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2022-10-25 03:41任莹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建筑群院区风貌

文/任莹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高级工程师 硕 士

朱瑞东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樊永辉 山东省禹城市中医院 党委副书记 工程师 硕 士

1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概况

1.1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历史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多数医院建筑群的建设是同教会文化的传播结合在一起的,因其需要适应中国地域文化,大多带有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特点[1]。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医院建筑群逐渐脱离教会文化的影响而更加注重科学、使用功能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因近现代医院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年代不算久远、仍能继续使用,并且遗留下来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存量较大,经历漫长的时间洗礼,这些近现代医院建筑群承载了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使用等价值,大多数已经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当前,城市建设进入主要以存量改造为主的发展阶段,对城市环境中大量存在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进行保护利用,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在上述背景的影响下,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案例。但由于医院建筑设计和建筑文物保护的专业性较强,目前两个领域在研究上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保护利用模式和研究方法。因此,从大量的现存案例中归纳出典型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及具体的改造方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特点

多数近现代医院建筑群是同教会文化共同发展起来的,由于科学、功能、地域、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群风貌,具有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种价值与特点。分析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特点与价值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工作首先要考虑的要素[3]。

医院建筑作为一类复杂且特殊的公共建筑,设计时强调高效和安全,并且其空间模式和医疗流程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决定了其空间的专业性[4],使其具有了科学价值。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多数保存完好,且大多可以作为医疗功能、展览功能等继续使用,使其具有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与功能价值。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始于1840 年,经历了国力衰落和战火四起的历史时期,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它们大多数带有厚重的历史、年代及记忆价值等。在适应中国各地域自然及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大多同地域的建筑技艺和文化相结合,在材料、建造技艺、审美等方面体现出不同地域特色,建筑群风貌多样,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5]。

探究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价值特点对指导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划分、遵循原则、操作方式等的总结归纳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其特点进行价值、操作方式、性能提升等因素的评估,对延续提升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各种价值意义重大。

2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模式

2.1 通过价值评估进行保护利用模式的划分

自近代以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不同因素作用下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风貌、布局不尽相同,并且存量可观,现阶段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虽采取了部分保护利用措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保护利用模式,缺乏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的实际指导。首要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价值评估,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需要从科学、功能、历史、艺术、记忆等价值出发,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做出较为全面的价值评估,突出其主要的价值特点(图1)。从价值要素出发,参考对价值要素的处理方式,划分其保护模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6]。

2.2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原则与模式形成

在2017 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做出了规定:保护在先,利用在后。在保护利用时,须遵循各项法律法规和原则,以期对各级文物单位建筑和历史建筑进行合法、合规、合原、合理的保护利用。

2.2.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核心内容、原则和标准,也是进行保护利用工作的根本依据。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应保证材料、形制、构造、工艺技术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记忆的真实性。

2.2.2 完整性原则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应保证其价值、价值载体、整体环境等的完整性。拒绝拆除重建、部分拆除、仿古加建等方式,最大限度保证其完整,传承利用完整的形制、文化、记忆等。

2.2.3 最小干预原则

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要尽可能减少干预,特别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部位。在必须进行处理时,采用的手段只能作为附加的干预手段,并将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某些模糊的部位,需仔细进行价值评估,且尽可能不做干预。

2.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一词来源于生态学,将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强调可持续性和开放性。通过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可持续性保护利用和再塑造,进而发展医疗、传承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和良性循环[7]。

除上述原则之外,在文物保护中还有其他的原则,如“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旧如旧”原则、“四原”原则、可逆性原则等。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多是在上述原则的约束下形成的,并且需要根据国家、各省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与要求,在建筑本体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内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8]。例如,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的功能处理,无论是功能的延续、拓展还是置换,都不应在建筑保护范围因为功能、经济等因素进行拆除、加建或重建等。并且由于医院建筑的特殊性,还应注意综合性能的提升。因此,在遵循以上原则、法规等的情况下,依据价值评估、保护利用方式等因素进行保护利用模式的确定[9],形成了当前主要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模式(图2)。

2.3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典型保护利用模式归纳

自第一批教会医院建立以来,包含着使用、科技、功能等价值的医院建筑随着社会、经济、人文等的发展逐步在中国各地建造起来,在医院院区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功能、医疗服务设备更新、传染病暴发、人文主义等因素的影响经历过数次的新建、改扩建或拆除重建,这其中就包括对近现代医疗建筑群的保护利用,其是为了满足功能、科技、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或缓解用地限制和功能变化的矛盾等状况。1982 年,《文物保护法》通过,开始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此时的建筑群保护利用成效较低,对其的保护利用也由于技术和理论的不足破坏了部分近现代医院建筑,但大多数近现代医院建筑群都保留了下来。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现代医院模式大量进入中国,由于效率、土地等原因,拆除了部分近现代医院建筑,在风貌保护方面也对建筑群造成了一些破坏。直至21 世纪初,由于理论的成熟和技术的完善,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才逐步走向正轨,既包括恢复原有风貌、留存记忆、记录历史等,又包括利用其功能进行拓展、延伸、置换等。但在进行保护利用工作时,模式较为单一,没有系统性。

因此,根据上述价值评估、保护利用原则和现有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案例,总结归纳出的三种典型并且较为系统的保护利用模式:“原样保护、功能延续”模式,“修旧如旧、功能拓展”模式,“迁新保旧、功能置换”模式[10](表1)。

表1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利用模式典型实例

3.1 “原样保护、功能延续”模式

湘雅医院于1915 年由美国医生爱德华·胡美建立的雅礼医院更名而来,是当时中国最漂亮、中南地区最好的医院。由于湘雅医院采用砖石结构、设计时强调防火性能、功能合理、流线高效,因此,湘雅医院的结构和空间较为符合现代医院的要求,并且院区整体风貌保存也较为完整,如红砖墙、歇山顶、中国传统的雀替、线脚、战争时期的焚烧痕迹等保存的都很完整。

