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

2022-11-11 19:54陈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自主预习能力培养语文教学

陈菲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为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通过开设专题教学,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通过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通过检查预习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预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4-0008-03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预习不够重视,很少指导和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导致学生在上课之前的准备较少,课堂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的知识,这样讲解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时间就变少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一、引入丰富资源,激发预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丰富的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图文与音视频资源等。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理与组合,制作成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预习课件与微视频等,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预习,以此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打好基础。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通过叙述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夫蔺相如和大将廉颇所经历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体现出廉颇知错能改和以大局为重的高尚品格。在第一课时的课堂准备环节,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我引入丰富的连环画、经典故事文本、典型题目等资源,将它们进行整合,制作成预习学案、电子课件、微课视频等。在预习学案中,我先利用PPT文稿展示古代典籍中的经典故事,比如《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等,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历史典籍《史记》中有哪些经典故事吗?”在学生试着回答后,我再结合课题提问:“课题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呢?‘将相和打一汉字是什么?”接着,我根据本课生字,出示组词和组句练习,如“拒”可以组词“拒绝”,组句子:“李好拒绝在合约书上签字。”出示范例后,让学生运用其他生字完成组词和组句练习。最后,我展示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图画,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成语,并简述主要内容。同时,我提出问题:“课文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如何理解文中的‘理直气壮?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以上类似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预习变为主动预习,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自主预习的效率。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以此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自信心。

二、开设专题教学,指导预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时,除了为学生提供自主预习的资源,还应开展专题教学,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学生在掌握自主预习的方法之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主搜集资料,寻找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进而提高课前预习的实效性。教师可从学会阅读、学会查阅、学会动笔三大方面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组合、分配比例,甚至可以适当创新预习方法,从而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课文的预习,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通常会指导学生反复多次阅读。第一遍快速阅读,找出其中的生字词,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比如,找出“箩、杭州”等生字词,并根据课文识记后面的“婆、糕、饼”等汉字,了解本文主要写作者童年时在故乡摇桂花、赏桂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大都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第二遍仔细阅读,画出文中不懂的句子和段落,了解文本的相关细节。比如,画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等句子,并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学生画出的句子不少,但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自主分析这些句子。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感悟文本情感,结合上下文和课后内容,从课文所描述的美好回忆中、母亲的话语中、阅读链接中体会文章渗透着怀念童年、思念故乡等情感。其次,让学生学会查阅,通过查阅工具书、互联网等,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资料等。比如,我这样指导学生:“本文的作者是绮君,她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中学时搬家到杭州,1949年赴台。故乡的景物和人物常常激起她的思乡情愁,特别是中秋时节桂花盛开之时,她常会想起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勾起淡淡的乡愁。”关于学会动笔,我指导学生边读边记,画出不懂的字词和语句,随时记录下阅读感悟,并补充上查阅的资料,这样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

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前预习,都应该重视方式方法。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率,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引导质疑问难,提高预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质疑深入探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进而提高自主预习的实效。引导学生质疑,需要广泛的阅读做基础。因为,随着阅读数量、阅读范围的增加,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解决与文本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体裁、语言特点、主要内容、情感内涵等方面展开质疑。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我通常会根据本文的背景资料、主题内容、文本情节、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结合课内文本引导质疑之后,我会引出相关的课外文本,让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自主预习。比如,课文刚开始时周瑜对诸葛亮说造箭是公事。对此,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很多学生说:“周瑜为什么首先提出造箭是公事?”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体现了周瑜怎样的心理?诸葛亮只问鲁肃要材料,而不说具体的用处,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心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描写周瑜、诸葛亮、鲁肃言行举止的句子,分别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提出这些疑问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思考,并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进行点拨。比如,对诸葛亮为何不提前说明索要材料的用处,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由于鲁肃和周瑜同是吴国的大臣,两人私交甚好,一旦跟鲁肃说明缘由,恐怕會走漏风声。”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后,我引入《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大战”“空城计”等,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质疑能力其实属于一种综合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可以从小处着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预习时能够自行提出问题。

四、检查预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在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后,教师要仔细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或者检查得不够认真,在评价方式上也不够科学,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学生的角度看,对预习成果进行检查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惰性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使他们能够坚持完成预习。当然,检查只是一种辅助方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或一味强压,以防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教师检查预习成果时需要摸准学生的心理,进行科学评价。一般来说,评价应遵循正面激励原则,即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等级划分而非具体打分,以正面评价为主,谨慎使用负面评价。

例如,对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文的预习检查,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看是否填补了空白、回答了相关问题。在课前5~10分钟的时间里,我针对本文的字词、语句等设置一些问题,如默写生字词、利用词语造句、说说一些句子的读法等,以此检查学生字词预习的效果。之后,我让若干名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并试着分角色朗读,分别代表田忌、齐王、孙膑、旁白等,以此检查学生预习的整体情况。检查的指标为:是否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将田忌、齐王、孙膑等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是否能够读出田忌前后情感的变化等。最后,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大部分学生都能夠说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乐于助人的人。只要说出这一点,我就会给予学生良好以上的评价。如果其中某些学生能够提出独特的创新性解答,则给予其优秀的评价。曾经有一名学生是这么回答的:“孙膑是一个聪明但不遵守规则的人,他虽然帮助朋友赢得了比赛,但是违反了赛马规则。”这个回答虽然与标准答案不符,格外与众不同,但不得不承认也是有道理的。这名学生能够在预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必须给予最高评价。

上述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习情况。在检查过后,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和课堂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尽量使用正面评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预习自信心。

五、设置奖励机制,培养预习习惯

以上四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预习习惯,但是这种习惯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形成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相应的奖励办法——在学生预习效果明显好转后,给予表扬、加分等奖励。小学生具有典型的儿童心理特征,对于正面激励会表现出更强的行动意愿。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以奖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以显著的预习效果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如此,即使以后教师对预习不再做硬性要求,学生也能继续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

例如,对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预习检查,我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其中,对表现特别好的学生进行点名表扬,并指出他们哪一部分做得特别好。同时,邀请这些学生简单分享一下他们的预习经验。比如,除了理解古诗文大意、熟练朗诵全诗,有的学生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内容。我就请他分享一下自己是怎样查阅生字、多音字的意思,怎样通过互联网搜索和观看相关课程资源的。这样的分享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预习范例,又增强了分享者的荣誉感,能够激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比赛,从而实现全班学生预习能力的共同进步与整体提高。之后,我出示全班学生本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预习情况,并与本次预习情况进行对比,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奖励,或是口头表扬,或是评估加分,或是奖励一张小奖状。这些奖励虽小,但却是对学生的肯定,使学生今后更愿意在预习上下功夫,对激发学生的自主预习意愿至关重要。

最初,学生也许只是为了获得奖励,预习并非纯粹出于自愿。但是在时间的积累下,每一次预习他们都会努力做得更好,这样就会形成一条完美的预习效果的上升曲线。在直观预习效果的加持下,学生的预习行为会更加自觉,最终脱离他人要求,形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入丰富资源、开设专题教学、引导学生质疑等,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而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并设置适当的奖励机制,也是为了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意愿。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并产生自主意愿,自主预习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桂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6):61.

[2] 米云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12):105.

[3] 田正权.巧设自主预习,唤醒小学语文课堂积极因素[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8):45-46.

猜你喜欢
自主预习能力培养语文教学
浅论初中物理课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