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锚泊地追忆的澳门特区氹仔历史街区活化再生研究

2022-10-25 03:42姚敏峰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厦门市生态建筑营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东南沿海生态人居环境高校重点实验室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爆竹码头特色

文/姚敏峰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厦门市生态建筑营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东南沿海生态人居环境高校重点实验室

林楷宸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阳裕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沈岚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讲 师

引言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是珠江三角洲的西门户,受到历史上葡萄牙占领期的影响,在演变中成为了一座具有东西方文化交融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2005 年,澳门历史城区被评为中国第31 处世界文化遗产。一直以来,特区政府都希望能够发掘澳门的历史文化,从而寻找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从而摆脱过于依赖博彩旅游而导致主导经济过于单一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澳门特区博彩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同时也给澳门特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由于对新冠疫情的出色应对,使得澳门特区成为疫情期间我国唯一的境外旅游目的地,并在逐渐复苏的我国假期旅游经济中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澳门历史城区的独特建筑文化是澳门特区在博彩业之外可以进一步挖掘的重要资源。

从澳门特区全域范围来看,除了澳门半岛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老城区”,位于离岛的路环、氹仔都有历史街区遗存,并完整保留下来。其中,与澳门特区最大的博彩综合体之一——“威尼斯人”一路之隔的氹仔历史街区作为澳门地区曾经的重要港口以及珠三角的主要爆竹生产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观光打卡点,从而迎来活化再生的机遇。

1 研究对象

1.1 区位及范围

氹仔历史街区位于澳门特区的嘉模堂区(当地人称氹仔)中部,东临大潭山,西临澳门运动场,南侧紧邻路氹新城的威尼斯人等度假酒店。周边有望德圣母湾大马路和奥林匹克大马路等城市主要道路。

1.2 发展演变

1.2.1 历史概况

历史上,澳门地区通常分为澳门半岛、氹仔、路环三个区域,其中氹仔及路环都属于离岛,后因填海造地,氹仔与路环之间完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岛屿(图1),其中新填海区单独称为路氹城。

氹仔历史街区所在位置曾经是澳门氹仔岛的主要发源地。18 世纪以前,大潭山以南逐渐发展成小渔村。五口通商以后,氹仔岛成为澳门地区附属转口口岸之一,许多商船、客船停靠于氹仔港口,商业逐渐繁荣,华人商铺鳞次栉比。1925年澳门台山爆竹厂大爆炸事故发生后,澳门当局下令将澳门半岛的爆竹厂全部迁移到氹仔集中开设,氹仔岛迅速建起了广兴泰、益隆等八大爆竹厂,其中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益隆爆竹厂就位于现在的氹仔历史街区。20 世纪70 年代以前,爆竹业已经成为氹仔岛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之后随着国家政策对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氹仔的爆竹产业逐渐衰败,氹仔街区一度陷入经济萧条的局面。随着澳门特区博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路环、氹仔之间填海造地,并建设了威尼斯人、银河等大型赌场酒店,毗邻威尼斯人的氹仔历史街区也成为澳门特区新的休闲旅游街区,逐渐恢复昔日的繁华景象。

表1 氹仔历史街区的城市特色载体和塑造方式(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2.2 海陆交通

旧时氹仔街区的居民主要依靠船运与外界联系。氹仔岛上到20 世纪50 年代才开通公交线路,主要为满足氹仔岛内的运输需求。1974 年,澳氹大桥建成通车,氹仔街区基本停用码头,水路交通为陆路交通所替代。

1.2.3 城市形态

(1)街区范围演变

最初海岸线形成的海陆边界限定了氹仔街区的范围。依附于龙头湾山下,氹仔街区顺应海岸线平行带状生长,之后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填海造陆工程,街区生长到今天的地堡街一带而停滞,后来街区四周的海域被逐渐填埋,海陆边界彻底消失(图2)。如今街区四周因为填充城市地块而导致边界模糊,只剩下一号码头处的排角亭等建筑可以界定氹仔街区的范围。

(2)街区区域发展

氹仔历史街区以前只是一个渔农合一的小村庄,没有经过系统的城市规划,岛上居民于山脚下顺应地势建造房屋,形成氹仔原住民的生活区[1]。后来葡萄牙人侵入氹仔岛,占领山丘作为葡萄牙高级官员的私人领域。直到益隆爆竹厂建成以后,氹仔历史街区才形成了基本的空间结构(图3):经过不断发展演变,整个氹仔历史街区形成华人住区、爆竹厂、葡人住区三个功能区。以码头区为门户,主要街道为骨架的空间结构。

