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研究

2022-11-04 07:02祁明宇
艺术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画院作品展油画

□祁明宇

2018 年12 月22 日11 时30 分,“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媒体见面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美术馆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历史的见证,作品展共计80 件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华大地、天山南北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美术作品彰显了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此次作品展收录了新疆画院28 位画家的作品。入选的作品涉及中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四个画种,其中有龙清廉、田夫、胡应康、娜乌拉·加汗、周静、李东、韩志强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黄建新、孙黎明、亚里昆·哈孜、白钢等16 位画家创作的油画作品,以及陈浩、刘锐和朱东三人所入选的水彩和版画作品,展出的规模及作品的体裁均具有广泛性。本次作品展中的作品,都是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新疆画院诸位画家创作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成果。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美术发展出发,对此次画展进行研究分析。

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的新疆美术是从传统风格向现当代风格转换的关键时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艺术家选择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新疆生活的现状。例如,哈孜·艾买提的《罪恶的审判》(如图1)展现出旧社会维吾尔族人们被封建地主压迫和剥削的场景,他们满含热泪,深受封建社会制度之苦,作品将阶级差异所带来的真实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采用圆形构图,将矛盾置于画面构图中心,引导观者视觉看向矛盾点;画面中不同人物的肢体动态、面部表情、服饰着装都表现着人物内心的活动,从而引导艺术受众感受作品创作者的内心感受。

图1 哈孜·艾买提 《罪恶的审判》

油画总能以写实、朴素的绘画语言为观者诠释时代发展的脉络,而此时的新疆油画家正以这样的姿态初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而在国画创作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疆国画多以水墨人物为主。自1965 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的龙清廉的带领之下,坚实的传统笔墨与造型基础让新疆水墨画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其特有的时代风貌。1966—1976 年期间,新疆美术多契合“高大全,红光亮”的绘画主题,如杨鸣山的《昆仑新愚公》(如图2)中的劳动人民形象成为此时的主角,勤劳能干的劳动者以自己的方式和热情建设祖国场景的描绘成为画家十分青睐的创作题材。画面色彩明快,人物刚健有力,选取开采山石时的局部场面,以小景反映出整场施工中人的坚毅和热情,这也是画家意图表现的“愚公精神”。

图2 杨鸣山 《昆仑新愚公》

改革开放后,美术家的创作思想随之产生变化,开始进一步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全国其他艺术家一样,新疆艺术家也将创作中心转为体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此时的新疆美术可谓“百家争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他们在全国美展中崭露头角。1983 年,以“新疆好”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共有160 幅作品展出。本次展览不仅在体现新疆美术创作水平的同时,向世人展现出新疆这一时期油画创作的实力,还将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展示了新疆这片辽阔大地上的美人、美事、美景,将“新疆好”的主题烙印人心。此次画展不仅展示了哈孜·艾买提的作品,还展出了阿不都克里木·纳斯尔丁的油画创作《摇篮曲》《哈密麦西来甫》以及买买提·艾依提的油画创作《初春》。在1984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新疆多幅美术作品入选,其中荣获银奖、铜奖的作品分别是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阿不都克里木·纳斯尔丁的油画《哈密麦西来甫》。在1989 年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入选的有买买提·艾依提的作品《狂热的沙漠》、王光新的作品《无花果》、刘宪军的作品《干打垒》等油画作品。本次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收录,其中亦包含了诸多千禧年之后的优秀作品,如2014 年十二届全国美展新疆入选的苏涛的《风起昆仑之巅》(如图3)中国画作品。以上均是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新疆艺术家大力发展新疆艺术的硕果的重要代表,他们凭借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和在新疆美术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印记,成为新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图3 苏涛 《风起昆仑之巅》

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作品中的时代性表达

2018 年12 月22 日11 时30 分,“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媒体见面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画展的准备,前后历经了一年多。新疆画院画家和应邀前来的其他各省(市)画家一起分赴南北疆各地,在搜集、积累了大量丰富创作素材的基础上,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感人的形象,创作了一大批非常生动鲜活的美术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华大地、天山南北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场展览不仅使艺术受众感受到新疆画院画家的整体创作面貌,还充分体现了新疆美术创作中的时代性特征。

