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之歌 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发掘记

2022-11-04 11:46李思佳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大众考古 2022年5期
关键词:浴场古城

文/李思佳 图/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浴场遗址功能分区

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绿色廊道上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唐朝墩。曾为往来东西的咽喉要塞、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如今风沙四起,细密紧实的黄土掩埋了大部分文化痕迹,只留下北侧高约4 米的夯土城墙。城址东侧陡然直下,断崖下是发源于博格达山的水磨河,南侧和西侧已被大片民居覆盖,小块残留的城墙夹杂在房屋之间。“唐朝墩”这名字直白中透露出质朴,清代原名为古城地,因为城址内曾采集到开元通宝等唐代遗物,城北墙正中位置又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土墩,“唐朝墩”这名字便被叫习惯了。提及唐朝墩,当地人更熟悉的是那座土坡上的硝厂,历史遗存倒没什么人在意,有历史爱好者曾慕名参观,却只看到“一片空地上只有一个石头碑”,冬天雪后的景观也是“乏善可陈”。静默的古城就这样在奇台县内沉睡许久,直至2018 年。

发现唐朝墩

这年夏天,经过前期细致讨论和调查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一支考古队踏上了古城发掘的征程。2018—2021 年,在魏坚教授和任冠老师的带领下,考古队进行了4 年的发掘和勘探,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年夏天,周边的村民们都能看到一队头戴遮阳帽、手持手铲的“学生娃娃”急匆匆地穿梭于古城废墟之间。随着发掘工作的渐次开展,蒙尘的古城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与古城所在地荒芜萧条的景色不同,考古揭露的唐朝墩显然称得上繁华:古城中央的大土包是一座前殿后塔式佛寺,青砖铺设的地面上还倒着一座小小的石刻佛像残件;靠北部与佛寺在一条轴线上分布的是一处景教寺院,院内土坯垒砌的祭台和长椅清晰可见,墙壁上残存大量彩绘壁画;相距不远的城东发现一座浴场,红砖砌筑的烟道和火道排列整齐。城内还出土大量陶器、铜器、铁器、骨器和砖瓦等遗物,生动展现出古城多元的宗教信仰与文化面貌。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置

唐朝墩古城遗址布局

与发掘工作同步展开的研究表明,古城始建于公元640 年左右,是唐代庭州下辖蒲类县县治所在,后经高昌回鹘、西辽、蒙元多代,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废弃。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和东西交通要冲,古城文化面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荟萃特征,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还属罗马风格大型浴场的发现。人工供热浴场罕见于国内,除唐朝墩外仅有达勒特浴场遗址和故宫浴德堂两处,西北边陲小镇何以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浴场?人们又是如何在浴场内进行洗浴活动的?

炉灶

大型浴场

首先来看浴场的基本形制和出土遗物。

浴场遗址位于城东北部,占地面积约400 平方米,平面近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14C 测年结果显示浴场营建于10 世纪前后,于13 世纪末废弃,主要使用于高昌回鹘统治时期。浴场整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东侧的浴场门厅区、北侧的工作区和中心洗浴区。

东侧门厅区南北长约13.5 米,东西宽约5.3 米,共有3 间南北并列的土坯房。房屋均有东向门道,南房、北房的西墙还有通向洗浴区的通道,应是出入浴场的2 个门厅,中间的房屋与洗浴区不相通,可能是门厅工作间。

北侧的浴场工作区包括供水井、炉灶和排水井3 处设施,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供水井位于工作区西部,建于高台之上,便于引水。井直径3.5 米左右,深约10 米,井口呈椭圆形,井壁上部为直壁,下部渐收为圆角方形,井底还以4 根木条搭建方形木框,框内填有滤水的碎石子以保证水质澄澈。排水井位于工作区东部,直径0.8—0.9 米,深约7 米,圆口直壁,壁上还存有挖井时留下的斜向排列脚窝。灶址位于工作区中部,平面近椭圆形,南北长约2.3 米,东西宽约2米,残高0.76 米,由红砖砌筑而成。北壁可以清晰看到炉灶下半部由13 层红砖错缝砌成,上半部起券,留有拱形灶门,顶部不存。炉灶南部与洗浴区底部有火道相连,应是洗浴区地热系统的进烟口;炉灶北部为平整的生土活动面,清理出大量黑色灰烬,北壁下部也有大片烟炱痕迹,此处应是烧炉工作间。

