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与突破

2022-11-09 00:06陈娟陶然
大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考试信息化建设

陈娟,陶然

(武汉学院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逐步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工作成就。现阶段,信息化系统已成为高校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的强有力助手,而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考试管理工作也需朝信息化转型。新时期的各高校需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趋势及教育改革需求,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准,落实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逐步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推行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分析

(一)基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2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强调应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6年,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上述种种政策规划已充分显现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位于国家战略层面的任务,高校应切实迎合国家政策需求,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构成,考试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对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响应,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提升高校管理质量的必然途径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为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各高校需进一步提升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考试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高校应理清新时期自身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借助推行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来增强自身教学管理质量。

(三)基于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考试管理机制中,是新时期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被逐步引入教育产业中,各高校已逐步形成推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技术保障。在此过程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无纸化考试和线上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的逐步投入使用,对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产生了极为关键的影响。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进程正在持续深化中,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成为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一大关键切入点。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及考试评价中的运用,能有效抢占考试改革先机,使考试改革体制与高校人才选拔机制相契合,为教学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建设与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基础支撑。

二、当前各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

当前,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正视这项工作建设将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效应,并自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主动革新工作理念,科学合理地推行改革工作。各高校需落实在考试内容、形式、过程及手段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前瞻性。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推行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时,未能把握好工作的前瞻性及预见性,无法由全局观念入手进一步展开合理的工作制度指引,未能做出科学的统筹规划。这项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诸多,且具备复杂性、长期性及系统性特征,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基于此,若难以形成对该项工作的客观充分认知,将极易产生责任分配、任务执行等多方面的问题,难以达成有效的推广与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

在建设考试管理信息化系统前,应构建出科学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但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未能充分认识到推行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也未能将其潜力真正激发出来。部分高校始终未能落实好考试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任务,未能针对该项工作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政策,整体制度建设十分零散。由于缺乏完整的制度保障,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更难以落实。

(三)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但由于未在开展工作前制订出合理的前期规划及发展预判,无法实现对校内外资源的高效整合,资源利用率得不到保障,因而诱发了一系列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此外,在建设考试管理信息化系统时,一些高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的投入要远高于软件建设,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难以达成考试、教研以及教务等多方工作信息及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也在一定意义上拖慢了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度。

(四)管理意识过于落后

为落实好考试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引导其走专业发展道路。将信息技术引入高校考试管理模式中,达成精准的数据收集,并展开高效数据分析,为后续学科成绩评定、教学质量考核、考试流程及组织模式优化、教研教改等工作提供重要参照。

现阶段在建设信息化考试管理模式时,一些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过于落后,且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难以支撑起相关工作建设,导致信息资源缺失、真实性及隐私性得不到保障、信息安全风险过高等问题。

(五)缺乏专业人才

大多高校仍存在极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影响了考试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部分高校的人员架构存在显著的不合理,且人才队伍稳定性过低,负责考试管理工作的人员难以达成“专业对口”,且大部分都身兼数职。而由于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相对有限,加之校方未能提供完备的职后培训,其综合水准无法支撑起实际工作。另一方面,诸多高校仍将考试管理划归于行政化管理中,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和刚性特征。基于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激发,无法积极自主地投身于教学管理改革中。

(六)管理效率过低

近些年线上考试逐步投入使用,高校考试机制的灵活性得到了有效提升。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仍以传统笔试方式展开课程考试,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进行书面作答。这种传统考试方式必须由教师逐份评阅,使得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处理效率和质量都难以得到提升,后续开展考试分析、总结及改革工作时也遭到一定的阻碍。

三、新时期各高校突破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的策略

(一)学校管理层面的策略分析

1.全面深化认知,完善工作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这项工作的建设,应当由意识层面入手,端正各高校对推行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想认知。各高校需准确把握这项工作和教育现代化以及高校教育改革工作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落实这项工作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看待问题。各高校需紧密联系实际,由全局层面展开工作布局与长远规划,应针对各阶段的工作步骤进行科学规划,创设出利于考试信息化建设及发展的政策平台,以完备的制度搭建工作保障体系,以制度约束、以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考试信息化系统的运作,并发挥出强有力的监管效力,形成一套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保障机制,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提升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高校建设考试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物质基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需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综合性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达成集课程考核、日常教学、教研工作及学科考试等各板块信息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具备深度融合性的智慧型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可引入社会企业力量,以社会考试机构为高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并引入专业管理团队,高校则负责落实资金扶持与具体工作规划,二者协力互助、达成人才与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建设出与高校实际教学状况相适应的考试管理系统及数据资源库,进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此过程中,需格外强调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将这方面工作放置在最关键的位置。一方面需切实优化教师队伍与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高度信息安全意识,自主维护数据信息安全性。另一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资金与技术投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并及时针对各项安全隐患展开排查与处理,需保障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杜绝考试数据泄露等问题。各高校需进一步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有效规避安全风险,进而更好地发挥考试信息系统的实际作用。

