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钢琴曲《浏阳河》中的艺术风格

2022-11-10 14:52
名家名作 2022年16期
关键词:浏阳河钢琴曲小节

赵 亮

《浏阳河》作为我国湖南地区经典的民族曲目,以其简练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获得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并因此而传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之后,由我国著名音乐家王建中所改编的《浏阳河》钢琴曲,更是在继承了这种民间音乐精髓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钢琴演奏技法,对这首经典民间曲目进行了深入的继承与创新,使得这首音乐作品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生。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民间歌词尽管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内涵,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乐曲本身的发展,因为歌词所代表的时代性很容易使乐曲本身逐渐脱离时代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回忆,被人束之高阁。但是钢琴曲的改编却使得乐曲本身脱离了时代的限制,曲调本身的解读也会随着听者心境的不同而大不相同,赋予了乐曲本身以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一、《浏阳河》创作的时代背景

钢琴曲《浏阳河》自20世纪70年代创作以来,在我国的音乐殿堂中一直长盛不衰,不仅在各个比赛和音乐演奏场合上成了指定性的曲目,同时也被纳入我国钢琴音乐教材当中,成了一代又一代钢琴学习者的启蒙音乐,其对于我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力之大,自不必多言。但是究其根本,《浏阳河》并不是一首地道的民歌,其是被我国著名音乐家唐壁光根据传统民歌《孟姜女》的曲调改编而来的,其本身就是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次继承与发展。后来这首被改变的曲调成了当时中国一首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曲目,其独特的时代性决定了这首歌必将受到当时人民的认可,也为后来《浏阳河》钢琴曲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浏阳河》在我国的大规模传唱,使得音乐家对其进行了多种风格的改编。如由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改编的琵琶独奏曲《浏阳河》,白城仁改编的《浏阳河》大合唱,以及各种乐器形式的改编创作。不论哪种形式的改编都具有非常强的民族个性,但是相对于后来的钢琴曲《浏阳河》而言却缺少一种现代音乐的特性。后来,由王建中所改编的钢琴曲《浏阳河》曲目,充分利用了钢琴的演奏技法,将现代音乐审美与我国的传统音乐结合在了一起。不仅成就了《浏阳河》钢琴曲这一经典曲目,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一种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为后来我国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结合树立了一个经典范例。

除此之外,钢琴曲《浏阳河》的改编创作同样也有着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并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钢琴这一音乐演奏形式已经无法继续在我国发展下去,很多音乐人都开始发掘钢琴与我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发展的可能,为钢琴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争取到一个存在并发展的机会。以此为基础,我国的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开始将一些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进行钢琴形式的改编创作,并在其中融入了很多传统音乐的要素,使其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思想所接受。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殷承宗创作出了《红灯记》《黄河》等钢琴曲,果不其然,这些传统音乐和钢琴的结合,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得到了当时主流思想的肯定,为钢琴在我国的发展争取到了宝贵的空间。

在殷承宗的成功改编下,当时的音乐界掀起了一阵钢琴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浪潮,许多音乐家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以钢琴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这些钢琴曲的诞生为当时的人民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为我国音乐和世界主流音乐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王建中先生作为我国音乐界的大师,自然也投身于这个改编创作浪潮当中。其本身不仅在钢琴演奏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认识,自然也就有能力将这二者比较好地结合起来。王建中先生后来所创作的经典钢琴曲,如《浏阳河》《梅花三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不仅成了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经典曲目,同时也在国际音乐当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其中,更以《浏阳河》最为著名,以其婉转悠扬、结构清晰的曲调,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钢琴相结合的里程碑之作。

二、《浏阳河》钢琴曲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

钢琴曲《浏阳河》在继承了传统民乐婉转旋律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西方钢琴演奏的技法,使得乐曲本身彰显出了钢琴所特有的明朗、开阔之感,与原曲相比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与内涵。因此在这一首作品当中,既有轻快活泼的感觉,同时还包含着连贯、圆润之情,使听众在欣赏这首乐曲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跟着乐曲本身多变的旋律而不断变化。时而婉转幽静,时而又开阔明朗,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钢琴曲是无词的,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就必须在编曲阶段重点关注其中的节奏旋律与情感基调。在这首钢琴曲的编曲当中,作者本人就非常重视对这种内心意境的抒发与表达,通过在乐曲中融合和声、复调的弹奏技巧,并配合原本民乐当中的婉转旋律,使得其中的意境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表达,极大提高了该作品的艺术水准。听众也能够在这种多样化演奏技巧的带领下,同作者一起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

《浏阳河》钢琴曲整首曲目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引子、主题、变奏、中部以及尾声,这五个部分的变化与结合共同构成了整首乐曲。在钢琴曲的编曲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民歌本身的F调节奏,而是将其改编成了更为活泼灵动的E徽调式,使得整首曲子和原本的民乐相比,更多了一份轻松与活泼。《浏阳河》这首民乐本身的原始主题就是赞美湘江美好的风景。歌词和旋律注重对湘江美好风光的描绘,整首歌曲仿佛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各种事物的表达都比较含蓄,不论主题如何,作者都要用他那丝绸般柔美的描绘手法对某样事物进行描绘。这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的传统音乐当中,在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同样也有体现。这与我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温润,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独特的内涵。在这种环境下所诞生的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江南山水和气候的影响,有一股温润柔美之感,反映在绘画中就是山水画中的那种朦胧淡雅之美,反映在音乐当中就有一种婉转幽静之姿。曲调和节奏的变化如同江南山水中山峦的起伏变化一般,含蓄而柔和。儒佛道文化所推崇的都是一种内敛含蓄之美。因此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对于那种表达过于强烈的艺术形式都是不太重视,所推崇的大部分都是那些含蓄内敛的艺术形式,体现在音乐上就是非常含蓄且细腻的,更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而《浏阳河》钢琴曲的编排就着重关注到了这一点,其中复调和和声之间的相互配合,就将这种传统音乐当中特有的中国风味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整首曲子是传统音乐和现代西方乐器的一种融合。因此,在弹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中西音乐之间的差异,既不能太过缓慢,也不能过于局促,而是要相互融合,并在处理好复调与和声的基础上,对乐曲进行深入且细腻的演奏。在这一点上,演奏者需要注意自身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右手的演奏要强调对乐曲本身那种歌唱性旋律的表现,这种旋律对于乐曲的主题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左手则要配以适当的和弦伴奏,使得乐曲的演奏更具变化与空间感,从而深入发掘整首乐曲的内涵和意境,达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方钢琴演奏技法相融合的完美效果。

