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碧静堂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研究

2022-10-29 13:07苏丽萍陈硕陈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9期

苏丽萍 陈硕 陈东

摘 要: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园林建筑中现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造园手法丰富,素有“园中有山,山中有园”之名,极具研究价值。而本次研究对象碧静堂为承德避暑山庄园内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处山地园林,如今仅剩下坍塌风化和人为破坏后的遗址废墟。因此,依据大量的史料记载,结合一手数据,对清代乾隆盛期碧静堂整个庭院建筑原貌进行还原,并对一些特殊的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解释。

关键词:碧静堂;建筑外观;复原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承德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承德避暑山庄科普微视频创作与传播路径研究”(20223151)阶段性成果。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代,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园林处处体现出自然、野趣、朴素、疏朗的风格。乾隆十六年(1751年)之后,清朝政局稳定,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他的造园理念发生变革,不再满足于现有的北方皇家园林。他一方面在北方大量仿建他喜欢的江南名园,另一方面将南北造园理念相融合,创建具有自己造园风格的皇家园林。碧静堂就诞生于这一历史背景,是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之后在承德避暑山庄山区新建的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小型山地园林,成为承德避暑山庄乾隆时期园中园的代表作。

一、碧静堂概况

碧静堂地处深山大壑中,周围松林茂密,四处碧绿,安静深幽。因此,乾隆皇帝将此命名为“碧静堂”。碧静堂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景区的第三级沟谷,是一条“Y”字形小沟谷,横跨在三条山脊之中,形成了“三山夹两沟”的地形。碧静堂是乾隆中后期南巡后添建的庭院,所以并未被列入康乾七十二景中,全园呈51米见方的形状,主要单体建筑只有五座,分别是碧静堂、静赏室、净练溪楼、松壑间楼和门殿。同时,碧静堂前四处主要建筑全部都是以现场实景为题名依据,并没有太多引经据典和扩展延伸。

如今,碧静堂仅剩下坍塌风化和人为破坏后的遗址废墟,除了门殿和净练溪楼、北游廊、南游廊东段之外,大部分建筑台基被土覆盖,至今保存完好,可以粗略推断出碧静堂整个庭院尺寸的和布局,完全能满足复原研究的精度需求。

二、碧静堂复原探讨

(一)空间规划布局复原

从碧静堂的选址和布局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的用心,全园各建筑之间没有明显的轴线关系,摆脱了传统的轴线对称格局,根据山形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设计。碧静堂位于人参峪的阴坡,所在地形称为“巘”。整个园林呈坐南朝北的倒座格局,地势北低南高,背面正对山谷,其余三面环靠山岗。

碧静堂是承德避暑山庄四十多处园林庭院中较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单体建筑只有五座。其中,除了松壑间楼为东西朝向之外,其余建筑都为南北朝向。整体园林可以划分为两个建筑群组,门殿和净练溪楼通过游廊连接为第一组,居于北侧山麓,松壑间楼、碧静堂、静赏室由游廊连接为第二组,坐落于南侧山坡高处。这两组建筑将整体园林分割为不规则、不均匀的三个空间,类似于传统规则式园林庭院的“三进院落”。

(二)各单体建筑的复原

1.门殿

碧静堂的门殿为重檐八方亭式建筑,是围合庭院、管理出入的功能性建筑,但是仅有各版本《热河志》插图和承德避暑山庄全景图能反映门殿的外观样式。清代绘画表现出的均为六角或八角重檐攒尖顶形式,但是也有作者添加的艺术成分,仅能作为参考,准确度不高。笔者后期多次实地勘测,确定东西南北四个正方位台基长2.552米左右,四个斜角方位台基长2米左右,长短边约有50厘米的差距,测量结果显示门殿为非正八边形的单围柱重檐攒尖八角亭门殿,笔者猜测这可能是受到场地局限所致。此外,考虑门殿内动线的流畅性和空间的利用率,门殿采用单围柱形式,正南正北两间开门。正北设置隔扇门,与上山的青石蹬道相连接,两个斜角方向设置槛窗。正南做花瓶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花瓶门与亭子轴线不居中,而是一侧与门殿的檐柱对齐,与向南的游廊相连,且屋檐的下檐要高于游廊屋檐,两个斜角方向为封檐墙。

门殿宝顶样式按照《热河志》插图中山门砖雕宝顶样式为须弥座,上置八角形宝珠,样式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清代建筑望鹿亭的宝顶十分接近,故复原设计方案参照此种做法。碧静堂是承德避暑山庄四十多处园林庭院中唯一一座使用重檐攒尖顶建筑作为门殿的园林景观。这样的特殊做法是由于现场地形局限而产生的创造性设计,设计非常大胆,利用有限条件巧妙构思,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中也堪称孤例。

