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的角色困境与转换路径
——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2022-11-08 04:17李赐平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双减职业

李赐平 刘 玲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的角色困境

(一)小学教师的基本角色定位

1.社会眼中的“教书匠”

小学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没有落到实处,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社会仍然以学生成绩考核教师,“唯分数论”现象依然存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他们的观念还处于由传统“教书匠”到现代“研究者”的转变之中,这种观念转变的艰难性决定了教师角色转换的长期性。虽然“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让教师成为课程和作业的研究者、设计者,但是如何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让学校、家长都满意?这还有一段路要探索,要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学有余力可以“加餐”,确实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2.各种关系的“维护者”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然与学生、家长、同事、管理者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发生互动关系,教师角色自然与其他社会角色产生互动。小学教师在学校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要处理各种关系。首先是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做班级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又要做学生的知心大朋友,给予学生关爱和温暖,师生关系一旦不和谐,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还要在被管理者和管理者间切换。再次,教师和同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合作关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需要维护,教师身上寄托着家长很高的期望,家校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关乎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双减”后小学教师面临的角色冲突

1.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的冲突

教师这一职业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但是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双减”无疑给教师这一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没有了课后作业的巩固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难以掌控,这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后延时服务又让教师工作时间相应延长,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加大,还要处理各种关系,稍有不慎,就会遭受批评和指责,“劳心又劳力”,使得许多教师的心理和生活都处于不平衡状态。

2.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研究者、创造者,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意味着职业品位的提升,教师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将研究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最终研究变成其基本的生活状态或方式。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情,学校往往又以教学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双减”需要教师做研究者,但教师除了忙于日常教学事务,还要参加各种培训、考核、比赛,还有一些非教学任务也需要完成,使得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去研究学生、研究课程、关注教育现象以及发现教育问题,致使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产生冲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3.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师在学校和家庭间肩负着多重角色,难免陷入角色困境。教师在学校被学生、家长视为家长代理人,要承担父母般温暖与关怀的角色,又要承担一般父母所不具备的管理者角色,而在当前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中,教师是“无私奉献”的,意味着在有所冲突的情况下舍弃家庭也要坚守岗位。教师结束白天的工作后还要课后服务、备课、家访等事务,挤占了其作为家庭角色的时间,致使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矛盾升级,教师在学校工作时间延长,在家庭中的时间缩短,加剧了这种角色冲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角色困境的成因初探

(一)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影响教师角色

小学教师面对的都是6—12岁的孩子,小学阶段又是培养人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具有向师性和可塑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心智尚未成熟,人格正在形成中,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加以引导。另一方面,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特点,需要教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同时,还必须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尊重儿童,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小学教育内容和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情境的复杂性,特别是“双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托管服务更需要教师创新多样的教育形式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加重了小学教师的角色负担。

(二)公众对教师角色期望过高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冲突主要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对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当对教师角色要求过多、角色任务过重、超过其身心所能负荷的阈限时,教师就会感到职业的压力。学校要求教师有好的教学质量,家长要求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健康成长,社会要求教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家庭又希望教师承担应有的责任,往往忽略了教师自身的现实情况。“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后,却也变相地增加了教师的焦虑和负担,减少校外培训机会,社会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教师,尤其是家长。教师面对全新的“双减”将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和变革,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给公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当教师群体的实际情况与公众的期望和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时,就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从而陷入困境。

(三)教师“角色丛”的复杂性

教师的“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小学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具有复杂的角色身份,公民角色、家庭角色、职业角色共同构成了小学教师相对完整的“角色丛”。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角色,比如“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传道、授业、解惑者”“管理者”“心理调节者”和“研究者”等。同时,教师在家长、领导、同事以及亲朋好友间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当前“双减”政策实施的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又在悄然地发生转变,教师要适应“双减”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就要向着课程设计者、学生引导者和帮助者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角色转换的路径思考

(一)宏观层面

1.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和激励政策

2022年1月,国务院督导办发出提醒函,要求各地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列为政府必保支出,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政策。在“双减”新形势下,除了保障教师基本工资外,还要保证教师课后服务经费充足,更要努力创造条件,切实保障教师权益,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减负提质增效提供保证。首先,对于在课后服务等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可设立相应的荣誉表彰以资鼓励,把教师参与课后托管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比、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其次,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在完成固定工作时长、规定工作任务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后,学校可以安排其提前离校或推迟到校,积极安排教师的弹性上下班时间。最后,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缓解教师工作焦虑,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发放节日福利,组织开展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

2.引导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压力增大,在满足社会要求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存发展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引导社会换位思考,对教师角色提出合理的期待。首先,尊重教师的职业地位和教学劳动成果,为教师的职业威信营造轻松的社会氛围。其次,引导家长对教师角色和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很多家长对教师职业的误解,对教师抱有过高期望而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位教师的责任,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交给教师,教师被迫承担除了教学以外的工作,因此,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迫在眉睫。最后,学校应采取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式,依据教师在“双减”中扮演的多重角色而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打破“唯分数论”“唯升学率”,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3.家校社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行,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是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支持。我国进入“依法带娃”的新时代,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依靠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各方通力协作达成目标。家长要有责任意识,树立科学育儿观,不仅要养育、陪伴、教导孩子,还要以身作则做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更要与教师团结协作,做教师坚强的后盾。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育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其有益补充,家校社协同共育。推动全社会达成新的教育共识,理解并支持“双减”工作,减轻教师角色负担,缓解家校冲突,提升教育驱动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微观层面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专业进修和专业培训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学科教学知识,还要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寓教于乐,减轻学生的负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转变老旧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教师并非单纯的科学技术的使用者,而是利用教育技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设计者,利用评估数据促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分析者,利用学习网络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学习者。最后,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教促研,教研结合,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双减”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教师,在对自身角色有正确认知后,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意识,在教学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四有”好老师为指导思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师德培训,提升个人品德,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不仅要做到爱岗敬业、爱国守法,还要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发扬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双减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我爱的职业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