浴场下层结构细部:图①黑灰色硬面 图② 支撑柱 图③出烟口 图④“人”字形结构

中心洗浴区为一砖砌半地穴式建筑,平面近方形,由上下两层空间构成。上层空间原位于地表之上,是浴场的沐浴活动区,保存情况较差,仅在西南角保留有约0.4 米高的墙体以及黑灰色地面。下层空间是浴场烟道和供热系统,南北长约12 米,东西宽约11.5 米,现存高度在0.5—1.1 米之间,外围墙体用砖块平砌而成,北、东、南三壁各有1 个出烟口,西壁有2 个出烟口,墙体内部空间也有砖墙分割。其内又可划分出9个小区:中心区域面积略大,平面呈规整八边形,环绕它的8个小区两两对称,平面近方形;除东北、东南、西南3 个小区,其余6区皆有整齐排列的砖砌支撑柱构成烟道。由西侧残存的完整支撑柱结构可以看出其营建过程:首先使用1 块方砖加1 块条砖的组合错缝搭建支撑柱,柱与柱之间间隔0.5 米左右;其次用2 块方砖在两垛支撑柱之间撑起“人”字形结构,并在两侧错缝平砌不同宽度的砖块,最后用方砖封顶,将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分隔开来。这种地上地下两个封闭空间的建筑方式被称为“挑空式地板”结构。

排水井出土陶器

虽然地上的洗浴活动区现已不存,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地下结构对其功能分区进行一定推断:正北部的方形小区离炉灶最近,地下温度最高,可能为热水室;中部八边形区域及其东、西、南的3 个方形小区组成的区域面积最大,下部有烟道但离炉灶较远,可能为几间温水室;西北部的方形小区烟道炱痕明显,且独设1 个出烟口,可能为热水室或蒸汽浴室,值得注意的是其东侧烟道有封堵痕迹,可能说明在使用过程中被改建为冷水室;西南部的小区地下结构为夯土封填,无砖砌烟道,可能为冷水室;东北、东南2 个小区地下也无烟道,且与东部门厅相连,可能为浴场的2 间更衣室。

工作区东侧的浴场排水井中出土5件残陶壶,修复后为体形较大的素面单把壶,除1 件较矮外,其余陶壶大小、形制皆差不多,器高30 厘米左右,腹部最大径在17—20 厘米之间,多为夹细砂红陶制成,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痕迹,直口,束颈,鼓腹,平底,口部捏塑1 个三角形小流,单把连接颈部和上腹部。这种短颈单把壶,在新疆地区晋唐时期城址、墓葬和佛寺中皆有发现,是当时常见的实用器皿,不过陶壶多不带流。结合浴场功能来看,排水井内发现的陶壶可能为洗浴时使用的盛水壶,而口部捏塑三角小流,既方便倾倒,又可以在水资源较为稀缺的环境中节省一部分沐浴用水。同时水井内还发现有1 件素面红陶盆,平沿,斜腹,大平底,器壁较厚,可能是洗浴过程中使用的小型盥洗盆。

罗马浴场与洗浴文化的兴起与流变

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基本信息:一是这种地热系统浴场有别于汉文化传统中的温泉浴,是由人工供热的大型公共浴场;二是这种浴场具有清晰的建筑逻辑和成熟的营造方式,一定有可参照借鉴的模板存在。

古埃及有在进神庙前沐浴的习俗、印度有在恒河进行宗教沐浴的传统、我国古代也有在朝见和祭祀前沐浴更衣的礼俗,但真正将沐浴活动发展为一种文化的当属罗马人。共和时期的罗马便已经开始在亚平宁半岛修建市营公共浴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浴场是斯塔比浴场(Stabian Baths),位于著名的庞贝古城南部,始建于公元前4 世纪初,其后经多次修缮,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形成现在所看到的结构。该浴场采用沐浴大厅加运动场的双区规划模式,东侧为沐浴大厅,对称分置男子浴室和女子浴室,浴室内包含门厅、更衣室、热水室、温水室和冷水室等不同房间;西侧为运动场,包含游泳池、体育学校等。斯塔比浴场的结构较为清晰地体现出罗马浴场规划的一般准则:其一,温水室、热水室和冷水室等功能相关的房间呈直线排布,反映了人们使用这些房间的顺序;其二,不同温度的浴室按照距离热源远近的顺序排列,将使用顺序与热量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罗马人崇尚斯巴达式的生活,浴场仅作为运动和洗浴场所存在,功能较为单一。