2.净练溪楼

由碧静堂门殿进入庭院,顺游廊上行,再顺游廊两次向右折转下山坡,可到达净练溪楼。净练溪楼是一座建在城台上的单檐硬山顶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两山面设砖砌山墙封护,东接游廊,西接院墙,南北两侧都是高台。综上,可以推断出净练溪楼的出入要经过东侧的游廊。由相关记载可知,净练溪楼东西山墙无窗,南北前后檐雨搭六架,即南侧三间都有窗子,均为支摘窗,其中明间安装有两扇玻璃;北侧西次间北墙上贴有字画和字对,明间和东次间北墙内侧贴有一幅御笔字,说明存在檐墙,推测北侧为三扇方窗。南北侧均为檐里安窗。

净练溪楼跨溪而建,虽然被称作楼,但是资料表明它只是建立在城台上的一座单层建筑,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楼。作为庭院西北部位的重要观景建筑,在整个园林中起到了重要的均衡作用,也将碧静堂庭院的园林功能扩展到跨溪赏水这一层面,在整个园林庭院中具有重要地位。

3.碧静堂

由门殿沿蹬道向里走,便是碧静堂,作为这个园林庭院的主要建筑,《热河志》将其绘制为单檐歇山顶建筑。笔者根据对《热河古迹与西藏艺术》《承德古建筑》的研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对其作出的测绘图,认为碧静堂大殿应为单檐卷棚硬山顶建筑。笔者通过现场测量,从残存痕迹可以确定此建筑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出廊结构。同时,由于山出尺寸远小于前出,可十分肯定地确定此建筑为硬山式屋顶,而非《热河志》插图中体现的歇山式屋顶。

由碧静堂遗址能清晰分辨东山面北廊接游廊,西山面有净房一座,净房南廊接游廊。碧静堂东山墙开设方窗,三间前后檐都有门窗。现存遗址显示,明间前后檐有假山踏跺,可知明间的前后檐应为隔扇门,两次间前后檐为窗。此外,东次间前后檐临宝座床的窗户各有玻璃一块;西次间北面临宝座床的窗户有两块玻璃,暂时无法确定是檐里安装还是金里安装。

碧静堂大殿是整个园林庭院的主殿,但是建筑等级不高,外观上显得中规中矩,与其余建筑未形成鲜明的主次对比,唯一体现碧静堂建筑主体地位的是它坐落在整个园子的中心台地上,地势相对较高。这也正突出了整个园林“藏万山之中”的规划定位。

4.松壑间楼

松壑间楼位于碧静堂东测沟涧之东,为坐东朝西格局的两开间双层小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由门殿过游廊,沿山石蹬道先下山坡,会走过一段石桥,过石桥后在上山坡可达其一楼。遗址显示,松壑间楼一层北间金里安隔扇,在廊部留出小平台作为门厅,与假山石蹬道相连,这里是进入一楼的唯一入口。松壑间楼两层的山墙均无方窗。一楼室内的南北两间后墙(东墙)都记载有方窗,说明一楼后墙不是槛墙,而是封护效果更好的檐墙,以代替此区域的院墙。此外,一楼南间有众多陈设物,仅靠南间是无法容纳的,所以宝座床必须占用南间前廊位置的空间。二楼设置有东西方向两个装修罩,将二楼南间分割成三个空间,其中东罩外设有板墙门,能通往北间,两罩间较宽敞,西罩外占据了南间西廊部分,能够通往游廊,并在北面设隔断墙。这样的设计也影响了二楼北间的格局,使北间的宝座床占据了西廊的空间。

《热河志》插图和部分学者认为游廊是从松壑间楼西南接一楼前廊的,本次考察中发现松壑间楼遗址保留了很多红砂岩条石砌筑的台基。游廊基座在松壑间楼相连部位比松壑间楼室内地面高出78厘米。现场相同规格的条石散落在游廊遗址周围,裸露的条石有三十余块,加上台基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一楼的标高。由此可以断定,游廊并没有连接一楼,而是直达二楼。

松壑间楼是碧静堂园林庭院中唯一一座真正的二层小楼,也是唯一一座歇山顶建筑,但建筑平面尺度与其余四个殿座相比却是最小的。如果将碧静堂整个园林看作51米见方的九宫格,那么,松壑间楼呼应着净练溪楼分布在九宫的两翼,在视觉上使整个碧静堂园林达到一种饱满与平衡感。

