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探究

2022-11-06 03:34张睿闵大伟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张睿 闵大伟

摘要:乡村景观建设是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系统性建设工程。传统乡村文化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建设融入乡村特色文化元素,传承与保护乡村特色文化,有助于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文章分析其他地区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景观设计现存问题,研究永嘉、江宁等美丽乡村建设区域的文化景观建设模式,探讨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同时,以南京市高淳区蒋山村为例,归纳出历史、传统文化、生态、农业等乡村主要元素,提出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传承;乡村特色景观设计;蒋山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0 引言

城乡一体化等政策的推行使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民的各方面收入持续增长,乡村建设中如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面貌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由于地理位置相较城市更为偏远,在交通、经济、资源等方面较为落后,乡村的景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相比面临更大挑战。当前,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城乡改造的重要方向,而乡村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对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提升乡村精神面貌、丰富乡村群众业余生活、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地方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在乡村的改造提升中占据重要位置。

1 乡村地方特色文化景观建设现状与发展

1.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为乡村建设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指引[1]。由于土地开发利用过度,传统农业农村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资源紧缺,也严重阻碍了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2]。建设美丽乡村是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同时,乡村建设也是推进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将极大地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同步进行的文化景观建设也对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具有推动作用[3]。全国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一直在行动,着力打造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1.2 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景观规划设计模式

目前,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当地政策、文化背景,逐渐探索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4]。特色文化运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着重于对地域文化的分析,深入挖掘利用地区传统文化,对当地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进行归纳,结合场地现状融入文化,利用现代景观设计思想来体现乡村传统历史文化。

乡村建设近几年不断加速,许多地域的乡村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5]。本文对浙江永嘉的乡村建设与江苏江宁的乡村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从中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设计规划思路,以期为蒋山村景观设计规划中的特色文化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

1.2.1 永嘉县模式

浙江省永嘉县的乡村建设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为主要内容[6]。首先,在乡村环境的整体综合治理上,永嘉县着重完善了雨洪管理、乡村垃圾分类、乡村道路改造、环境绿化、公厕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针对性地解决了广告牌管理、房屋外立面改造、道路景观、特色田园建设等多方面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7]。其次,以保护古村落建筑为重点对村庄空间进行设计,对区域内200多个环境优美、民俗独特、历史悠久的村落进行梳理和保护;与此同时,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打造社区核心圈,通过社区核心辐射社区的各项活动,使乡村空间布局与公共区域更加合理。最后,永嘉县的产业发展由曾经的以传统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聚焦当地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文化指引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以科技化、大健康农业为产业引领,多产业并行发展,高效盘活了地方经济。

1.2.2 江宁区模式

江宁区作为占地达南京市总面积四分之一的近郊区,在乡村建设中重点在于加强与主城都市区的对接[8]。截至目前,江宁区总共进行了三轮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第一轮以江宁区“五朵金花”村庄为试点,重在乡村的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当地居民增收有机统一;第二轮建设将重点放在总体战略、产业机制、公共服务和触媒功能上,提高乡村建设档次;第三轮建设主要以文化特色为导向,确定目标做好长效规划,使乡村发展产生内动力。

在乡村建设形式上,江宁区点与面相结合,通过面的建设推进重点部分:打造文化建设示范村,以示范村为点,带动周围区域实现面的发展[9]。整体区域通过平台、街道与点相连,将整片区域联结成乡村建设示范区。区域统筹转变,江宁区的规划思路由局部走向整体的系统拓展。江宁区规划的关注点不仅在于村庄外部的物质空间环境,还将关注点聚焦于生态文明美、生产创业美和生活幸福美。江宁区的乡村建设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并行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村庄空间聚落整合,以上各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 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设计价值分析——浙江安吉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长三角的中心区域[10]。安吉曾经将工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工业生产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1998年安吉转变思路,提出将生态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2003年,安吉县开始了以浙江省“千万工程”为政策引导的村庄整治行动。首先整治村庄的环境,拆除违章建筑,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重点整治棘手的工业遗留污染问题,对多种污染进行全方位的处理,这些措施使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区域居住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2008年,安吉县在浙江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采取“产业提升、环境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等措施,将安吉县打造成产业多元、环境友善、素质文明、生活和谐的新乡村[11]。

当下,安吉县的实体产业以新能源材料研发、生物医药研究等高科技、清洁环保等方向为主导,将经营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安吉县本地的生态资源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特产竹制品、特产农作物,如笋、茶叶、坚果等,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安吉县长期以来有着“中国竹乡”的美名,安吉县的传统文化风俗处处可见竹的影子。结合竹文化,安吉县开展了多样的竹文化旅游活動,在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举办竹乡生态旅游节,在龙王山建立自然保护区,举办吴昌硕画展、书法交流会、大竹海观光、龙王山露营体验、竹筏大会、传统竹技展示、节日灯会集市等活动,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加强了与游客的互动,通过提供切身体验,达到了传播当地文化的目的。在安吉县,竹类相关产业为从业者创造了平均每年6300元左右的收入,其他产业如茶产业也为安吉当地居民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3 蒋山村特色文化传承型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1 蒋山村场地分析