在该首乐曲的引子部分,即1~9小节,该小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适当的节奏变化,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并为接下来的整首乐曲定下基调,使整首乐曲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最开始的1~5小节中,作者是以原曲的节奏旋律为主,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编创作。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要通过这部分的基本节奏,快速地将听众的情感带入湘江那片波光粼粼的环境当中,因此就非常有必要直接采用原曲的内容。而在这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采用了高声部和低声部前后搭配的演奏手法,在高声部当中以民族和声中的四五度和弦叠置为主,低声部则主要采用了六连音下行的弹奏模式。六连音的节奏使得乐曲就像湘江上波涛起伏的水流一般,从而直接描绘出了湘江的基本状况,为听众们呈现画卷最开始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旋律变化都是以这部分为主的。而在引子的6~9小节当中,主要是由较为规则的连接音组成,这是对1~5小节的一个延伸,并且还会在后面的乐曲当中持续出现,在演奏的定义上,属于伴奏的类型。虽然属于伴奏,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则已经远远超出了伴奏的范畴,它的存在使得乐曲本身更多了一些变化与空间感,是对乐曲的一种极大丰富。因此演奏者需要以一种连贯性的触键去将这部分的内容和前面的部分连续起来演奏,来描绘出一幅由远及近、徐徐展开的湘江画卷。

该首乐曲的主题部分主要包括10~32小节,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对浏阳河河面进一步观察与描绘。相较于最开始的引子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其的进一步深化。乐曲中所描绘的画面随着作者的视线变动而变得越发清晰丰富起来。整个主题部分以轻快与灵动为主,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与向往之情。在弹奏的时候,右手的弹奏力度要更大一点,主要是对曲子的基本旋律节奏有一个清晰的控制,不能出现曲调过于灵动而节奏跑偏的情况。左手则主要负责和弦的弹奏,以轻柔弹跳的感觉为主,在附和右手的同时,也是对右手所弹旋律的一种对比与补充,使得乐曲的演奏更具冲击力,给听众以较强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该小节的整体内容还是比较平稳大方的,作者在这一部分也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编,但是在这部分平稳悠扬的节奏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节奏变化,为后面的变奏高潮部分打下了一定的节奏基础。

33~52小节是该首乐曲的变奏部分,属于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演奏的部分。与前面的委婉悠扬不同,这部分的乐曲所表现的则主要是一种灵动飘逸的大气恢宏之感,使得听者一下子就从前半部分的悠扬情绪中觉醒,仿佛是被压抑多年的湘江之水终于迎来了爆发,一扫河中的污秽与杂陈。清晰高昂的旋律,圆润饱满的音色与情绪无不给人以澎湃的心理审美体验。但是这部分的音乐篇章也并不是直接就从委婉转换到澎湃壮阔的,而是运用了一定的演奏技巧来实现这二者的结合衔接。在31~32小节当中,作者采用了连续的16分音符作为这部分乐篇的开始,这一段紧促的演奏是对即将到来的爆发的一种短暂的预示,也使得作品在节奏上的衔接更加自然且和谐。

53~59小节虽是这首乐曲的中部呈现阶段,相较于上一部分的强烈变奏,这部分的旋律节奏突然变得平静了下来,是在经历了高潮之后进行的一次舒缓表达,也是对整体乐曲节奏韵律的一种平衡。60~88小节属于《浏阳河》钢琴曲的第二个变奏复调的部分,相较于上一个变奏部分,这部分的变奏复调并没有那么跳跃且富有变化。而是通过民族无声调式的和弦来进行演奏,给人以流动绵延之感,仿佛是浏阳河缓缓流淌在每一位听众心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这种绵延流动的节奏也为最后的结尾做了一定的铺垫。

89~90小节是这首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整体的乐曲节奏都已经开始变得越发柔美缓慢起来,演奏者的双手交替,由低到高,让这部分的音乐仿佛如同浏阳河的下游一般在大地上缓缓流淌,使得整首作品在平静委婉中走向结束。

三、结语

《浏阳河》钢琴曲的创作是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演奏技法结合的一次伟大尝试与里程碑性的事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其中所蕴含的和声变奏、高低音配合与协调无不是一次典范,值得每一位音乐从业者对其进行深入且全面的学习,从这些经典的音乐范例中吸收养分,并指导自己今后的音乐发展道路。这是中国钢琴演奏与民乐的一次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是我国音乐从业者追求民族文化与音乐美学走向统一的重要实践。

猜你喜欢
浏阳河钢琴曲小节
快把我哥带走
夜的钢琴曲(六)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音韵表达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浏阳河穷途末路 停产或为借壳上市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