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海政治地理研究”专刊序言

2022-11-19 03:09刘云刚
热带地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刊海南南海

刘云刚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亚洲地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2. 华南师范大学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地理学对于海洋的研究方兴未艾,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尤其如此。过去我们对海洋的地理认知比较偏重自然方面,海洋地理大部分是自然地理。对于海洋人类活动,我们的认知总体上不多,“渔盐之利、舟楫之便”仍是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事实上,随着20世纪以来海洋科技进步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海洋领土化趋势以及伴随的海洋人类活动增加已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是,沿用过去的陆地思维去惯性应对海洋治理问题,应对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这样的惯性思维已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海洋不同于陆地,海洋人类活动也不同于陆地国土开发,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对海洋开发、海洋治理的理解,加快对海洋人类活动的复杂性认知,重新审视在此之前已建立的知识体系。包括对过去西方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海洋治理观念和理论范式的反思,对非西方人类族群(特别是岛屿部落原住民)海洋治理观念和模式的挖掘整理,对几千年来中国及周边地区关于海洋治理的历史经验、思想方法的传承甄别,也包括对当下一系列海洋开发治理技术的理解,对依海用海群体的生产生活网络及其代际传承、对其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的调查分析等,这些研究工作在当下都是亟待推进的课题。

2012年十八大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说明我们已开始跳出陆地中心主义思维,开始重视中国海陆兼备的国土特性,直面约占全球70%面积的海洋世界,思考海洋开发、海洋治理的技术和策略。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多的海洋开发工程技术,也需要更多务实的海洋治理方略和对策。因此,我们团队近年来开始依托政治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累积成果,以环南海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多尺度视角展开针对南海海洋治理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受疫情影响,近年野外调查主要在海南地区,故专刊定名为“海南—南海政治地理研究”。

在海洋治理研究方面的成果,过去主要集中在国际法学、历史地理学、历史人类学、民族学、海洋规划等学科领域,地理学领域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本专刊在此背景下,一是汇集相关领域关于海洋治理、特别是南海海洋治理方面的最新成果,二是也想借此呼吁地理学界同仁更多关心和加入到南海海洋治理研究的行列。我们的想法与《热带地理》“特色化”的办刊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得到编辑部的大力响应,才有了本专刊的策划。

本专刊收录了16 篇学术论文和1 篇人物述评。其中不仅有来自地理学同行的杰作,也有来自经济学、政治学、民俗学、管理学、哲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文章。因此,论文的行文风格、语言组织、文献运用是非常多元的,这也成为本专刊区别于其他专辑的一大特点。这些论文在内容上主要聚焦于海南—南海的国土开发和未来发展,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扎实的实证和案例分析;既有宏观的统计分析和大数据运用,也有微观的调查访谈和具体的政策推演,还有针对具体人物的学术评述。根据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大致可将其分为4 个版块:一是基于飞鸟视角,主要运用统计、大数据等二手数据的环南海岛礁和地缘研究;二是基于爬虫视角,主要运用调查访谈等一手数据的南海渔民生活空间研究;三是基于批判性视角,主要运用理论政策推演方法的海南—南海治理政策研究;四是针对具体人物的学术评述“科海人生”。