早期的华人住区以一到二层、抹灰墙面、瓦屋面的建筑为主,建筑群整体呈现海岛渔村的风貌。如今华人住区的大部分传统民居被三到五层的现代建筑替换,整体风貌模糊;在过去,爆竹厂的建筑依据爆竹生产需要分散排布,时至今日爆竹厂由于停产成为荒废用地,植被茂盛;葡人住区选址于龙头湾山上,坐拥海洋风光,嘉模教堂建筑群和龙环葡韵别墅群顺应地形,排布井然有序,并保留至今。现在葡人住区与围海造地形成的内湖共同组成了城市湿地公园。

从功能上来说,华人住区目前仍然以居住为主,商业分布于街道两侧,主要服务于游客;爆竹厂目前由政府封闭管理,暂时禁止土地使用和开发,厂内建筑基本处于空置状态;葡人住区教堂还在使用,龙环葡韵别墅群改为展示馆、书店等功能。

一号码头、益隆码头、龙环码头是旧时氹仔物质输送的主要门户(图4)。一号码头曾经是氹仔最大、最繁华的码头,用于华人居住区的货物运输;益隆码头是益隆爆竹厂对外进行货物输送的码头;龙环码头是葡萄牙人的私人码头。后来填海造陆导致码头功能丧失之后,一号码头成为氹仔历史街区的主要入口,遗留有标志物排角亭和刻有“海镜”的巨石;益隆码头由于爆竹厂关闭而荒废,曾经用于货物运输的河涌也被淤泥掩埋;龙环码头因所在区域海域变成城市内湖,失去码头功能后逐渐消失。

氹仔旧街区的主要街道是告利雅施利街、施督宪政街、飞能便度街和官也街,以这些主要街道为骨架,并且通过次要街巷串联华人住区、爆竹厂、葡人住区。

1.3 现状问题

1.3.1 街区文化特色模糊

氹仔历史街区是特殊地理条件和历史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区别于澳门特区其他历史城区的特色与文化,但是也与许多历史街区一样,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没落。首先,填海造陆工程已经改变氹仔街区的基底环境,海岛和码头风光随之消失;其次,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定位导致城市形态受损严重:边界模糊、街区肌理破坏、建筑类型混杂、建筑立面风格冲突;再次,氹仔的本土习俗、传统工艺与特色产业等非物质遗产缺乏保护与传承,例如曾经的蚝油、虾酱生产已经消逝。受澳门半岛旅游文化的同质化影响,氹仔历史街区的“码头”文化特色也越来越模糊。而这种模糊性又进一步导致游客和市民对氹仔历史街区的认知存在偏差——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游客到氹仔历史街区的目的是购买手信、品尝小吃,或者拍照观光等,而氹仔曾经的“码头”文化鲜有人知。作为澳门特区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氹仔历史将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1.3.2 街区空间活力不足

受到澳门整体旅游经济的影响,氹仔历史街区被称为重要的观光景点,街区整体商业氛围较浓,其中人气主要集中于官也街和嘉模墟附近,特色餐饮、手信等店铺是吸引人气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的是原住民由于生活环境落后、配套设施不足逐渐迁出。因此,游客散去后的街区活力迅速下降,整个街区变得落寞冷清。

1.3.3 街区交通组织混乱

历史街区内大多数街道都较为狭窄,由于人车混行,步行友好性不佳。同时,由于缺乏引导设施,导致外地游客难以找到观光点,甚至误入私人领域,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2 活化再生方针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公务运输局城市规划厅、文化局等部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要求,华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氹仔历史街区活化再生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活化再生的方针:

(1)优化人口,改善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活力主要来源于空间环境品质及环境使用者[2]。活化氹仔历史街区的空间活力首先应当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提升生活品质、创造富有特色的街区文化,吸引原住民回归,年轻人迁入,从而优化人口结构,重新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其次,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想要提升氹仔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品质,一方面需要创造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如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拆除危险设施、区别公私领域、创造就业环境等;另一方面,除了完善湿地公园及大潭山公园的休闲设施,也需要为居民提供更多家门口的交流、活动场所,如口袋公园等,相比大型公园,这些口袋公园往往更能够促进居民、游客的交往行为,增加街区的活力。

(2)保护遗存,提升风貌

目前氹仔历史街区的空间风貌面目全非,只有原本街巷空间骨架尚且保持完整,因此,应该在延续原本空间骨架的基础上进行空间改造。同时,遗存历史建筑应该进行活态保护,并且提炼街区的特色元素,对遗存建筑所在街道进行街面改造,以提升风貌。

(3)传承文化,升级品质

氹仔历史街区的整体品质低下,与它的历史文化被淡忘和缺乏上层的定位规划有关系。应该重视对氹仔历史街区的“码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例如对废弃的爆竹厂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展示澳门“码头”文化的窗口;对爆竹厂围墙拆除后所留置出来的公共空间,结合珠三角的丰厚民俗,定期举办民俗活动、社团活动,以增加街区凝聚力,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

