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滞留者带点温暖离沪(二)

2022-10-21 02:01陈建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
至爱 2022年10期
关键词:长宁区虹桥华文

文|陈建兴 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

在P10停车库附近的一个帐篷区域,我们开进了一辆卡车,我叫着:“我们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来为大家分发食品包、饮用水、口罩,请大家间隔距离排好队。”很快,滞留者很有秩序地排好了队,此时已是0点45分了。人太多了,几乎看不到队尾。大多数是青年人,也有学生、农民工。有些青年人的表现令我暗自钦佩,说自己吃过晚饭了,只要水。他们把食品留给更需要的人。

政府有关部门也在加紧补位、搭帐篷、建厕所……虹桥火车站入口处的环境大大改善,露宿的绿地中、马路边、高架上的人已经没有了,仅仅是过了一天,这些滞留者已经被引导到分类的安置点。

我也看到公益组织的同行,深夜了还在马路边分发食品与水。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开着助动车的快递小哥,多日来他白天帮人送快递,晚上自费买几箱饮用水、面包,开着助动车四处找寻需要帮助的人,送上食品与水。

我问他:“你工资不高,白天又累,晚上还出来做公益干吗呢?”快递小哥跟我说:“我与回家乡的农民工是一样的人,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张胤说:“别看他是个快递小哥,境界也蛮高的,这与个别管理者的冷漠形成巨大的反差。”

我穿着“大白服”在马路上站了6个多小时,这当中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N95口罩勒得太紧了,耳朵痛得要命,面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这时我才知道疫情中的医护人员是多么不易。

凌晨1点多,我们的任务完成了,周海康熟门熟路带我们到一处僻静的医疗废弃场垃圾站,用消毒水朝我们身上喷,又要按程序按要求脱下防护服。我脱下防护服后的第一件事是连喝了3瓶饮料。谁知道,凌晨2点多回到家里,便拉起肚子,又是一个晚上没睡好。

然而,作为公益人,我的心是踏实的。

自从我将在虹桥火车站关爱离沪滞留者的所见所闻发到公众号后,受到了很多关注,阅读量近1.2万人次。上海市政协常委姚莉捐款5000元,市政协纪检组党支部5位党员捐款3000元,市政协新闻传播中心副主任戚尔达和市政协机关干部祝统军各捐款1000元,长宁区政协委员傅珮瑛捐款1000元,还有92位读者打赏了我的两篇拙文6930元——以上这些我全部用于购买食品、饮用水和防疫用品,用于关怀虹桥火车站滞留者。

26日,我们开着大小5辆车装载着2000多份八宝粥、蛋糕、牛奶、椰奶、卤蛋等食物,饮用水和口罩,以及志愿者们看到露宿的滞留者被蚊虫叮咬而特意购买的200多瓶花露水和风油精。看到不少滞留者为手机充电而烦恼,还带去了大功率的移动充电器。

我们的关爱离沪滞留者行动得到了闵行区区长陈华文的关心与支持。之前,我们去为滞留者分发食物和饮用水等总不那么顺利,我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监事长顾国林反映后,老顾当即与闵行区区长陈华文取得了联系。华文区长还主动致电与我联系,让我们放心地去,新虹街道会大开绿灯,街道副书记周行君深夜了还陪伴着志愿者分发食物。

参与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有20多位志愿者加入了我们,其中一半也是外来打工者,他们都想着为滞留者做点事。

隔了两天我再去虹桥火车站,看到管理的力度也在加强:先是搭了棚,后又建了厕所,放置了垃圾桶。今晚我又看到设立了“核酸采样工作站”,服务日期是周一至周日,服务时段是上午8点至12点,下午1点至6点,核酸采样工作站的设立将大大加速滞留者的离沪速度,我不禁暗自叫好。

志愿者队长周海康已连续5天扑在这个岗位上。趁志愿者在发放食物之际,我再次走进了长长的滞留点去看看他们过夜的情况。这条长廊中约有300到400名滞留者,大多席地而睡,不少人身上盖的被子都是好心人捐的。我也看到了十几张钢丝床,二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旅行帐篷、睡袋、蚊帐混在其中,这也是一些公益组织送过来的。

滞留者三三两两地在聊天,也有打牌的,甚至一起喝酒的。大部分人躺在地上已进入了梦乡。

5天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先后有30多名志愿者参与关爱离沪滞留者行动,直接为2500名滞留者发放了食物、饮用水和提供了其他服 务。

28日,我随一位市级老领导和一批志愿者再次来到虹桥火车站开展离沪滞留者关爱行动。老领导跟我说,今天是他70岁的生日,看到我写的随笔,他也想去看看,跟我们一起去做趟志愿者。21点半,大家在上海农展馆门口集中。老领导胸口写着两个字“老某”,他的手臂上还粘着“抗疫必胜”的贴 纸。

分发食物时,老领导主动站在中间,一边询问,一边关心:“你什么时候走?火车票买到了吗?需要什么都可以拿。一路平安,疫情后欢迎再来上海。”真诚的问候、亲和的言语,此时的他俨然成了一位带着朴素情感和社会关怀的慈祥老人。

物资发放完毕,已是凌晨0点多了,当我们离开这条地下通道时,志愿者周海康突然转了个身,用他略带沙哑的嗓音喊道:“谢谢你们来过上海,你们还会回来上海吗?”空气顿时凝固了几秒,接着是一声声齐整而坚定的回答:“我们会再来上海的,谢谢上海。”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湿润了。

虽说小满之后没有大满,但小爱必将汇流成大爱。几天下来,志愿者队伍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接力捐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此,我就不一一列出,一并表示感谢了。

然而,更让我感念的,是看到老领导的躬身参与,看到志愿者们的昼夜奔忙,也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学习、打拼在此的人报以的坚毅和乐观。而正是因为有无数个普通人被激发出来的朴素真情和美好善意,有这份双向奔赴的承诺和联结,我始终相信上海还是那个上海。

猜你喜欢
长宁区虹桥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大庆市庆虹桥立交改造方案比选
凤凰虹桥写生作品赏析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喜茶虹桥新天地店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一图读懂虹桥商务区“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