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遵循

2022-11-21 06:59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刘 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6)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随着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全面成熟[1]。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百年有余,回顾这一段风雨历程,从中提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矢志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赓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抉择

中华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历经五千多年变迁而没有中断,绚烂多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独领风骚,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作为引领中华民族从痛苦屈辱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挽救民族于苦难和振兴国家的历史重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历经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综合国力得到飞速提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加深民族记忆、彰显文化自信、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滋养[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展现中华民族的样式和风范,更要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通过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的实践经验凝练为思想理论进而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又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精神气质,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就必须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最为集中的呈现,是中华民族挺立于世的文明标志,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赓续传承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作出的科学抉择。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进脉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具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契合性。老子自西周时期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朴素辩证法,而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神灭论和王夫之“天下唯器”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虽然源于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并没有构成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其塑造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马克思主义破除了思想障碍。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既是它与其他流行社会思潮相较而言具有的优越性,更是它能够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纷呈涌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枝散叶提供了前提。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富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明大道。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向来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传统。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毛泽东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只要善于根据实际进行新的转化应用,就能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深刻意识到只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加强总结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邓小平善于借助蕴藏于醇郁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群众性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使其理论呈现朴素生动、简明通俗、深入浅出的风格与特色。20世纪80年代,他还曾提出要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全民教育活动,这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特别是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作用。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5]面对全球多元文化及思想形态的碰撞,他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以民为本,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理念,就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6]。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思想基础,作为和谐文化支撑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行动能力则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之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既继承了我党既往制定的方针政策,同时又提出了与时代进步相协调的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充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根本遵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角度,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蕴含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并充分展示。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也指引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和方向[7],这是守住中华民族文化之根,铸就当代中国精神之魂的价值遵循。习近平的有关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灵活运用。无论是国内重要活动还是国际场合,习近平在讲话中总是引经据典,运用了许多著名的诸子百家经典。二是有机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国际关系等领域有机融合。三是提升高度。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党的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的重要手段。

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的“六个坚持”

(一)坚持在历史传承中推进文化创新

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规范,有“以义统利”“仁者爱人”“以民为本”等思想,有“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想,有“乐善好施”“诚实守信”“修身齐家”等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始终坚持合理扬弃和与时俱进同频共振。合理扬弃是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确保了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相因相生,这是不可撼动的根基;与时俱进是合理扬弃的现实要求,这是不陷入僵化停滞的必然道路,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追赶时代脚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创新活力,不断结出新的理论硕果。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丰富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国人士气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价值感和荣耀感,同时,结合时代任务不断扬弃及创新,使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元素与当代实际相适应,凝练成契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成果,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些思想和理论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

(二)坚持在保持民族特色时吸纳世界先进文化

世界多元文化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兼收并蓄的态度不断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并在互动交流中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扩大其积极影响,从而形成了能够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范的思想理论体系,使中华文化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度和中国气派,从而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

(三)坚持在弘扬推广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政治优势,我们党始终重视在实践中教育群众,把实践成果上升为理论体系,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思想、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进程,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得到继承和弘扬,进而实现有时代感的文化育人目标[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以人为本”的伦理共识、“贵和尚忠”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这些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转型中呈现中国特色、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其视为治党治国的重要组成方式,而且将其看作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只有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造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明理入心、立德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转化发展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但是仅仅依靠文化本身是无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非意味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否定,两者之间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存在许多相融和互补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调控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增强爱国精神、提升公民素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汲取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思想倾向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坚决斗争,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育人化人。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植于中华文化的厚土,并因增添特色鲜明的“东方色彩”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等原则[10],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坚持紧密结合实践促进文化繁荣

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绝不能陷入僵化停滞的状态,只有紧密结合实践并不断革故鼎新才能永葆其蓬勃生命力。一百年来,根据国情和世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秉承逻辑严谨、尊崇科学的求实态度,不断将新的时代特征和呈现式样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发展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元素。例如,从最初继承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传统美德到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从最初在文化领域广泛宣传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到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视角进行立体化观察审视;从最初仅仅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到站在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等等,这些都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鲜明的实践导向意识。

(六)坚持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现代阐释

一个民族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会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任何民族群体的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具有时代特征,所以,文化既具有民族属性又具有时代特性。中国共产党注重对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进行发掘和阐扬,致力于通过现代方式阐释传统文化,即关注时代的特点和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旧文本中抽绎、生发出新的意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抗战大旗,促进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将现代化与民族化并立为传统文化转型的目标,强调民族性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首要属性,探索出遭受屈辱压制的民族如何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崭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紧跟时代形势,要求“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对“实事求是”、邓小平对“小康”、江泽民对“与时俱进”、胡锦涛对“以人为本”等进行创造性阐释,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精神意蕴赋予现代性诠释的成功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性阐释[12]。

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对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根基

社会制度总是根据一定的文化观念建构出来的,制度是文化观念的外化,体现制度建构主体的理想、目的和价值观等精神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里特别强调了我们的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深刻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13]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极为重视对古往今来国家政策与社会管理成败的思考,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结合我们党的初心与宗旨,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谋略。

(二)它是当代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历史镜鉴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宗旨,把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平政爱民”等民本思想传承相袭。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正是对“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以及“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等传统法治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等古代辩证哲理。增强开放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彰显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中华民族担当情怀。此外,我党巡视制度的设立同样来自对历史有益经验的汲取。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每个朝代都采用的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在于除奸惩恶、正风肃纪、严明吏治,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与发展,可以有效发挥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4]。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观点、阐释理念、说明道理,使人们在受感悟、获启发的同时重温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特别明显的个性化特点。习近平把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到共产党人“总开关”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习近平在国内外的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有大量运用。习近平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集中阐发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不仅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多个维度提出许多重要论述,分析和解读其中的科学内核和思想精粹,而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面。

总之,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决定着其治理体系的科学程度和治理能力的高低[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体魄中世代奔流的血液,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儿女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之中。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全面梳理和提炼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将带领全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弘扬会师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