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美术馆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2022-11-06 11:06路晓珂李佳一杜欣阳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化意象

路晓珂 李佳一 杜欣阳

摘要:文章对上海松江美术馆的视觉导视系统进行再研究设计。利用空间句法理论的视域分析法(VGA),运用Depthmap软件,结合观众参观习惯对影响美术馆导视效果的四大要素进行分析,从当地文化中提炼视觉元素并运用到导视系统的设计中,从三个层面进行导视设计。空间可视性与可达性直接影响美术馆导视效果与观展体验,美术馆导视设计要根植于其文化内涵,将标准化与创意性相结合,引导观众更轻松高效地观展。

关键词:空间句法;导视设计;松江美术馆;视知觉;文化意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03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空间与行为关系的实证算法,可以有效预测空间布局与导视对人流的影响,是导视系统的有效辅助设计方法。本文将空间句法理论运用到美术馆导视设计中,从导视类型、层级逻辑、导视牌的布点配置等方面对松江美术馆的导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与再设计。

1 空间句法介入美术馆导视设计

美术馆的导视系统是观众通过视知觉感知空间的重要途径,是观众解码观展信息的重要媒介。场馆的数据参数、人流量、参观者活动是影响导视设计的重要因素。本文选择了一个具体场馆——松江美术馆,进行定量分析与调研,并完成一套设计方案。

首先,从观众的角度入手,依据参观动线收集了展厅可达性、视觉距离、视觉深度等参数与比值进行分析,重点剖析美术馆导视中可视性、指引性对观众参观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次,依据视觉引导图示重新规划导视信息层级,确定导视牌尺寸和位置;再次,从文化资源中提炼视觉意象与符号,转译到标识与指示设计中,完成导视设计;最后,通过导视设计探索空间、使用者行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2 数据采集与导视设计的层级划分

为了合理规划导引位置、信息层级、图像风格等设计要点,选取深度值的视觉深度和米制距离数据作为分析要点,对松江美术馆的空间布局、浏览动线以及导视现状展开分析。

2.1 导视空间的图示语言转化

松江美术馆的一层没有展厅,入口左侧为报告厅,右侧为办公室,对面是咨询台、艺术书吧、洗手间与电梯。选取美术馆一层的主入口和连接楼层之间的主通道——电梯作为视点,采集一层空间的视觉深度与米制深度。视觉深度值表明从一个空间到达另一个空间最便捷的路径,视觉深度值越高,遮挡越严重,越需要导视指引。米制距离表明距离视觉点的远近程度,直接影响视觉注意力和空间的连接度,距离视觉点越远,越需要清晰引导。

对观众来讲,蓝色中庭区域视线遮挡最少;咨询台、书吧和电梯等重要功能性空间呈绿色状态,有一定的遮挡,需要进行视觉引导;而处于黄色状态的卫生间视线遮挡最为严重,属于视觉盲区,需要重点引导。美术馆入口处没有展馆平面布局、展厅路线等导览牌,使得进入展馆的观众找不到定位和方向。蓝色入口处视觉最清晰易辨,越往里颜色越暖,视觉上越难辨识,但咨询台和平面布局图却放置在与入口有一定距离的黄色次清晰区域,观众需要被引导到此区域才能获得展馆布局信息,且主次通道没有任何指示标识,这增强了观众的茫然感,影响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二层为松江美术馆的主要展区,共有3个展厅。几个展厅的出入口处于绿色或黄色的视觉遮挡区域。二层布局图被安置在电梯旁,对观展顺序没有给出明确指引,3个展厅间的串联不清晰,且通道内没有对应的导引,容易出现观众重复进入或漏进展厅的情况。混乱和重复的参观动线严重干扰了观众对美术馆的认知和感受。另外,由于公共服务设施也没有明确的指示标识,如处于电梯和1号展厅之间的洗手间,因入口在比较靠里的位置,需要专门针对其进行指引设计。

三层是一个敞开式空间,整个楼层分为A展区和B展区两大部分:电梯左侧为A展区,右侧为B展区。这个空间除了具备展陈功能,还需要引导参观完的观众快速离开展厅。两个展厅中实体阻碍视线的部分不多,展览空间较为开放。但因为两大展区、卫生间、备用楼梯口之间没有清晰的标识,最常出现的导引问题是观众从电梯出来之后,容易在一个展区逗留,或找不到离开的出口。