在中国画部分,新疆画院选用了龙清廉、田夫、胡应康、娜乌拉·加汗、周静、李东、韩志强等九位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龙清廉一直专注于人物画的创作,热衷以农民为题材,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把他在当代社会中真切感受到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进城的农民》《踏遍人间坎坷路》《人间一曲醉人心》都是以表现淳朴厚道的农民角色深入人心,让观者有一种亲切之感。龙清廉在画法上兼工带写,深受蒋兆和影响的他也是从“中西融合”出发,上述作品中皆呈现出特有的素描效果。但是,本次画展并没有选用龙清廉的农民画,而是选择一幅名为《春漫高原》(如图4)的风景作品。

图4 龙清廉 《春漫高原》

作品题材的变化反映了新疆已经不再需要过多强调那些贫困农民的善良与淳朴,他们所期盼的幸福生活已经实现。在《春漫高原》中,新疆的层峦山石,旷远辽原,似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新疆独有的崇高之美,尤其是远处的雪山及空中的飞禽,更加凸显出场面的宏大,从侧面反映出新疆地域辽阔。当然不止龙清廉,其他艺术家同样用手中的画笔讴歌历史,描绘着新疆的人情与美景。

新疆画院在此次展览中选择了近60 件油画作品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见证,涉及黄建新、孙黎明、亚里昆·哈孜、白钢等16 位艺术家。柴新春认为艺术是他的理想,而行走就是宿命。因此,他走遍新疆,以40 年的沉淀创作了一千余幅油画作品,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朴拙生动的形象。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柴新春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还能看到被学院派教学打磨过的痕迹。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画面逐渐从展现社会变化转为对个人心灵的描绘,由浅入深,开始回归艺术最本身的状态,即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本次画展中有六幅柴新春的作品,大多为主题性绘画作品,如《一带一路之水利枢纽》《木垒英格堡乡》《铁烈克秋》等。

在水彩和版画创作方面,共有3位艺术家(陈浩、刘锐和朱东)的7 件作品入选,这也表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绘画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在中国画和油画作品百花齐放的同时,画家也以水彩和版画的表现形式展现自身的艺术思想和情怀。这些作品都是新疆美术创作历程中的有益探索,在展现新疆多元创作体裁和元素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

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的意义与价值

新疆美术在发展初期以追随与效仿为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艺术时代性的背景下,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与精神面貌的艺术实践成果。

改革开放40 年硕果累累,仅通过作品展也无法悉数包罗,但这次作品展却是新疆改革开放以来诸多成果的精练表达,或是对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或是辛勤劳作场景的刻画,抑或是城市化进程的转变,这些都以图像文献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可以说,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可以让人们对新疆当代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加深各民族与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其中,柴新春的《一带一路之水利枢纽》(如图5)等作品最具代表性。《一带一路之水利枢纽》表现的是新疆民生水利工程的建设场景,画面与其他展现新疆自然风光的作品产生鲜明的对比,硬朗的龙门架和机械展现着新疆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画面色彩鲜艳明亮,对比强烈,通过展现机械局部而体现工程的恢宏,在给艺术受众一种极强视觉冲击的同时,阐述了重大水利工程为新疆做出的重要贡献。正是因为水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和有效保障,新疆植树造林的决心更加坚定。柴新春以水利枢纽中的一个大型机械场景作为主题进行创作,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了重大题材的磅礴感和力量感。艺术家选择重大题材进行创作,既是艺术家个体的自觉创作行为,又是社会主义艺术的本质要求之一。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新疆画院美术作品展就在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向学术界和社会表达了新疆画院画家的创作整体面貌,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展览形式彰显了时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图5 柴新春 《一带一路之水利枢纽》

新疆由于独特的地缘性因素,拥有独特的艺术发展土壤。在各类客观因素的相互影响下,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既面对机遇也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本土艺术家没有逃避问题,而是凭借自己的绘画语言,在多元的艺术发展中以自身力量为新疆美术的发展添砖加瓦,走出了一条适于新疆美术发展和艺术家个人发展的艺术路径,不断为新疆美术赋能,让新疆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迸发出特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的诸多表现重大题材和民生题材的艺术创作,在真实展现新疆画院整体创作面貌的同时,反映了画家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基因、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文化观和创作观。他们用画笔向艺术受众展现了“新疆是个好地方”,以自己独有的笔墨情怀,表达着对艺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美好追求。

猜你喜欢
画院作品展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守正创新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成果作品展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油画去哪了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油画《惊涛拍岸》
画院画家,真成了“印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