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2022-11-07 02:24余小江陈振虎
中医药导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合谷神经痛皮疹

杨 娟,余小江,陈振虎

(1.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 广州 51023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疱疹及神经痛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提示,带状疱疹的皮疹平均愈合时间约9 d[1],且13%~47%带状疱疹患者会出现神经痛症状[2],60岁以上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高达65%~75%[3]。临床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以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为主。而促进皮疹愈合及对后遗神经痛的防治是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环节。带状疱疹归属于针灸疗法1级针灸病谱[4],针灸治疗本病以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分期论治[5]。岐黄针疗法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深耕经典《灵枢经》并结合20多年临床经验而创的针刺疗法。本疗法以五体结构理论为指导,针具选用岐黄针,急性期运用浅刺及合谷刺法,通过疏泄皮部络脉之气对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合谷刺法疏利分肉,对神经痛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后遗症期选用夹脊穴合谷刺,达到镇痛并调神的效果,能有效改善后遗神经痛症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具体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岐黄针疗法概述

岐黄针疗法是以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以辨经或辨脏腑思路进行选穴,根据病位选用五刺法,并遵循“气调而止”[6]的原则进行临床操作的一种针刺疗法。岐黄针,又名一次性无菌穴位针(专利号:ZL201720134057.X),陈振虎教授根据圆针、大针、毫针、圆利针等传统九针针具特点,并结合现代工艺而创新研发的新型针具。(见图1)

图1 岐黄针针具

临床常用规格的毫针(直径0.25~0.35 mm),针尖尖锐且针体较细,进针过程刺激较小,临床上通常需要提插捻转甚至复式操作手法来达到“得气”的目的。同时由于工艺的进步,不锈钢针针身韧性较强,有缓冲作用,导致手法刺激不能高效传递至针尖部位。岐黄针针尖卵圆形,进针能有效疏利分肉而不损伤组织,且针尖的特殊角度设计,最大程度减少了进针的刺痛程度;针身中空(直径0.5 mm),从而增加了针身硬度而有助于手法操作从针柄传导至针尖部位。针具的改良,使得岐黄针具有容易得气,且经气容易传导的操作特点[7]。

岐黄针疗法诊疗思路分3步。第一步:辨经/辨脏腑。岐黄针疗法将临床疾病分为两大类,若属于五体结构疾病,以临床上痛症最为常见,则采用辨经/筋的思路;若属于内科疾病,则归属于脏腑系统,按辨脏腑的思路。第二步:选穴。根据辨经,选择结聚于关节部位或具有近治作用的穴位,或辨脏腑选择相应的背俞穴或募腑穴。第三步:论刺法。根据病位所在,选择相应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6]1岐黄针疗法通过针具改良提高了“得气”效应,并有效实现了“气至病所”。在临床运用中,本疗法突显出选穴少、操作快、不留针、疗效佳的临床特点[8]。

2 带状疱疹病机扼要

本病在中医学中又称为“蛇串疮”“火带疮”“缠腰火丹”等。《医宗金鉴》指出:“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而其中“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湿者色黄白……此属脾肺二经湿热。”[9]对于本病的病机,医家多认为外责之风火毒邪,内责之五脏失调[10]。

岐黄针疗法结合了针刺的特性,基于五刺法,以五体五脏理论为切入点对带状疱疹发生的病机进行分析。于人体而言,在外包括皮、脉、筋、肉、骨五体结构;在内则是肺、心、肝、脾、肾五脏体系;五体和五脏则是由经络系统运行气血并沟通内外,并最终将机体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1]。因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会对五体或五脏结构产生影响。

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本病以局部团簇样皮疹为主要表现,皮疹色红,高出皮面,可有簇状透明水泡。该期病位在皮,多为外感风火或湿热之邪侵犯肌表而发。后遗症期,患者皮疹愈合,遗留局部神经痛症状,或为刀割样疼痛,或为灼烧样疼痛,或为局部异常瘙痒。此时病位在肉,并累及五脏,多与肝之郁火或脾之湿热余邪未清相关。

3 岐黄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具体运用

3.1 “引皮合谷刺”治疗皮疹《素问·皮部论篇》云:“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入客于络脉。”[12]皮部是疾病传入的重要场所[13]。十二皮部,位于人体最外,而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一方面能够反映病症,另一方面又起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同时皮部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病在皮部,也体现病位尚浅[14]。早期干预治疗,能够通过调节络脉之气对皮部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灵枢·官针》中针对皮部疾病,提出了半刺法,“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6]24。带状疱疹之皮疹病位在皮部,为邪伤络脉之气。根据五刺法中的半刺法理论,针对局部皮疹的治疗,岐黄针采用“引皮合谷刺”法,即在皮疹一端岐黄针平刺进入皮下,针入皮下浅筋膜层,并沿着皮疹的中线以及皮疹的边缘行合谷刺法[15],以做到浅入内且无针伤肉,即能够有效疏利皮疹范围的络脉之气,从而促进皮疹的收敛愈合。

