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川崎病、细菌感染、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2022-11-10 03:55陈小燕李文菊李文莲
健康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川崎细胞因子细菌

陈小燕 李文菊 李文莲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与细菌感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儿童川崎病并细菌感染患者200例,分革兰式阳性球菌组112例,革兰式阴性杆菌组88例,对照组健康体检儿童85例,比较三组IL-6、IL-10、TNF-a,IgA、IgG、IgM表達水平。结果 三组IL-6、IL-10、TNF-a,IgA、IgG、Ig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球菌组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组IL-6、IL-10、TNF-a,IgA、IgG、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紊乱与川崎病发病相关。

关键词:儿童川崎病;细菌感染;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川崎病(KD)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 儿童多发性疾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多项研究结果表明[1],KD的发生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本研究收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KD患儿200例进行研究,旨在研究细菌感染、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与KD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后,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5岁以下典型川崎病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不典型川崎病、影响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的疾病、其他病原菌感染致川崎病的患儿。

1.2 方法

1.2.1 分组

入院当日用抗生素前,按病情采集血、尿、便、痰、骨髓等标本,送细菌室作细菌培养。用细菌标准株分离鉴定,据结果将病例分为革兰氏阳性球菌组(A组)112例,男64例、女性48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86±1.28)岁;革兰氏阴性杆菌组(B组)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2个月~4岁11个月,平均(3.81±1.35)岁。同时选取健康儿童(C组)85例为对照组,男42例、女43例,年龄4个月~5岁1个月、平均(3.69±1.46)岁。各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2 实验室检测

入院当日抽取静脉血3 ml,不抗凝,3500 r/ min离心,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a),IgG、IgA、IgM表达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KD分别与对照组比较,IL-6、IL-10、TNF-a均高于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unnett方法进行两两比较,IgA、IgG、IgM低于对照组;两细菌感染KD组比较,采用t检验,IL-6、IL-10,TNF-a IgA、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讨论

KD是儿童发热性疾病,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尤以冠状动脉受累明显,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多项研究表明[2],细胞因子及体液免疫均可参与KD的发病过程。文献报道[3],某些细菌产物作为超抗原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非特异性、不对称性的免疫反应。文献研究指出[4~5],细菌感染激活某些特殊细胞因子,如IL-6、IL-10、TNF-a等,造成组织损伤及病原体清除率降低。文献报道[6],正常情况下,机体防御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NK细胞直接杀伤受细菌感染的靶细胞;但细菌感染导致NK细胞减少,IL-6、IL-10、TNF-a等细胞因子增加,免疫细胞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减弱,导致炎症加重。本研究中两组KD患儿细胞因子高于健康组、免疫球蛋白低于健康组抑制支持文献报道。

IL-6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T细胞等细胞产生并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是重要的促炎因子。机体感染早期即产生IL-6,并参与免疫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导致炎症反应,过量表达能够导致器官损伤、组织坏死、甚至功能衰竭。IL-10由Ⅱ型T辅助细胞(TH2)产生,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及免疫抑制因子,参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的抑制;IL-10还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合成,能拮抗TNF-a、IL-6等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使机体炎症反应保持平衡状态等。

文献报道[7~8],在KD患儿IL-6及IL-10过度表达,导致免疫异常,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损伤。TNF-a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促炎症因子,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多肽调节促炎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与活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趋化,引发血小板活化分子释放,使白细胞和血小板更易于黏附到血管表面,导致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这与KD的血管炎病变相符[9]。因IL-6、TNF-a、IL-10均参与炎症反应,三者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免疫相对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则造成免疫紊乱、机体损伤,出现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如川崎病出现心脏冠脉损伤。本研究中,KD组与健康组比较血清IL-6、IL-10、TNF-a水平过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细菌感染产生细胞因子增加、免疫紊乱致KD。

IgG有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中和细菌毒素的作用,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IgA能调节免疫、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清除细菌[10]。IgM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细菌感染患儿IgG、IgA及IgM等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致免疫降低,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使KD患儿病情进展,本研究中两细菌感染组KD患儿IgG、IgM、IgA均低于对照组,与文献报道KD患儿免疫抑制相符。

总之,细菌感染可致细胞因子增加、体液免疫抑制,使KD患儿病情发热时间延长,血管炎症更明显,甚至并发冠状动扩张或冠状动脉脉瘤等心脏并发症。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少,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章晋,陈启税,童晓琴.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效果及对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2):2809-2811.

[2] 刘亮田执梁.川崎病相关易感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1,32(1):98-99.

[3] 王亮,司萍,沈永明.川崎病诊断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1):789-792.

[4] 潘伟,孙杭.血清炎性因子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川崎病患儿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免疫学,2019,39(5):393-396.

[5] 李焰,吴新丹,王献民,等.细菌感染对川崎病预后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20,26(11):8-12.

[6] 张孝兴,李倩,周巍玲.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11):1654-1658.

[7] 贾尝,钱范宇,诸葛颖芝,等.川崎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3):248-252.

[8] 沈林云,蒋琼俏,管敏昌,等.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水平联合检测在早期识别川崎病休克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19(17):2128-2130.

[9] 郑丽君,张淑平,吴梦.丙种球蛋白输注对川崎病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与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7,33(11):991-995.

[10] 许文苑,孙宝兰,徐美玉.T淋巴细胞与川崎病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21,47(1):97-100.

猜你喜欢
川崎细胞因子细菌
伟大而隐秘的细菌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细菌大作战
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细菌大作战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细菌惹的祸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