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 TSPOAP1-AS1对缺糖缺氧处理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的影响

2022-10-31 14:47李辉肖嫦娥游涛
关键词:存活存活率血清

李辉,肖嫦娥,游涛

(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湖南 邵阳,42200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全世界成年人死亡和永久残疾的主要原因,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脑缺血或缺氧会破坏作为血脑屏障重要结构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BMECs)间的连接、细胞结构和功能等,从而损伤脑细胞和脑组织,造成脑功能紊乱[2]。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可以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上调基因的表达。近年来有报道称,lncRNAs可调节脑卒中后BMEC的存活、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3-4]。LncRNA TSPOAP1-AS1(ENSG00000265148.5),又名BZRAP1-AS1,参与肝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生发展[5-6]。然而,关于其在脑卒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分析IS患者血清样本中TSPOAP1-AS1的表达水平,然后拟体外培养小鼠BMECs,通过氧糖剥夺实验建立细胞缺糖缺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模型,研究lncRNA TSPOAP1-AS1在OGD条件下对人BMECs存活的影响,为IS防治寻找新的潜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10月期间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后确诊的10例IS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收集10例同期来本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1)病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IS诊断的准则;(2)首次经头颅CT或MRI确诊;(3)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且在住院24 h内完成其静脉血液样本收集;(4)无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剔除标准:(1)伴有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2)伴有脑出血、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3)在确诊前3个月内有服用叶酸、维生素B12、B6等药剂;(4)有心理精神疾病并服用精神类药剂的。所有参与者均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空腹状态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肘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80 ℃冰箱保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样本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本研究经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主要实验材料

小鼠BMECs购买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细胞资源中心;无糖和正常糖的DMEM培养液和胎牛血清均购自美国GIBCO公司;TRIzol和Lipofectamine 2000试剂盒均购于美国Invitrogen公司;Prime Script RT reagent Kit和qPCR试剂购于日本Taraka公司;MTS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购于美国Promega公司;lncRNA TSPOAP1-AS1干扰序列(si-TSPOAP1-AS1)和对照(negative Control)序列(si-NC)购于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1.3 细胞培养和OGD损伤模型的构建

小鼠BMECs在使用前细胞已经生长到大约90%的融合度,为模拟OGD缺血样条件,BMECs接种在无糖的DMEM细胞培养液中,然后置于37 ℃、95% N2、5% CO2气体培养箱中培养6 h。对照组BMECs在正常条件下培养6 h。RT-qPCR检测细胞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

1.4 细胞转染和实验分组

在正常条件下培养细胞,当细胞进入指数增长时收集细胞,参照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说明书进行si-TSPOAP1-AS1和si-NC转染。将细胞分为si-NC+OGD组(细胞转染si-NC后OGD处理6 h);si-TSPOAP1-AS1+OGD组(细胞转染si-TSPOAP1-AS1后OGD处理6 h)。RT-qPCR检测细胞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

1.5 RT-qPCR

TRIzol试剂提取血清样本、经培养或转染后的细胞中的总RNA,检测浓度和质量后将总RNA反转录成cDNA,根据试剂说明书配置qPCR体系,检测样本中TSPOAP1-AS1表达水平。以β-actin作为内参,根据2-ΔΔCt法计算TSPOAP1-AS1相对表达。

1.6 MTS实验

MTS实验检测上述两组转染后细胞增殖。将接种转染后的细胞至96孔板中,各组设置3个复孔,随后将细胞经OGD处理6 h,正常条件下培养24、48、72 h后,按照MTS检测试剂盒方法用酶标仪测定细胞在49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计算细胞的存活率。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IS患者血清中TSPOAP1-AS1表达水平

RT-qPCR结果表明,IS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5.28±1.45和0.99±0.358。与健康体检者相比,IS患者血清中TSPOAP1-AS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2,P<0.001)。

2.2 OGD损伤模型细胞中TSPOAP1-AS1的表达水平

RT-qPCR结果显示,正常条件下培养的BMECs和OGD损伤模型BMECs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66和6.73±4.80。与正常条件培养相比,OGD损伤模型BMECs中TSPOAP1-AS1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02)。

2.3 干扰OGD损伤模型细胞中TSPOAP1-AS1的表达

RT-qPCR结果显示,经转染后的OGD损伤模型细胞,si-NC+OGD组和si-TSPOAP1-AS1+OGD组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5和0.03±0.01。与si-NC+OGD组相比,si-TSPOAP1-AS1+OGD组中TSPOAP1-AS1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P=0.001)。

2.4 干扰TSPOAP1-AS1表达对OGD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MTS实验结果显示,与si-NC+OGD组相比,si-TSPOAP1-AS1+OGD组细胞在培养24、48、72 h这3个时间点的存活率均显著增大,且培养时间越长存活率差异相对越大,见表1。

表1 MTS实验检测干扰TSPOAP1-AS1表达对OGD损伤模型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IS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在临床上血管再通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IS的治疗选择仍然非常有限[8]。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有效治疗IS的方式和靶点。

lncRNA作为一类发挥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被当作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引起广泛关注。在IS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了数百种异常表达的lncRNA,与IS密切相关[9]。最新研究发现,lncRNA TSPOAP1-AS1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子基因滋养层糖蛋白相互作用,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密切相关[10]。本研究发现在IS患者血清中TSPOAP1-AS1表达异常升高,表明TSPOAP1-AS1可能参与IS病理过程。BMECs在IS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MMP通过促进BMECs中的炎症反应增强MMP-2表达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释放,介导血脑屏障分解[1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保持BMECs的存活、再生以及抑制凋亡可以减轻缺血或缺氧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12]。因此,靶向BMEC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针对IS的治疗方法,通常在体外使用OGD模型诱导细胞。而lncRNA作为一种与细胞分化、增殖等生理和病理相关的调控分子,与BMECs的存活、再生、凋亡等密切相关[13],如lncRNA NEAT 1通过靶向miR-377和促进VEGFA、SIRT 1和BCL-XL的表达,改善OGD诱导的BMECs存活和血管生成[14]。因此,本研究随后利用OGD模型诱导BMECs,研究TSPOAP1-AS1对OGD诱导的BMECs存活的影响,发现BMECs经OGD诱导后细胞中TSPOAP1-AS1表达异常升高,与其在IS患者血清中表达相似。干扰BMECs中TSPOAP1-AS1表达能够提高OGD处理BMECs的存活率,表明干扰BMECs中TSPOAP1-AS1表达能够促进OGD处理的BMECs存活。虽然证实了TSPOAP1-AS1对OGD处理的BMECs存活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关于TSPOAP1-AS1对OGD处理BMECs存活的调控机制、其在IS中的具体作用等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证实。

证实了TSPOAP1-AS1在IS患者血清和OGD处理的BMECs中高表达,干扰TSPOAP1-AS1表达能够促进OGD处理的BMECs存活。TSPOAP1-AS1可以作为IS治疗潜在的新靶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是其具体机制和效应仍需深入研究和验证。

猜你喜欢
存活存活率血清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