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与施工监测分析

2022-11-20 14:04烟文磊
交通世界 2022年25期
关键词:陷性灰土冲压

烟文磊

(广平县交通运输局,河北 邯郸 057650)

0 引言

在公路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具备低压缩性的特性,遇水后强度快速下降,产生较大变形,易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基结构坍塌。为保证路基工程质量,需对湿陷性黄土路基采取有效处理技术,保证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承载力、干重度等各项物理指标达到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提高路基结构稳定性。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全长16.525km,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路基宽21.5m,设计速度80km/h。工程区域在多个地段分布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地质勘测分析表明,绝大部分黄土层的湿陷系数大于0.03,整个路段属于中等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会引发路基不均匀沉降,本工程在湿陷性黄土处理中针对不同路段具体采用三种处理技术,分别为强夯处理、冲击压实处理和灰土挤密桩处理,达到了良好路基处理效果。

2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与施工监测

2.1 强夯处理技术

本工程在K1+400—K2+500路段采用强夯施工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具体施工技术方案如下。

2.1.1 施工准备

(1)在施工前开展施工技术交底,明确强夯加固的施工目的,向施工人员交底清楚夯击点、施工参数、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等[1]。

(2)根据强夯施工需要做好场地三通一平的准备工作,组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入场;修筑机械设备进出场的道路,要求路面具备一定强度,留出足够的净空高度,方便夯击机械设备作业。

(3)强夯施工机械配备如下:2台20t履带吊;2个20t夯锤;2台20t脱钩器;2套20t龙门架;2台DSDC240水准仪;2个塔尺。施工前安装调试施工机械设备,就位吊车、强夯主机、夯锤;吊车调整臂杆角度,控制在70°~75°。

2.1.2 强夯技术要点

(1)强夯路段采用2遍点夯+1遍满夯方案,夯锤重为20t,点夯落距分别为12.5m、7.5m;点夯第1遍、点夯第2遍和满夯第1遍的夯击能分别为2 500kNm、1 500kNm、1 000kNm,每点夯击二次,夯锤印搭接到锤底面积不小于1/5;在第1遍点夯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第2遍点夯,确保有足够时间消散土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在稳定地基土后再继续点夯。

(2)夯击布点采用等边三角形,点距为4.0m;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夯击次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在50mm以内,当单击夯击能在4 000~6 000kN·m时的夯沉量应为100mm[2];夯击时不得使夯坑周围出现过大幅度隆起,避免因夯锤击入过深而影响正常起锤。

(3)强夯前清理施工区域范围内的杂物,控制夯击点与地表障碍物、地下障碍物、空中障碍物之间的安全距离。当夯击能为1 000~2 000kN·m时,地表障碍物与夯击点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20m;空中障碍物与夯击点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8m,地下障碍物与夯击点的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0m。当夯击能为2 500kN·m时,适当增加安全距离。如果施工作业区域内分布高压输电线路,则要在提前采取保护措施之后才能继续强夯施工。

(4)测量夯锤螺距、锤顶面标高,确定单机夯沉量,控制夯击点中心位移偏差,不得超过150mm;夯击过程中测量夯坑底倾斜度,当倾斜度超过30°时,要填平夯坑,再夯击此处[3]。在夯击第1遍后整平场地,测量标高,重新布置下一遍夯击的点位,直到最后一遍满夯施工完成;在满夯时,采用低夯击能全面夯击路基。

(5)加强强夯质量控制,强夯定位放线控制点的位移不得超过20mm,夯击点中心位移控制在150mm以内,夯点放线与设计值的偏差控制在50mm以内,夯锤就位误差控制在50mm以内[4]。

2.1.3 施工监测

(1)探井取样监测。分别在未处理区域和已强夯路基下方各挖一个探井,取样分析干重度变化。施工监测结果如下:地表以下4.6m深部位干重度提升幅度最大,强夯前为13.24~14.51kN/m³,强夯后提升至16.44~18.95kN/m³,平均干重度提升幅度为30.41%;地表以下7.6m深部位的压缩模量提升幅度最大,强夯前为4.85~9.52MPa,强夯后为11.17~13.74MPa,平均孔隙比提升幅度为40.47%。根据施工监测数据表明,7.6m深以上的土体基本消除湿陷性。