3 活化再生策略

3.1“锚泊地”主题概念

世界上富有特色的城市地带往往都是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比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法国的塞纳河畔。可以说,城市活力根植于城市特色。而城市特色往往依托于城市资源,包括历史遗存、自然资源、文化传承、交通方式等[5]。氹仔历史街区作为澳门离岛曾经最大的码头区域,追忆曾经的“锚泊地”就是发掘和重塑氹仔历史街区已经消逝的“码头文化”的重要手段(图5)。因此,本次研究提出“锚泊地”主题概念塑造城市特色,以此活化氹仔历史街区。

3.2 城市特色塑造

城市特色作为一种审美特征,是一种能为人们感官所感受,并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对该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6]。首先,城市特色是一种主观认识,具有理性认识的成分;其次,城市特色形成于人们可以感受到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比如自然风光、风格、色彩等特征。

城市特色的载体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物质层面的载体主要是建筑学意义上的、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形态等;非物质层面的载体包括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方言等[6]。物质载体是人们感受城市特色的第一视觉感受,并为非物质载体提供容器。因此,对氹仔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首先应该从物质空间载体的塑造入手,为非物质载体提供表达的空间。

3.3 活化再生过程

为了凸显氹仔历史街区最具代表性的“锚泊地”特色,本次研究首先以消失的“码头区”作为街区特色重塑的主要场所,并且对街区物质空间进行整体塑造。在此基础上,通过“重塑-辐射-联动”的过程实现氹仔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图6)。

3.3.1 重塑

首先选取消失的码头区作为活化再生项目的基地进行设计,以点带面带动氹仔历史街区的各区域发展。同时,通过新功能的植入和空间的有序组织使码头区吸引资源集聚,成为富有活力的场所。

3.3.2 辐射

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认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形成“轴”。“轴”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轴”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和金融等,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7]。伴随着重塑“码头区”带来的活力增长,下一步将完善氹仔历史街区原有的空间结构,克服空间的限制,促进“码头区”的资源和活力更高效地辐射到各个区域。同时,结合城市特色载体塑造历史空间,营造过去“锚泊地”的历史氛围,表达氹仔历史街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特色。

3.3.3 联动

在重塑“码头区”和完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各区域的功能和空间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此容纳“码头区”带来的资源和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区域的发展将会触发“联动”效应,实现整体运转。

4 活化再生项目

由于“码头区”重塑和各区域发展是以点带面的关系,因此这里将“码头”和“区域”的设计结合在一起论述。

4.1 一号码头和旧城体验区

4.1.1 一号码头

一号码头区由南侧广场、巴波沙总督街和西侧广场共同组成(图7)。

一号码头区南侧广场目前作为氹仔历史街区的主要入口,被规划定位为游客集散广场,为游客提供服务。场地提取“船舶”元素设计游客中心和咖啡休闲室两个三角形建筑物,暗喻断开的船身,并且与人工浅水池、排角亭等遗留物共同塑造曾经是繁华码头的意象。南侧广场地面采用澳门地区传统的波浪纹铺地,一直延伸至街区内部,用于营造街区的历史氛围和引导游客沿着巴波沙总督街到达一号码头西侧广场。

一号码头西侧广场——嘉妹前地是华人住区和小学的交汇点,因此将其设计为码头公园,为孩童提供游玩场所,同时为氹仔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和民俗活动空间。通过提取海浪元素设计建筑和小品景观来隐喻原本的海岸环境。

4.1.2 旧城体验区

旧城体验区依据公私分为居民生活区和游客体验区(图8),避免游客活动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1)居民生活区

居民生活区以还原氹仔原住民的民俗特色为目标。为了活态地保护民俗特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吸引原住民回归,修复氹仔原住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具体措施是制定社会福利政策、完善基础设施、维护老旧建筑,同时,通过内部道路梳理和空间组织,创造日常活动空间(码头公园-旧城公园-图书馆-小体育馆)。

(2)游客体验区

游客体验区主要展示传统街市特色。通过一号码头区、巴波沙总督街道、主街告利雅施利街、施督宪政街、飞能便度街和官也街,组织成完整的传统街道空间,将城市资源和活力由一号码头区引入街区内部。

为了营造氹仔传统街市的特色氛围,一方面对场地内的路网重新规划,转移机动车路线到街区外部城市道路,并且铺设旧时氹仔街区的麻石铺地,以澳门地区传统波浪纹铺地带为辅助引导,打造人行步行道路;另一方面,串联沿街代表氹仔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如嘉模墟、鱼酱铺),以协调历史建筑为原则,对街市空间进行界面改造和历史建筑周边界面进行延伸,拆除破坏街区风貌的建筑和构筑物,控制沿街建筑的高度、色彩和造型,并且通过拆除围墙将街区的山景等自然特色风光归还给大众。

