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的屯堡传统聚落振兴路径研究
——以安顺鲍家屯为例

2022-10-25 03:41熊潇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屯堡管家村庄

文/熊潇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乐天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丝单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杜佳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 授

引言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提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总体要求,切实解决好村庄空心化、老龄化、文脉延续、乡村治理等难题。屯堡聚落作为贵州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在快速城镇化冲击下,村庄人口流失、活力缺失、人走房空、文脉断层等“空心化”现象愈发严重。

本研究聚焦贵州屯堡聚落,分析屯堡发展困境,从自组织角度探索村庄发展内动力,架构自组织运营路径。选择屯堡典型代表安顺鲍家屯,提出结合自组织理论的村庄振兴路径,整合利用鲍家屯六百年积淀的屯堡文化资源、农业物产及旅游景观资源,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村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精神家园回归,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1 屯堡发展现状及问题解析

1.1 屯堡发展现状

贵州屯堡是明朝调北征南的重要军事地域,是推行“屯田驻军”制度而形成的聚落。六百年间,屯堡人延续明代汉族的民居、服饰、饮食、信仰、娱乐等习俗,与喀斯特环境相融,形成了特有的屯堡文化[1]。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屯堡聚落面临人口流失、空间闲置衰败、文化遗产传承受阻和民俗活动弱化等“空心化”现象。

1.2 现状问题解析

屯堡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经济滞缓产生的劳动力外出加重了人口空心化。村落内部公共空间作为屯堡历史文化与村民生活的载体,如今除节庆期间使用,常处于闲置状态;居住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衰败,插花式翻建使屯堡防御空间、文化空间等军屯空间格局遭到破坏[1],建构文化特征弱化;街巷空间缺少维护,环境卫生质量不佳;市政公用设施缺少维护,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村庄外围空间无序蔓延,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空间空心与无序扩张同时存在。屯堡文化失去附着空间,村民保护意识缺失,代际诉求存在矛盾,文化遗产如今面临传承受阻、传承人缺失、保护不到位的困境,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架构

2.1 理论基础

乡村自组织是由村庄社会群体或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建设活动[2]。即从内向外、从下到上的乡村营造方式,通过村内精英、骨干、乡贤带动,村民高度参与,自下而上完成自我组织与治理,补足行政管理的短板[3]。

屯堡聚落以宗族族长或多族族长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瓦解[1],但这种机制以自组织的方式延续。驻军御敌的历史演变成屯堡人的军屯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尊老崇老的习俗延续,民间村老协会在村中发挥重要作用[4];乡贤能人参与、投资村庄建设促进屯堡的发展。如鲍家屯村大型事务基本由村老协会主导,村委会协助完成。村内乡贤众多,鲍中权①翻译整理屯堡文化书籍,被称为鲍家屯屯堡文化的守护者和宣传者。

自组织在屯堡聚落中有良好的基础,作为村民自主、自发演化形成的组织机制,勾连了家庭、村落、族群,强化了熟人社会的村民自身认同与文化传承。由社会力量进行的乡村建设更为重视乡村社会组织与文化建设[3],具有自组织和内生动力的特点,是对行政治理的有效补充。

2.2 研究路径架构

2.2.1 多方协同,自组织机制构建

构建自组织信任机制、声望机制和认可机制,搭建多主体参与的沟通平台。由村支两委带领,初期精英人才为村庄建设提供支持,后期村民监督反馈,实现自组织机制良好运营(图1)。

2.2.2 多维发展,自组织系统架构

基于村庄现有自组织协会,丰富多主体管理机制。村老协会负责搭建与村民的沟通桥梁,提供声望支持,乡村精英负责技能培训与公益事业,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村支两委地位不动摇,连接村集体与政府为主体的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搭建村支两委与村集体的沟通平台,确保村委意志传达时双方信息对等,建立信息传递渠道,确保活动有序组织。

2.2.3 多元配合,“乡村管家”平台运营

搭建“乡村管家”运营平台操控村庄的管理运营,促使各利益主体形成相互约束和促进的共同体。“乡村管家”表面是独家经营,实质是通过政府人才补给、乡村精英人才输入和村民骨干带动,形成“三位一体”“三权分立”的利益共同体(三位:政府监督引导、乡村精英融资发展、村民直接参与。一体:“乡村管家”主导整体运营)。由乡村规划团队协助,共促乡村发展。

3 基于自组织的规划路径探索——以鲍家屯为例

3.1 鲍家屯基本概况

3.1.1 村庄现状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位于贵黄公路南侧,紧邻贵昆铁路,交通便利。2013 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第一产业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可自给自足,无法规模化种植。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小,第三产业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发展方向,但起步较晚,竞争力不足。