2.2 导引信息的逻辑划分

视觉可识别性是导视系统设计的必要条件,使用者短时间内通过视觉信息可以领会所处环境空间的地理位置、区域类别和出行方向[1]。结合上述分析,对松江美术馆展开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美术馆内现有的导视设计存在两个问题,即导引逻辑不清晰和导视牌设计缺乏特色。

由于松江美术馆出入口在一层、展厅集中在二层和三层,所以需要运用导视牌针对展馆布局和便捷通道给出指引。目前美术馆的主出入口缺少一个综合导视牌帮助观众定位,了解展馆各部分分布情况,导致观众从入口进入展馆后不知该如何开展游览,也无法确定通往展厅的路线。在电梯口、楼梯口、展厅出入口等重要的参观节点缺少导引,同时在展厅外的串联空间也没有相应的箭头指引,这直接导致观众在楼层之间和展厅之间参观不流畅,使观众在某个区域逗留时间较长,或重复往返等。导视牌信息没有区分层级,重要的指示信息和次要的补充信息位于同一块牌子上,而观展的观众通常处于行走状态,不易获得有效信息。处于被遮挡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卫生间、艺术书吧,缺少必要的导视设计,给观众带来不便。

当前松江美术馆导视系统的突出问题是导引辨识度较低。目前松江美术馆的导视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告知须知和展馆平面图,另一类是展厅和报告厅门口的门牌。告知信息用红色字体印在透明亚克力板上挂在入口外墻上,平面图以黑色线描形式印在亚克力板上挂在电梯侧面。这类导引设计对视觉注意力的吸引较差,特别是对首次进入美术馆的观众来讲,很难发觉。另外,门厅导视牌的色彩搭配设计缺少视觉特色。

综合各项参数和现场调研结果,总结出松江美术馆导视设计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加强导视系统的整体性设计考量,改善空间布局视觉遮挡与整合度较低的现状;其二,加强导视牌导视的楼层与展厅之间的联系,优化导视牌在空间引导性、方向性和识别性方面的设计;其三,增强功能空间指向明确性;其四,提高导视牌与美术馆的关联度,可以以视觉形象标识和个性化导视牌设计为重点。

2.3 导视效果的视觉层级定位

本文依据前文分析结果重新梳理了松江美术馆的导引信息。根据观众对观展信息的需求程度、观展动线和视觉习惯,将导视信息分为三大级别,共六种类型:一是美术馆形象标识;二是区域分布图;三是楼层导览图;四是展厅出入口标识;五是游览线路指示;六是地面指示。

一级导视为最重要的人流通道,如展馆总布局、展厅分布、主次人流通道指引等,合理组织观众有序参观。二级导视为各功能性空间的出入口,包含报告厅、展厅、艺术书吧、服务台、卫生间等,告知具体位置和出入方向。三级导视为功能空间外的串联空间,包含一层过渡空间、二层通道和三层休息区域。以地标为主要方式,指引观众找到场馆的主要节点。

3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导视设计实践

导视系统作为美术馆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展体验,“如今诸多导视系统设计能够满足快速阅读及信息传达需求,但难以兼顾使图形符号包含城市文化要素”[2]。美术馆的导视主要有识别标识、指示、引导和禁止四个类型。禁止导视采用通用标准,在本设计中不加以考虑,另外三种则各司其职。识别标识是美术馆导视的基石,多为概括化的视觉符号形式。指示导视构成了美术馆导视系统的循环系统,为观众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资讯类导视通常以综合地图和指南的形式向观众提供美术馆的全景,使观众快速定位观展区域,沿流通路径参观。

3.1 基于文化记忆的视觉形象设计

目前松江美术馆标识只有展馆外立面的书法字名称,辨识度不高,没有体现松江文化,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能体现松江文化并突出场馆特色的标识。

3.1.1 利用当地文物资源丰富标识的文化内涵

“企业形象的设计,应该是对设计对象的内涵的提炼。换种说法,它必须从被设计对象多元多维的大环境中,以点的形式,脱颖而出。”[3]松江美术馆的视觉形象要扎根于松江的美术资源与文化,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拥有丰富的美术资源,广富林遗址曾经出土的崧泽—良渚过渡段的陶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根据上海博物馆的考古资料,松江广富林的陶器主要分为红色夹砂陶和泥质灰褐陶两大类,纹饰有弦纹、刻划纹、点戳纹、戳刻纹、长条纹和圆孔形镂孔等[4]。在对比了几种陶器纹饰后,选择了折线和刻画比较清晰的雷纹作为松江美术馆标识的基本元素。选择松江美术馆前三个字首字母的缩写,同时也是英文名称“SongJiang Art Mesuem”的首字母缩写,进行折线与回线变形处理,设计出标识造型。