《灵枢·官针》云:“直针刺者,引皮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6]23带状疱疹急性期邪气浅,病位在皮部;且疱疹分布范围多较广,因此在引皮而刺的基础上,根据皮疹的范围大小引入合谷刺“左右鸡足”的操作,以治疗邪气之浅且博大者也。故而将本刺法称之为“引皮合谷刺”。

3.2 循经合谷刺治疗神经痛《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6]31在中医理论中,疼痛的产生多与经脉气血不通相关。《素问·举痛论篇》亦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12]77因此疏通经络之气是治疗痛症的基础。

《灵枢·官针》云:“合谷刺者,左右鸡足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6]24临床上针对带状疱疹的神经痛症状,可根据神经痛分布部位进行辨经选穴,如:临床上多见在腰胁部的带状疱疹疼痛,可视具体部位辨足太阳经或足厥阴经或足少阳经;分布于眼周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可辨手少阳经或足少阳经;分布于上下肢的带状疱疹神经痛,均是根据疼痛分布区域进行辨经。明确辨经后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选取疼痛部位附近相关腧穴进行循经合谷刺,即腧穴局部直刺进针后,沿经络循行方向在该穴纵轴或横轴方向做合谷刺,以促进局部疼痛症状的缓解。合谷刺法穴精力专,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16]。

《灵枢·官针》云:“所谓三刺谷气出者……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6]24岐黄针疗法进行辨经选穴,直刺局部穴位,针入分肉之间,调动经络之气;而后进行循经合谷刺,从而加强了对经络的疏通作用,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3.3 夹脊穴调神治疗后遗神经痛 夹脊穴附督脉而挟足太阳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而足太阳经一方面是人体最长的阳经,另一方面又有脏腑经气直接输注的背俞穴。根据气街理论,背俞又为胸和腹气街之所,夹脊穴位于经气聚集的通道,对经气的疏通以及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更加突出,故而对疑难杂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7]。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络于脑,故而夹脊穴又有调神作用。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症期,岐黄针疗法运用夹脊穴调神,位于胸背部的带状疱疹可选用T4夹脊穴,位于腰腹部的带状疱疹可选用T11夹脊穴。亦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疼痛部位所属经络,选择相应脏腑背俞穴所对应的夹脊穴,如疼痛部位归属于厥阴肝经则选用T9夹脊穴。研究[18]认为,夹脊穴对脊神经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脊神经的主治节段性,这与相邻夹脊穴的主治作用相近的规律密切相关。夹脊穴的取穴位置又与交感神经干交通支和脊神经的连接点的体表投影位置存在关联[19]。因此针刺相应夹脊穴会对其对应的节段的体表疾病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从神经内分泌机制以及血管舒缩因子等机制方面研究华佗夹脊穴,指出其在颈肩腰腿痛、内脏痛以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具有独特疗效[20]。

3.4 治疗频次和疗程 岐黄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针对皮疹选用“引皮合谷刺”法,根据疼痛部位辨经选穴采用循经合谷刺法,一般隔天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对于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疼痛部位辨经选穴以循经合谷刺和夹脊穴调神为主,一般隔2~3 d治疗1次,4次1个疗程。若患者皮疹范围或疼痛部位广泛,则可以将选穴分为两组,每组穴位交替使用。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确定所需治疗疗程。

4 验案举隅

4.1 急性期带状疱疹 患者,女,61岁,2020年12月28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胁、腹部皮疹伴疼痛5 d。5 d前患者出现右侧腰、胁、腹部皮疹,色红,呈粟粒状,略高出皮面,散在几粒透明小水泡。皮疹及皮疹周围刺痛不适,夜间疼痛明显,不能入睡,纳可,自觉口干,无口苦,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缠腰丹(湿热阻络)。西药治疗:口服盐酸泛昔洛韦分散片(湖北科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096),0.3 g/次,2次/d;口服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0.5 mg/次,3次/d。中药内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北柴胡15 g,黄芩5 g,姜半夏5 g,党参10 g,甘草6 g,大枣10 g,大青叶10 g,白茅根10 g,赤芍12 g,丹参10g,山药20g,茯苓20 g。3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岐黄针疗法选穴:腰三夹脊穴、天枢穴、阿是穴。操作方法:夹脊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 mm×40 mm岐黄针,右手持针直刺进针,然后以拇指和示指的虚力推动针柄,徐徐进针深度约1.2寸(30 mm),然后轻轻摆动针柄,沿身体纵轴方向上下15°合谷刺,然后慢慢退针至皮下,卧倒针身,向皮疹中线及边缘做“引皮合谷刺”(见图2),然后出针,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30 s。阿是穴取右侧胁肋部皮疹一端,局部消毒后平刺进针入皮下,以拇指和示指的虚力推动针柄,沿皮疹中线徐徐推针约1.2寸(30 mm),然后缓缓退针并沿皮疹范围边缘引皮合谷刺。最后出针,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30 s。天枢穴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岐黄针直刺进针,然后以拇指和示指的虚力推动针柄,徐徐进针深度约1.0寸(25 mm),然后轻轻摆动针柄,沿足阳明经方向上下15°合谷刺,然后慢慢退针至皮下,卧倒针身,向皮疹范围做“引皮合谷刺”,然后出针,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30 s。

