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22-11-19 21:11尹有菊
读与写 2022年34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文本初中语文

尹有菊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00)

写作是对内心感受、情感情绪进行倾吐的过程,需要深厚的语文知识作支撑,还需要具备灵活、发散且深刻的思维,可以反思写作倾吐内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写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影响,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素养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难以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对作文的谋篇布局、行文脉络等的构想不足,且缺乏写后修改的良好习惯。学生此种写作学习现象也反映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引导、强化与指导,进而导致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探寻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契机,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1.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其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主导,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压抑的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活动、单一的教学方式,再加上缺乏写作情境创设,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写作学习的负面情绪,降低学生对写作课堂的参与度,进而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其二,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方法的启发、引导,倾向于直接为学生呈现好词好句、写作范文,忽视学生自主汲取、建构写作知识的内在需求,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解读产生较大的依赖心理,从而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其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未能意识到训练及强化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此种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式,难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表达自己的写作立意,且对语言材料的组织、语言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进而导致学生写作素养发展缓慢;其四,阅读与写作融合度不足是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通常将阅读与写作视作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导致学生阅读体验不深入、写作中缺乏对阅读知识及技能的迁移,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其五,写后修改环节缺失。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为学生布置课下写作任务,学生写作后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及评价,指导学生修改,但大部分学生在缺乏教师的监督下随意修改作文,未能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及方法,导致写后修改流于形式,无法助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1]。

2.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

2.1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忽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写作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写作活动内。为解决该问题,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写作情境。情境是指教师引入的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及趣味性的场景,学生与情境进行交互,从中提炼自己所需的信息、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产生高涨情绪与饱满情感、强烈的学习动因,进而获得写作启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写作情境要契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认知发展规律及兴趣爱好,紧密结合所讲授的写作知识及技能,通过语言情境、多媒体情境、情感情境等引发学生求知欲、写作欲望,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并让学生主动进行写作尝试,以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2]。

例如在“尝试创作诗歌”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语言情境:诗歌是世界上美丽的花朵,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璀璨的明珠,素有“文学之母”、“语言钻石”之美育的诗歌尽显语言之魅力,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以诗情画意的语言激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写作主题。在学生情绪高涨知识,教师顺势呈现视听情境:播放余光中《乡愁》配乐朗诵音视频,让学生体会诗歌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自然而然地形成浓厚的诗意,在课堂上营造诗的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创作及表达上。

此种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策略可以在课堂伊始便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将诗歌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以自己的语言仿写诗歌、创造诗歌的内在动因,对于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大有裨益。

2.2 积累写作素材,奠定学生写作基础。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能够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写作是一项综合性与创造性的活动,不仅依赖于学生浓厚的写作学习兴趣、强烈的写作与表达动因,还依靠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写作素材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多空间汲取写作素材,结合自己的写作主题、需求及写作风格等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筛选及加工处理,将写作素材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方式及写作手法,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导,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写作思路更为开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方式十分多样,重点在于激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眼睛,调动学生创造美的信心,并非将写作素材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引领其在生活、学习中深挖写作素材[3]。

例如在《观点要明确》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信息技术利与弊”这一话题,从两大方面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其一为关联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学习及生活内自己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身边的同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或困扰,如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资料真伪难辨;交往—利用信息技术交朋友—身份难界定等,学生回忆自身生活经历的过程便是于生活内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其二为应用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播放新媒体平台上体现信息技术利与弊的短视频,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多元化观点,找出论证观点的句子及案例等,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逐渐形成自己清晰的观点,善于从现象内提炼写作素材。

