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声绘色: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张力

2022-10-29 12:43张茹
成才之路 2022年27期
关键词:张力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

张茹

摘要:小學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图画为主,以文字为辅,以绘本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学科学利用绘本,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学效果显著。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整合绘本、明确教学目标,阅读绘本、融合教学内容,讨论绘本、提升教学品质,演绎绘本、强化教学体验,创编绘本、延伸教学实践等教学途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张力,丰富学生学习感知和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张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7-0133-0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插图为主,以文字为辅,以绘本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教师需要有整合意识,对插图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并引入相应的绘本,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所学知识。学生对绘本有选择性,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在不同教学环节选择不同的绘本,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组织多种绘本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看、思考、讨论、演绎、创编等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教材插图和绘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张力,丰富学生学习感知和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筛选绘本内容

绘本资源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重要教学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这一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综合发展。教材以绘本形式编辑,运用大量插图,创设更多学习情境,学生观看、阅读兴趣更高,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绘本资源非常丰富,教师需要进行深度分析,结合学生学习诉求进行教学设计,精心筛选绘本内容,做重点推荐,将其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在认真观察、深入思考中建立学习认知。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处处可学习》,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教材插图,你能说出插图展示的是什么场景吗?这些同学都学习到什么知识呢?学生开始观察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有学生介绍:“这些同学进入图书馆学习,利用电脑联网学习,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学习,在野外玩耍时学习。”还有学生说:“这些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广泛,有学习科学知识的,有学习做人道理的,还有学习生活技能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绘本信息,让学生认真观察,看看这些同学都在做什么,他们在学习什么知识。学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绘本信息,结合文字提示进行思考和讨论,达成学习共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推出教材中的观察任务,还利用网络搜集绘本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学实效。

2.明确教学目标

绘本直观生动,图文并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绘本特点,围绕“三维”目标进行针对性规划,让学生在主动观察、阅读、研讨中建立学科认知。知识目标设计要突出一个“理”字,让学生“明理”;方法目标设计要突出一个“看”字,让学生阅读;情感目标设计要突出一个“用”字,唯有学用结合,才能建立完整的学习认知体系。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紧扣学生学习需要,以提高教学设计的适合性、针对性。例如,在教学“我学习,我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观看教材插图,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幅插图进行重点分析,介绍绘本主要内容,说说观察和体验。在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和指导,确保绘本学习的顺利推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都能主动介绍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我比较喜欢书法,看过教材中的绘本,对这个小女孩充满喜爱之情。”“小小年纪就爱上书法,能够写出这样漂亮的字,真是了不起。”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教材插图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幅做重点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1.解读绘本内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组织绘本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确立绘本阅读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从而理清绘本故事情节,提升学生学习品质。虽然绘本内容大多都简单明了,但学生理解能力处于不同水平,教师适时引导尤为必要。这不仅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还能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对绘本进行深度解读,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中建立学科体验和认知。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人人都能学得好”,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些插图包含丰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选择自己喜欢的插图,结合文字提示做深度思考,介绍观察体验。学生进入观察思考环节,学习气氛活跃。经过观察思考,学生纷纷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个女生喜欢听音乐,而且能够快速学会歌曲。这是因为她特别喜欢音乐,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学习效果显著。”“这两个同学观看天上的星星,能够说出不少星星的名称和方位,说明他们做过一些研究,在平时有不少的积累。”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插图进行解读,能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从学生解读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科学的。

2.强调教学对接

教材插图内容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对接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提醒,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认知进行思考,促使教学与生活实际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生活化教学。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会呈现差异性,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绘本阅读情况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

学生对生活化的绘本比较感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绘本对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观察认知。例如,在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梳理,说说这些插图都表现了哪些内容。学生开始观察插图,因为这些插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高度对接,所以能够引发学生热议。有学生观察后说:“我最喜欢打乒乓球,看到插图中两个同学在打乒乓球,这个场面和我们平时运动的场面一样。”也有学生说:“我们班级就有语文园地,平时大家都喜欢阅读一些文章。教材中的这幅插图,与我们平时学习情形非常相似。”教师强调教学与生活对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学习收获颇丰,学习效果显著。教师有意识进行生活对接引导,学生积极响应,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与和谐。

1.研讨绘本案例

绘本大多带有故事性,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取向和认知基础,合理组建合作团队,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在积极互动中建立学科感知和体验。学生在进入绘本案例研究性学习环节后,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及时进行协调,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统一学生认知。

教师选定绘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走近我们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的一幅插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结合文字内容思考:这幅插图中有两个学生和一位老师,根据文字内容可知,老师总是喜欢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你对此有何看法?学生观察插图,进行深入思考。有学生说:“学优生主动发言,老师自然更为重视。学困生比较被动,感觉被老师忽视,这是片面认识。”有学生说:“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这是普遍现象。”有学生说:“学习好的学生各个方面都优秀,老师喜欢是自然的。”还有学生说:“学困生即使有好的表现,老师也不会关注。”一幅插图引发学生热议,教师组织比较到位,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建立正确认知。