湘雅医院的保护利用采用了“原样保护、功能延续”的模式。“原样保护、功能延续”模式主要针对风貌保存良好、结构几乎完整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这类医院建筑群大多功能齐全,且空间形式上符合现代医疗体系的部分空间需求,可以作为现代医院建筑功能上的补充。在这种模式下,既强调近现代医院建筑的功能价值,同时也传承发展了科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价值。在保护利用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群的空间形式,改造为适合现代医疗的功能,并且注意同性能提升和风貌保护协同并进。在湘雅医院的保护利用工作中,只做轻微修缮,并且作为医院功能延续的定位不变。“红楼”建筑群中老病栋楼的西栋改造为老年病房楼,中栋改造为内科病房和医技用房,东栋改造为感染(传染)病科门急诊、病房、临床实验用房等,较好地利用了老建筑的空间和延续了医院的功能。在进行风貌保护时,采用多项技术尽量恢复原貌,砖石、瓦片等也尽量不更换,焚烧的痕迹也部分保留了下来,对20 世纪80 年代建造的高层建筑也划定在了建筑保护范围内,整个老院区的历史、记忆等价值都被很好地保存。湘雅医院近现代建筑群与新建院区通过道路和绿化隔离,通过连廊连接,既有分隔又有联系,通过这些方式实现了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图3)。

“原样保护、功能延续”模式有利于避免医院功能、流线、人员拥堵和院区风貌的保护。现如今的湘雅医院借助百年红楼建筑群打造了一片区别于一般现代医院的诊疗区域,为病人及病人家属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10]。

3.2 “修旧如旧、功能拓展”模式

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于1921 年9 月,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赫西、利恩等设计,和众多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相同,都为中西结合的风貌,砖石结构,并且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构件、彩画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一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京协和医院近现代建筑群采用“修旧如旧、功能拓展”的模式。“修旧如旧、功能拓展”模式针对的是风貌保存较好,结构、构件、装饰有部分损坏,但不影响整体使用或做部分处理就可重新利用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这类“修旧如旧、功能拓展”的模式是将医院建筑改造为医院的附属功能的一种模式,这类模式应用于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因为空间布局不符合现代医院功能要求、较低的医疗功能需求或其历史、文化等价值较为重要的因素等,因而部分放弃原有功能并做出功能拓展的一种典型模式。北京协和医院近现代建筑群由16 栋独立的楼群组成,分别沿一条南北和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主体建筑由礼堂、南部教学区和北部医院三部分组成。并且其通过绿化,围墙和道路与新建院区隔离,形成“院中之园”,对建筑中的墙体、构件、彩画等采用了古法修复。在功能方面,对不符合现代医疗体系的功能进行舍弃,除了少部分医院功能的延续,大多为与医疗流程相适配的行政办公、后勤、宿舍、社会服务部等(图4)。

北京协和医院近现代建筑群现可作为行政、教学、疗养、院史馆等用途,使现代医院院区做出功能的拓展,丰富了院区功能形式和文化底蕴,给中国建设界对如何将传统形式与现代的功能目的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11]。

3.3“迁新保旧、功能置换”模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原博济医院)始于1835 年11 月4 日,由美国传教医生伯架创建的广州眼科医局发展而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图5-a)。作为最早的中西结合风貌医院建筑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并且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过几次加建,包括距今20 余年的高层医疗建筑,因此其保护利用模式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迁新保旧、功能置换”的保护利用模式。“迁新保旧、功能置换”模式指的是由于近现代医院建筑群自身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等价值而放弃主要医疗功能或根据院区现实条件,不能符合现代医院医疗流程的需要所形成的一种模式。最为典型的模式是将其改造成院区博物馆或展览馆(展览园),以近现代医院建筑群为依托,以院区历史为脉络,赋予其文化保护与传承、记忆重现与延续、艺术展示与发展等功能,采用传统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技术,将其改造为院区展览馆或博物馆[12]。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完整和真实地保留,反映了整个院区的历史价值,发挥铭记历史、保护文化、科学教育等功能。孙逸仙纪念医院遵循原有布局,通过构筑物、绿化、或意象上的联系使新旧建筑融合,博济楼等近现代建筑通过后期加建的建筑与场地周边建筑相隔,保持了原有风貌,并将博济楼部分楼层的功能置换为展示院区历史、记忆的院史馆,向医院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员展示医院的功能、科技发展历程和文化、历史、记忆等价值。根据资料,孙逸仙纪念医院(北院)正逐步搬迁至南院和海珠新院区,形成迁新保旧的保护模式,将院区打造成展示和记录历史、文化的百年名院(图5)。

在众多的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案例中,由于医院独特的功用性,其功能方面的处理是尤为重要的,在遵循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的要求之下,对医院的功能做出合理的利用,这些模式有利于医院院区历史、文化、记忆等价值的延续与发扬,也为社会缓解了部分社会功能、经济、双碳等社会经济问题[13]。

结语

近现代医院建筑群是历史文化和医疗功能的载体,以价值评判、保护方式和综合性能提升为依据,重新思考近现代医院建筑群对院区的保护利用模式,使人们意识到建筑保护和功能发展之间并无鸿沟。对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模式进行归类和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功能、使用、历史、文化等价值,贯彻各级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各项原则,寻求更加适宜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手段,推动当代中国近现代医院建筑群的保护利用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猜你喜欢
建筑群院区风貌
公立医院“一院多区”运营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多院区麻醉科室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基于PEST-SWOT分析的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选择策略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健康快讯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