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研究

2022-10-22 05:20周浩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鲁迅

摘 要:鲁迅先生是我国近代文学的主导者,其文笔犀利,思想深邃,并且大力推广白话文。从某种程度而言,鲁迅先生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文人墨客的身份,更是推动我国文学向前发展的引领者和助力者。鲁迅先生笔下令人产生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很多,比如祥林嫂、豆腐西施、爱姑等,在鲁迅的文章中存在这大量的妇女形象,而这些形象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联?本文重点从麻木不仁且愚昧无知、贪得无厌的势利眼、觉醒的女性形象和妇女解放运动与鲁迅的革命思想等角度出发,针对鲁迅作品中的妇女进行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鲁迅 文学作品 妇女研究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不单单只是刻画了劳苦大众的形象,还详细的描写了饱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经典妇女形象,例如在短片小说《明天》当中的单四嫂子,这个寡妇丧子之痛的悲苦。短片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农家贫苦妇女。短篇小说《离婚》里的爱姑等。鲁迅先生描写了众多被压迫摧残的妇女形象,这些妇女的形象都像是身背着名为封建的巨石而生活,妇女角色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又不同于传统戏剧里面的悲剧形象,而是鲁迅结合自身体验对当时社会的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批判与唾弃的悲惨形象。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参与者,深知要从民主主义出发,要发挥其自身的力量,对那些长期被迫害压迫的妇女们的封建社会进行批判进行审视对其丑恶与无知进行了无情的揭示。鲁迅先生擅长用白话文和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创造,这样他能够精准的剖析出被压迫的妇女形象。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爱,好版画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爱好造就了他如同版画一样的刻画其笔下的诸人物,不但精准而且传神,例如祥林嫂、爱姑、华大妈、王九妈、柳妈等诸多形象,看似是描写她们的形象实则是通过她们的形象来对封建社会中的黑暗制度的讽刺,以此来唤醒麻木的群体大众。

一、麻木不仁且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1)在鲁迅小说集《呐喊》一书中《药》的故事情节让人久久不能遗忘使人影响深刻,因为鲁迅亲眼目睹了这篇小说中的一切,鲁迅在日本留学学医归来,原本想要依靠学成的医术来救治病人的疾苦,可是有一天它在菜市口看到了人群围观被砍头的人而乐此不疲,那麻木不仁的场景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冲垮了他想要依靠医术来救治中国的想法。至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将手中的手术刀换成了毛笔,将自己从手术室这片战场转移到了新闻报纸杂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来。鲁迅先生认为医学并非当务之急,而当务之急是教化愚弱的国民唤醒他们的良知从麻木不仁中抽离出来,无论体格如何的强壮,如果每个人都愚昧无知麻木不仁那么在健壮的体魄也是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文中描写的华大妈想要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得了“痨病”的儿子,她心疼儿子却没有办法,只有盲目的听取别人所说的“偏方”,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出两包洋钱让老栓去买可见在华大妈家中由女子掌握家里的钱财,封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暴露无疑。因为听从了康大叔的包好良方,所以她对康大叔十分尊重,在康大叔来到的时候“便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来招待这康大叔。这描写了华大妈毫无主见也没有知识的愚昧无知形象,毫无主见有病乱投医的性格。到第四章描写到“小栓子害死死了埋葬在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这也为文章后面买下了伏笔,两边一边是受刑而死的人一边是穷人的丛冢,他们同属一个阶级但是却埋在不同的两个方向,这样描写鲁迅是为了表达同属一个阶级的人也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人甘愿去反抗黑暗而有的人只是愿意麻木的接受。这也是指代当时革命阶级和被迫革命的人的一种宣告,宣告他们之间就算到死也不会埋葬在一起。也为下文出现的老女人做了一个铺垫。老女人的儿子因为是革命者而被杀害,而华大妈是一个吃革命人血馒头的人,这也表达了鲁迅对可悲的革命者因愚昧的民众而死,而愚昧的民众却把这种牺牲当作可以谋取利益的方式,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如此这般的革命者是同情与敬佩的,对待无知麻木的民众是愤恨的是不屑的,鲁迅先生想要通过文章来唤醒那沉睡在广大民众心中的良知,希望将他们从麻木之中唤醒。