3.健全人才团队,增强信息技术水准

构建专业人才队伍是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所在,能为各高校的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关键支撑。现阶段,诸多高校尚存在人才队伍不健全、技术水准相对有限的弊端。基于此,应进一步细分各信息化建设部门的内部构架,整合工作内容,明晰岗位职责,并设置存在明显专业职责区分的技术子部门,让信息化人才于各自最为擅长的领域开展工作。为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需建设出科学的晋升机制,给予骨干人才一定的晋升空间,借助合理的薪酬激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还需进一步达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人才队伍建设并聘请专业人士参与工作建设。可依据高校实际情况,邀请行业专家对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作出进一步的指导。还应落实岗位培训工作,给予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更多成长空间。各高校应展开统一的信息化业务培训,借助集中学习、外出深造及专业考核等方式,不断增强其管理意识,革新管理理念并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时补足人才短板,增强自身专业人才造血能力。

4.构建诚信体系,强化信息化管理成效

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构建考试诚信体系,能有效提升高校考试管理水准。由硬件角度分析,标准化的考场是运用信息化考试管理模式时必须要保障的。基于此,需配置能够达成实时图像传送的信息化系统,如网络巡查、考试广播、时钟校准、应急指挥以及防作弊等设备。同时还需配置足够数量的身份证检测设备以及金属探测器,并借助信号屏蔽仪防范考试作弊现象。标准化的考试应当能够有效核验考生身份信息,并对考试过程作出全方位的监控。若考试中出现突发状况,可快速报备并处理,进而规范考场行为,提升各高校的考试安全治理能力,营造出公正且和谐的考试环境,进一步保障考试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从软件角度出发,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宣传教育。一方面需督促相关工作负责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另一方面,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观念,形成严明的诚信考试意识,创设优良的考风考纪。此外,各高校需建设出网络诚信教育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发挥好,由多渠道展开考试诚信宣传活动,并结合在此过程中所收集的诚信数据信息完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增强学生诚信意识。

(二)教学管理层面的策略分析

1.实现“结果型”评价向“过程型”评价的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现代技术手段为辅助的无纸化考试形式逐步被投入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运用成效。各高校可建设出专门的网络试题库,借助上机考试以及网络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过程性考核进一步优化考试流程,提升考试效益,达成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客观评价,进而有效弥补传统考试体制中的弊端。随着信息化水平在教育事业中的融入,信息化考试形式将成为一大必然发展趋势。

可借助信息化平台来展开课程考核,将课堂出勤、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检测、课程实践等内容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这能提升过程性评价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与评价,提升考试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全面性与科学性。

2.实现“延时性”评价向“实时性”评价的转型

高校需建立涵盖在线课堂、线上考试等多种功能的教学平台,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形成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反馈。于教师层面看,信息化的考试评价能辅助其教学工作,依据实际授课进度与教学计划,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各项考核项目及内容。如可导入阶段性小测、小组作业、线上答疑等学习任务,并以此为形成性评价资源,将分析结果自动生成报告反馈给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借此构成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学习评价的实时性。

从学生层面来看,实时性的学习评价结果反馈能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紧迫感。以往的考试存在一定滞后性,学生往往只能借助学期末的考试分析自身学习情况,学习计划是否合理也只能在期末印证。而借助信息化考试管理模式,学生能客观把握自身整体学习状况,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发挥过程性考核的真正作用,有效优化教学效果。

3.实现“线下”档案管理向“线上”档案管理的转型

开展考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落实档案资源管理,这是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关键组成。现阶段,各高校对于考试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逐步上升,应结合学生的答卷情况、考试成绩、考试过程、分析数据以及诚信档案等内容展开合理管理。此过程涉及大量的档案资源,依靠线下人工管理模式来落实这项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为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应进一步落实信息化系统建设,自动收集整理各项考试档案,并做好档案保管工作,为后续档案调阅提供便利,并达成教学档案的合理利用及高效整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各高校需正视建设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积极迎合国家教育理念改革,进一步推动高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自身教育管理实效性。新时代背景下的各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根本特征,提升考试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构建出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借此弥补传统考试管理模式中的弊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增强自身办学质量及人才培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考试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考试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