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演进下的图书馆数字赋能策略研究*

2022-11-20 15:55郑红京王小兵文庭孝李友良
图书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

郑红京 王小兵 文庭孝 李友良

(1. 湖南工学院图书馆 湖南衡阳 421002;2. 湖南工学院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3.中南大学 长沙 410083;4.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湖南衡阳 421002)

随着用户学习方式、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改变,在全球众多研究型图书馆的主导和提倡下,开放获取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建设模式应运而生。开放获取考验的是图书馆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和技术驾驭能力,包括观念、技术、方法在内的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与配置[1]。图书馆开放获取动态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的增加、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网络资源的开放与整合、线上资源服务的创新、机构间的合作共建。数据挖掘、组合转化和访问使用作为图书馆开放获取的核心,研究图书馆数字赋能策略是发展趋势。数字赋能是在“理念—技术—平台—实施”等层面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是一种资源整合与保存行为和措施,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多元拓延和新形势下的新发展[2]。数字赋能推动图书馆开放获取发展,强调资源主动保存与开发,借助技术驱动、资源聚合、协同关系重构、集成管理、能量循环递增等机制促进图书馆的资源开放获取生态融合,创新了图书馆资源建设赋能技术平台,拓展了图书馆资源开放获取路径。

1 开放获取现状概述

开放获取(OA)作为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学术传播机制,尊重作者知识产权,免费提供学术研究成果[3]。开放获取的信息资源类型包括学术期刊、电子印本、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标准、多媒体、数据集、工作论文、课程与学习资料等。开放存取资源大部分都是通过同行评议的,质量与传统学术资源一致。《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指出,开放获取旨在实现信息通畅、免费共享,允许用户通过浏览、下载获取[4]。我国开放获取研究始于2004 年,刘廷元等介绍了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模式[5]。季燕江认为开放获取是学术出版的新模型[6]。初景利认为开放获取对读者、教师和学生、图书馆、普通公民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刘廷元、李麟、魏蕊等先后对国内外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5,7-8],并指出了开放获取中的新发展[4]。蒋永福分析了开放获取出版的概念、模式、影响与前景[9]。黄凯文论述了科学信息开放获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0]。曾建勋等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的机遇与挑战[11]。孙梦佳等对我国国际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12]。宗兴慧等对全球图书馆开放获取与开放内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13]。何慧敏对公共图书馆参与的学术图书开放获取版权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14]。陈莉对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放获取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15]。开放获取受到图书馆界广泛关注。图书馆作为开放获取的重要参与主体,对OA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和揭示,以知识搜集、分类、组织与提供等路径在OA 资源建设和服务中体现数字赋能新意义。

2 开放获取服务模式

国内外开放获取服务按提供者的运行维护方式,主要有五种模式[7-8]。

(1)传统出版巨头混合开放获取型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主要采取传统订阅+开放获取APC 的混合出版模式。由于传统出版巨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出版份额,混合开放获取型模式是目前开放获取的主流形式。如爱思唯尔(Elsevier)在2006 年启动混合开放出版项目,已拥有300 多种完全开放期刊和1 700多种混合型开放期刊;而威利(Wiley)拥有的完全开放或复合开放期刊数量达到了1 400 种。

(2)传统出版巨头转型协议模式。包括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Natrue)、爱思唯尔、威利等在内的全球知名学术出版巨头与政府、全国性科研管理机构、学术机构联盟、图书馆等机构和组织进行谈判,通过谈判,定价模式由传统订阅+开放获取APC 改为以开放获取服务费核算。2020 年1 月,施普林格·自然与德国达成了开放获取转型协议,其旗下的1 900 多种OA 期刊收录了德国700 多家研究机构的学者论文并实现开放获取。该协议采用“出版和阅读”(Publish and Read,PAR)模式来计算费用,即出版商只收取出版费用,不额外收取订阅费,每篇收取2 750欧元[11]。转型协议模式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出版巨头和科研人员、政府、科研管理机构、图书馆等之间的矛盾。

(3)新生单一OA 期刊模式。主要是由高校、非营利性学术出版者、专业学会等机构和团体出版的新生数字版OA 期刊。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De Gruyter Open 在2017 年创办完全开放期刊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12];中华医学会与Wolters Kluwer Health 联合出版我国母胎医学领域第一本英文OA期刊——《母胎医学杂志》[13]。新生单一OA 期刊模式打破了出版巨头垄断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局面,但少部分低质量开放获取期刊以牟利为目的,缺少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和程序,不考虑论文质量,只要作者付费即出版。针对此种情况,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加强管理,设置“掠夺性期刊”黑名单。