(2)同样收录在《呐喊》一书中的《风波》更是彻底详细的描写了当时某些让人羞耻的妇女形象,七斤嫂的粗鄙泼辣,伶牙俐齿,言语刻薄,争强好胜,蛮不讲理,这与我们眼中农村妇女的淳朴俨然形成鲜明对比。九斤老太则是将“一代不如一代”作为口头禅,简单直接的宣泄她的不满,她思想陈旧腐朽认为旧的就是好的,年轻一代还不如上一代的这种想法公之于众,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讥讽。

可见在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非常贴切当时的人们群众的,大众的集体性冷漠集体性麻木,在封建礼制的压迫下女性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反而因为社会动荡变得自私落后愚昧,在不确定的状态下更怀念曾经腐朽的过去,不思考着如何进步只是一味的追求落后的安稳,可是这些形象并不知道在当时我们之所以被欺凌被殖民就是因为我们的落后,所以鲁迅先生以女性视角来唤醒大众接受新文化,拜托愚昧的腐朽。

二、贪得无厌的势利眼

(1)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明天》中描写了王九妈的贪婪、势利、自私的性格。在单四妈的儿子早夭之后她忙里忙外,看似热情友善实则别有一番心机。在单四嫂子因为孩子的早夭哭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她却表现的十分不耐烦,当可怜的单四嫂子被庸医骗得精光的时候,王舅妈不仅没有心生怜悯,更是落井下石,比如下令让人将单四嫂子的板凳和衣服转给了他人,这就使得本身孤苦无依的单四嫂子更加没了着落。从这里我们也就对于王舅妈的为人有所认识。再将其现在的态度与曾经的谄媚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王舅妈势利眼的形象展现的暴露无遗,而且仿佛这世间没有事情可以阻碍她的冷酷无情,这也描绘了当时社会人情如纸张张薄。

(2)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当中,其对于人情冷暖的现实描述的更加细腻。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杨二嫂,表面开着一家豆腐店面维持生计,但是她每日浓妆艳抹则是为了出卖自己的色相赚取顾客的钱财。在杨二嫂的眼中,美丽的外表已然成为其获取利益的手段,而获利也变成了她人生的唯一教条,为了这一则教条她可以好不顾虑的牺牲了自己的道德。可当自己的青春逝去,美丽容颜不在的时候,她变的将任何东西都是换取利益物质的手段。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唯物质为依存的人,变得狭隘自私、势利、唯利益论的人。杨二嫂只在意物质利益,对于人的情感已经失去了感同的能录。在这类人的心里,唯有利益才是真实永恒的东西,没有情感没有道德,只要尽自己所能的赚取利益,毫无道德底线,去偷去抢去骗,无所不用其极。就她本人的悲惨命运她是可怜的,但是对于其他被她伤害的人而言她就是道德败坏、虚情假意的人。他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的才智,把虚假情感当作情感的表达,在她自己眼里她认为自己真诚机智,可在在大众眼里她的这些事情如同孩童的把戏一般让人觉得可笑。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已然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她的站姿也不如当年那般融洽,现在更显得做作不自然,但她却又希望别人能够瞧得起她尊重她,可是她早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曾经的骄傲姿态,可是这种姿态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的虚假伪装而已。从这里我们更能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杨二嫂年轻时以色待人兜售自己的色相来换取物质利益,可待到年老色衰之时却想要拾起曾经丢去的道德,这樣娇柔造作反复的姿态是作者对当时冷漠势利大众的讥讽,鲁迅先生通过塑造这也一个形象讽刺了当时在繁华的北平以歌舞博得名利的女性的警告,警告他们不要依靠色相来换取钱财,也不要因为歌舞而变得没有信仰,失掉操守,失去了原本真挚的情感,不要失去道德,不要自私狭隘。