第一个版块主要包括6篇论文,分别着眼于南海岛礁和地缘政治经济的不同侧面。长期以来,由于孤域、有界和边缘的地理特征,岛屿被视为矛盾的地理复合体,其矛盾性成为岛屿多样化身份的内核。本专刊推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南海岛礁评估分类》和《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解析》两篇论文,即分别着眼于岛屿的资源属性和主权载体属性。前者从自然和人文的多个维度科学评估了南海诸岛礁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对于科学规划南海资源,推动未来南海岛礁社会发展极具现实价值。后者通过对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隐喻类比的方法,从3个时期解析了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另有4篇论文《基于事件数据的南海周边主要国家地缘关系演化分析》《围绕南海问题的信息权力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南海制图的中美对比分析——基于批判制图学视角》《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集装箱港口网络体系与结构》从不同侧面分析了环南海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包括国家间的地缘关系、信息权力博弈,以及在此影响下的港口体系结构,为理解当前南海局势、避免战略误判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第二板块收录了5篇论文,大都是围绕着南海中“人”的研究,但就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的活动。渔民一直是海洋民俗学和人文地理学共同关注的对象,有3篇文章围绕着海洋渔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分别探讨了其海上流动性、家的情感体验和海神精神信仰。尽管切入视角不同,但都是对南海人海关系的深度管窥。当然,海洋社会有其不同于陆地的运作逻辑和规范,想要获得这些对于海洋及海洋社会文化独特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民族志研究,期待更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做出回应。二是人的安全。《中国海洋旅游安全事故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作者克服了海洋旅游安全数据匮乏的困难,对全国尺度的旅游安全事故的时空格局进行可视化,有力地支撑了海上安防监管工作。除近海外,专刊中《南海海上搜救困难性评价》一文解决了当前海上安全领域中有关远海搜救困难性评价研究不足的问题。作者深入阐述了南海海上搜救的困难、安全风险,识别出较高风险的搜救区域,为相关搜救机构制定有效的应急方案提供了具有可操性的政策参考。

第三个版块海南—南海治理政策研究共收录了5 篇论文,包括两篇讨论海南自贸港发展的实证性论文和3篇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性文章。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既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在全球治理语境下中国积极重塑环南海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举措。《批判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国家品牌实践——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一文提供了一个新颖视角,国家品牌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本体安全感”,自贸港代表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良好意愿和大国风范。但在海南自贸港的品牌化建设中,国家叙事的传导路径与受众情感的反馈路径的“脱节”也给国家品牌营建带来新的挑战。当然,无论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还是构建南海海洋共同体,其地理位置都在南海,南海的地理位置举足轻重。然而,目前有关自由贸易港建设和经济共同体的研究汗牛充栋,但鲜有以一国自由贸易港与海洋区域桥接的整合研究。《自贸港发展与海南—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文弥补了这一缺憾。作者将海南自贸港发展置于宏观的海南—南海战略性地理空间内,从文化理念、规则制度和行为利益等方面深入思考,对推动海南—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

理论思辨是本专刊的另一个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论南海海洋治理——基于墨家哲学在新型国际关系上的嵌入》一文便是立足于中国哲学审视地缘政治,从墨家哲学中萃取智慧,为南海海洋治理的地缘政治思想本土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与之呼应的是《论海南参与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定位及路径》一文,通过梳理和界定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从整体透视南海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海南在空间、功能和角色上的定位。当然,南海命运共同体与海洋强国互为表里,建设海洋强国与领导人的“蓝色信念”密不可分。专刊中《建设海洋强国的政治学解释——基于注意力配置的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海洋观是历代领导人充分借鉴中外海洋历史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国际海洋政治演变规律,认真总结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情怀。

专刊最后一篇文章是刘南威教授撰写的《韩振华对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重要贡献》。韩先生是中国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了科学论证南海诸岛历史主权,向世人解释南海诸岛归属的真相,以韩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不仅爬梳剔抉中国古籍,融汇国外南海文献,还出海进山亲履海南和西沙群岛详勘,在短时间内打开了南海疆域研究新局面,为后世留下许多历久弥香的学术经典。以古为鉴,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南海地理学人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对当下南海研究尤具现实意义。

展望新时期,诸多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未来的海南—南海发展判断面临更多困难,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南海海洋国土治理亦需要更多审慎而扎实的学术工作支撑。新时期的海南—南海政治地理研究是一项复杂、充满挑战但极有趣的课题,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跨界合作,需要发挥多领域学者协同攻关的合力。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范式、话语体系乃至论文发表的格式要求都有差异,实际上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绝非易事。因此,这里要感谢参与本专刊的各位作者,放下门户之见,贡献精彩、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也要感谢参与本专刊的各位审稿人,感谢《热带地理》编辑部的贡献,希望本专刊对未来的海南—南海地理研究的精进有所助力。以上,仅此为序。

猜你喜欢
专刊海南南海
南海超级巨无霸——“深海一号”
特种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专刊
南海明珠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忍不住想打扰你
《考试与评价》英语七年级专刊2020年第1—6期出版计划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