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老年人融入互联网生活的研究

2022-11-21 14:10沈冠辰姬银银
关键词:群体老年人生活

沈冠辰,姬银银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网购、看病挂号、扫码骑车、刷脸认证等都是我们极为熟知的操作,然而这对于我国老年群体来说却有些力不从心。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人,但60岁以上网民数量仅占10.3%。而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亿,占总人口的18.1%①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2/t20200228_1728913.html.。由于互联网时代和老龄化时代的交锋,我国老年人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融入互联网社会中,并且遇到很多障碍,这就使得我国老年人不得不学会如何融入互联网生活。然而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以及老年人自身情况等影响,这一群体未能平等地享受到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因此,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一直在网络生活大门外徘徊,关于老年人用网难的状况也一直被热议。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职业,多年来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务模式,坚守接纳、关怀、非评判等原则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获取资源,实现自我价值。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有责任来了解老年人当前面对网络社会的障碍,发现其需求,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其解决“触网”难的问题,让老年人享受网络社会所带来的快乐,借此提升晚年生活的质量,也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献言献策。

二、改善我国老年人网络处境的相关研究

学者刘硕田[1]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生态系统探究中,以活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为支撑,对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究,得出互联网技术下的养老生态系统应当具备能够将老人的需求最快地反映给服务提供者,保证服务的及时有效等优势。学者陈灵水[2]通过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提出以增能理论和活动理论开展小组工作介入,教给老年人一些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帮助他们重建良好的人际网络,形成新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学者闫毅真[3]在中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中指出:中老年群体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并且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社会各方面对中老年人的互联网安全保护机制也不够健全等问题。学者张静瑶[4]认为可以利用县市社区大学建立的社区教育工作站进行老年人社区教育,可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各种需求,扩大教育范围,实现老年人教育公平。学者王静[5]在互联网持续使用行为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面,归纳出具有较高互联网持续使用意愿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互联网持续使用行为。学者徐旭[6]在互联网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中提到,我国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老年时期电子媒介成为主要陪伴,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观点持有怀疑和轻视的态度等等。刘佳丽等[7]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泉州市中老年人融入互联网生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基本信息、学习途径、帮助意愿都影响老年人学习互联网技能,其中学习途径最为显著。

现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老年教育、老年人互联网安全素养、继续社会化等方面,部分研究聚焦中老年人如何融入互联网生活,对中老年群体融入网络社会提出了设立老年大学类似学习机构、营造安全网络环境、为中老年人接触网络创造舆论条件等建议,这些研究为解决老年人用网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大部分研究更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从不同角度研究互联网社会如何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始终未能触及到问题核心。目前,还没有以社会工作角度介入老年群体如何融入网络社会的相关研究。因此,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试图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探索解决老年人融入互联网遇到障碍的难题,以实现全面提升老年人“触网”问题的介入效果。

三、我国老年人融入互联网生活遇到的障碍及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融入网络生活遇到的障碍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在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方面颁布了很多法律,例如《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刑法》《宪法》以及公安部2006年发布的《公安机关管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尽管保护老年人的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增多,但大部分都是如何来维护老年人权益、保护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较少考虑老年人内心真实想法及需求,缺少从老年人再社会化角度来引导社会如何给予老人关怀和支持。面对老年人在互联网面前“寸步难行”的状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但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来帮助老年人融入快速发展的社会。因而要想使老年群体较快适应网络社会,仅仅依靠老年人自身是远远不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必须从宏观层面加以重视,采取自上而下的措施,制定合适的政策助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尽快融入互联网生活,享受网络带来的红利,丰富晚年生活,提升幸福感。

2.社会支持网络匮乏

老年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一定离不开社会以及家庭的支持。然而,当代中青年处于事业发展关键时期,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大多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生活中对父母的关心问候相对减少,缺少对父母内心真正需求的了解。因此,在老年人想要学习网络知识时,就会出现子女缺少耐心、工作繁忙没时间教等困扰。另外,传统媒介对老年人的形象定义过于狭隘,老年人总被认为可以通过花草种植、跳广场舞等方式度过晚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大众对老人产生刻板印象,觉得老年群体就应该静心养老,没有必要耗费精力去学习什么新兴的东西。这就使得老年人在网络社会碰壁时感到孤独无助,没有求助途径,得不到来自亲人、社区或是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处在社会支持网络欠缺的困境之中。

3.网络产品设计不合理

互联网的发展初衷并未想到老年用户,大部分网络产品设计更多针对年轻人,较少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因而不能很好被老年群体关注和喜爱,这也使得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受阻。在内容设计上,推出的热点、影视、歌曲等都倾向于年轻人,有关于老年人的版块少之甚少,老年群体很难从互联网中获取感兴趣的内容。此外,网络页面总会自动弹出虚假广告,不懂得辨别信息真伪的老年人就会轻易相信,上当受骗,甚至可能对自身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记忆力以及视力也在走下坡路,面对网络产品操作复杂、画面混乱等情形,大多情况都无从下手,进而出现诸多障碍。如一些老人根本不会使用拼音,手机自带的手写功能逐渐弱化,他们慢慢也就放弃了;很多手机都是触屏模式,老年人较少能够掌握使用要领;网上挂号、美团订餐、手机支付等步骤复杂,不能一步操作到位,徒增许多生活烦恼。

