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2022-11-09 00:47郭敬超
大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教育

郭敬超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证。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我国国家安全的根本价值指向,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安全,教育先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对国民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都是头等大事,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存亡意义重大,对于培育国民的民族情感、国家情怀、爱国精神具有极其深刻的价值。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理论的认同、国家安全意识的树立、国家安全行为的外化,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1]。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仍然存在价值认知“缺位”、制度体系“失位”、资源依托“缺失”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浓厚国家安全意识的时代青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意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国家安全教育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是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重要途径。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标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向度对国家赋魂、为社会定规、为个体立责,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和集中表达。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爱国这一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嵌合提供纽带。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受成长环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呈现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消解作用,造成负面影响[2]。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国家安防教育,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认识到国家安全之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作用,积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助于大学生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当前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深刻认识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挑战,形成“国不可一日无防”的国防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笃定内心“爱国情怀”,生成国家安全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势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渗透,展开一场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包括推销所谓的“普世社会价值”“自由社会制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等等,企图扭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毒害大学生的美好心灵、消解大学生的良好生活方式,已使部分青年大学生的在价值观、政治观、生活观、民主观等方面受到“侵染”[3]。此外,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发展深感不安,实施“遏制中国”战略,深度介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事件,教唆周边国家反华,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对我国的国防安全已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可见,在复杂多变的时空场域下,高校加强和改进国家安全教育,是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西方敌对势力的邪恶企图和帝国主义的本质,矫正错位的思想观念,深刻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斗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牢固树立“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坚决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取向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培养呢?立德树人给出了答案。怎样做到立德树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俗话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未来的国家栋梁,在对其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培育其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繁荣稳定的职责和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安全教育既是一种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种笃定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使命教育[4]。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国家安全教育,就是要立大学生爱国之大德,树保家卫国之时代新人。事实上,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筑牢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还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理论视野,认清中华民族的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谁培养了我,我要为谁服务”,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现状审视

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持续施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持续压制甚至制裁中国,旷日持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对此,基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意涵,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然而,在审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时,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不容乐观。

(一)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认知“缺位”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由于其生于和平年代,对国家亡国灭种危机、战争危机甚至恐怖主义的体验缺乏,导致其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专业学习、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而不是国家安全的思考。此外,由于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大学生必然会更多地致力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如何适应社会、寻求发展机遇等问题的解决。在对于是否应征入伍的问题回答时,大学生的取向存在功利化的表现,即认为参军入伍是为了“到部队镀金”“考军校或提干”“退伍后能安排工作”等缘由,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保家卫国的理念被“淡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一般只有在新生入学开展军训和教授军事理论课,以一种完成高校教育任务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这主要是学校对于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认知“失位”造成的,在一些教师看来,国家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学业和素质提高不大。与其未来的就业、创业更是没有直接的关联,以至于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中日渐式微。

(二)国家安全教育的制度机制“失位”

关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我国诸多法律法规中进行了明确规定,诸如: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等,要求各类学校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然而,在对某些高校进行调研时发现,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开展存在“风声大、雨点小”的流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弊病,一般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将几百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里,以专题讲座、灌输式教学的形式完成,大学生“逃课”时有发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与高校内部国家安全教育的制度机制“失位”有关,即没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具体化、具象化,以至于在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如何将国家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融合、如何评价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具有高校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之路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导致高校国防教育落实“表面化”。

(三)国家安全教育的资源依托“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而言,仅仅采取理论宣讲的方式显然意义不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增强育人效果之道。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为庆祝建党百年,各地纷纷挖掘红色资源,讴歌辉煌历史。

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而言,这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充分利用具有现场感、历史感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让大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先烈们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其所产生的教育意义和效果是难以衡量的。

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中,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流弊,以至于在国家安全教育中,一些高校不主动去挖掘红色文化国家安全教育资源,也不实施国家安全教育“走出去”战略,不能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能依托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去开展教学,仅注重一味地宣讲,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开发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是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课程价值认识,做好国家安全教育的整体性设计

要凸显高校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深刻认识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立德树人、保家卫国、成长成才中的内在价值意蕴,切实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办法,从组织领导、专业管理、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做好整体设计方案,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要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加强对教学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做好教学时间、教学大纲、教材选用等工作,使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享有与其他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同等地位”。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坚持“以专业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方针,选用学历高、素质好、经验足的教师来讲授课程,聘请来自部队的军事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壮大课程教学队伍。

此外,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媒体、互联网、军事部门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将军事专家“请进来”,以其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翔实的信息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营造浓厚的课程氛围。

(二)系统推进课程教学,做实国家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由于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加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定位不准,导致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制度机制“失位”的情形,影响了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序开展。基于此,必须做实运行机制建设,积极规范并落实国防教育法规,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按章而行。

首先,落实岗位责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育人特点和特色,成立高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细则,对不同部门、二级学院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责任等进行明确界定,实现岗位责任制,制定相关的责任追究办法,推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走上“法治化”轨道[5]。

其次,落实组织制度。“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如何,与学校党委的关心程度息息相关,这就需要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国家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安全教育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学校保卫处、校团委、学生处、宣传部、院党委办公室等部门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职能,使国家安全教育科学开展、有序开展。

最后,要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在高校内部组建成立诸如“国防教育协会”“国防体育协会”等相关社团,组织开展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包括“国防大讲堂”“国家安全宣传日”等等,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

(三)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做足国家安全教育的资源挖掘工作

推进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入脑、入耳、入心,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形式的创新极其重要。对此,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要积极挖掘网络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形式,激活大学生关于国家安全的情感、情操和情怀,将理论教学与思想引导、军事实践等有效结合,不断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

要找准与大学生信息接收的“对接点”,以案例式、专题式、实践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开展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辩”与“论”的过程中实现对国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认知。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党史学习教育,贯穿思政课教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国家安全教育与本地的红色文化相结合,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纪念馆、抗战旧址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宣讲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爱好和平,帮助学生树立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发挥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国家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