4.2 益隆码头和爆竹文创园

4.2.1 益隆码头

益隆码头的重塑场所选址于原益隆爆竹厂运输货物的河涌处,通过复原园区内被掩埋的货运河涌,和设计爆竹文创园的入口标志性建筑物——益隆博物馆塑造,隐喻当年运输爆竹的货运码头场景。

益隆博物馆的造型提取过去的栈桥元素,以五个“栈桥空间”分别伸向新城、华人住区和益隆爆竹厂旧址以组织和引导人流,隐喻这里曾经是船只出航的交汇口(图9)。

益隆博物馆的功能分为城市交通换乘区、游客服务中心、码头文化展览馆和缆车中心。城市交通换乘区与地堡街连接,设置城市广场、公交站台和汽车停车场,用于集散人群和交通换乘;码头文化展览馆作为澳门码头文化的展示厅,以文字、图像、模型为记忆载体展示,帮助人们直观地认识澳门的码头文化历史;最后是缆车中心,用于游客乘坐缆车观光园区,以空中缆车观光的方式游览园区爆竹厂,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爆竹制作的流程。

4.2.2 爆竹文创园

通过益隆码头的场所重塑,将城市资源和活力引入益隆爆竹厂内,活化再生这片遗址区。爆竹文创园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活态保护历史建筑、园区环境整治、连接湿地公园的路径设计(图10)。

(1)活态保护历史建筑

将旧建筑改造成文创工坊和爆竹遗址展厅,以活态保护的方式让氹仔原住民可以继续在旧建筑中进行文创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参与的方式延续旧建筑原有的生产功能,并且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氹仔爆竹产业的特色。

(2)园区环境整治

整理园区内的植被和水体,作为公园的环境基底,并且结合旧建筑的外立面和防爆墙,提取爆竹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创意加工,设计有历史感的文创艺术展品,帮助人们在观光漫步的过程中读取空间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促发人们的感知和记忆。

(3)连接湿地公园的路径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至湿地环湖区,重新规划连接街区原有嘉模斜巷的道路。同时,为了解决场地高差的不便,设置高架步道。

4.3 龙环码头和湿地环湖区

4.3.1 龙环码头

为了给街区南侧的来访者提供清晰的入口引导,龙环码头区的场所改造设计选址于伟龙马路上的人行天桥出口处。这里曾经是葡萄牙人乘坐私人船艇游玩观光的海域,因此场所塑造提取观光船艇上的甲板作为设计元素,用木栈道铺地为人们活动提供活动基面,隐喻葡萄牙人游览观光的场景。另外,设计片墙引导人流的同时,展示葡人住区的历史文化和龙环码头文化特色。

4.3.2 湿地环湖区

环湖湿地区湿地环湖区的设计代表着氹仔历史街区面向未来的特色,代表着氹仔居民的现代生活特色(图11)。目的在于解决湿地环湖区缺乏吸引力和可达性差的问题。设计内容包括:甲板公园、休闲体育馆、林中棋牌室和高架步道。

(1)休闲体育馆和林中棋牌室设计

设计在延续原本的休闲功能、不破坏生活环境的情况下,新建休闲体育馆和林中棋牌室,目的在于满足现代生活的新需求,提高湿地环湖区的吸引力。

(2)高架步道

设计一条高架步行道,连接历史街区外的高层居民区、氹仔历史街区、游客大巴站和湿地环湖区,改变因龙头湾山阻隔带来的可达性差的问题,为氹仔街区和周边城区的居民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方式,身体力行感受氹仔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结语

凯文·林奇曾经说过:“城市给人最精彩的感觉应该是‘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8]一座出色的城市除了必须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为居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本身如艺术品一样美妙,让人通过感官去体会它的特质,并产生对它特色的认识,形成美好意象,这不仅能够让个人产生一种“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通过产生集体记忆和情感,产生共鸣,增加城市生活的深度和丰富度。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塑造日渐失去的城市特色对氹仔历史街区进行活化再生。通过梳理和研究历史资料,确定以“锚泊地追忆”为主题,对氹仔历史街区消失的码头区进行场所重塑,促进城市资源和活力的集聚,并且通过“重塑-辐射-联动”的过程实现氹仔历史街区的活化再生。希望通过码头区场所重塑,能够帮助氹仔历史街区找回自身的特色,在人们心中留下意象,以热爱的、可持续的方式去“滋养”这座城市,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活化再生。

猜你喜欢
爆竹码头特色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特色种植促增收
前往码头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除夕夜
在码头上钓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