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新建乡村民宿复合化设计初探
——以建德下梓村为例

2022-10-25 03:43欧阳煜宽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组团民宿空间

文/欧阳煜宽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

李文驹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出,在此之后,乡村建设活动进一步由简单的村貌改善向更深层次的文脉复兴、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演进。因此,各类旅游开发项目作为能够将此三者融合并且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来,浙江省在旅游开发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尤以乡村旅游度假项目较为瞩目,如莫干山裸心乡、裸心谷和松阳过云山居等一系列精品民宿项目的出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乡村旅游可塑性的认知。

1 新建乡村民宿开发的困境与突围

大量类似于莫干山裸心乡、裸心谷和松阳过云山居等项目的出现,吹响了民宿项目兴起的号角,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过度开发、盲目建设且缺乏个性,比如生搬硬套、缺乏长期规划、破坏自然与人文环境……这些问题使得乡村民宿开发脱离传统和地域特征,趋于同质化、单一化,陷入既破坏了原有的村落环境,又没有发挥地块潜力特质的困境,导致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大打折扣,从而使民宿入住率走低。

改善或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或许可以从“复合化”与“复合化设计”入手,策划阶段就建立弹性开发系统,提升旅游开发项目的可塑性,从而尊重传统村落环境,最大程度优化资源调配利用,真正促进乡村发展。

“复合”意为组合或者结合,而“复合化设计”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以某种方式组合或者结合,以提高复合对象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复合对象的利用率的设计手段[1]。从产业与功能空间的角度来看,困境的形成很大程度在于乡村民宿开发策划时只关注自身项目经营,不进行较完整的产业链策划,忽略周边产业和功能盲目开发,最终建成的建筑空间单一且固定,不具备适应各种外部变化的能力。因此,困境的突围就要求在策划阶段进行复合化设计,考虑产业之间的联动和功能空间的复合可变。

2 新建乡村民宿的复合化设计实践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镇下梓村旅游开发项目是省内第三批低丘缓坡“坡地村镇”的项目之一,项目地块位于下梓村西侧山坞地块,紧邻320 国道,规划用地面积478744m2,其中出让建设用地面积13328m2。地块内部地势高差较大,规划建筑设计排布本着“依山就势、顺应等高线、点状用地、融入原有地貌”的原则,要求既符合原有村镇用地要求,又融入环境形成优美天际线[2](图1)。

乾潭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民俗,但其旅游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与周边乡镇相比略有落后。原因在于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还是以自然景观本身为主,以传统的景区模式发展缺乏一定的产业联动,而且缺乏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项目。下梓村现有的村庄规划对于自身的定位是发展成为以养老为主打品牌的康养主题村,在康养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然而从现有的发展来看,距离预定目标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之前的经验和问题总结,我们发现在进行此类开发项目规划时要进行更加长远和深入的思考,以构建合理的旅游开发和村落保护体系。在最终确定的总图布局上,以较平缓的山地作为单元用地,总体呈分散的组团布局。建筑结合地形做山地特色形态,与山体紧密结合,形成地块特色风貌;公共景观空间和建筑空间密切关联,形式丰富统一,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和度假体验。

2.1 概念设计

结合当地旅游开发的需求,设计项目以民宿开发为基础、以复合化为策略,寻求民宿与周边产业(如康养、度假、民俗等)的结合,从而营造灵活可变的功能空间。总图上以较平缓的山地作为单元用地,总体呈分散的组团布局,用以盘山道路连接,组团内部由各类蜿蜒小径串联(图2);建筑形体结合地形做山地特色形态,道路往坡上方向放置“树屋”顺势而上以获取开阔视野,道路往坡下方向放置“叠屋”顺势而下与山体融合,总体与山体紧密结合,形成地块特色风貌(图3);公共景观空间和建筑空间密切关联,形式丰富,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感受与体验。

2.2 产业复合化

本项目优势在于拥有良好的景观,同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城市距离不远,具有较大潜力吸引建德与杭州市区的年轻人前来旅游和度假,也有利于发展针对城区老年人的康养产业,如候鸟式养老住宅等。因此,可以考虑多种经营方式与多种产业复合的发展模式。