(2)静力触探监测。在未处理的区域和强夯后的路基上各取一处实施静力触探,监测强夯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效果。监测结果如下:6.0m深强夯后的比贯入阻力值范围在45×102kPa~130×102kPa之间,平均值为98.41×102kPa,未处理区域的比贯入阻力值范围在15×102kPa~25×102kPa之间,强夯后的比贯入阻力值提升幅度为140%~300%。7.6m深的强夯区域承载力达到3.12×102kPa,由此可见深7.6m以上的土体基本消除湿陷性。

2.2 冲击压实处理技术

本工程在k8+200—K9+100路段采用冲击压实施工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以降低工后不均匀沉降。具体施工技术方案如下:

2.2.1 施工准备

(1)施工前测量放样,整平施工场地,在场地上用白线划出碾压路线。

(2)冲击压实施工机械设备配备如下:1台YCT2a型冲击式压路机;1台FC3aa型挖掘机;2台Y214G型压路机;2台T-12a型推土机;6台20t自卸车;1台5 000L洒水车;1套DSZ3水准仪。

2.2.2 冲压施工技术要点

(1)以路基中线为界,布置冲压车道,用于冲击压实,共冲压30遍,冲击碾压速度为12km/h。冲压前,每10m测量一次左右两侧的高程和干重度;冲压时每10遍整平一次地基,检测一次压实度,冲压20遍后检测干重度[5]。用水准仪测量车道下沉量,用核子密度仪测量压实度。

(2)施工现场就位平地机、洒水车,在达到冲压遍数后用平地机刮平地表。冲压按照先边缘、后中间,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的顺序施工,轮迹重叠控制在1/3左右,确保轮迹全部覆盖到地基表面。

(3)由于冲击压实面会形成波浪状的峰谷形态,所以要将单双遍作为冲压单元。在双数遍冲压施工中改变转弯半径,交替单双两边冲压的波峰与波谷,保证均匀压实路基,不会出现漏压问题[6]。在冲压施工中,当路基表面出现凹凸不平阻碍冲压机械行进时,应先用平地机处理凹凸不平处,再继续冲压。

(4)冲压作业时检测路基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偏低时,应使用洒水车向路基土洒水,降低冲压产生的扬尘,待实测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后再继续冲压施工。冲击施工后,用振动压路机碾压2遍,刮平凹凸的基面。

2.2.3 施工监测

(1)施工前监测。在试桩区布设人工探井,共4个,井深要大于地基加固深度2~3m,在离地面20cm、60cm、100cm、140cm处各取一次土样,在离地面1.5m以下每间隔50cm各取一次土样,开展湿陷性试验,确定该区域的湿陷系数;在场地内进行击实试验,计算出最佳含水量;冲压前检测地面以下20m处的天然干密度,在冲压线路左、中、右布设间隔点,检测路段密实度[7]。

(2)沉降量、压实度监测。检查冲击压路机的行进速度,每冲压10遍检测一次下沉量、压实度,其中压实度用核子密度仪监测,下沉量用水准仪监测。在桩号K1+550、K1+650、K1+750处各取2个监测点,监测冲击20、30、40遍的沉降量和压实度。根据监测结果显示:碾压20遍的沉降量在12~16cm范围内,压实度为83.5%~85.2%;碾压30遍的沉降量在13~18cm范围内,压实度为90.1%~95.5%;碾压40遍的沉降量在15~21cm范围内,压实度为96.1%~96.5%。检测结果表明,当碾压遍数为40遍时,能够达到路基压实度要求。

(3)干重度变化监测。在冲压30遍后,冲压前后15cm深的干重度从12.41kN/m³提升到13.24kN/m³;冲压前后60cm深的干重度从14.23kN/m³提升到17.80kN/m³;冲压前后80cm深的干重度从13.81kN/m³提升到17.805kN/m³。80cm以下深度的干重度前后变化幅度较小,表明冲压处理地基的有效深度在60~80cm。

