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申新纺织公司生产效率决定因素探究

2022-11-16 01:14孙正坤
丝绸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厂纱厂厂房

孙正坤

(清华大学 科学史系,北京 100084)

目前学界对荣氏企业研究的文章很多,笔者一篇关于申新纺织公司综述中对这方面的问题有过梳理[1],但是运用软硬件条件分析,来进行生产效率分析的文章很少,所以本文以此为研究方法,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核心除了探索设备数量外,还探究其他因素对纺织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将其分为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硬件条件指的是探求申新公司的纺织设备和厂房建设的相关问题;软件条件指的是探索公司的管理方式、福利等问题。本文以硬件条件分析为核心,并以软件条件为参考进行分析,以期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

1 抗战前申新纺织公司硬件条件比较研究缘起

本文选取的统计资料包含1934年7月国民政府“实业部”的申新纺织公司调查报告书,虽然这一调查资料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笔者利用当时报刊档案及其他史料对申新纺织公司的厂房及设备进行多重考察以确保考察内容更接近事实。申新纺织公司中一些公司附设布厂、线锭厂,但是一个纱厂的核心在于纺纱产业,附设布厂和线锭厂及其他单位是辅助的部门。所以,本文以纺纱效率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根据上海市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编制的《中国棉纺统计史料》中产量数据,本文将申新九家纱厂的细纱历年产量及每锭(台)生产产品的生产效率制成表1、表2,以便进行分析。

表1 申新纺织工业系统各厂细纱历年产量

表2 申新纱厂各厂纱机生产效率

笔者发现,在纺织品产量上,有些企业纱锭数与布机数并非完全相关,如申新二厂、六厂、七厂等厂设备数高但产量低。在申新纺织公司中,纺纱领域工作效率较高的有申新八厂、三厂、四厂,效率较低的有申新二厂、七厂,申新六厂虽较二厂、七厂总体稍高但效率并不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其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互相作用的。通过对各厂这两个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其厂房、设备、管理方式与之的相互联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评析。

2 申新纺织公司的九家纱厂建筑的比较

2.1 申新建筑概述

申新纺织公司的九家纱厂中的自建纱厂和收购纱厂由于建造时间不同,建造的材料和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别。较新的厂房建筑以钢骨水泥为主,老旧的厂房以砖木建筑为主。钢骨水泥建筑纱厂的环境相对较好,这种厂房较砖木结构的老厂房在生产及安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笔者将申新九家纱厂的状态进行总结,如表3所示。

表3 申新九家纱厂特征概况

2.2 建筑结构实力的比较

就纱厂而言,申新四厂、申新八厂及申新九厂都是新建筑,是申新纺织公司纱厂厂房中的佼佼者。申新一厂其纱厂的建筑以钢骨水泥建筑为核心,而且南厂厂房非常新,整体实力理应排在第四位。申新五厂的厂房均为钢骨水泥结构,且采光性好。申新五厂的厂房均为钢骨水泥结构,且采光性好。三厂同为钢骨水泥结构但是采光性一般,是其设计缺陷。五厂要比三厂好一些。申新六厂虽然均为钢骨水泥结构的厂房,但是申新六厂工厂面积大且厂房间距离较远,对其工务管理也带来很大的不便,且建造时间也相对较早,与三厂相似。所以,六厂不及三厂。申新纺织公司中主要的破旧企业为申新二厂、七厂:二厂北厂是老旧砖木结构厂房,南厂虽为钢骨水泥但也是相对较早的老式建筑。七厂的北厂纱厂是老旧砖木的厂房,南厂为钢骨水泥建筑。两厂的老旧建筑虽有整修,但是效果一般,因此申新七厂南厂的钢骨水泥建筑要优于申新二厂,七厂要优于二厂。综合来看,四厂、八厂、九厂实力并列第一;一厂排名第四、五厂第五;三厂由于采光性问题略逊于五厂,排名第六;六厂排名第七;之后分别是七厂和二厂(表4)。