5.静赏室

静赏室位于碧静堂大殿西侧偏南位置,由游廊与之相连,地势略高于碧静堂大殿,二者的建筑体量、外观和基本样式十分接近。《热河志》插图描绘静赏室为二层楼阁,但《热河古迹与西藏艺术》《承德古建筑》和北京林业大学测绘图中对静赏室的描述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出廊、坐南朝北倒座朝向的单檐卷棚硬山顶建筑。静赏室只有东山墙有一方窗,西山墙无窗,三间南北前后檐都是有门窗的,无封檐墙。

遗址显示,碧静堂通过游廊连接至静赏室北廊东北处,而静赏室北台基为高台陡坎,没有台阶,证明北廊东北是北面进出静赏室的唯一出口。北檐明间只能为“金里安装”门扇,但相关记载为北檐明间金柱为内檐装修样式,而不是外檐装修所用的隔扇,因此可以确定北檐明间檐部是窗或固定扇,而不会是栏杆或坐凳。

南檐东次间外檐装修根据宝座床尺寸为金里安装槛墙。西次间考虑室内装修的对称效果,基本上可以确定也是金里安装槛墙。在遗址上,正对南檐明间的台基有假山踏步和道路,故南檐明间肯定有隔扇。静赏室东西两座山都应有山墙,其中东山墙有玻璃方窗,外面设有雨搭一架,北廊东侧廊门筒子接游廊,西山墙墀头西侧面接院墙。

乾隆皇帝在诗中专门提到过静赏室的圆窗及其正对的古松。圆窗起到了很好的框景效果,而古松与圆窗重叠,形成一道特别的景色。静赏室中安装玻璃的记载共有两处,分别为西次间北檐和东山墙方窗。考虑到东山墙外与碧静堂大殿西山距离太近,空间狭小,背景是建筑,所以古松在此处很难形成较好的框景效果。因此,圆玻璃很有可能是镶嵌在西次间窗户上的,使人坐在窗下的宝座床上正好可以欣赏窗外山坡上的古松。

静赏室虽不是碧静堂园林庭院的主殿,但是开间尺寸、外观形象、屋顶样式和大殿非常接近,甚至在体量与高度上已经超过碧静堂大殿,与大殿形成了并列双主殿的格局,这种设计在皇家园林中十分罕见。

6.爬山廊

碧静堂的游廊共有三个部分:一是连接门殿和净练溪楼的北游廊;二是连接碧静堂和松壑间楼的南游廊东段;三是连接碧静堂和静赏室的南游廊西段。游廊單侧砌筑封檐墙,起到分割、围合庭院空间的作用,形成半开敞的建筑空间;另一侧应设置坐凳、倒挂楣子和托角牙子。三段游廊路线清晰,与各建筑间的交接关系简单明了,并且与前人的测绘成果差异不大。三组游廊两高一低,分布在庭院南北侧,每段游廊都有各自的曲折和叠落,在园中又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韵律。

7.净房

清代避暑山庄的庭院中都专门为皇帝设置有净房。碧静堂的净房位于碧静堂大殿的西耳房中,紧邻通往静赏室的游廊,建筑外观无特别之处,与前人研究差异不大,为单檐卷棚布瓦顶硬山结构,披水排山。

三、结语

碧静堂虽是承德避暑山庄四十多个园林中的一个,但在整体规划与设计构思上非常独特。在选址上,其位于深山密林的阴坡处,地形复杂且特殊,拥有极大的高度差;在园林布局上,其突破了传统的轴线对称设计,创造性地采用倒座和不规则院落布局,根据地形因地制宜,并且建筑的分布让整个院子不失平衡;在景点题名上,摆脱引经据典,皆以实景为题名依据;在建筑上,每个单体建筑都有独特的功能;在景色上,一座直径大约为51米的小园林,却包含山景、树景、水景、窗景等诸多景色。碧静堂的景观营造技术非常突出,布局灵活多变,风格恬淡雅致,是一座设计独特、风格质朴的园中园,也是清代皇家园林乃至中国古典园林中极为独特的一例。

参考文献:

[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2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段然.倚山为堂绝巘浮,青在烟岚缥渺间[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3]清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998.

[4]周维权.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建筑学报,1960(6):29-32.

[5]孟兆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

[6]李妍.堂藏万山幽林处:避暑山庄碧静堂[J].文存阅刊,2018(15):10.

作者简介:

苏丽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数字化环境设计。

陈硕,花间园林景观设计(天津)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陈东,承德市文物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避暑山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