(4)知识仓储库模式。主要指政府、全国性的专业学会或协会、高校等科研机构组建的知识库,主要包括学科仓储、机构仓储两种形式。如各大高校自建的机构知识库、学位论文库、特色资源库等,我国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创办的“材料期刊网”就是材料、冶金方向的期刊知识库。知识仓储库不仅收录某一学科方向或某一机构的论文文献,也收录相关的科研实验数据、多媒体课程资源、学术报告等灰色文献。知识仓储库开放获取模式有利于获取全方位的科研信息,但其中有较多资源是没有出版的,这部分资源的学术价值还需要甄别。

(5)开放获取平台模式。开放获取平台通过整合某个国家或全球的开放获取期刊,对收录的期刊目录乃至全文内容进行提示。国外较为知名的开放获取平台有瑞典的DOAJ、英国的Cogent、美国的PeerJ 等。国内有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的Socolar 开放获取资源平台、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

3 开放获取演进下的图书馆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digital empowerment)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运用背景下,通过识别、过滤、采集和整理用户需求的数字资源,最终实现自身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服务的增值过程。数字赋能延伸、发展或具化了“赋能”的内涵,依托智慧互联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网络,图书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知识服务业态,进一步延伸开放获取下的知识服务覆盖范围,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指导用户,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其信息素养,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赋予图书馆服务的能力,通过数字化工具对用户进行赋能,为用户创造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体验,使更多用户能够获取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基础信息,同时为其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环境中及时发现、有效筛选、便捷获取可信、可用的知识资源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其数字化生存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发挥图书馆弥合数字鸿沟的赋能作用。

4 多方协同下的图书馆开放获取机制构建

数据库列表链接及资源导航链接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揭示开放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揭示的开放获取资源数量少,趋同性高,网络开放获取资源挖掘整合水平有限,缺乏科学分类,机构知识库建设发展差异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赋能服务可从开放获取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两个通道探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调研各层级用户的服务需求,从学科、课程等维度组织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据各个用户群体的服务需求和行为特性开展分层服务;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开放获取协同机制,有效衔接异构资源技术参数,整合资源平台,简化检索流程,提高开放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稳定性,彰显在开放获取中的数字赋能。

4.1 开放获取整体框架

开放获取整体框架由OA 资源提供层、支持层和集成利用层构成。如图1 所示。

图1 图书馆开放获取整体框架

4.1.1 OA 资源提供层

即资源开放获取来源与渠道,由预印本平台、图书馆、出版商和数据中心等构成,在开放获取资源提供中作用各不相同,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开放获取资源提供。其中数据中心主要通过开放资源,为研究提供科研数据;出版商主要通过付费提供优质科研资源;图书馆为信息交流与传播中介,保障开放资源有效获取;预印本平台通过提前公开未出版的研究成果,共享和交流开放获取研究成果。

4.1.2 OA 支持层

即科研资助机构通过立项的形式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提供资金,倡导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主持或参与各领域各类项目,扶持其研究成果转化并鼓励对外发布。资助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维持科研活动正常进行,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是项目的完成者,是OA 资源的生产者。图书馆利用搜索引擎获取其公开的研究成果,按照成果的呈现形式整理归类提供给用户。

4.1.3 OA 集成利用层

即OA 需求者和用户,通过开放集成平台,及时有效获取数据资源,了解研究现状,寻找关键线索,探索研究方案和措施[16]。图书馆是开放集成平台的开发者,通过制定开放获取政策促进知识成果和用户之间的传递与交流。

4.2 开放获取主体分析

4.2.1 主体层级与跨层级间的协同机制

资源提供层、支持层、集成利用层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实现多方共赢,有效提高资源开放获取效率。如图书馆与出版商相互配合,可以实现资源生产与传播之间的融合与共赢。出版商可通过图书馆向用户开放资源,而图书馆可利用开放资源,通过自身的快捷通道,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种服务。