2.实现教学突破

要实现教学突破,教师可进行创意设计,让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建立学科感知和体验。绘本内容生动形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进行创意设计,能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要实现教学突破,教师可科学合理运用绘本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教材插图,并进行思考:小玲是电脑迷,她认为在家可以利用电脑学习,不用去学校。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有怎样的看法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深入思考。有学生说:“如果家里有电脑就可以不用去学校学习,那还要学校干嘛?还要老师干嘛?这个观点肯定是有问题的。”有学生说:“利用电脑可以学习一些知识,如果家里有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很多知识。”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电脑是学习工具,但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

1.演绎绘本故事

绘本大多以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教师以绘本为脚本组织课堂演绎活动,其适合性毋庸置疑。学生接受会更为顺畅,助学效果会更好。教师可组织学生对绘本故事进行修改,增加新的内容、新的创意,并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和演绎。在演绎活动中,学生能增强情感体验,促进知识内化。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角色,自愿组建演绎团队,设计演绎方案,调动学生参与演绎绘本故事的积极性。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演绎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认知,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和探究教材中“爸妈养育”这部分的插图内容,对这些场景进行观察和分析,自愿组建演绎团队,自行分配角色,集体创编台词,并进行现场表演。在进入排练环节后,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进入演绎环节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表演能力。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拍摄一些演绎画面,发送到家校微信群,让学生家长参与到互动交流活动中。演绎内容与学生家长联系密切,家长有更多发言权。家校互动能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助力与支持,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丰富。演绎绘本故事,为学科教学注入更多动力,能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生长点。

2.组织教学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对绘本学习活动进行自评和互评,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触动,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科认知。学生观看、阅读、演绎、讨论绘本,其学习体验呈现差异性,出现不同学习感知是正常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在评价过程中达成共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在进入學科学习时,教师要跟进观察和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和深度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教材插图,围绕交通安全开展讨论:教材插图展示了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仔细观察这些插图,结合生活经历,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交通安全事故。学生有生活经历,顺利进入互动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介绍安全经验,课堂学习进入深度研究环节。学生主动发言,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个性见解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交通安全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学生对道路安全问题最为敏感,有更多亲身体验。教师借助这个话题开展教学,能为学生带来深度交流的机会。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讨论交流十分活跃。教师可对学生不同观点进行点评,提高学生思想意识,辅助学生达成共识。为拓展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可让学生列举交通安全案例,将课堂互动学习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

1.推动绘本创编

学生对创编绘本有特殊情结,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绘本创编活动,并对绘本创编提出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的操作提供指引。绘本讲究图文并茂,教师指导学生创编绘本时,要先做好内容选择,确定绘本主题,选择适合的绘画风格,设计适合的文字,使绘画与文字有机结合。绘本创编不需要更多专业技能,学生操作不存在技术问题,只要教师认真组织和实施,就能确保绘本创编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创编活动:父母到底有多爱你呢?进行深度思考和梳理,找到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小事,自行创作一幅插图,设计一些提示文字,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父母多爱我,看谁创编的作品更为精彩。在学生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创编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自己创编的作品进行介绍,对作品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学生进入展示环节,课堂学习气氛特别活跃。有学生对自己创编的作品这样解读:“这个画面是爸爸送我上学的情景,因为堵车,他怕我迟到,硬是陪我跑了两公里,爸爸体重接近200斤。这让我很感动,其实我可以自己到学校,他怕出什么状况,硬是要陪我一起跑。”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介绍进行评价,适时渗透教育内容。

2.創新教学训练

在绘本创编训练任务设计中,教师要有延伸意识,积极开展创新教学训练,引导学生搜集绘本信息,创编绘本故事,利用多种信息渠道进行交流互动,以激发学生创编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绘本创编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学生对网络绘本信息搜集、绘本创作网络交互等学习活动有更高的认同感,教师适时进行布设,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教师设计课外训练任务时要渗透绘本内容,为学生创编绘本提供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家庭的记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设计“全家福”,并配上文字,展示家庭的和睦和幸福。学生对家庭成员最为熟悉,自然有主动创作的冲动。因为是课外训练任务,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绘本画面拍成照片发送到互动微信群。学生在家长协助下顺利完成任务,微信群开始热闹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和家长进行观察评价,对一些精彩的作品进行推介。教师设计课外绘本创编任务,成功激发学生训练热情。学生对绘本创作有更高热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互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为学科教学注入动力,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借助绘本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能推出更多绘本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互动讨论、个性演绎、自由创编,能够形成更多教学亮点,教学效果显著。教材中有丰富的绘本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必要的教情和学情调查,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核心,在充分思考和体验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广银.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2(03).

[2]邢徐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4).

[3]曲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天津教育,2021(35).

[4]李彪.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渗透[J].天津教育, 2021(34).

[5]张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J].江西教育,2021(33).

[6]赵新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设计[J].山西教育, 2021(10).

[7]李建英.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思[J].当代家庭教育,2021(29).

[8]蒙显先.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21(33).

Vivid: Make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Full of Tension

Zhang Ru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Province, Ningde 352000, China)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xtbooks are mainly pictures, supplemented by words, and present knowledge content in the form of picture books. The scientific use of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can bring new learning experience to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markable.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integrate picture books, clarify teaching objectives, read picture books, integrate teaching content, discuss picture book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terpret picture books, strengthen teaching experience, create picture books, exte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other teaching ways, enhance the tension of moral and legal teaching, enrich students’ learning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 moralityand ruleoflaw;picturebooks; tension;teachingefficiency;teachingquality

猜你喜欢
张力教学效率道德与法治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张力
张力2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