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要

2022-11-04 11:37刘艳萍
今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刘艳萍

(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同呼吸、共患难”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识性集体身份的认同不仅深深浸润在各民族的血脉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还熔铸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民族聚合力和命运归属感。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从文化认同这个根脉入手,增强铸牢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共享新的光荣和梦想,以根植心灵深处的共同体意识形成联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利益纽带,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中做到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一、国内研究概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时代号令和行动,是进一步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的主基调和主旋律。相关文献显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2011年两岸和平发展论坛”的理论思考为起点,至今已有10多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中,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自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进入国家战略实践层面。从“树立”“培养”“培育”到“铸牢”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一命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进入到“意识形态化”探讨阶段,充分显示出国家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蕴和文化底色,已成为我国政治学和民族学聚焦研究的重大热点问题。目前,学术界已从历史、情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深度、研究范围、研究层次等方面促使这一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学者们在中华民族格局“多元”与“一体”的发展脉络中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和“铸牢”意识,既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层面的多维阐释,又提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内生逻辑与铸牢举措,为深化各民族团结、形成“石榴籽”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政策解读多、跨学科领域研究少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亟需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拓展研究视域、注重多学科协同和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

笔者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关键词在知网文库和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发现2014年以来,成果数量增长较快,至2022年共查询到期刊论文3572篇、硕博论文241篇,相关著作也逐渐增多。其中,廖建新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模式研究——以金沙江畔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考察》、刘琪的 《包容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迪庆的实证研究》、王柯的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虎有泽等编著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石硕的《非彼无我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张健的 《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程与道路研究》、马维胜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现实问题研究》等,既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研究领域内思想起源和重要概念的阐释解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个案和实证研究,也有宏观视角下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趋势的归纳升华以及区域民族历史文化交流的经验概括总结。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核心逻辑是在文化多元多样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对话和碰撞并不断加深认同的过程。一些学者从文化认同角度对文化与共同体、文化精神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对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与深入研究,增长了这一理论研究的宽度与厚度。张积家认为,“民族共同体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的民族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高晓峰提出,“文化认同能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王瑜则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属性,又蕴含了“一体孕育多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逻辑。容晖认为,“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先决条件。没有根深缔固的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牢固的民族共同体,要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陈延斌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将“血缘”“地缘”以及“精神”三者共同整合、融合所形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只有坚持“多元一体”文化逻辑才能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方向。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词和核心要义。基于全球语境下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趋势,应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以及整体主义思维出发,首先,学者们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长期涵育的结果,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根基和不竭动力。其次,他们分析了不同文化形态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持续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认清我国各种文化形态所处的地位,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引领方向和核心价值理念。王福革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文化认同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当下最科学的文化形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基于此,孟凡东提出,“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我们只有坚持这一理论旗帜,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在如何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学者提出要从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四个方面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实现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且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以此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二、国外研究概述

目前,国外文献材料中专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体系成果并未形成,但是,在民族概念、民族认同以及文化与共同体意识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就是共同体。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 《共同体》一书中提出,“共同体是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人们因为信任和相互依赖而维系联合在一起”。美国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享有主权的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由于共同体这一综合性术语涉及地域空间、情感共识、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因此,共同体语境下的集体意识就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国家民族的实体意识、文化认同意识以及利益凝聚共识等不同层面。在文化与共同体的关系上,英国思想家雷蒙·威廉斯认为,“共同体似乎从来没有用在负面的意涵,并且不会被赋予明确的反对意涵或具有区别性的意涵”,着眼点在于“直接、共同的关怀”。在西方学者看来,共同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民族自然共同体,并不断唤醒共同体的精神与记忆,可以维护共同体及其内部成员的利益。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就是文化认同问题,只有在共同文化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共同体中的认同是“集体意识”上的东西,就是如何将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所需的内在凝聚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文化共性会促进人民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异却会加剧分裂和冲突”,他一再强调“全世界的政治体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在其公民中建立起共同的认同和共同体意识。缺乏这种共同的认同可能带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后果”。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明确指出,只有建立文化领导权才能使形成的共同体保持稳固、坚不可摧。

三、总体研究框架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增强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汇聚复兴磅礴之力和创造新奇迹的强劲动力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深沉民族情结,其不仅是一种价值信念,更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认知体验。立足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文化场域,我们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华文化发展规律,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之基。

(一)梳理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框架及二者的契合性

相关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与相关理论,以文化认同为视角,厘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共同体的相关概念和表现形式,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共同体的缘起和主要内容,并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渊源,寻找民族的归属感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关系的研究中,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和现实根据及其内在文化的统一性。一是以新时代为历史方位,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价值意义和现实要求。基于“文化-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分析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关系。二是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主体互动”和“价值重塑”脉络中,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源头和现代性转变轨迹,在挖掘各民族文化互动的历史文化认同、价值文化认同和精神文化认同的历史脉络中,力证文化认同对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意义。三是立足“两个百年”的深刻现实背景,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民族理论视角,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结构中,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蕴含的人文性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

(二)立足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文化场域,分析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文化因素

基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根基,如何传承“中华一体”的情感认同、形成“共属一体”的民族心理、达成“多元一体”的价值共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问题。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来因素,也有内在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一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性易诱发文化认同的模糊,导致传统民族精神失落、本土文化淡化和文化价值异化,外来政治思潮抢占思想高地,历史虚无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三股势力”容易消解中华文化历史传承,潜藏着多元分离主流的风险。二是多元文化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传统文化系统异质性因素介入,以民族、地方或宗教为诱因的结构性亚文化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容易产生文化身份、政治身份的认同危机。三是市场、资本逻辑合法性地位的确立,使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信念在“生活世界统一性”中走向碎片化,现代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冲击着民族文化、地域性文化的“元叙事”逻辑,少数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大众传媒工具性与人文精神冲突性结构的风险。

(三)从国家社会治理层面探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一是认真分析国家社会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明确文化认同的缘起、基础、目的和归宿,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功能互通、体系互构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文化认同为精神纽带促进国家认同的建构,从自上而下的“国家-民族”理论视角,促成现代政治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论述为基本遵循和方向,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目标和原则,坚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协调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多元化与政治一体化、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从各民族语境共享、视界融合、文化涵化等层面树立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批判性地分析西方社会思潮,防范和抵御外来势力所进行的渗透性活动。三是遵循中华文化发展规律,坚持国家话语整合与统领文化资源,丰富精神文化供给,在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中通过制度、教育、传播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方法有:1.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心理,凝聚民族共识;3.依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4.在共同富裕目标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5.建构中华文化共享的信息场域,促进媒体融合下的意义共享;6.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深度融合,在文化自觉自信中提升文化认同。

四、结 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价值重塑的“综合体”,其终极指向为构建共同的价值信仰。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意义源码、诠释编码和建构解码,可以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帮助民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完成“追梦”。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