3.1.2 屯堡文化资源

鲍家屯被誉为“大明屯堡第一屯”。村庄按诸葛亮八阵图原理建设布局,形成“街巷为阵,内瓮城与碉楼结合”的军事堡垒。明代所建的水利工程使用至今,被称为“黔中都江堰”。村中名人辈出,故居景点众多。

屯堡特色民俗活动丰富。抬汪公的祭拜活动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于明朝带入并保存至今;清明节祭祖的后辈子孙达3000 余人;凤阳汉装、丝头系腰作为屯堡妇女的传统服饰使用至今;祖传著名武术鲍家拳已成为特色文化遗产。

3.2 鲍家屯自组织路径架构

3.2.1 自组织系统架构

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内外乡贤和经济能人组成乡贤理事会,学校教师、丝头系腰手艺传承人等组成妇女协会,地戏鼓师和传承人组成地戏协会,村民代表、生产队队长、村民组组长组成抬汪公小组等自组织团体分工负责村中活动事务,调动村民参与村中事务的积极性。

3.2.2 振兴路径策划

产业更新方面,发展丝头系腰加工,联动参观-体验-销售链;构建稻田共生系统,完善油菜、豆腐和鸭蛋的三产融合产业链;发展屯堡游学研究,建设高校科研基地;振兴文化旅游路径,发掘屯堡资源优势。

文化发展方面,沿袭清明祭祖、百老会和抬汪公等习俗,发扬屯堡文化积淀;创设“屯堡民俗文化展”,传承凤阳汉装、丝头系腰民俗特色;组织地戏表演,发展屯堡吸引力。

空间整治方面,公共空间改造并融入多样民俗活动,激活文化精神空间;街巷空间改造并完善设施,改善物质生态环境;闲置民居更新为民宿,发挥闲置空间的经济效益。

3.2.3“乡村管家”平台运营管理(图2)

(1)村民体为村民组和村中协会,个体村民以小组制形式存在,由组长团体和“乡村管家”直接对接,组长团体反馈意见,充分保障村民权利,“乡村管家”为村民组提供产业发展规划、特色民俗产品出售途径和民宿经营等。村民个体还可加入村中协会,负责组织屯堡民俗活动、手工艺品加工销售、特色农产品流通等。

(2)政府由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组成,上级政府作为第三方机构监管“乡村管家”,与其共同制定鲍家屯发展规划,为村庄建设提供资金补给。基层政府指村支两委,主要参与公共资源入股和乡村空间更新整治。

(3)拥有资源、能力的乡村精英作为投资商投资鲍家屯,以股份制分红,参与乡村发展规划并由“乡村管家”监督实施。

(4)规划团队由乡村规划师和驻村工匠组成。规划团队为乡村建设带来专业的营建与设计策划。驻村工匠对空间尺度和形式的把握比普通村民专业,掌握丰富的地方营建经验。规划团队充分了解乡村自身特质和发展需求后进行空间设计和建筑改造,既保障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亦保障地域性的表达。此外,培训驻村工匠乡村规划的相关知识,逐步将驻村工匠培养为驻村乡村规划师,确保其独立解决村庄问题。

(5)“乡村管家”对民宿直接管理,负责鲍家屯旅游形象的整体管理和品牌统一推广,对村庄的软硬件体系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营。

3.3 结合自组织的人居环境整治及空间活动

3.3.1 丰富公共文化空间(1)复原修复文化空间

修缮与重建文化底蕴深厚却破损严重的传统建筑。复原鲍氏宗祠,展现鲍氏历史积淀;修复汪公殿关圣殿,彰显宗族文化传承;复兴村民活动场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2)复兴失落公共空间

重塑文化精神空间。“乡村管家”引入投资商,赞助鲍家拳协会组织举办的鲍家拳比赛和妇女协会组织举办的“传统屯堡民俗文化展”。丝头系腰、凤阳汉服爱好者和传承人通过展销民俗工艺品,激活传统手工艺,联动手工业和旅游业,助力村庄文化宣传与品牌打造。

(3)公共空间改造示范

以戏台为例,非节庆时,作为鲍家拳训练、比赛和“传统屯堡民俗文化展”的场地。汇聚村内外拳术、传统服饰与手工艺传承人、爱好者,发掘戏台和周边房屋节庆之余的利用价值,让无人问津的场地变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3.3.2 改善物质生态环境

(1)街巷空间改造利用

结合村民意愿和村庄规划,由乡村规划师选取几处街巷节点改造成多功能街巷枢纽。“乡村管家”租赁村民房屋,打造成展销体验结合的商业文化场所,带领村民投资入股,定期分红。利用枢纽疏通街巷,规划旅游路线,完善路网结构,增强游览趣味性。街巷枢纽还可作为睦邻点,供村民休憩。