图2 “引皮合谷刺”操作

2诊:2020年12月29日,皮疹无新增,原有皮疹局部颜色稍变浅,皮疹周围红晕减轻,疼痛缓解,夜间可间断入睡。取腰二夹脊穴、阿是穴、大横穴,操作同前。

3诊:2020年12月30日,皮疹明显缓解,疼痛明显减轻,夜间能够入睡。取气海俞、京门穴、天枢穴,操作同前。

4诊:2020年12月31日,皮疹明显消退(见图3),患者诉腰胁部无疼痛。治疗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见图4。

图3 皮疹变化

图4 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

按语:患者为老年女性,湿热阻滞于胁肋部而发为本病,且为本病发生的急性期。中药内服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加减以清在内之湿热,同时运用岐黄针疗法,针对皮疹,在皮疹两端引皮合谷刺。疏泄络脉之气能够有效促进皮疹愈合,患者皮疹消退迅速。根据患者疼痛部位辨经,如:腹部在足太阴经则取大横穴,在腹部足阳明经则选取天枢穴,在胁肋部足少阳经则取京门穴,在下腰部足太阳经则选气海俞穴等。红外热像图显示治疗后局部皮温明显降低,局部疼痛症状有效缓解。本病案由于患者治疗心切,且夜间不能安睡,故连续治疗,选穴可交替进行,以避免连续两次治疗重复选穴。

4.2 后遗症期带状疱疹 患者,男,59岁,2021年7月30日初诊。主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左侧胸胁部带状疱疹病史,局部皮疹已经愈合,现主要表现为左侧腹外侧、左侧季肋、左侧腰背部疼痛,夜间疼痛明显,且服用止痛药物不能有效缓解,严重影响睡眠,日间衣物摩擦局部皮肤亦有明不适感。纳可,眠差,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脉弦。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缠腰丹(气滞血瘀证)。治疗:口服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07],0.5 mg/次,3次/d。岐黄针疗法选穴:首诊选用T11夹脊穴、章门穴、腹哀穴。岐黄针具体操作同前,针后患者自觉局部轻松感。

2诊:2021年8月2日,取T12夹脊穴、章门穴、中脘穴。岐黄针具体操作同前,上述两组选穴交替使用共治疗4次,1个疗程后患者背部和腹部疼痛明显缓解,但胁肋部仍有疼痛,以肋弓之上约在第7肋和10肋之间的区域,故而调整夹脊穴,选用T9夹脊穴和期门穴,和T7夹脊穴和腹哀穴两组交替。第2个疗程后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夜间可不用止痛药亦能安然入睡。

按语:本例患者为后遗症期,岐黄针疗法首先辨经,患者具体疼痛部位涉及足太阴经、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可选用局部穴位如章门穴、中脘穴、腹哀穴等。在第1个疗程时,患者由于季肋部的疼痛明显,故按腰腹部选用T11夹脊穴,并与T12夹脊穴交替使用。第2个疗程时患者以胁肋部肋弓上缘疼痛为主,该部位归属于厥阴经,故而选用T9夹脊穴和T7夹脊穴交替使用。通过夹脊穴的岐黄针合谷刺,结合局部辨经选穴合谷刺,患者后遗神经痛症状有效缓解。

5 小 结

《灵枢·官针》中五刺法是主要针对机体的皮、脉、筋、肉、骨五体结构及其对应的五脏而提出的相应刺法。所谓“病浅针深,内伤良肉”,而“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因此根据病症的不同病位层次而进行针刺治疗,则可有效达到针至病所的效果。带状疱疹皮疹部位在皮,而疼痛部位在肉。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五刺法之浅刺能够有效的疏泄络脉之气,促进皮疹愈合;合谷刺疏利分肉,治肌痹以缓解疼痛。早期干预对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后遗症期结合夹脊穴调神亦能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岐黄针疗法在针具改良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针刺方法,法于古而不拘于古,为治疗带状疱疹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而本文主要为验案梳理,有待在今后临床中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猜你喜欢
合谷神经痛皮疹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治新生儿黄疸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桂枝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肋间神经痛56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慎辨麻疹与药疹
儿童出皮疹应考虑哪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