蒋山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在高淳区东部分布有山地丘陵,西部由固城湖、石臼湖两湖包围形成湖盆平原,因其天然的湖泊山脉资源,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号称“日出斗金,日落斗银”[12]。高淳区境内水网密集,“绿色、生态、人文、宜居”是高淳区建设的基本理念,对境内250多个自然村进行道路改造、河流疏浚、桥梁建设、道路设施维修、水塘管理、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空间治理[13]。开发村庄特色产业,使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得到发展。针对村庄的改造形式,高淳区已经完成建设的村落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探索出了多种类型的村庄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较好的村庄着力打造田园产业,发展自然景观旅游,在拥有古村落、历史遗迹的村庄则将重点放在古迹保护、文化旅游开发上[14]。

蒋山村处于高淳区南部,固城湖畔,紧邻安徽,作为对外交往的门户片区,未来将朝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方向规划发展。在这样的政策优势背景下,蒋山村同时具有多样的地形地貌与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蒋山村的何氏宗祠是具有传统宗族历史文化的古建筑,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吴家村的保贤局是高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驿道、双女坟、崔志远传说等唐代遗存,这些文物资源构成了蒋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蒋山村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蒋山村特色文化传承景观规划设计重点是结合场地现状体现村庄传统文化,在乡村传统氛围中,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呈现乡村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入要在系统的设计之中,将景观设计作为手段、传统文化作为引领,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物种生态、人文风俗、特色产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才能真正将文化传承融入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不是将孤立的文化强硬地融入景观设计[15]。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特色文化如何传承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景观设计中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改造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种类多种多样,传统文化如何应用在景观设计中;自然生态环境如何整合;村庄规划后如何进行产业转型;等等。上述问题在村庄规划中都需要设计者从地域基础出发进行深入思考。蒋山村的景观設计规划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达到改善区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目的作为起点,通过传统的农耕文化挖掘特色农业,将乡村的传统特色延续下去,通过深挖当地遗留的特色宗族文化、戏剧文化、民间传说等,打造出基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活动与生活方式。

3.2.1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蒋山村的自然村主体何家村、吴家村都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村民之间关系较为密切,但村庄现有的休闲场地不足以满足村民的文体活动与休闲需要。可以改造闲置民房,打造室内活动场地,在其中开展文化活动。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到文化传承项目中,寻找一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并有一定了解的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经营的相关从业者。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村民集体参与,组织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以当地风俗主题、以美丽乡村为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3.2.2 传承乡村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文化深度,乡村文化的传承就是地域历史的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乡村的根基。蒋山村的何家祠堂、保贤局等文物资源是当地人的精神堡垒,发展本地文化,可以使乡村文化特色更加鲜明,避免外界文化灌输的“送文化”。要探索如何利用本地传统文化的火种进行“种文化”。培养一批热爱当地传统文化、致力宣传当地文化的工作者,向游客开放村史馆、文化展览馆,为游客讲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加强与高校、企业等的合作,深入研究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使传统文化传承对村子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经济发展的新推手。

3.2.3 整治村庄环境,保留历史记忆

如同蒋家村几近荒芜损毁的吴家祠堂,一些古迹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变得破烂不堪,几近毁坏。对有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翻修,是保留村庄历史记忆的关键。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对一些民居进行改造,打造一批具有本土建筑与装饰特色的有历史记忆的民宿、饭馆等旅游建筑;以村庄的特色地形为依托,凭借周围九龙山、金山、花山、蒋山等山体形成连绵起伏的山景,滨湖区域与固城湖呼应制造滨湖景观,从而构建出山景、湖景、历史文化场景三景融合的观赏游览体验,在景观营造中,还原本土的文化氛围。

4 结语

乡村传统文化建设在村庄的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村庄永续发展的根基,也是焕发活力的根本。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入,将乡村的地域价值凸显出来,通过景观设计规划使传统文化结合地域特征,归纳村庄的本土元素,以农村传统农业、渔业、养殖业为基础,以宗祠文化、民风民俗、生态文化等历史文化为特色,规划设计乡村的文化景观,使村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传承景观,形成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村庄风貌,使文化传承在乡村景观中形成新的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芦旭,雷振东,王子亮,等.基于乡土景观安全的黄土沟壑区乡村住区场地设计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17(11):25-30.

[2] 李畅.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J].中国园林,2016,32(9):29-32.

[3] 杨宇振,覃琳.乡土景观与乡土建筑之死:建造体系的现代转型与建构[J].建筑学报,2018(1):118-121.

[4] 张军以,周奉,王腊春.乡村旅游视野下乡土景观的界定、保护与发展问题辨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0):1462-1465.

[5] 吴曼,朱宇婷,曹磊.特色旅游小镇生态景观艺术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7,33(4):233-234.

[6] 韦娜,王伟.西部山地乡村景观环境生(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6):195-199.

[7] 罗涛,黄婷婷,张立峰,等.基于生态-文化空间关联的乡土景观区划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7):77-82.

[8] 郭娟,王霞.清徐县优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2):200-204.

[9] 叶露,胡盛红,李茂芬,等.海南岛休闲农业布局现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4):215-220.

[10] 郑辽吉,郭屹岩,李钢.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ASEB/ANP评价: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2):181-187.

[11] 农业部办公厅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3(3):1-3.

[12] 张少军.浅析乡村景观建设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0):261-266.

[13]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14] 徐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探究:以扬州乡村景观规划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5(1):133-135.

[15] 熊雪姣.具有乡土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18(15):51-52.

作者简介:张睿(199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闵大伟(199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