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干预对脊柱胸腰段后入路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2022-10-31 08:27杨方兰陈红
河北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脊柱手术室护理人员

杨方兰 陈红

后入路手术是外科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段损伤患者的主要方法,其对损伤复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均具有良好效果[1]。但采用该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中需取强迫性俯卧位,加上手术时间较长,所以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较高,有研究结果显示,若患者在手术中承受持续>2 h的9.3 kPa压力,就会对治疗效果造成负面影响[2]。因此,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后入路患者的术中压力性损伤进行预防是临床医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次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多学科合作干预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后入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采用脊柱后入路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48.61±10.22)岁;手术时间3~5 h,平均(3.97±0.84)h。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9.01±9.67)岁;手术时间3.5~5 h,平均(4.11±0.79)h。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已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予以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经诊断为脊柱功能障碍者;初次手术者;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脊柱后入路手术治疗者;术前检查皮肤完整者。

1.2.2 排除标准:伴皮肤病者;需要高位截瘫者;伴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伴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措施:术前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中注意对患者的躯体进行保暖干预,每2小时协助其非手术部位进行适当活动;术后重点关注患者的皮肤状态,详细记录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信息,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3.2 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合作干预。

1.3.2.1 建立多学科干预团队。由手术室、麻醉科、护理部、骨科、伤口造口小组、康复科等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形成三层结构,其中麻醉科主任、手术室护士长、外科护士长为决策层,手术室骨专科组长和护理人员、病房责任护士、麻醉科医生及护理人员、手术医生为实施层,伤口造口护理人员为保障层。决策层的主要工作是合理调配科室的工作人员,实施层则负责各项流程的具体实施,保障层负责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保障。

1.3.2.2 多学科干预团队的培训交流。团队成员通过对过往5年内脊柱胸腰段经后入路手术患者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学科之间进行交叉互动交流,根据引发压力性损伤的因素对术中体位安置相应资质的护理人员,对体位安置用具进行改良,围绕减轻剪切力和压力、改善机体微循环和局部循环、维持患者体温等制定护理干预流程。

1.3.2.3 多学科合作干预的实施流程。①术前:手术室骨科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采用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其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对于存在极高风险的患者,可让保障层成员协助进行手术体位安置;对于脊柱畸形患者,病房护理人员与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术前3 d可对其进行俯卧位适应性训练,以增强其术中的适应性,根据患者的体型、需要为其选择适合的凝胶垫。安置体位用具时需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②术中:手术医生、手术室骨科组护理人员与麻醉医师充分沟通,根据患者的足部抬高情况为其设计适合的防护用具,将接触面积增大,令局部压强降低。防止患者在术中发生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术中对患者的受压部位进行定时调整,以缓解受压部位的压力,同时确保受压部位干燥,防止面部皮肤温度、湿度过高。③术后: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将患者的皮肤受压情况、护理重点等告知病房护理人员,并与其保持联系。

1.4 观察指标 (1)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对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情况进行统计,并评估其损伤程度。若患者皮肤完整,局部皮肤有红斑,指压红斑不变白则为Ⅰ期;若患者有部分皮肤缺损,并伴有真皮层外露则为Ⅱ期;若患者的皮肤出现全层缺损,同时还有脂肪组织外露,伴有肉芽组织,局部有腐肉或焦痂存在则为Ⅲ期;若患者的皮肤出现全层缺损和溃疡状态,且软骨、肌肉、筋膜等外露,局部有腐肉或焦痂存在则为Ⅳ期[3,4]。(2)损伤部位及个数[5]:护理人员分别于术后30 min、72 h对患者的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部位及个数进行统计。(3)疼痛情况和损伤面积:护理人员分别于术后30 min、72 h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损伤面积进行统计,其中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6,7]评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情况越严重。(4)满意度:参考国内研究[8,9]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请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态度、操作专业程度、答疑耐心程度、护理质量等进行评估,总分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

2 结果

2.1 2组压力性损伤程度及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压力性损伤程度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压力性损伤程度及发生率比较 n=44,例(%)

2.2 2组损伤部位及个数比较 2组损伤部位(肩部、颊部、膝部、髂嵴、脚趾)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损伤个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损伤部位及个数比较 n=44

2.3 2组VAS评分、损伤面积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0 min、术后72 h VAS评分较低,相同时间所测损伤面积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VAS评分、损伤面积比较

2.4 2组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满意度比较 n=44,例(%)

3 讨论

手术患者由于长时间的手术、麻醉等因素导致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是难以避免的,手术患者一直以来均属于医院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但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它物品相关[10]。据报道,是否使用变温毯、是否使用体外循环、体位是否移动、手术体位、手术时间等因素均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11]。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通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多学科合作干预是指由临床多学科组成的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为患者实施规范、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12]。本次研究探索了多学科合作干预在脊柱胸腰段经后入路手术患者的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压力性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损伤个数则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学科合作干预对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学科合作团队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动态评估,团队成员互相沟通交流、反馈,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从而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同时还可减轻其损伤程度[13]。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术后30 min、72 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损伤面积较对照组小(P<0.05),由此可知,多学科合作干预对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及改善损伤面积也具有积极影响。因为术前骨科组护理人员对患者访视时对其进行了相关知识宣教,让患者对术后可能存在的情况有了心理准备,加上手术医生、麻醉医师、护理人员术中对患者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凝胶垫,提升了患者的术中体位舒适度,减少其受压部位的压力与受损情况,加上术中麻醉师的有效配合,令患者的术后躯体疼痛感减轻[14]。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接时将受损情况和护理重点内容告知病房护理人员,使患者在术后也能获得持续性、针对性的压力性损伤干预护理,且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遇到问题也能与多科学团队进行沟通,患者的损伤情况得到控制,损伤面积不断缩小,形成良性循环,对术后康复非常有利[1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常规护理中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是独立进行的,由于护理工作缺乏连续性,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无法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16]。而多学科合作干预则增加了手术室与病房护理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各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无缝衔接令护理服务的统一性有所提升,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从而增加了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多学科合作干预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后入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还可减轻其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脊柱手术室护理人员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