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后,学生会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素材,所写出的作文有理有据、内容详实、逻辑严谨,以此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2.3 发散写作思维,提生写作构思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写作过程复杂、环节众多,大部分学生在面对写作主题时会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写作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不足。实际上,写作过程只有两大环节,即“写什么”、“怎么写”,前者需要学生的写作立意思维,后者则需要学生的立意表达思维,其中表达立意一般通过结构,即材料的组织予以实现,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构思及谋篇布局,学生结合“写什么”以灵活组织结构及材料,由此学生的写作思维活动才能被打开,学生的写作便有了思维的支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及强化,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写作知识及写作技能的介绍,以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写作智慧,让师生、生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帮助学生逐步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降低对教师讲解、范文的依赖,转而从自己个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以此通过训练、发散学生写作思维逐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语文教学目标。例如在《议论要言之有据》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习成绩是否最重要”主题开展辩论塞活动,按照学生观点将其划分为正反方两队,引导学生在提出、论证本队观点的同时预设对方可能提出的反驳理由,并针对其反驳理由进一步列举案例、引入名言等做出辩论。在辩论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激发,运用多种论证方式以确保自身观点的说服力,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做到有理有据。在辩论赛结束后,教师请辩论双方代表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可以谈一谈对方提出的新颖观点、难以反驳的理由等,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在辩论赛中的收获、感触及体验等进行议论文写作。

经过思维的碰撞、发散,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能够深刻论证、多角度论证,保证自身作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切实解决学生写作内涵浅显、空洞乏味的问题,可见发散学生写作思维对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2.4 重视读写结合,发展学生写作素养。读写结合是契合新课改理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正如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部分初中生在写作时难以调动自己语文知识的主要原因便是在写作前缺乏深厚的阅读基础,亦或是在阅读过程中未能有意识地汲取文本内精妙的语句、贴切且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颖的观念以及独特的美学思想,没有将阅读知识及技巧迁移至写作中的能力,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内容空泛、情感空洞。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一体化,在写作活动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内涵深刻、情感细腻且真挚的阅读素材,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内化吸收语文知识,建立阅读与自身写作思路的关联性,再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阅读体验、感悟及收获,将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也读中把握文本结构及脉络,理解文本内容及逻辑思维,在读写结合中建立写作思路,融入自己的情感[4]。

例如在《学习缩写》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多体裁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从宏观上把握好文本体裁的特点、基本要素及结构,如小说一般包括环境、人物及情节三大要素,不同要素起到不同作用且缺一不可;记叙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素,要素间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且有着一定的记叙顺序等。学生在掌握文体特点后,教师顺势指导绘制思维导图,提炼出文本内体现各类要素的重要词汇及语句,帮助学生把握好初中阶段所需学习的文本体裁。接下来引导学生缩写文本,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在缩写中需要保留文本的要素,对照思维导图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体现出要素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缩写技巧。由此可见,实行读写结合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5 注重写后修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修改是写作中的关键环节。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老舍在《我怎样学语言》中也强调:“作者对自己的宽大便是对读者的不负责。”初中生在写作中若无“读者”意识,忽视对自身作文的修改、润饰,便会对写作产生应付的心理,将写作视作一项任务。而教师鼓励学生间交换阅读作文,相互提出意见及建议,检查作文内不通顺的语句、错误的用词、不合适的修辞及表现手法,反复阅读后对作文的谋篇布局、行文思路等进行优化,能够让学生形成“读者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写作习惯。不仅如此,学生间的相互阅读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自身努力及同伴支持下,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写作内容愈加丰富优质,将使学生获得成功、满足的写作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及积极性。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写作后学生的自我改进、生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着力点[5]。

例如在《学习改写》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改写技巧、对文本进行改写后,开展集体评价修改活动。先指导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改正其中的错别字、不通顺语句。在请学生间交换作文,采用批注的形式提出建议。最后,学生结合自评、相互评价、对同伴作文的阅读感受,再次审视自己的作文,补充语言细节以体现自己改写的立意、内容,合理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改写内容更加生动,借鉴同伴的写作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学生写后的自主与相互修改,促成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强化学生的作文修改意识,让学生在写作中不仅可以灵活组织语言、个性化表达,还能够以修改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价值。

3.结论

总之,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意义深远。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写作兴趣的培养、学生写作素材积累不足、缺乏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及强化、读写结合不够深入、写后修改环节缺失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开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优化、改进写作教学方式,加强对写作知识及写作技巧的介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素材储备、打开学生写作思路,进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文本初中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满腹狐疑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