(4)探坑取样监测。在冲压前后的路基处探坑取样,分析判断土质湿陷性是否消失[8]。监测结果如下:表层15cm深的部位干重度提高幅度为20%~24%,30cm深的部位干重度提高幅度为12%~18%,80cm深的部位干重度提高幅度为4%~6%。与干重度变化幅度相反的是压缩系数,80cm深的压缩系数减小幅度49%~71%。根据监测数据表明,80cm深的土体湿陷性基本消失。

2.3 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

本工程在K7+150—K8+100路段采用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以保证路基压实度达到质量要求。具体施工技术方案如下:

2.3.1 施工准备

(1)施工前熟悉施工图纸、地质勘察报告、土工试验报告、地下管线分布图等资料,根据所掌握的工程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规划安排所需的施工材料,配置相应机械设备。

(2)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画出桩位图,标识打桩顺序,明确桩长、桩径、填料性能指标等参数。合理规划施工现场作业区、施工区、材料场地、水电区等,保证施工有序开展。

(3)编制施工质量保证技术措施、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根据施工进度安排人、机、料进场,要求所有施工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清除地面上的杂物,处理地面上的浅层坑槽,整平施工场地,方便机械设备运行。对控制基准点进行复测,确定控制桩、桩位中心点的位置。

(5)当施工现场的实际土质情况与勘察报告中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时,要采用试验桩施工工艺进行成孔、夯填试验,根据试验桩出现的缩径、回淤、塌孔、贯入度反常等问题提出处治措施。如若处治措施达不到预期效果,则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6)准备灰土挤密桩施工机械设备,具体包括:1台沉管成孔桩机;1套拌和设备;重量为100kg的夯锤。

2.3.2 施工技术要点

(1)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方式,灰土桩距1.1m、1.5m,桩径0.4m。灰土桩材料为消石灰、土,体积配比为2∶8。

(2)在成孔施工中控制地基土的含水量,检测桩孔中线点偏差,不得超过桩距设计值5%;桩孔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5%,桩孔深度不得小于5m。成孔后检测地基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小于12%时,对地基土增湿。

(3)成孔与孔内回填夯实要间隔施工,一般间隔1~2排孔。在孔内回填材料前,夯实孔底,采用分层回填夯实方法,要求孔底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用夯锤回填桩孔,夯锤直径小于桩径12~15cm。在成孔内分层填入灰土,分层夯实。回填材料采用粉质黏土、石灰,石灰消解3d后破碎处理,最大粒径不超过5mm,灰土拌和均匀后回填。

(4)在回填夯实过程中,如果发现地基土质与勘察资料不符,可能会对回填夯实造成影响时,则要立即停止施工,采用有效处理后再恢复施工。

(5)检测桩体材料压实度,要求不小于0.97;检测桩间土压实度,要求不小于0.93。

2.3.3 施工监测

施工后开展复合地基承载力荷载试验,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分逐级增加荷载,终极荷载为5 500kPa。施工监测结果如下:桩心距1.1m的灰土挤密桩地基承载范围为191~224kPa,沉降量平均值为13.6mm,湿陷起始压力为208Pa,变形模量为15.7MPa;桩心距1.3m的灰土挤密桩地基承载范围为189~213kPa,沉降量平均值为13.4mm,湿陷起始压力为208Pa,变形模量为15.5MPa;经过灰土挤密桩处理后的路基与处理前土体相比,桩心距1.1m、1.2m的地基承载力分别提高160%、154%,湿陷起始压力分别提高172%、169%,其湿陷起始压力大于承载力值,表明处理后的土地基本消除湿陷性。

3 结语

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中,要根据施工场地、施工设备、施工成本等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路基处理技术,以保证路基处理效果。经过施工监测数据表明,强夯、冲击压实和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都能够有效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基本消除土体湿陷性,减少因路基沉降产生的公路工程整体结构破坏。

猜你喜欢
陷性灰土冲压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面向冲压工艺过程的软件设计
飞机钣金件冲压成型工艺研究
灰土挤密桩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宋志浩作品赏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措施探讨
公路工程灰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737NG飞机冲压空气系统原理与故障分析
开远灰土寨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