2.2.1 民宿多种经营方式共存

山地项目优势在于拥有良好的景观,容易营造融入自然、返璞归真的场所,对于想要放松和度假的年轻人群体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当然对于老年人的吸引力也很大,但是考虑到山地对于老年群体活动的不便性,是否全部发展或者主要发展养老产业还有待商榷。同时,下梓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城市距离不算太远,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可以进行重新定位,选择设置针对年轻人的业态与旅游项目,并对未来市场变化留出余地。

当民宿的服务对象不同时,经营方式也会不同。游客进行短期乡村旅游活动时注重的是旅游体验感,住宿需求偏向民宿与酒店,只享用使用权;度假人群对于住宿时间往往要求更长,有时会有购买产权的需求,但会导致房产每年都有部分时间闲置;老年人群候鸟式养老不仅有购买产权的需求,还对配套服务(如护理站等)有一定要求。因此要满足不同对象需求进行经营,则要考虑经营方式的复合。这一复合表现为,新建民宿由村民与企业合作管理,统一经营:一部分民宿用于短期出租;一部分民宿单体以独立产权单位出售给投资者,供投资者自住,或交给管理团队,自己从出租收益中获利,或投资者每年度假时期自住,闲置时间交由管理团队获利[3](图4)。此外,考虑到不同服务对象,还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公共建筑机动使用。

2.2.2“民宿+”产业融合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单一民宿产业很难保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一现象在疫情冲击下的当今社会更为明显。因此,民宿应结合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不管是下梓村当地的手工艺、美食文化、传统民俗,还是新兴云端产业,如直播等,都能通过“民宿+”的方式结合。因此,可以借助民宿搭建平台,建立宣传窗口,整合形成“游在下梓、玩在下梓、吃在下梓、住在下梓”的村域体验系统,延长民宿的产业链。举例来看,比如在项目中置入下梓村特有的“板凳龙”、龙须面制作、冻米糖制作等民俗表演,一方面可以在线上实况直播,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另一方面可以使游客在游逛的时候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活动,进而有“吃”与“住”的需求,或者在民宿产品中“打包”此类体验项目,也能发挥产业融合的优势,不仅能让村民参与其中,也可以使游客感受当地生活气息,建立游客与村民的互动渠道。

2.3 流线体验复合化

产业复合能够提升民宿项目的竞争力,推动整体空间流线规划更加丰富。本项目中的地形与景观面是乡村民宿建筑设计需要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复杂的地形导致山地道路较为曲折,而项目的康养发展潜力为修建全程的车行道路这一想法提供设计支撑。于是,项目中的民宿建筑组团得以全程以车行道路串联,或者说民宿建筑沿车行道路展开,以“叠屋”在坡下、“树屋”在坡上的方式分布。总体上将民宿群分为五个大组团,每个组团有各自的主题,如“夏之印象”“森巢民宿”“沐云民宿”“天空之境”和“梓乡艺落”。不同主题的组团形式不同,在主题的指引下,组团内部再划分不同区域,并建设公共空间。每个组团自成整体,有自己的特色和中心,游客在游线的选择上灵活性强,不仅可以自驾沿着公路欣赏周边风光,也能步行在民宿间游览、在山路上穿梭、在林海里徜徉,更能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互动,体会当地原汁原味的风土风貌,能够收获多样丰富的体验感和归属感。不同的流线、不同的人群在这里聚集,能够产生很多交织的故事线。旅游的本质即是体验,以多路线和小组团的形式结合“宿”与“游”,能够增强“宿”的场所感和“游”的亲切感。因此,流线与体验复合化的本质在于区别以往线性发展和简单分区的设计,打造多中心、多路线组合的民宿组团。

2.4 功能空间复合化

功能空间是产业和流线体验的载体,产业复合化与流线体验复合化要求功能与空间不再单一,因此要考虑功能空间的复合化设计,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2.4.1 民宿建筑功能叠合

“树屋”和“叠屋”是项目中有代表性的多种功能叠合的民宿建筑。

“树屋”的概念从山地地形出发,顾名思义是以交通核为“树干”,空间“盒子”依附树干生长的居住建筑形式,每个“盒子”都是一户,具备卧室、客厅、厨卫等基本功能,可单独出租;必要时可将三层“树屋”作为整体别墅出售或者出租,只需将多余的空间功能进行置换,如将多余卧室改成书房、影音室等功能(图5)。

