下,并且试图预测和解释,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7. 6月5日,“虚构与非虚构之下的写作伦理——弋舟《空巢》研讨会”在西安举行。该会议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上海文艺出版社协办,陕西文学院承办。该书关注我国空巢老人现状,最初发于豆瓣网,引起25万余人次的阅读,评价高达9.4分;

8. 6月28日,“刺猬公社”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的“非虚构写作特训工作坊”第二期开讲。以“解剖名作-解析方法-点评写作”的模式,辅导学员进行非虚构写作训练;

9. 7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非虚构写作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持续5天,采取“老师主讲+写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邀请《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人物》杂志主编张寒,前ZAKER总编辑、特约业界讲师叶伟民,《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秦珍子,记者李强,新华社高级记者李江涛等业界人士授课;

1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7期开辟“非虚构研究”专栏,刊发杨庆祥、梁鸿、王春林的文章。三位学者分别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历史、当下与可能,非虚构文学的审美特征和主体间性,以及《梁庄十年》中的乡村世界,第8期刊发鲁敏《当代小说写作中的“非虚构”权重之魅》;

11. 7月,《南方文坛》开辟“批判论坛·非虚构写作”,刊发叶子、唐睿、康凌、金理的文章,对当下大量出现的非虚构写作提出一些质疑,《东吴学术》发表朱红梅《“非虚构”的现实应答——读新世纪以来〈钟山〉 “长篇散文”专栏》;

12. 9月25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举办“非虚构写作与中国记忆”文史跨学科对话。会议分为三场:非虚构写作的跨界特征、非虚构写作与历史叙事、非虚构写作中的中国记忆;

13. 10月21日、11月25日、12月19日,暨南大学“非虚构写作研究工作坊”举办多项学术活动:“作家黄灯:转身看见——我的非虚构写作实践”“张炜《爱的川流不息》研讨会”“非虚构、扶贫文学与《在群山之间》”作品研讨会;

14. 10月22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韦尔斯利学院东亚语言文化系等,联合举办线上主题讲座“一直走到现实的终点——与梁鸿、贾樟柯谈非虚构/纪录电影”。讲座就虚构与现实的关系、乡村的变化与民众的发声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870名观众报名注册,直播过程中总计1227人登陆参加并踊跃互动提问;

15. 10月27日,澎湃新闻旗下的中国首家全数字英文新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面向全球启动首届英文非虚构写作大赛,本届大赛主题为“世代(Generations)”。何伟(Peter Hessler)、项飙、周轶君等国内外文学、学术及媒体界8位终审评委,将最终决选出特等奖一名,一、二、三等奖共6名,及读者人气奖一名;

16. 11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第八期“传记文学论坛——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关于传记文类属性困境”;

17. 12月3日,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开设微信公众号“非虚构时间”,推送关于非虚构图书的文章;

18. 《文学自由谈》发表朱孝兵文章《越来越“软”的“非虚构”》 (2021年第6期),作者指出“‘非虚构’对社会负面现象发出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小,其所涵盖的范围却越来越大(以致有将文学体裁简化为‘虚构’与‘非虚构’两类的趋势),因此,也就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