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究

2022-11-08 04:17邹本慧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课程

邹本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注重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课程思政实质上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念、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责任。课程思政意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盐入水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健全“协同育人”新模式,构筑“三全育人”新格局。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二者协同前行、互促互进,必将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

(一)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专业,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引领与熏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人生方向,使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同向同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创新创业教育需将创业精神培养与创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中自觉,与创新创业技能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成长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实际上,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两种教育其实目标一致、相促相融。

(二)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补性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创新创业教育更偏向于传授技能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更侧重于引领价值的“隐性教育”,只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平衡状态,产生“1+1>2”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教师讲授的通识教育模式,课程内容上理论多于实践,既不全面又不生动,也会因缺乏实践支撑而无法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素养,难以产生真正实效。而课程思政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系统的教育体系,如情境教学、微课堂、第二课堂等,实现两者的融合,能实现教学方法的互补、教学体系的完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最具实际意义又不可缺少的一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创业技能之外的问题,如价值取向、人际交往、挫败心理、焦虑压力,等等,这些创新创业书本知识与技术技巧无法传授的内容正属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范畴,丰富的课程思政经验将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支撑和强力补充。可以说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高度,二者在教育方式上契合互补才能画好创新人才培养同心圆,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新篇章。

(三)教育价值上具有时代性

任何一个立足于社会的个体都不能只专注自身、聚焦小我,而是要融入社会、关注大我。同样,任何一类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更不能只专注于技能培养、浅尝辄止,而是要立意深远、融入时代。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现实需要,二者结合,教育价值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是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当前,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于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故此,立足国家发展现实进行思创融合教育,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满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思创融合教育要求培养创业者敬业、诚信等个人创业品质,具备社会责任感,心系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从教育路径上看,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追寻。三是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将普世教育与精准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技能培养与精神涵养相结合,旨在培养精神自由、素养广博、发展全面的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无论从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或文化价值上来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都契合当今时代主题,立意深远、价值深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乏力

课程思政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度低,究其根本是因为顶层设计不足。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系统性的教育方案,缺乏规范化的实操办法,主责部门不明确,存在交叉管理现象,组织分散,分工模糊,联动匮乏;二是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校内教师缺少创业实践经验,校外导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效率较低、难出实效;三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薄弱,学生缺少实践平台,教师缺少沟通、合作、研讨平台;四是缺少教育成效评价反馈及奖惩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理念意识模糊

思创融合难度大,除受教学、资源等硬件设施不足影响外,对其更严重的影响因素实际是理念、意识等“软件”。一是创业功利化倾向明显,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创业率,考核标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重数量轻质量,忽略育人属性;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以赚钱为目的创业,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二是整体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社会创业风气弱。目前报考公务员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大学生的“铁饭碗”意识还是根深蒂固,创新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学生创业动力不足、缺少拼搏精神、抗挫能力,主体意识薄弱,存在“等、靠、要”思想;教师忽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属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仍存在形式化倾向。三是学生创业理念偏颇,对创业成功期望过大,目标设定过高,自身定位不准确,存在眼高手低现象。

(三)教学模式脱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景,课堂上的教育内容不足,教育载体单一导致了思创融合困境。一是创新创业教材思创融合度不够,脱离实际,缺少根植于地方特色的创业教材和校本教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二是教育内容缺失严重,创新创业课程中思创元素不够突出,创新创业课堂上未生成合适的思创融合教育结合点,存在两张皮现象。三是教育方法单一,思政内容生搬硬套进创新创业课程,课程设计不够精心,课外实践不够充足,教学手段不够创新,整体上重理论轻实践。

三、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高等教育改革蹄疾步稳永向前,亟须夯基垒台,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应以培养“敢闯会创”型人才为目标,党委带头统筹推进,全校上下一盘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形成合力,逐步完善思创融合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设计思创融合路径,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包括校内外导师在内的多学科背景专业教学团队,引进优秀企业家、法律顾问等校外导师,并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机会让校内导师深入企业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立足实际,深挖本地本校特色,提炼鲜活的思政元素,编写思创融合校本教材,打造思创大品牌。如将中国共产党创业史、抗联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创校建校中展现的创新拼搏精神、优秀校友展现的企业家精神融入教材,这些内容贴近实际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易产生示范带动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职级考核和岗位聘用中,以评促建,激发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定期开展思创融合教育满意度测评,设定多元化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深挖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时俱进,及时优化,倒逼思创融合取得实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二)活化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是实现思创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将多元教育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费曼学习技巧是深度理解、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导,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通过讲述交流、实践分析、归纳总结、纠错反馈等一系列学习步骤,让输出代替输入,将相关知识技能内化于心。为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费曼学习法”为主导,加以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将教育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知期,可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时事热点、优秀典型案例、创新型企业故事、优质创业题材电影等,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思考、交流探讨,增加教学魅力、吸引力与感染力;第二阶段为储能期,可结合研讨法、点评法、任务驱动法,定期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分配研讨小组,设置议论主题,合理引导讨论,在学生公开讲述后进行教师现场点评和小组互评总结,并将交流后的经验归纳总结,用于今后的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第三阶段为实践期,可结合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组织创新创业竞赛、线上模拟创业、孵化创业基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训,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多元教学方法,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业动能,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

(三)深挖思政元素,丰富教育载体

创新创业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素材,只有充分挖掘运用,才能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的育人总目标。教学中要借助这些思政元素,丰富教育载体,如可在讲解创业动机时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可列举李鸿章为国家存亡而兴办实业创办招商局、华为为提高我国科技领域话语权做足技术储备等产业报国、振兴家国实例,教育学生要以理想信念引导创新创业,让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创业模拟训练时融入团队合作精神教育,通过布置团队创业任务,考核团队成果的训练形式,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学生的大局观,培养团结进取、互助交流、乐于奉献的团队协作精神;在解读国家创业政策时融入民族情怀教育,通过介绍国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上的政策支持程度、财税帮扶力度、人文关怀程度,激发大学生的国家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树立家国情怀;在讲解创业风险识别与规避时融入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教育,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和剖析创新创业实训中出现的失信行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风险意识,教育学生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养职业道德和诚信品质;在分析大学生创业路径时融入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教育,可列举航天科技集团数十年如一日以匠心打造大国重器等实例,涵养大学生精益求精、专注品质、卓越创新、服务社会的精神,培养敢想敢创敢担当的创新人才;在讲解职业形象塑造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可列举胖东来、鸿星尔克等民营企业心系国家、赈灾捐款等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创新创业时要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意识。

(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资源流动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封闭不前,更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方法去解决新时期的教育问题,而应主动破解“孤岛效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搭建思创融合教育平台,使各类资源流通互动、相辅相成。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及服务地方创业实践活动,促进政校企三方合作,盘活校外实践资源,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做贡献。二是搭建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包含思创融合理论学习平台、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创业线上指导平台,开设全球创业资讯、双创政策学习、创业经验分享、创业榜样简介等网络板块,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整合网络优势,便利师生创新创业学习、交流与实践,提升思创融合教育效率。三是搭建协同发展平台,畅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间及教师间的交流渠道,通过课堂观摩、专项培训、学科交流、教学竞赛、走访调研等方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良性互动,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四是搭建文化育人平台。既要通过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学生们身边的创新创业故事、创新创业榜样,使创新创业精神浸润人心,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又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创业主题班会、创新创业大赛、第二课堂活动、假期社会实践,通过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活跃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对高校输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思创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必经之路。各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好思创融合系统工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最大化发挥育人功能。各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打破思创融合现实困境,充分挖掘运用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养出政治强、情怀深、素养高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