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德育思想对提升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启示

2022-10-24 06:59李化树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王夫之志向思想道德

秦 卓 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然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队伍,高校作为新型人才的输送地,必须要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添砖加瓦。王夫之的德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于提升高校教师师德修养具有启示作用。

一、王夫之的德育思想

王夫之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其德育思想颇具特色,在人性论上,他认为“性日生日成”,强调了后天教育在人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王夫之系统总结了德育的各个方面内容,在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德育目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在德育目标的认识上,王夫之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正志为本”的观点。他认为“志”有三步,一是要树立志向,二是要纠正志向,三是要持之以恒。首先,他指出:“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确立志向后才能根据目标认真学习、加以思考,使才智日益增长,故而有所成就,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其次,王夫之表示,“正其志于道,则事理皆得,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实现远大志向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偏离其道,因此需要加以引导纠正,才不至于脱离正轨,从而有所进益。同时,他强调:“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只有确立志向并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进步。

(二)德育原则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后天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要遵循因人而进、循序渐进、学思相资的原则,使后天德育在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王夫之还强调要“因人而进之”,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同特质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了解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并据此采取对应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他还指出:“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之合一,此立教之序亦有五焉,而学者因之以上达矣。”他认为德育过程应当“有序”,先从简易、微小之事出发,再过渡到繁难、精大之事,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同时,王夫之还继承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提出“学思相资以为功”这一观点,认为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长足发展。

(三)德育方法

德育目标与德育原则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基本遵循,而科学的德育方法则有利于提高育人实效性。在德育的具体方法上,王夫之认为“自得”“力行”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提出,“教在我而自得在彼”,传授的知识只有吸收并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知识才算圆满。接受道德教育的人应该具有自觉性,通过自我领悟与加工,把外在的道德知识与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品质。对于教育者而言,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自身进行自我教育,还要在此基础之上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此外,王夫之在知行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观点,认为知和行虽各有功用,但需要相互依托、互为支撑,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他强调,“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地领悟知识、检验知识(见图1)。

图1 王夫之的德育思想结构图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稳步推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师德水平整体较高。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加之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蔓延,一些高校教师仍然存在政治觉悟不高、师德不正、学术不端等道德问题。在师德教育方面,当前我国高校师德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方式较为单一、教师自我教育与实践能力不足(见图2)。

图2 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一)信念缺失,师德不正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充足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规范。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整体思想政治素质较高、责任意识较强。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冲击,在当前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态势下,许多青年教师出现了信仰选择的困惑和理想信念的失落。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课题、轻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教师不能平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忽视学生的发展,违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以及关爱学生的道德要求。

(二)利益至上,学术不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着各行各业,作为思想文化传播桥梁的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排名”“量化”不断冲击着高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我国,各类大学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排名,导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功利性逐步增强,评价体系陷入模式化。评价体系的“漏洞”与教师能力衡量方式的单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也陷入僵硬的量化模式中,其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老师“官本位”意识太强,忽视了教学与科研工作本身,将工作重心转向政治表现,加之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破五唯”成效不佳,教师评价标准较为单一,致使部分受权欲与利益影响的教师“借鉴”他人的成果,陷入学术不端的漩涡。

(三)缺乏实践,反思不足

高校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是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现代大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的高层次人才,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仍有所忽视。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不正、学术不端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这些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自身思想道德层面的反思不够,实践不足。当前,高校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为理论层面的灌输,缺乏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实践引导,道德实践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又急于有所成就,因而将工作重心更多放在教学、科研上,缺乏思想素质方面的提升意识。由于部分高校对于教师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导致一些教师缺乏思想政治层面的自我反思能力与实际行动能力,在面对外界不良诱惑时容易受到影响。

(四)方式单一,流于形式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力量源泉,而师资力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各高校对教师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教师德育内容形式化、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出现。近年来,各类高校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但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讲座,对不同类型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把抓,导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流于形式。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教师、不同的阶段都有与此对应的、各有差异的思想道德问题,如果只是进行统一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不考虑现实情况,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很难得到实质上的提高,甚至可能出现滑坡现象。

三、王夫之的德育思想对提升高校教师师德修养的启示

高校教师在师德修养以及师德教育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着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王夫之在德育思想上的见解深刻,其“正志为本”“因人而进”“有序”“力行”“自得”等思想观念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见图3)。

图3 王夫之德育思想对提升师德修养的启示

(一)营造环境,引导立志

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王夫之提出“正志为本”的德育目标,强调了树立志向、端正志向、坚持志向的重要性,这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首要条件。在现代社会,利己主义盛行,部分高校教师也受其影响,不以教书育人为职责而将工作重心转向寻求个人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社会、政府、学校应该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引导教师树立远大志向并持之以恒,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首先,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考察,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学习氛围;其次,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提高高校教师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其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供物质支撑,促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等传播正面的政治思想道德,消除一些不良社会习气,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对于引导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社会、政府等多方势力的支持下,引导高校教师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师德、教书育人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修养的有效途径。

(二)健全制度,循序渐进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高校教师政治觉悟不够、思想素质不高、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在于制度不够健全。因此,应该健全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监督制度与评价制度,在约束教师不良道德行为的同时,对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鼓励,使思想道德素质高、表现优秀的教师得到激励。然而制度健全涉及内容复杂,非一朝一夕之事。王夫之提出“立教有序”的思想观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制度的健全,教师教育要循序渐进,健全制度切忌操之过急,需步步落实。在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制度与规范的健全过程中,应该以各学校作为试验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的实验,总结出经验并进行改良,才能成为切实可行的制度。还要根据规范对高校教师进行监督与评价。首先,监督、评价的主体要多元,教师、学生等均可参与其中;其次,监督、评价的方式要多样,不只局限于定期的考核,日常参与的社会实践也可划入评定当中;最后,监督、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不仅局限在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上,还要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督与评价。从落实制度、健全制度到根据制度办事,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三)改进方法,因人而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好的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师德培育不能只是依靠书本、讲座等传统的形式,需要运用多样化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如线上研讨会、网络德育课程、开展师德实践活动等。但人各有不同,王夫之提出 “因人而进”,强调要根据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采用讲座、线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等更为传统的方式;对于青年教师,可以采取线上师德师风研讨会、网络德育课程等更为现代化的方式,同时兼顾传统的方法,使青年教师从多种方式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即将入职或刚入职的高校教师,可采用职前短期培训或者在实习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等方式;对于已经入职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提升师德修养的过程中,需要因人而定,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根据教师不同的特点找到合适的方式,使师德培育达到最佳效果。

(四)自我反思,加强实践

王夫之提出了“学思相资以为用”“知行相资以为功”的观点,认为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理论与实践需齐头并进。高校教师缺乏自我反思、缺少道德实践,其缘由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王夫之强调“自得”,认为自觉性是德育的一大关键,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领悟的方式吸收内化理论知识,并将所学落实于实践。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进行反思总结并记录下长处与不足,为日后的自我完善提供书面参照;其次,根据总结与反思制订详细的改进计划;最后,将计划落于实践,在实际行动中继续检验不足并不断改进。“力行”才是最终的目的,作为“道德文明的引路人”,教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主动遵循道德规范、参与社会实践,如帮扶贫困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师德建设”活动等。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与实践对于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至关重要,也只有将王夫之所言的学与思、知与行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猜你喜欢
王夫之志向思想道德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试论庄子对王夫之自然观的深刻影响
心送
王夫之与儒家道德的转型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