表4 申新纺织公司厂房实力排名

3 申新纺织公司的九家纱厂的设备比较

3.1 设备实力数据比较

本文将1928—1937年的设备定义为“较新设备”,1918—1927年的设备定义为“老旧设备”,其余的都定义为“过于老旧设备”。根据申新纺织公司调查报告书及《荣家企业史料》等数据资料整理,结果如表5[9]所示。

表5 抗战前申新纺织公司各厂纱锭数新旧比例总结

3.2 纱机实力综合比较探析

首先,从表5入手对申新各家纱厂设备进行初步的排名设计。就纱厂设备而言,申新纺织公司各厂中纺纱设备最优秀的非申新八厂莫属,所有纺纱机都是1928—1937年的“较新设备”;四厂由于其“较新设备”占比48%,且无“过于老旧设备”排在第二名;虽然,一厂和五厂“较新设备”占比相似,但是五厂的老旧设备过多所以排在一厂之后;之后是二厂;虽然,九厂、三厂“较新设备”占比均为22%,但是,九厂老旧设备占比比三厂大,所以其必然排在三厂之后;末尾依次为六厂与七厂。

对于设备水平的评价不能把设备的新旧作为评判的唯一指标,还应考虑老设备的整备、维修及技术革新。同时新设备在企业的适应程度的问题都是对设备水平判断的重要指标,笔者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申新纺织公司设备状态考察

纱机方面以表5为判断依据初步得出排名结果为八厂、四厂、一厂、五厂、二厂、三厂、九厂、六厂、七厂,其中八厂设备的绝对性优势毋庸置疑。本文通过整理,将其他的8家纱厂重新进行对比。

申新五厂由于细纱设备已经全面改进,其运营良好。一厂与五厂设备的新旧程度也相差不大,但是一厂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设备改进,所以一厂不及五厂。四厂虽然没有过于老旧设备,但是总共大牵伸设备占3/4左右,并没有完全改进完成。申新五厂虽然大牵伸数占100%,但是“较新设备”占比逊于四厂。所以,综合看来申新四厂、五厂实力不相上下。

抗日战争之前,细纱设备全面大牵伸改造完成的企业除了申新五厂,还有申新六厂。申新一厂在1935年就大量订购了纱机的整理零件,在抗战前基本完成改造,但是没有对大牵伸设备进行改进,申新一厂“较新设备”占比较大,占一半左右。六厂虽然设备都得到了升级,但是“较新设备”仅占18%,所以笔者认为一厂要强于六厂。之前初判的时候,排在一厂之后的申新二厂无论是细纱机改造数还是“较新设备”占比都不及申新一厂,所以现在也依然要排在一厂之后。申新六厂已经基本整理完毕,且全面改进为大牵伸设备,申新二厂虽然“较新设备”比例要高于申新六厂,民国时期“实业部”的调查认为六厂的设备运营良好,但是二厂并没有完全升级为大牵伸设备,而且一些设备需要重新修理、整备。民国时期“实业部”的资料被很多人诟病贬低申新公司,但是在同一个企业中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二厂无论是新机还是细纱机的升级占比都远超申新三厂,而且三厂很多设备也需要修理、整备,所以申新二厂比申新三厂好。申新三厂的“较新设备”占比与九厂相同,虽然申新九厂“过于老旧设备”较多,但是根据民国时期“实业部”的调查表示申新九厂设备保全整理得当,运营良好。故申新九厂略强于申新三厂。七厂由于“较新设备”占比过低、“过于老旧设备”占比过高,所以排在最后。综上,申新系统纱厂纺纱设备排名如表7所示。

表7 申新纺纱、织布设备排名

3.3 厂房与设备对申新纺织公司的工作效率分析

由表1、表2可知,申新纺织公司9家纱厂中工作效率较高的就是申新三厂、申新四厂及申新八厂,除了1934年四厂刚刚开工出现效率特别低的情况外,其效率低的时候为0.75件/锭,最高的时候可达0.90件/锭,其他纱厂很少能达到这一效率。申新四厂、八厂这两家企业本身设备就相对优良,根据表1、表2分析得出其效率较高,但是申新三厂在设备和厂房都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效率却较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4 申新纺织公司软件条件探析