4.操作技能不足

现在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文化背景、工作岗位有一定的社会阶级性,因而现如今退休,他们的知识储备、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这代老年人学习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存在差异。没有上过学或接受教育年限少的这部分老年人,相比于高学历的老年人来说,更不容易学会网络操作、理解相关知识。在浏览时事新闻热点时,过去老年人经常使用报纸、电视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老年人操作能力不强,这就使得他们对想要获得的信息进行搜索时产生一定的偏差。此外,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视力变弱、记忆力衰退、较难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等现象频出。因此,在面对高速运转的网络社会,老年群体不易赶上互联网的步伐。

5.网络认知存在偏差

由于老年人对网络流程不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收到各种诈骗电话,网页也经常弹出虚假广告,甚至这些网页还会带来许多病毒,而老年人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较容易接收到关于网络的一些负面消息,导致老年人内心受挫,因而对网络产生恐惧感,显得过于被动,不敢轻易尝试。其次,受到长期个人习惯、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即便现在随时能够扫一扫出行、付款等,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传统的付款方式,因此这些方面也造成老年人难以适应互联网生活,从而对互联网的印象存有一定的偏见。

(二)老年人融入网络生活的需求分析

1.社交需要

大部分老年人从原来的工作岗位退休之后,朋友、伙伴以及社交活动都会减少,从而进入到另一种有别于工作时的生活状态。当今外出打工的热潮不断上涨,大多数青年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很多时候家里都只剩下一个老人或者老两口,生活缺少新鲜感,社交圈越来越小,老年生活难以充实。因此,互联网的出现满足了老年人发展个人兴趣、结识相同兴趣的老年人、进行人际交往的需要[8]。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新事物,分享彼此的故事,互相了解沟通以增进情感,以此来满足双方的需求,丰富老年生活,提升幸福感。

2.情感需要

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得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范围相对缩小,更多集中在所在的社区和自己的家庭,而老人的子女又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工作上,可能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问候。所以老人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也在逐渐减少,心理上难免会产生孤独、失落等情绪,而互联网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老年人可以通过观看戏曲、金牌调解、新闻等来缓解心理上的孤单,足不出户就可以派遣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

3.学习需要

老年人多数都是从之前的工作岗位退休下来的,在岗时的生活较为丰富,而突然转换到另一种生活状态,就会显得不知所措,难以接受。他们害怕与社会脱节,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发展,希望同年轻人一样生活在互联网便利的时代。因此对互联网产生一定的兴趣,渴望学习新鲜事物与社会保持联系。所以在如今互联网不断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老年人“触网”需求。通过网络学习,老年人可以紧跟时代潮流,提升社会感知度,拉近与年轻人沟通交流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老年人再社会化。

四、社会工作助力老年人融入互联网生活的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互联网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但仍有未触及到的领域,如我国老年群体依然徘徊在网络大门之外。关于老年人融入网络社会的相关政策、法律条文甚少,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网络建设,制定保护老年人“触网”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群体也能公平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影响者,应将老年群体的需求反馈给政策制定者,积极献言献策,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打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另外,也可以建议各个街道联合起来构建老年人支持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关怀。

(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老年人融入及适应网络生活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在此期间家人的支持与陪伴能够给予老人信心和力量。此外,传统媒介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认识的误区影响到老年人融入网络,因此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阻碍,需要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首先,应鼓励家庭成员多关注长辈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理解和支持;为其购买适合他们的网络产品;引导子女转变老年人不需要再接触新事物的错误观念。其次,可以联合传统媒体告知公众,老年人在使用网络时的困境以及老年群体融入互联网社会的重要性;呼吁年轻人对老年群体“触网”给予耐心和帮助;倡导老有所乐的观念。最后,链接社区资源,号召志愿者积极加入,举办各种网络知识讲座,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电脑以及互联网,提升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使其切实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打造适老化网络产品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其视觉、听觉、接受能力等均在逐渐下降,要想使老年朋友们尽快融入互联网生活当中,网络产品的设计一定要从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到年轻人,更应该积极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这一群体切实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与快乐,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互联网社会,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刺激经济的增长。社会工作可以倡导政府给予互联网产业研发适老化产品以资金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呼吁互联网企业多关注老年群体需求,不要仅仅以获取利益为目标,而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研发更多针对老年人群的网络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多注重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和视觉等生理方面的衰退,操作步骤一定要简单易学、产品屏幕字体要大、声音清晰洪亮、语句要通俗易懂、必要时可以用图片代替文字等。

(四)定期开展培训教育

由于我国老年群体教育文化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网络操作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可以将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进行细化,社工联合社区学校开展互联网使用技术培训专题讲座,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详细用网流程,对于高学历但不太熟练的老年人进行引导和交流。其次,对于不会上网的老年人,社会工作可以向老年大学提议开设网络学习课程,为老年人讲解网络知识、操作步骤。同时链接各方资源,号召志愿者队伍加入此项活动,定期进行一对一服务,手把手教老人掌握基本的微信扫码支付、语音电话、出示健康码等。只有根据老年群体文化教育水平不同细致反复地教授,才能够让更多老年人进入互联网使用状态,掌握基本操作,融入网络社会。

(五)转变对互联网的认识

大部分老年人在面对网络时,由于操作复杂、害怕上当受骗等,从而开始否定自我、感到无助,认为自己不适合网络社会,不自觉地出现抵制互联网的现象。社会工作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链接各方资源,邀请专家为老年人讲解如何预防网络诈骗专题讲座,帮助老人提升安全防范意识,警惕诈骗骗局。同时,引导老人转变对互联网使用的恐惧感,鼓励老人保持乐观心态,多参与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激发老年人对网络产品的兴趣并促使其敢于尝试,帮助他们主动积极地融入互联网生活中。

猜你喜欢
群体老年人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