3.1.2 利用色彩提升标识的敏感性

松江美术馆的标识颜色选择了在正红色的基础上加20K生成的深红色,这不仅与陶器颜色相呼应,也与美术馆的建筑形态相呼应。

3.2 文化意象提取

将代表地域文化的视觉意象运用到美术馆导视设计中可以有效唤起观众的记忆和感知,“城市记忆文化的推动转化需要进行宏观的布局和规划”[5]。

利用动物意象提升标识的趣味性:松江别称茸城,因早年土地肥沃,适合鹿群繁衍生息,所以宋词中有“五茸景物最清幽,环海东南第一州”的诗句和“十鹿九回头”的典故。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的宋健研究员在广富林文化墓葬中也发现了梅花鹿的形象。因此,选取梅花鹿作为松江美术馆主要意象元素。对梅花鹿形象进行抽象与提炼,推演梅花鹿正面和侧面的不同造型,保留了鹿角的鲜明形象。

为丰富导视设计,各级导视牌采用不同角度的变形:一级导视牌的设计中采用鹿角与立牌结合的形式;门厅导视牌中采用鹿头的侧面造型,展厅的导视牌采用鹿头的正面造型;串联空间的指引箭头则直接采用鹿角变形符号,这样既符合导视牌设计的精练概括要求,又提高了与松江文化的关联度,使形象具有活泼生动的视觉识别性。

松江美术馆三级导视牌的信息内容和风格在设计细节上有所不同。一级导视立牌主要提供展馆空间布局、楼层导引等信息,导视牌设计选择白色底板与红色黑体文字相结合,一级导视立牌外廓采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二级门厅挂牌主要显示展厅名字和功能。三级串联箭头旨在指明方向,表明目的地和次级目的地的动向。

3.3 空间活动视角下的尺寸与材质

“在场是一种具身认知,强调头脑、身体、环境、人际交往的统一性,在展览中体现为参观者与展品、环境、其他参观者的亲密互动。”[6]导视设计就是要为观众创建一个身心交融、多层嵌套的认知环境,因此能否融入美术馆的环境是衡量导视设计水平的重要指标,即导视牌和标识在恰如其分地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也成为美术馆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完成导视牌的平面设计后,需要结合美术馆的实际环境综合考量它们的尺寸和材质。在导视设计的后期,要对美术馆周边环境与观众行为再次展开调研分析,了解观众进入美术馆的方式、使用美术馆设施的习惯还有观展时长等信息。

“导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7],美术馆导视牌的材质主要受美术馆的定位、所处环境和建筑内外设计风格等因素影响。考虑到松江美术馆是一座现代性综合文化场馆、拥有国际氛围浓厚的社区环境、具有典雅的流线型建筑风格这三个要素,导视牌采用与之相匹配的雅致简洁风格,以木质和金属材质为主。立牌基座和支杆采用金属材质,牌面采用白色复合木板,既保证稳定性,又呈现出现代感。门厅导视牌采用反向刻蚀的方法,将小鹿轮廓、主要信息以及Logo直接刻在展厅的外墙上,使导视牌和墙面融为一体的同时提高对比度和易读性。

4 结语

将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运用在美术馆导视设计中,使设计流程更加科学规范,成为一个系统化工程。同时,基于视域分析图的美术馆导视设计,考虑观众在空间中的行为与活动,借助对美术馆环境与空间布局的定量分析,可以将观众与空间尺度的关系、观众的视觉习惯与审美心理等因素纳入设计,是实现人性化与形象化导视设计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唐真,袁殊.基于大数据和空间句法的方塔园空间结构与游赏行为探析[J].装饰,2018(12):70-73.

[2] 周芹宇,董石羽.图形符号在地铁站台标识的再设计研究:以成都金沙遗址站台导视系统为例[J].设计,2020,33(1):45-47.

[3] 何建平.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视觉形象设计[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8(7):14-19.

[4] 上海博物馆.广富林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4.

[5] 邹涛,吴婧榕.长沙城市記忆导视系统设计探究[J].设计,2021,34(11):33-35.

[6] 史小冬.在线与在场:基于具身认知的展览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装饰,2019(7):96-99.

[7] 李战鹏.基于色彩视觉心理特征的医院室内设计及导视设计探究[J].设计,2020,33(8):111-113.

作者简介:路晓珂(1997—),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李佳一(1984—),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展览设计及理论。

杜欣阳(1997—),男,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意象
关于当代意象学视域中的当代艺术图像阐释
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