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本与永昆本《张协状元》之比较

2022-11-12 22:58杨明慧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南戏昆剧状元

杨明慧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81)

《张协状元》作为最早的南戏,无论是其戏剧文本,还是舞台表演,都极富研究价值。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收录的唯一传本,也成为了戏剧研究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近些年许多剧团都选择改编排演此剧目,力求让经典更好地推广和传播。其中,永昆本的改编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它是由张烈改编,谢平安导演,温州永嘉昆剧传习所演绎的戏曲作品,是“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改编剧目之一,其文本收录在《温州南戏新编剧本集》中。该剧在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获得圆满成功,并于2002 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荣获“以一剧救活永昆”的美誉。

一、保留与承接

(一)传统南戏的剧情框架

南戏因其植根于民间,受众多为平民百姓,造就了其发展为“社会现实剧”的必然性。在南戏形成之初,正是宋朝“重文轻武”时期,寒门书生考上进士后,原本的贫贱夫妻门户不当的婚姻就会被旁人视若异物,加之不乏豪门权贵威逼利诱,使得这类负心婚变悲剧频频发生。故而在这一时期,衍生的南戏主题多为书生和烟花女子的故事,抑或是书生与糟糠之妻的故事,这一类的剧情框架大都以生旦离合为主线,次要人物出场挑起事端引发矛盾冲突将剧情推向高潮,丑角做配角在其中插科打诨,最终将戏归于大团圆。《张协状元》就是这类负心剧的开山之祖,永昆本在改编之后沿袭了原本的剧情脉络,同时也继承了南戏的传统框架。

(二)风趣通俗的人物对话

在早期南戏《张协状元》中,通篇唱词较为口语化,插科打诨的情节也不少。在语言表现上,它通俗易懂,同时极富地方特色。而在永昆本中,作者沿袭了原著的古意古趣,选择“直说言明”,仅将原著中插科打诨的部分做了改动调整。两本中的插科打诨情节都主要体现在鬼神形象中,在原著中鬼神角色有山神、土地神、判官和小鬼四人,分别由净、末、丑扮,而永昆版中则删减为判官和小鬼两个角色,仅由净、丑扮演。在职责上,鬼神不仅负责插科打诨,同时,还为故事主线的发展演进提供服务。

例如永昆本在第一场中,庙判和庙鬼仅作为场外音辅助剧情的发展,俩人插科打诨,在强盗洗劫张协一番后,因担心其衣不蔽体,冻死在寒天雪地中,所以相倚作门,道:“做做好事,发发善心,挡住风,莫叫他冻死。”两人的宾白增加了情节的趣味性,相比《永乐大典》本会更贴近故事主线,凸显主题。在初接丝鞭,张协犹豫是否接下丝鞭之际,庙鬼庙判则更像是张协的内心独白:“(庙鬼)莫接下!莫接下!(庙判)耳边厢谁人说话?(庙鬼)神话鬼话化你心中话。”这样的情节处理丰富并且充盈了张协考量之际矛盾复杂的情绪变化。使得主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不脱离原著的基础上,解决了原本曾提出的张协为何无端拒接丝鞭的问题。鬼神脚色之所以能够担负起直接有效推进剧情的责任,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情感“渗透着中国人追求人生价值永恒的生命情结和强烈渴望公平与圆满的生活愿望”。时至今日,老百姓都习惯以这样的“超自然庇护”来安慰不公的命运。

二、创新与突破

(一)结构与主题

在《永乐大典》本《张协状元》中,全文长达53 出,其冗长的剧情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仅不利于舞台表演和人物形象的展示,还会造成了主题不明确、主线不清晰的问题。在这里,作者通过融入新时代元素、运用永昆的戏曲形式,在全文主线不变的情况下,删繁就简,凸显了主题。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说道:“古人作文,定有一篇之主脑。”作者即在改编时注意到了“主脑”之问题,并将旧南戏的作用和意义在新编剧本中加以强化。