4.2.2 开放获取与应急开放获取协同机制

图书馆开放获取协同机制不仅要满足教学、科研需求,还需要考虑应急状态下的特殊需求。这就需要建立突发危机情境下的开放获取协同机制和开放获取应对预案。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确保应急渠道有效发挥作用。在OA 资源搜集、整理、更新、维护等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校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开放获取政策,开发提升数据可查找、可访问、互操作、可复用的标准(元数据标准、标识符等)和工具,通过多方协调促进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实现开放获取。

4.2.3 多主体协作共建开放获取集成服务平台

预印本平台、出版商、图书馆和数据中心作为OA 资源提供方,需要统一标准,提高多源异构科研资源集成效率。出版商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期限,为科研人员提供开放获取资源,促进应急后续研究和经验总结;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实时交换,加强科研数据交流与共享,以降低科研成本;图书馆集成服务平台收集来自多主体提供方的科研资料,并按学科和专题进行分类集成,筛选提供科研人员所需的相关资源[17]。

4.3 开放获取平台构建

针对用户对相关的数字平台体验感不佳、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有限等情况,图书馆应从多角度考虑用户需求和特点,以实现从开放获取平台方面对用户进行更好的数字赋能。具体可从平台设计、技术培训和跨学科合作角度为用户赋能,提升用户的能力和信心。

4.3.1 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

知识结构不同的用户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图书馆在构建开放获取平台时,应当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设定不同平台登录角色,使其获得与自身数字技术能力匹配的交互界面,提升用户体验;或设置用户定制化功能,比如为数字能力有限的用户提供操作步骤简单的工具或平台(如无须编码),配备操作指南以供使用。

4.3.2 设立在线讨论社区供用户交流体验

数字时代的“技术补习”是强化数字赋能的可行途径。图书馆在开放性的在线数字平台建立在线讨论社区,针对用户开展数字技术的普及讲座,增强用户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了解和操作能力,从而促进这部分用户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研究。

4.3.3 整理发布免费开放的学术资源

用户获取在线资源受到相应访问条款的限制,一定程度降低了用户获取资源的效率。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出版商协商,争取开放资源的临时访问权限,并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以数据库导航、数据库列表、电子期刊导航、电子期刊列表、免费网络资源、特色资源等资源列表栏目丰富开放获取资源组织揭示情况和其位于网站目录的层级,为用户提供统一便捷的访问途径。

4.3.4 设置数据库列表及资源导航链接

揭示方式有:在图书馆网站上通过列表或链接方式将数据库进行库名排序,对资源的文献类型和学科专业进行导航以达到查找目的的浅层次资源揭示;将出版刊物作为资源描述对象,通过提供出版刊物网址链接实现在线查询检索的较深层次资源揭示;根据不同需求对资源直接进行一站式全方位检索的深层次揭示。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建设专业的机构库(教学视频、课件资源)、科研成果库、优秀毕业论文文献库等,将这些自建资源共享成为开放获取资源,同时推送其他免费的数据库资源,整理学术出版社平台限时免费的教学参考书和教材,通过主页、微信公众号及有关应用程序等渠道宣传在线资源远程访问途径,发挥其数字赋能作用。

4.3.5 提升数据收集、挖掘、分析、管理等能力

增强图书馆员技能培训,提升开放获取知识服务能力;吸引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图书馆的数据生态建设,实现数字化资源内容分类、智能管理与智能评价,经过统一检索—知识关联—智能推送的流程,对开放获取资源深入剖析,形成多个维度的知识导航体系,建设多个主题知识库,做到分类科学、设置合理,满足用户全面系统获取知识的数字赋能需求[18-19]。

5 开放获取下的图书馆数字赋能实施策略和路径

5.1 作为数字赋能主体,为用户按需提供数据收集渠道、数据处理工具、数据利用方案

5.1.1 知识获取中的数字赋能

信息环境的改变导致用户知识的获取方式和难度发生了变化,需要无障碍从外部海量碎片化、开放的数据中搜寻和获取自身所需。面对现实需求,图书馆的数字赋能体现在借助ETL(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等大数据工具对庞杂的开放数据信息进行清洗筛选,也可借助智能编辑程序的“连接器”或设计感应程序实现知识的高效获取。

5.1.2 知识存储中的数字赋能

信息环境的改变导致图书馆知识的存储方式和存储容量发生了变化,需要无限制从局域内知识库存储突破为开放共享分布式知识存储,以应对知识存储需求的快速增长。而海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图书馆借助云端数据仓库进行存储从而实现数字赋能。

