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发病原因及防护指南

2022-11-10 21:22陈晨张珊珊
健康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发病率血压高血压

陈晨 张珊珊

作为常见慢性疾病,高血压发病率逐年攀升,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但人们的健康意识还有待提升,在高血压防治中,很多患者因不重视、不坚持而导致高血压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活,也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与精神压力。鉴于此,下文对高血压发病原因及防护展开探讨,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疾病,掌握防治要点,提高高血压防治效果。

高血压及其临床表现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顾名思义即血压持续过高的一种疾病,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患者常伴发血管、心脏、肾脏等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其中前者占比较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可能是家族遗传因素所导致。而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多是因疾病引发,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病,高血压发病进展较慢,且前期症状以失眠、眩晕、麻木、耳鸣等为主,随着病情不断发展,会对患者心肾功能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语、瘫痪等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四肢与手、脚趾的突发性麻木,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出现偏瘫,有些高血压患者还伴有头晕、失眠等症状。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的,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血压病因可以划分成两类,即可改变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高血压发病率会逐渐增加,尤其是收缩压。在35岁之后,每增长10岁,高血压发病率大约提高10%;而且在35岁之前,男性患者发病率更高,35岁以后,女性患者发病率可能超过男性,且血压升高幅度也更高。

(2)遗传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皆有家庭史。经研究发现,父母均患有高血压的家庭,子女发病率更高;父母血压都高于正常值的家庭,子女发病率在45%左右。

可改变危险因素

(1)超重和肥胖。有研究显示,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几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约2~6倍。体重增加10 kg,舒张压与收缩压大约分别升高1~3 mmHg、2~3 mmHg。近年来,研究还发现,人体的体脂情况也对影响高血压发病率,若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即向心性肥胖,此类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

(2)生活习惯。高血压发病率也与生活习惯有关。过量食盐和饮酒的人群,更容易患高血压。成年人钠盐摄入量保持在1~2 g/d,即可满足正常生理需要,钠盐摄入量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过量饮酒同样会导致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男性超过20~30 g/d,女性超过10~15 g/d,即为过量饮酒。此外,吸烟、大量食用胆固醇高的食物,也会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风险。

(3)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血压发病率。社会发展水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受到的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精神压力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导致血管收缩的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同时,愤怒、紧张、恐惧、抑郁、焦虑、烦恼等情绪,以及睡眠不足、劳累等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发病率。

(4)缺乏运动。有研究显示,相比于一般人群,久坐者与缺乏体力活动者的高血压发病概率提高了20%~50%;长时间静止的行为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且静止时间与高血压发病率呈正相关。

高血压防的防护

合理控制体重

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手段,更是防治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合理控制体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合理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高脂肪食物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低脂肪食物为主;二是增加体育运动,如快走、跑步、爬山等有氧运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人们在生活中应养成良好习性,不吸烟少喝酒,酒量不宜超过30 ml/次。日常保持规律作息,不熬夜;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最佳运动时间为1 h/d。

改善饮食情况

通过合理饮食,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减少高热能食物的摄入,如蔗糖、巧克力、奶茶等;肉类食物的脂肪含量比较高,而血脂过高也会增加高血压发病概率。应少量摄入肉类食品,多食用蔬菜,多摄入维生素,减少钠盐的摄入等。

营养血管

血压升高会对血管造成明显影响,导致血管细胞增殖过度,形成血管壁增厚。而且,血压升高还会引发血管壁厚度增加,从而导致血流量减少。在高血压防治措施中,营养血管是主要措施之一。营养血管可以对高血压起到明显的预防与控制作用。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可利用营养补充剂来对血管进行滋养、软化,延缓血管衰老,保持血管韧性与弹性,以有效控制血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多的食用富含胶原蛋白、葡聚糖以及鱼油等食物,这些食物均具有软化血管,提高血管弹性与降低胆固醇含量的功效,可有效控制高血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动脉硬化。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常见治疗方式。一旦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便应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下,可有效控制高血压发展。高血压不仅病程长,而且反复发作,难以痊愈,患者一旦确诊,应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用药物,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发展,不可擅自停药。然而,“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控制高血压的药物,也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例如:长期服用高血压治疗药物,会导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变硬、变脆、变薄。所以,在通过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尽可能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

情绪调控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平和心态,保证心理平衡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让自己的心情始终保持在比较平和的状态,消除情绪大波动或者紧张、抑郁的心理,远离一切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负性情绪,实现高血压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结束语

高血压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配合保健护理,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避免血压升高对人体脏器造成严重损害,从而降低心脑肾血管病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接触、学习有关高血压的健康知识以及防治要点,谨遵医嘱,保持高度自律,并定期回医院复查,重视血压健康。

猜你喜欢
发病率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稳住血压过好冬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