斯塔比浴场平面和复原

至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版图扩张和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积累,洗浴逐渐演变为罗马人的一种社交活动和文化象征,修建于帝国后期的卡拉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和戴克里先浴场(Thermae of Diocletian)充分展示了承载着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的罗马洗浴文化。这两座由当政皇帝命名的浴场建造于公元3—4 世纪,卡拉卡拉浴场可同时容纳1600—1800 人洗浴,而戴克里先浴场可容纳多达3000 人同时沐浴。这一时期的浴场延续了挑空式地板和直线排列浴室的建筑方式,同时更加关注浴场整体的“中心性”、“轴线对称”和“空间感官的多样性”。热水室、温水室和冷水室往往纵向排列于中轴线,其他房间对称分列左右,热水浴室是浴厅的主要沐浴场所,采用具有弧形墙面的圆厅构造,其余浴厅和房间则以方形、长方形为主,既凸显了热水主厅的中心性又丰富了浴场的空间效果。浴场装饰风格与用材也日趋奢华,配套的图书馆、运动场、露天剧场等设施使浴场承担了更多的娱乐与社交功能。

伴随罗马帝国的衰落,帝国境内的大型浴场和繁荣的沐浴文化在哥特战争后走向衰亡,但其流布之深远是不可忽视的,半岛之上的断壁残垣并不影响浴场建筑在周边地区的流行。罗马帝国的强势扩张不仅体现在疆域版图,也将建筑风格与文化特征传播至各处。在北非、西亚甚至中亚等地都发现有罗马式的大型浴场,不过相较于罗马城内奢华的建筑风格,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的浴场显然更具平民化和简约化。大型运动场和游泳池等体现希腊罗马竞技体育文化的设施被摈弃,浴室、休息室等更具实用性能的空间被扩大;同时随着加热技术的进步,蒸汽浴成为人们所热衷的洗浴方式;此外,地中海东岸的居民显然更注重洗浴活动的私密性,小型水池和盥洗盆取代了罗马式的大型浴池,浴场不再是用来标榜身份和夸夸其谈的场所。唐朝墩古城遗址内发现的浴场,正是这种经过改良的、具有简约化特征的人工供热浴场。

古城洗浴活动与文化交流

通过浴场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罗马人洗浴方式和洗浴场景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高昌回鹘时期唐朝墩城内的居民是如何在浴场沐浴的:人们首先由东部的两间门厅进入浴场,在这里可能有工作人员收取洗浴的费用,随后由门厅进入与之相连的两间更衣室,在这里换好衣服后进入几间温水室内,在温水室里人们进行初步的沐浴,可能会用一些动物性或植物性的肥皂或沐浴汤清洁身体,随后用单把陶壶接水冲洗,温水室内还有可以用来洗手和脸的陶水盆;觉得在温水室洗得不尽兴的人们可以到蒸汽浴室去,在这个类似于现代桑拿房的房间里放松一下,不过蒸汽浴的受欢迎程度显然不太高,使用一段时间后便改为了冷水浴室;洗浴的最后一步是进入冷水室,洗个冷水澡降降温,穿上衣服,一次完整的洗浴过程就结束了。

希腊瓶画上的运动员沐浴场景

宏伟的卡拉卡拉浴场遗址

至于这种“罗马式”的人工供热浴场为何会出现于我国境内,显然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有关。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自古便是中原地区、西域诸国与北方草原交流碰撞之处。商贸与文化沿丝路流动,为浴场建筑形式的远播提供了条件,乌兹别克斯坦的近20 处公共浴场、新疆达勒特古城洗浴建筑遗址以及我们所发掘的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无疑是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选择这种新颖的建筑形式和公共沐浴方式,可能由于古城地处交通要道,为往来商旅提供沐浴休憩之便,抑或是城内上层权贵标榜身份与财富的手段。人工供热浴场的影响力甚至远达中原腹心,元代故宫浴德堂的仿罗马式浴场结构充分说明丝路文化交流的影响时段之长、影响范围之广。除“罗马式”浴场外,城内佛教、景教等大型建筑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交往的繁荣。一座小小的古城,一处神奇的浴场,以它的方式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跨越古今的丝路往事。

猜你喜欢
浴场古城
奥地利获评欧洲最佳“浴场”
通海古城缀记
英国浴场在欧洲最脏
跟着船妹子去古城寻梦
凝眸古城淮安
静谧古城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享受纯天然水域长寿湖浪漫浴场欢迎您!
日本推出“苹果温泉”苹果来陪你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