作者曾在自己《昆剧〈张协状元〉编剧随想》一文中说道:“抓住张协与贫女婚情、婚变又重圆的主线,以此确立关目,设置人物。”所以我们最终见到保留下的关目依次有:张协遭劫“情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与贫女结为夫妇;张协得中状元,赫王招婿,张协思虑再三,最后拒接丝鞭;贫女上京寻夫,被张协拒之门外;张协赴任路过五矶山古庙,剑斩贫女;贫女被赫王收为养女,攀附权贵的张协向赫王求婚,与贫女“夫妻团圆”五个主要情节。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体结构上,王德用与王胜花这一支线被一定程度弱化。王德用人物的功能依附在了生旦的主线上,仅为主线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作铺垫,而王胜花也仅出现在了“拒接丝鞭”这一情节中,其余地方并未做过多繁杂的描述,这样的改动突出了重点,使情节主线更为清晰明了。

(二)情节与语言

在永昆本《张协状元》中,虽然剧情框架未有较大变化,但人物角色的刻画却在本质上有了增色。其中,生角张协在新作中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变化和更复杂的人物性格。他在初见贫女、大公说媒时会认真思量,反问贫女“怎可配做诰命?”;在贫女张协两人说婚算卦时,也诚心许下“此心可天鉴,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誓言。虽然背信弃义已是定局,但大公变相的逼婚也算是给后文婚变的张协挽留了一丝形象。在整部作品中,张协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都真切地反映在观众眼中,使观看者不由自主地情感代入,以他的视角了解事情变化的原委。在后文张协听闻丞相招婿时犹豫,“蓦想起庙中人织布缉麻”;在拒见贫女时矛盾,“也难忘庙中情愫二月光景”;在杀害贫女时害怕,“止不住战战兢兢”,这样的心理描写使他的形象、性格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缓缓变化。这样的刻画方式更符合受众的接受能力,也让观众们有了心理预期。

另一方面,新编本中语言沿用了旧本中的地方语,即温州的俗语、口语。在表现效果上,更为亲切,也更贴近生活。郭汉城曾说:“地方方言与当地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有密切关系,而且音调、节奏是与整个剧种的艺术风格相统一,能够最微妙地传达当地人的心理活动,引起乡音美通俗的语言。”这是一个剧目、一个剧种能够走进人心的“钥匙”。在永昆本《张协状元》中,作者适时地加入了一些乡音的“特写镜头”,如在庙判与庙鬼给张协与贫女做媒人时。

庙鬼:(拉过庙判)判爷,若是好姻缘,终究会团圆。若是恶姻缘,媒人要损娘。

庙判:没听讲过。

庙鬼:人家要骂娘——还损女儿。

庙判:与女儿又有何干?

庙鬼:东瓯民间有话,叫“做媒人的赔女儿”。

这样的细节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惺惺相惜,增添了家乡情怀,也让永昆本烙上了温州烙印。

三、从永昆本看《张协状元》的当代改编

(一)改编背景

2000 年永嘉昆剧版《张协状元》,在遵循了原本主体情节的情况下,又大胆创新,解决了原本的诸多矛盾,改写了其中存在的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此种种,表现了编剧导演们为《张协状元》的舞台现代化所作的无限努力。为适应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和受众的审美需求,永昆本演绎不仅在内容上做到创新,在形式上也完成了突破。做到了以喜剧形式揭示人性,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演绎代替原本生硬的情节铺排。就主旨思想而言,永昆本虽然沿袭原本主线很好地揭示了张协的人性丑恶与忘恩负义,但对于原著中“榜下捉婿、进士富娶”等社会现象的批判则关注较少,无法做到思想和情感的深度挖掘。