三、觉醒的女性形象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之中,女性一直被视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在家要遵从三从四德,在未出阁之前听命于父亲的指挥,而出阁嫁人后父亲对女性的掌控转交给了丈夫,类似私有财产的交割。传统的婚姻关系多是指腹为婚,或父母之命媒妁直言,在洞房之前夫妻之间是无法见面的,这也造就了妻子无法选择自己的丈夫,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样的婚后生活。而女性在当时没有丝毫的家庭地位,丈夫的一封休书就可以将妻子从家里赶出去,而被赶出去的女性也将面对无法再婚的情况。并且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三妻四妾被视为正常的行为,所以女性的地位会因为竞争而变得低下。如此多的陋习在鲁迅先生看来这都是需要批判的,先生想要为她们伸张正义,为她们的悲惨遭遇抒发想法。所以鲁迅在短篇小说《离婚》当中塑造了一位大胆泼赖,敢于打破世俗极具反抗意识的角色爱姑。原文讲述了爱姑的丈夫施家“小畜生”姘上了寡妇,要与爱姑离婚,可是爱姑不肯,仗着自己娘家势利大便和丈夫家闹了三年,当地的乡绅贵族老爷调节多次也没有破局的故事。虽然爱姑并非典型的传统女性,她认为七大爷是读书人,自然也就是明白事理的人,所以爱姑也并非反对封建,只是这种封建公序良俗更加契合她的实际利益。比如她在七大爷面前努力为自己争取,首先就阐明了自己是三媒六聘的正宗“夫人”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爱姑依照封建礼制对抗封建礼制她勇敢与泼辣,对抗着她所信奉的封建教条。

四、妇女解放运动与鲁迅的革命思想

鲁迅先生于1923年进行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为《娜拉走后怎样》,在演讲中就娜拉出走进行了深度的刨析,娜拉走出后的结果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堕落,要么回来。而在1925年,鲁迅写完《伤逝》,小说的形式欧辰一个中国式的娜拉走出以后的悲剧故事,这也进一步的确认了鲁迅先生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也对中国男女两性对立悲剧命运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经历了五四运动的启蒙,可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还是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在原本小说故事的开始,就如同所有的爱情小说那样,妻子在家盼望着丈夫的回来,就如同所有甜蜜爱情的开始一般为了爱可以抛弃所有,因此她冲破家庭和世俗的阻碍,和涓生过起了同居的生活。子君以为得到了一生的幸福,却没想到落得情逝身亡。同居之后,涓生对待子君的感情慢慢回归到了理性与平淡。照料家庭繁杂琐碎的事情都让涓生忙的不可开胶,对生活的认识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上,慢慢地原本爱情的激情被生活无情的磨了干净。最终爱情走向幻灭生命消亡的悲惨故事,而这测故事描绘了新青年女性子君,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而放弃自由,不顾家里的反对毅然决然的与所爱之人同居生活,可是最后因为现实的生存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五、结语

在鲁迅的创造生涯中,女性出现的形象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里面不仅包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而且还包括封建教条对女性压迫的痛恨。对于女性解放鲁迅先生是大力支持的,在他的笔下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她们不断地反抗不断地挣扎,尽管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可是她们奋斗的过程却鼓舞与启示了后来无数的女性,这也让未来女性都在取得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鲁迅先生认为妇女减肥不单单是妇女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只有将女性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的大浪潮之中,妇女解放运动才会得到真正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魏银忠.从思想解放到经济独立——评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的启蒙主义思想[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3).

[2]陈谦红,何永艳.女人是树不是藤——鲁迅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回眸[J].思想战线,2013(S2).

[3]徐万平.论鲁迅妇女解放观的现代性——从“穷死的”祥林嫂说起[J].当代文坛,2012(3).

[4]徐红娟.鲁迅妇女观新探[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7).

(作者单位:機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周浩(198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高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鲁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鲁迅《自嘲》句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