5.1.3 知识整合中的数字赋能

信息环境的改变导致知识的整合方式和整合难度发生了变化,需要无缝将结构化和可编码化数据整合方式转变为多源异构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整合方式。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进行联机处理,最终实现优化开放知识整合效果的数字赋能。

5.1.4 知识共享中的数字赋能

信息环境的改变导致知识的分类共享和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需要使用数字化工具实现隐性知识转化共享和显性知识传播共享。图书馆通过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库、搭建开放获取知识共享平台,高效满足多方知识共享需求。

5.1.5 知识应用中的数字赋能

隐性知识显性化或价值化是知识应用或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这一过程更依赖于个体或组织对隐性知识的挖掘能力。随着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基于动态海量数据的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知识应用的核心,因此,图书馆可借助可视化工具进行开放获取数据深度挖掘,加速隐性知识显性化或价值化过程,提升知识应用价值。

5.2 多维度设计和构建数字平台,实现数字平台对用户的数字赋能

5.2.1 资源建设数字转变

信息来源载体变化下,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资源,呈现出“虚拟化”“前置化”等特点,用户需求从图书馆实体基础设施向数字资源转移,从实体场所向虚拟空间转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特别是开放获取数字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图书馆制定统一的标准,按照学科、首字母、主题、资源类型、语言版本等目录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分类;在图书馆网站首页设定开放获取站点,科学揭示其定义、特点属性、获取途径,方便用户利用。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开放获取集成管理平台,整合OA 资源与本馆其他类型的馆藏资源数据,建设本校专业的机构库(教学视频、课件资源)、科研成果库、优秀毕业论文文献库等;构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机构联盟,共享自建资源,拓宽开放获取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渠道;在信息素养、文献检索的相关课程中引入开放获取资源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开放获取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技能;还可整合本馆机构知识库与其他平台OA 资源,加入连接分布式知识库的开放知识网络,在图书馆主页建立统一检索链接,实现知识库之间、与其他系统/平台间的资源共建共享的一致性与互操作性。

图2 图书馆数字赋能实现路径

5.2.2 资源建设模式转变

信息使用行为变化下,用户大部分活动转移到在线虚拟环境中,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数字化、网络化、云端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些资源通过本地网络节点和云终端,与用户虚拟交互。图书馆的资源主要以数字化方式提供,由此产生了大量数据,扩充了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数据驱动决策将更加精准化。开放获取环境下对各类资源的存取和共享,图书馆可通过语义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设备等多重技术设施促进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开发与共享,并通过反馈机制实现用户、图书馆、第三方资源的多效沟通[20]。

5.2.3 资源建设推介工具

图书馆通过多媒体联动的方式推介一些独特的OA 项目和特殊工具,如将培训类的讲座视频保存并上传到网站,有利于拓宽开放获取受益者的研究领域;OA 网页浏览器插件工具让使用者顺畅访问网络空间的开放学术期刊和图书馆定制许可访问的资源内容,有效提高了开放获取资源的传播效率,有助于缩短用户获取资源的时间。

5.2.4 资源建设分类指南

区别于常规的服务指南,图书馆设置的开放获取资源分类指南包括通用资源指南和主题资源指南:通用资源指南是对图书馆各类型专业数据库资源及软件使用工具等的介绍;主题资源指南是图书馆针对不同学科前沿热点议题的搜集整理呈现。指南可用于加强对用户开放获取知识的交互性培训。图书馆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共享资源,通过开放获取平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资源发现和知识共享服务,从而实现数字赋能。

5.2.5 资源建设宣传推广

图书馆可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举办开放获取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线上则将开放获取资源放在主页明显位置,便于用户了解;还可利用新生“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重点推介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提高开放获取学术资源服务响应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营造良好的阅读和使用学术文献的风气和习惯。

随着信息服务边界日益模糊和开放获取资源不断涌现与演变,图书馆资源建设理念也正在向共建共享共用模式转变。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开放获取协同机制,能够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消除数字鸿沟[2]。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和优化馆藏数字资源,系统采集和高效整合高质量的网络开放存取资源,借助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新变化和“新基因”。同时图书馆也需要把握新形势,适时引入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数字资源质量和知识服务能力,从载体到渠道,通过搭建开放获取网络资源平台,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整合、服务联动,更好地保障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需求,提升图书馆赋能价值。

猜你喜欢
图书馆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