“叠屋”同样以顺应地势为出发点,由一大一小两个户型的体块叠加而成,上下两层通过外部和内部楼梯连接。作为民宿经营时,封闭连接楼梯,两层各自独立经营,也可以作为整体出租;作为独立产权出售时,可将内部楼梯打开,并置换多余功能,形成loft 式空间(图6)。

2.4.2 公共建筑功能并置

项目中的民宿以小体量建筑为主,辅以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满足不同需求。当客源以游客为主时,公共建筑可以承担接待中心、会议、餐厅、住宿等功能,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当客源以旅游、度假和养老的人混合而成时,公共建筑作为组团节点,可以将内部功能转换为社区中心,接待、住宿、活动和养老服务并重的综合体;当客源以养老的人为主时,公共建筑功能可以转换为老年活动中心、护理基站和老年公寓等功能复合的养老服务中心,需要的转换手段是将之前的客房改为适老卧室,将大空间转换为活动或服务空间,同时在设计之初就以适老的标准设计无障碍和其他设施。

2.5 地域性复合表达

破除民宿开发同质化和单一化这一困境的最好方式,是在乡村民宿项目中营造“在地性”。就本项目而言,“在地性”要围绕“村”和“山”展开。“村”往往是很多人生命开始的地方,蕴含着人最初对于自然的向往,在城市多年,最终厌倦疲乏之后,总会产生“归”的意愿。“归”的场所不必高贵奢华,但求出尘淡雅,又或是“小桥流水人家”。因此,对于营造“归”的场所,民宿建筑无须张扬,更不能过度设计,最好是对于“村”的延续,建筑造型简单有趣,建筑材质出于自然、融于自然,是对村落最好的尊重。同时,下梓村的“板凳龙艺术”“孝道文化”“持家治业之道”等民俗艺术和传统美德的文化可以在民宿细节设计、公共空间主题设计中体现,打造“德文化”的特色。

“山”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常常寄情的对象,人们在山地进行康养和旅游活动时,能够释放内心压力,享受精神愉悦之感,从而产生“隐”的情结[4]。“隐”同样对建筑的形式“自律”提出要求,在山地中表现为,建筑形体契合山势,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拥抱山体(图7)。因此,项目中的民宿建筑采用“错迭”的方式组织形体单元,部分依靠巨型混凝土柱作为支撑而半悬空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山体的破坏。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考虑“隐”的要求,尽量选用木材、瓦片、毛石等契合周边环境的材料。“归”与“隐”的复合表达赋予民宿建筑更多含义,让建筑更有人情味。地域性并不是禁锢我们的枷锁,而是寄托、传递和表达情感的工具。

3 复合化设计的意义

后疫情时代,“分割”“隔离”的主题进一步增加了旅游开发项目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复合化设计”的意义在于“连接”和“延伸”,譬如通过发展旅游、增加就业机会来汇聚人气;再如通过鼓励产业和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来吸引投资;又如简化行政程序、增加产业类型来增强交流。但是“复合化”的目的不在于把资源集中在单个核心,而在于汇成多个节点或组团,节点或组团之间产生联系与互动,相互之间补充与平衡,组合成“网络”。

复合化设计不仅能改善民宿开发单一化、同质化问题,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方面,复合化设计以民宿产业为基础整合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与功能空间的复合化能够为原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游客和来此定居的新村民提供各类体验场景,从而汇聚人气,增加原村民、新村民和游客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传统乡村看到发展的前景与希望。

结语

建德下梓村旅游开发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与村民的大力支持,由前期的设计思考,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结论:(1)“复合化设计”的关键在于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各类产业与功能空间结合,形成灵活可变的系统。(2)新建乡村民宿的复合化设计是为创造一个开放的试验平台,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给人们提供修正和行动的机会。(3)复合化设计能使民宿具有当地特色,体现“此时此刻此地”的体验感与真实性。当然,项目的设计与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部分“复合化”的考虑有待实现,但随着思考、实践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完整的复合化设计系统终将形成。

猜你喜欢
组团民宿空间
孪生院子民宿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东胡林民宿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你是民宿达人吗
兵器组团“打雪仗”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