各协会负责相应街巷枢纽的运作,打造农产品售卖区、历史文化展示区、手工艺品展示区、拳术表演区、地戏表演区、传统服饰体验馆等特色功能区。

(2)街巷空间改造示范

选取鲍文弼故居旁的街巷枢纽,改造并植入新功能(图3)。

(3)基础设施改善完备

针对环卫设施不完善、村庄绿化不全面、污水排放不规范等问题,由政府出资,“乡村管家”指导,带动村民整改。

合理布局公厕、垃圾桶,集中处理垃圾;实行立体式绿化,如“田+花草”“路+灌木”“沿岸+乔木”,设置移动式花箱;增设自来水管,保证村民日常用水;增设排污管,使排污率达70%,集中至污水厂统一处理;道路清洁维护分路到户,每家负责门前道路,公共空间各协会轮流负责,并由“乡村管家”定期检查评比,奖励优秀家庭。

3.3.3 改造失落居住空间

(1)失落居住空间整治

“乡村管家”指导房屋的修缮、改建与保护,赋予其新功能。投资商与房屋持有者、规划团队协商,根据建筑类型、所处位置条件等确定房屋用途与商业发展方向,合理改造房屋功能。

(2)闲置民居改造为民宿

将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结合传统民居样式与现代元素进行设计,增加特色餐饮与民俗文化体验服务(图4)。

3.4 结合自组织的产业更新与发展

3.4.1 产业更新策略

(1)完善三产联动链

构建“水稻+ 河虾+ 鱼+ 鸭子”稻田共生系统,在稻田养鸭,使用鸭粪替代复合肥。推行油菜水稻现代化生产,发展鸭蛋菜油精细化加工。

(2)发展屯堡游学研究

联动安顺高校,设立特色屯堡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大学生游学,如学习水豆腐制作、水稻种植、生猪养殖与访学屯堡传统建筑等。

(3)振兴屯堡文化旅游路径

规划“黔颜·田园水利观光游”“黔言·屯堡古巷话昔游”“黔延·民俗文化体验游”路径,串联水口园林、古碉楼、水碾房、八阵巷、瓮城、汪公殿等景点,发掘田园水利景观、传统古建街巷、农业物产、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旅游体验。

3.4.2 民宿运营管理体系

由“政府+投资商+规划团队+‘乡村管家’+村民”协作构建民宿运营管理体系。政府提出民宿规划意见,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投资商融资入股、租赁房屋;规划团队设计、建设与维护,“乡村管家”营销管理,组织村民表演地戏、导游、制作工艺品、提供住宿餐饮等。

3.4.3 硬件体系

硬件体系从产权角度分为“公共型项目”和“私人型项目”。公共型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政府或集体将鲍家屯一段时间的开发建设权、经营权和部分收益权转让给“乡村管家”。公共型项目由“乡村管家”平台统一获取经营权,组织运转鲍家屯旅游景区;私人型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致,由村民自行经营以有序发展。村内硬件系统设施划为村内资产,由村民及“乡村管家”管理运营,管理实行固定范围责任制、设施资产实名制两种制度。

3.4.4 软件体系

“乡村管家”负责软件运营,包括民宿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营销、接待服务、决策管理、后勤服务。发挥5G 对鲍家屯观光体验与民宿发展的帮扶作用,引入无人驾驶观光车。利用5G 远程医疗、教学与服务平台,解决村民看病和教育资源平衡问题,村民可查询村庄村务对外交通、商业渠道及日常活动等。

结语

发掘传统屯堡村落资源,根植屯堡集体主义精神、宗族文化、乡贤组织等自组织的良好基础,科学有效地架构自组织系统,通过群体组织、空间整理与文化附着,在当代语境中谋求屯堡聚落的振兴,激活村庄发展内动力。

本文初步探索了乡村自组织,但乡村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对村庄自组织的认识仍有局限性。进一步研究将持续关注村庄自组织系统的运转过程,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注释:

①鲍中权,翻译整理鲍氏家谱,著有四万余字的《鲍家屯村志》,为村民、游客宣传讲解屯堡文化,被村民誉为鲍家屯屯堡文化的“活字典”。

猜你喜欢
屯堡管家村庄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美术学视野下安顺屯堡民宿主题设计探析
黔中屯堡人传统服饰的话语与身体实践考察
我的小村庄
基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背景的贵州安顺屯堡研究综述*
郁小文的猪管家
村庄,你好
做自己的小管家
伤口“小管家”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