(二)改编原因

《张协状元》作为诞生于北宋末期的南戏,凭借着自身精彩绝伦的剧情安排以及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直到元朝的天历年间,剧作家们出于对《张协状元》艺术价值的认同以及对艺术魅力的追求,将《张协状元》改编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永乐大典》版本。自此之后,《永乐大典》版本的《张协状元》历经明清两个朝代以及近现代的漫长历史,成为了《张协状元》最为经典的版本,也成为了人们心中对于《张协状元》的最佳改编。当代历史上,《张协状元》不断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张协状元》的当代及现代改编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张协状元》的改编与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更好地探究《张协状元》从《永乐大典》转化为永嘉昆剧版本的过程,本文在此通过《张协状元》改编的历史背景分析、探索《张协状元》的改编原因。

《张协状元》在当代改编正式拉开序幕是在1962年,1962年的莆仙戏艺人们通过口述回忆剧本的方式,改编了《张协状元》,莆仙戏版本的《张协状元》在剧情和唱法上与原版基本保持一致。20 世纪60 年代,为了清除封建文化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各地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纷纷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播班子。此时中央对于文化政策采取宽松态度,并且针对戏曲文化这一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结晶的古老文化进行了专门的鼓励与规定,提出了“三并举”的方针,明确了应当发掘和保护优质的传统戏曲,在“三并举”方针的鼓励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62年莆仙戏版本的《张协状元》正式诞生。

随后,由于历史原因,双百文艺方针的落实难以进一步推行,戏曲界进入了样板戏时期的灰暗时期,在此期间,《张协状元》的后续现代化改编也陷入了停滞。直到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被正式确定后,我国戏曲行业才得以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戏曲文艺行业能够脱离政治政策的影响进入到独立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戏曲文艺行业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更加商业化、现代化。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戏曲观众和戏曲表演者们都相继去世,新一代的中青年对于戏曲文化的兴趣有限,更加青睐于新的娱乐方式,戏曲演出的受众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许多戏曲行业的德高望重之士都呼吁以现代意识来振兴戏曲。在戏曲行业生死存亡之际,1980 年,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正式召开。在座谈会中,全国戏曲工作者们以代表的形式对于全国戏曲剧目工作进行了未来的展望和问题的剖析,共同敲定了戏曲现代化转型的目标,使得当时出现了众多的创新戏曲和实验改编戏曲。

随着戏曲编剧导演们对于戏曲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平衡的摸索卓有成效,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审美需求掌握更加精准,2000 年,张烈改编、谢安平导演的永嘉昆剧版《张协状元》应运而生。这是较为经典的一次改编,是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剧本改编。在这次改编中,改编者们在政府的支持之下,既保留了《张协状元》作为南戏的传统情节,同时又进一步对《张协状元》的剧情进行了完善,以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精神完善了《张协状元》在原版剧情之中的诸多情节矛盾之处。同时根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张协状元》中的部分情节进行了改动,详细改动在上文中已有论述。为了保证《张协状元》的永嘉昆剧版本能够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此次改编又进一步将《张协状元》的整体篇幅加以压缩,使得演出时间更短,更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从这次改编的种种举措可以看出,永嘉昆剧版本的《张协状元》是导演对于传统《张协状元》的扬弃,他们既保留了《张协状元》作为南戏的传统魅力精华,同时又将《张协状元》的剧情和演出方式改变为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审美的类型,真正做到了将传统戏曲和现代化社会融合,是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第一部改编深入、大受欢迎的作品,该作品荣获2002 年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奖励,被社会大众广泛赞扬。纵观1949 年以来的各类现代改编本《张协状元》,我们发现它们的改编与时代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各类《张协状元》现代改编剧本在不断创新突破,与时代共同进步。

注释:

①②温州市文化局编.温州南戏新编剧本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03.

③杨秋红《中国古代鬼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48 页。

④(清)李渔.闲情偶寄[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

⑤张烈.昆剧《张协状元》编剧随想[J].戏文,2001,(03):15-17.

⑥郭汉城.当代戏曲发展轨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02.

猜你喜欢
南戏昆剧状元
罗周昆剧创作论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