从厂房和设备整体实力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申新纺织公司中有两家企业尤为突出,这两家企业就是申新三厂及申新四厂。申新四厂突出是因为无论是厂房还是设备都很先进,但是申新三厂就不同了,它无论是在厂房还是在设备上都不优秀,生产效率却是申新纺织公司中的佼佼者,这一点是值得深入思考,本文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申新三厂管理制度的改革。

对于申新三厂管理制度的改革,本文认为集中于两点:第一,技术人才的变革;第二,建立劳工自治区。究其根本原因是其管理人才体系的变更,引进新的人才,这样新的管理思维才能注入企业之中。早期申新三厂的管理制度分为文场和武场,武场主要是负责产品生产的单位。大多纺纱厂的工头是老工人出身[15]。一个工厂里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老工人,而且他们把持着企业的大权,这必然会使企业生产效率无法有飞跃性的提升。荣德生和薛明剑等对申新三厂的技术人才进行了改革,即将技术熟练的老工人的管理体系改革为新一代的工程师制度。采用的人才多为受过教育的学生或有海外留学的工程师,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的“工作法”,并形成了新的技术管理制度。表8为申新三厂部分工程师的资料。

表8 申新三厂部分工程师资料(1936年前)

改革从1924年开始,首先是一个比赛,让工程师团队的人管理两万锭的老机,让工头们管理三万锭新机,比赛结果两组效率差不多,但工程师团队的纱锭数少,且设备旧。结果足以证明申新工程师的技术团队对于生产效率提升作用超越了工头制度。之后申新三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管理改革,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使得该厂发生了工潮和人事变动,之后改革也有了一些妥协,管理改革却在一直进行。推行新制度之后,该厂生产效率的确有所提升(表9)[9]164。至1927年,老派工头势力逐渐削弱,申新三厂的现代企业管理改革最终确定。

表9 申新三厂改革管理后纱机生产效能增加(1923—1926年)

如果说工头制改革为工程师制是对工厂实际生产方面的改革,那么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是申新三厂对工厂后勤方面的改革,这次改革使得申新三厂无论是生产系统还是后勤系统都开始步入了一个新式的管理体系。

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主要是对申新三厂进行教育、培训及后期保障的一个单位组织。同时,其有着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图1)。在该体系下,分别在每室、每组、每区及每村之中设置室长、组长、区长及村长,以有效管理全室、全组工友,在共同生活中达到自治的目的,从而使工余生活更有效率。自治区内设置自治法庭,推举公正人士办理劳工调节、审判、惩罚事宜,这些负责人都是工友们选出来的,为的是解决工人内部纠纷,如果解决不了,再上报自治区管理处[15-16]。

图1 申新三厂劳工自治区管理结构

申新三厂通过生产系统和后勤系统双重的改革,生产效率和员工的福利等方面提升很大,同时对缓解劳资关系帮助很大。不仅如此,申新公司还先后创办了职员养成所、机工养成所及女工养成所,为培养新式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后来申新四厂受到了火灾缘故,也开始全面效仿申新三厂进行改革,由于该厂设备先进使得其成为了申新系统的优秀工厂。所以,本文认为生产管理制度的革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超过硬件条件的提升。

5 结 论

依据以上的研究发现:1)在企业近代化过程中,厂房、设备是物质载体,技术是企业运营的基本条件,管理及员工福利设施是灵魂。硬件条件的优势确实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管理制度的革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甚至可能会超过硬件条件的提升。2)申新技术管理系统的改革根本上是人才体系的改革,后期管理系统的改革是福利设施和制度的双重变革,这两项改革不但使得整个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使得当时劳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3)1935年民国政府“实业部”对申新公司的做法确实落井下石,可能也存在蓄意贬低的嫌疑,但是它作为对申新9家纱厂之间高下的比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二厂纱厂厂房
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厂汽水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从“二厂”的全世界路过
当初小善救小厂 后来大厂反被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